血友病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c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1%[1, 2]。

该病的诊断和分型流程复杂,目前临床和检验领域对其认识有限,故近十年我国VWD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此相反,近年由于凝血因子检测的规范化普及,使国内以血友病为代表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国内已有相关指南和共识发表[3, 4],但并未侧重于对VWD临床实验室精准诊断和分型。

最近VWD诊断和分型技术有了很大进展,瑞金医院在近5年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VWD的表型和基因诊断体系,并在近100个VWD家系中进行了验证[5],为共识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为了提高国内VWD的诊断水平,帮助国内同行科学、合理地应用VWD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共同决定制定VWD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一、概述VWD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VWF 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主要生理功能为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暴露的胶原并保护血循环中凝血因子Ⅷ(FⅧ)不被过快降解,在一期止血和二期止血过程均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6, 7]。

VWD患者出血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等,关节、肌肉出血少见。

重型患者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女性卵巢囊肿或反复黄体破裂等。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VWD可分为3种类型:1型为VWF量的减少;2型为VWF质的缺陷;3型为VWF量的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失[3]。

其中VWF清除加快的1型为1C型;2型VWD又可分为2A型、2B型、2M型和2N型[8]。

各VWD亚型的特征详见表1。

二、VWD诊断1. 出血评分工具:目前可供使用的出血评分工具主要是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推荐的出血评分工具(ISTH-BAT)[10, 11]。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体内凝血因子不足或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常常出现自发性出血,关节、肌肉、内脏等部位反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血友病的治疗以替代治疗为主,主要是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近年来,随着血友病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血友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规范血友病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了《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7年版)》。

该指南详细阐述了血友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

其中,替代治疗是血友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输注凝血因子、抗纤溶药物等。

同时,该指南还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疼痛管理、关节保护、心理支持等。

在输注凝血因子方面,该指南推荐使用基因重组凝血因子或血源性凝血因子。

其中,基因重组凝血因子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血友病治疗的首选。

同时,该指南还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凝血因子水平,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替代治疗外,该指南还强调了预防治疗的重要性。

预防治疗可以减少关节、肌肉等部位的出血,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儿童患者,该指南建议在出生后尽早进行预防治疗。

总之,《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7年版)》为我国血友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血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加强公众对血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遗传病的发生,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血友病: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凝血因子不足或功能障碍,导致关节、肌肉、黏膜等部位自发性出血。

本文将介绍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希望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

血友病诊断的专家共识1、诊断标准血友病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患者存在家族史,有遗传倾向;2、患者关节、肌肉、黏膜等部位反复出血;3、凝血筛查试验异常,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

州大 学 附属第 一医院 曾有 一 例 2 A型 v WD患 苦 , 肢 的 巨大 下
血肿 竞 达 9k 人 注 意 到 , 族 中 不 同 成 员 的 出 血 表 现 及 g :有 家 严 重 程 度 也 不 相 同 。 患 者 的 出 血 倾 向 可 能 随 年 龄 增 加 而 减

此外 , 有 一 种 血 小 板 型 假 性 v 尚 WD.wF合 成 L此 时 v J
型不 同 , 床症 状轻 重不 等 。轻 者 仅在 拔 牙 或其 他 小 手术 后 临
出血不 止 , 在 家 系调 查 时 才 被 发 现 。但 重 症 ( 或 3型 ) 者 出 患 血 明 显 , 呵 像 血 友 病 那 样 发 生 自 发 性 关 节 肌 肉 出 血 : 苏 也
质量 为 【0 80~1 0 )×1 3 v 2 0 0 ,wF的功能 主 要 由高 分 子质 量 部 0 分完 成 。此 时需有 凝 胶 电泳 或 交 叉 免 疫 电 泳 观 察 不 同 分 子
质量的 v wF的 分 布 及 其 比 例 。 v 可以是 v wD WF量 的 减 少 , 可 以 是 质 的 异 常 , 临 床 也 其 表 现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结 果 很 不 相 同 。 既 , 的 分 型 十 分 复 杂 与 庄
维普资讯
中华 血液 学杂 志 20 0 2年 9 第 月 卷第 9, 朝
iJ n
【, & 0 J
堡!.
. :
50 3

教 育 园 地 ・
血 管 性 血 友 病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血 管性 血友 病 (o l bad d ̄a v vnWiern i s wD) 临 『 一 l e 是 末上 种常 见的 遗传 性 出血性 疾病 , 发病 机制 是 患者 的 vnWie 其 o l — l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论著A r t i cl e s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冈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边红放(综述)华川(审校)【摘要】血管性血友病(vW 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所致。

