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听课感想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松鼠找花生》听课评课稿(2月)

《小松鼠找花生》听课评课稿(2月)

《小松鼠找花生》听课评课稿(2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李平老师执教的《隆咚锵》一课,收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点,为常人所知。

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

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评一评李奇老师的这堂课:一、陪伴朗读有情趣。

李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把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学会向同伴请教;善于发现并充分肯定学生读通顺的句子,激励学生读懂读通更多词句,如李老师在指导朗读长句子“大树旁边的地里长着许多花生”,指导学生借助停顿魔法棒一遍遍耐心范读,让学生反复读,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了阅读氛围。

二、进阶交流悟理趣。

李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松鼠和蚯蚓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指导学生还可以带情感读,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思考: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进而拓展果实埋在土里的植物有哪些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

三、培养习惯炼志趣。

李老师在学生能够流畅朗读、深入理解《小松鼠找花生》故事的基础上,选择了一首关于小松鼠的儿歌,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读,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将同主题故事纳入一起读的范畴,增强阅读的连贯性,真正将“和大人一起读”变为一年级学生阅读常态。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评价语的专业性还要加强些会更完美。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李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听课感想评课稿材料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听课感想评课稿材料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听课感想评课稿材料评王教师教研课?小松鼠找花生果?昨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王教师的课,她上的是?小松鼠找花生果?。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

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展开故事情节。

教师们在评课的时候分别说了教者准备很充分,自己亲手制作图片,在课中注意积累,练习说话。

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用有礼貌的问法来练习说话,这很好,但是假如告诉孩子们把话说完好,假如写话要加上句号就更好了。

〞“再注重阅读就更好了,总体感觉阅读少了。

〞“注意年段的特点,把年段的特点上出来。

〞……最后我做了总结:一、关于阅读我想起吴伯萧曾经感慨地说:“如今的语文教学把课文讲‘肿’了,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多阅读原文上。

〞林语堂先生曾经痛斥“恶性读,恶性教学。

〞斥为大煞风景,“烹金鱼煮白鹤〞的阅读教学根本就不能让学生享受读书的滋味和乐趣,当然也更谈不上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读书的幸福。

〞意在告诉教师们我们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阅读上。

我指出教者在课文中抓住词语来读,这很好,但是还没能读出语文的味道来。

比方,教师引领孩子们读“小松鼠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没能体会出小作者着急的心情,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当孩子们读得不着急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点评:这只小松鼠的心情一点也不着急,哪只小松鼠很着急的,来读读?然后再请一个孩子读,假如读出来了,教师可以点评:我听出来了,你有点着急了。

假如还不能读出来,教师和孩子们可以想一想,假如你心里着急,说话的语气会怎么样?孩子们肯定能想到:说话语气快。

这样再让孩子们去读,体验,我想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读好了,教师可以点评:这只小松鼠真是太着急了,小松鼠们,一起来读读。

再如,教者抓住“自言自语〞这个词语,但是我感觉孩子们还不能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话,不让别人听到,这样经过自己切身体会后,孩子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感觉不一样了。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读后感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读后感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读后感最近读了一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小松鼠找花生》,这看似简单的小故事,却让我感触颇多。

故事里的小松鼠可有意思啦!它听说花生很好吃,就想着自己也要种花生。

春天,它满怀期待地种下了花生。

然后呀,它天天去地里看,天天盼着花生快快长大。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自己种豆芽的事儿。

那时候我也就跟这小松鼠差不多大,特别好奇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

于是,我找了个小碗,抓了一把绿豆放进去,倒上点水,就满心欢喜地等着豆芽冒出来。

刚开始的那两天,我几乎每隔一会儿就去看看,绿豆有没有变化。

可每次看到的都是那些安静躺在水里的绿豆,没啥动静,我心里那个着急呀!“这到底啥时候才能长出豆芽呀?”我忍不住嘟囔着。

到了第三天,我突然发现有几颗绿豆好像长胖了,把自己的绿衣裳都撑破了一个小口,露出了一点点白白的肚皮。

我兴奋极了,心想:“这下总算是要发芽啦!”接下来的日子,我更是看得勤了。

又过了两天,绿豆们陆陆续续地都发出了小芽,那些小芽白白嫩嫩的,像一个个小逗号,可爱极了。

看着这些小豆芽一天天地长大,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就像这小松鼠盼着花生一样,我也天天盼着我的豆芽能快快长大。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豆芽;放学回家,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先去瞅瞅豆芽。

再说回这小松鼠,它等啊等,等得花都谢了,叶子都黄了,也没见着一个花生。

最后,它很是疑惑,自言自语道:“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看到这儿的时候,我都替小松鼠着急,怎么就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下的呢!不过仔细想想,我们不也常常会像小松鼠这样,因为不了解一些事情而闹笑话、干着急嘛。

比如说我第一次自己煮面条的时候,不知道要等水开了才能下面条,结果冷水就把面条放进去了,最后煮出来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特别有意思。

小松鼠的天真可爱,还有它那种执着等待的劲儿,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它就像我们身边的小朋友,充满了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期待,哪怕遇到了困难和疑惑,也还是保持着那份热情。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优秀评课稿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优秀评课稿今天在校级教研课上,我听了邹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小松鼠找花生》,我运用经典型评价方式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性:一是看关键知识点的确定是否准确,能否落实;二是看有效的强化次数是否达到基本量和理想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邹老师本节课知识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个性:主要表现在师生双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素材是否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二是学生个性是否得到表现、张扬,思维是否个性化。

识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遇难记的字,邹老师能放主动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

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方法识记,这样既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有更好地尊重学生个性。

如:“找”“生”“语”字的教学格外明显。

创造性:主要看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否被激发。

它包括思维向度和功能向度。

本节课,程老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体现在“鲜艳”一词的'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抽象一词的含义,邹老师巧问:“生活中你见过生么东西是鲜艳的?”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的学生以生活为依托,有创意的完成问题。

如果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能出现一些鲜艳的图片,我想学生理解是否会更深刻,别具一格呢?互动:一是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本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恰到好处,注意动静转化,小动2次。

主动:面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本节课邹老师