随着对vW F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及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就vW D和vW F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实验诊断【A bst rac t】T he yo n W i l l ebr a n d di se asc(vW V)i S a co l s nl of l her e di t a ry he m or r hagi c di s e a sc,w hi ch i S c aus ed by de f i ei el l cy or di sf unc t i on of yo n W i l t ebr al l d f a ct or(vW F)i n t he pl as m a.N ow a days,w i t h t he und e r s t a n di ng011 s t r uct ur e s ad f u l l ct i on of vW F,t h e deve I o pm ent of ge ne a S Si gn m e n t and c l one,a n d t he det e c t i on of ge ll e def ect,m edi ca l w o r ker S ha ve gra dua l l Y knew m o r e a bout t he pa t hogene s i S.di a gno s i S a nd t he r a peut i cs of vW D….H er e w e r evi ew t he c u r r e n t kn ow l e d ge of vW D a nd vW F.a s w el l as t he C l-ni c al t r e at m c n t of t he di s eas e.【K ey W et幽】yon w n l ebr and di s eas e(v W D);Y O U W i l l ebr a nd f act or(vW F);1aborat or y di agno s i SvW D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过对vW 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明确该病是由于血浆中一种多聚糖蛋白,县PvW F缺陷所致,这种缺陷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z-。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规范2023版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规范2023版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规范2023版血管性血友病(VOnWi1.Iebranddisease,vWD)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cVOnWi1.Iebrand首先报道,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但出现临床症状者很少。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1.1.ebrand因子,vWF)作为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桥梁及FM1.的载体,在止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VWF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而导致止血功能缺陷,即称为VWDo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时间延长。

本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

【病因与发病机制】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vWF。

正常人血浆中的VWF由不同数量亚单位、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的多种多聚体组成。

VWF 基因异常,使VWF的合成或释放减少、多聚体形成障碍或出现VWF质的异常,导致VWD的发生。

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通过GP1.b与VWF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血小板活化后GPnbZHa与VWF结合,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VWF作为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加速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VWF含量减少或与GPIb相互作用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影响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出血时间延长。

VWF作为FVm的载体稳定FW:C间接影响凝血过程。

VWF含量减少或与FVn结合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导致FW:C灭活加速,出现二期止血障碍。

【临床表现】本病的出血倾向差异很大,随年龄增长出血症状可减轻。

出血多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拔牙及创伤后过度出血也常见,亦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临床上将VWD分为三型:①1型约占VWD的75%,VWF多聚体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但浓度降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有轻到中度出血症状。

②2型VWF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为四型:2A型高分子量VWF多聚体缺失且与血小板结合能力明显降低,约占2型的75%;2B型与血小板GPIb结合明显增加,约占2型的20%,此型VWF可自发地或在低浓度瑞斯托霉素时与血小板结合,高分子多聚体分布正常但消耗性减少;2M型与血小板GPIb亲和力降低,vWF量与多聚体分布正常;2N型VWF质的异常导致与FVM亲和力降低,出血表现较重。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导致。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血友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和黏膜出血、关节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等。

特别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活动性增强,易导致关节出血,因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出血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有助于诊断血友病。

其次,实验室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关键步骤。

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此外,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降低;而对于血友病B患者,则是凝血因子Ⅸ的活性明显降低。

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直接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对于诊断血友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家族史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家族史对于诊断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有直系亲属患有血友病的病史,那么患者本人患血友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在诊断血友病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尤其是对于患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疾病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诊断血友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背景,才能够准确诊断血友病,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同时重视家族史的收集和分析,以提高对血友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血浆中因子Ⅷ和vWF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相互结 合形成复合物。vWF作为因子Ⅷ的载体,使其结构 保持稳定,与vWF结合的因子Ⅷ也易与其他因子的 相互作用加速凝血酶的形成。vWF减少时,因子Ⅷ 的降解加快,因子Ⅷ.C活性受到影响。在血管壁 剪切力较高的小动脉,Plt黏附于损伤的内皮细胞 下组织要依赖vWF的存在,Plt膜糖蛋白Ib是vWF的 受体,vWF起着连接Plt膜表面和内皮下CT的作用。 vWF水平减低或功能异常时,Plt不能黏附于受损 的血管壁,导致出血症状。
(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自幼即有出血倾向,出 血严重程度与疾病的类型、 vWF质或量的异常 有关。与血友病甲不同,多以皮肤黏膜尤其是鼻 齿龈出血为主,少见深部组织出血。外伤、手术 后有过度出血。青春期以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 反复出血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出血倾向随年龄增 长可自行减轻。
(3)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甲 :为X-连锁隐性遗传,以肌肉关节出血为 主,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多延长。因子Ⅷ.C 下降, vWF:Ag正常。 巨Plt综合征 : 因Plt膜GP Ib缺乏,Plt巨大为特点, vWF:Ag正常,出血时间延长。
(5)治疗
护理: 避免外伤。禁用ASP、双嘧达莫等抗Plt药物, 慎用抗凝药及溶栓类药物。 局部止血: 体表局部出血可压迫止血或配合冷敷。 鼻出血或创伤性出血时,可用明胶海绵或蘸有 新 鲜血浆的纱布压迫或填塞。 替代治疗:首选冷沉淀物,常用的还有新鲜血液、新鲜 血浆及冰冻血浆。新型因子Ⅷ浓缩制品可替代冷 沉淀物。 DDAVP:可增强vWF从内皮细胞释放入血的量,但不 能纠正多聚物结构的异常,只能缩短出血时间, 故在拔牙、大手术时需要用冷沉淀物。 vWF抗体抑制剂:大剂量丙球,可增加因子Ⅷ和vWF活 性 其他:抗纤溶药物;口服避孕药;激素;铁剂。

血友病的常见症状与处理

血友病的常见症状与处理
增强自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通过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增强患者的自 信心。
建立互助小组
组织患者参加互助小组,让他们能够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减轻 心理压力。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环境改造
指导家庭成员对家居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如避免使用锐器、铺设 防滑地垫等,以减少患者受伤的风险。
出血应急处理
教授家庭成员基本的出血应急处理措施,如如何正确压迫止血、使 用止血药物等。
对于严重关节病变和功能障碍,可考虑关节置换 术。
3
止血手术
对于严重出血和危及生命的情况,需紧急进行止 血手术。但需注意手术风险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的应用。
05
血友病的预防措施
遗传咨询
了解家族病史
对于有血友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在孕 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疾病遗传方式 和风险。
基因检测和风险评估
通过基因检测,评估个体携带血友病 基因的可能性,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 依据。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的重要性
对于已怀孕的孕妇,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患有血友病,为制定 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诊断方法
采用羊水穿刺、脐带血取样等技术获取胎儿遗传物质,进行血友病相关基因检 测,判断胎儿是否患病。
06
血友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与 教育
患者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 询和支持。
定期随访与监测
提醒家庭成员定期带患者进行医院随访和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学校和社会支持
学校教育支持
与学校沟通,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并提供必要的辅助 措施,如避免剧烈运动等。
社会福利政策
向患者及其家庭介绍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如医疗救助、残疾人保 障等,帮助他们减轻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28 Johann Lucas Schönlein(德国内科医师)命名“hemophilia”,源于 希腊语 - emia (意为出血状态) 和-philia (意为倾向); 组合含义即 “出 血倾向”
“皇室疾病”
•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血友病B携带者)血友病 被看作是“皇室疾病” • Alice 和 Beatrice携带血友病基因,Leopold血友病患者 • Alice和 Beatrice公主女儿后代分别与德国、俄国、西班牙皇室通婚 • Waldermar死亡(1945年)后,血友病最终欧洲皇室中消失 • 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目前英国皇室)
血友病与血管性血友病
早期理论
Hippocrates
Albucasis
• 希伯克拉底(Hippocrates) 古希腊著名医师; 医学之父 凝血理论:血液离开体温环境后冷却而凝固
Maimonides
• 早期关于血友病的记载 公元二世纪犹太人法典规定,男性婴儿的两个哥哥死于包皮环切术,不接受此项手术。
• 1954年,国际血栓止血会议(巴黎)正式将因子VIII缺乏命名为血友病 A,因子IX缺乏命名为血友病B( 而非Chrismas病)
什么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凝血因子缺乏 FVIII缺乏-血友病甲 85% FIX缺乏-血友病乙 15%
WHO报告全球患病率
血友病的患病率约为10-15/10万男性人口;
148名血友病A患者突变概况。(重型 111例,中型34例,轻型3例) A:全部患者突变概况 B:新发现突变概况
内含子22倒位示意图
内含子1倒位机制
内含子1中int1h-1序列与基因外与之高度同源的int1h-2发生同源重组 →F8基因断裂→合成F8受阻→重型血友病A
FⅨ基因、mRNA及蛋白
B Leyden 及 Brandenburg机制
第一代 第二代
血友病A的遗传规律:
X'Y
XX
XY
X 'X X 'X XY XY
第三代
X ‘Y XY XX X 'X
X'Y
第四代
X 'X' X 'X XY X'Y
男性血友病
女性血友病
血友病传递者
正常男性
正常女性
血友病临床表现包括三方面:
①全身各部位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
关节(7080%) 软组织/肌肉(1020%) 皮肤粘膜(510%),血尿25% 和其它 30%
启动子原件突变: 血友病B Leyden:出生时为重型HB,青春期开始病情减轻,成年以后恢复正常 血友病B Brandenburg:终生血友病 C/EBP: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LF-A1/HNF4:大鼠肝脏蛋白,ARE:雄激素反应原件
血友病的发病机制
• 大部分血友病是通过遗传获得的,约有 1/3 的病例是由 于自发突变造成的。
• 除了性染色体之外,染色体都将形成染色体对,每条 染色体分别携带同一基因的母系或父系基因。
• 性染色体,称为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女性-X X 染 色体,男性 -X Y 染色体。X 染色体比 Y 染色体长得多, 因此携带着一些不成对的基因。
9/27/2020
15
血友病的发病机制
• 血友病基因由 X 染色体的较 长部分携带。
• 阿布尔卡西斯(Albucasis) 十二世纪阿拉伯医师
描述了一个家庭,其中的男性在轻微受伤后由于出血不止而死亡
• 迈蒙尼德 Moses Maimonides 中世纪犹太神学家、哲学家、医师
发现此病是由母亲传给儿子的
早期的研究
• 1803年 Dr. John Conrad Otto在他的论文“一个家族性出血性疾病” 提出 遗传性疾病,男性发病。
中国血友病的患病率 (1990调查)
• 总患病率: 2.73 /105 – 血友病甲(缺乏因子8): 2.23/105 85% – 血友病乙(缺乏因子9) : 0.34/105 15%
• 目前一般认为血友病患病率无地区及种族的差异,上述结果提示中 国多数血友病可能被漏诊或误诊。
估计中国血友病总人数 8 – 10万
具有正常 X 染色体的女性
子女
女性
男性
携带者 未患病者
女性
男性
携带者 未患病者

所有男性为健康人,女性子女不会表现出血友病的症状, 成为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能够将此基因遗传给子女。
血友病的遗传特点
父母
男性 未患病者
女性 携带者
子女
女性 携带者
男血友病 患者
女性
男性
未患病者 未患病者
男性子女或者患有血友病,或者完全不受影响; 而女性子女或者是携带者,或者不受影响。
② 反复出血引致的相关并发症;
血友病性关节病 假肿瘤
③ 相关并发症
45%
因子抗体(抑制物)形成
血制品相关性感染性疾病(HIV、HCV、HBV等)
15%
关节出血如何发生
两块关节之间的细小 血管受损伤后,血液不 能凝固导致出血;如果 持续出血,便引起关节 肿胀、疼痛
21
关节出血后有那些感觉与不适
• 关节出血并不是血液 流到关节外,因此从 外观看不到出血。患 者可感到关节发热、 发痒
国家血友病登记系统中病例总数为10652,也提示大部分患者未被诊断
血友病的分子机制
p
血友病A、B
q
染色体 X
FIX (Xq27) FVIII (Xq28)
基因距离相距35cM
基因
mRNA 蛋白
报道的突变2107种 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1、 错义突变 2 、无义突变 3、 mRNA剪接位点突变 4 、基因片段缺失和插入突变 5、基因重排/到位突变
• 对于女性,她们有两个 X 染 色体,适用一般的显性规则。
• 男性具有一个 X 和一个 Y 染色体,其 X 染色体较长 部分携带的任何性状都将 显现,因为在 Y 染色体上 没有相应的性状对其进行 补偿。
血友病 基因是“隐性”
基因,由 X 染色体
携带。
9/27/2020
16
血友病的遗传特点
父母
男血友病患者
突破
• 1937年, 2名哈佛学生, A.J. Patek 和 F.H.L. Taylor从健康人的血液中分离 出一种物质,它能使血友病患者的血液正常的凝固,被称为 “抗血友 病球蛋白”
• 1952年,Biggs等在牛津,aggeler等在旧金山分别描述了 (Chrismas病) 和血浆凝血活酶成分缺乏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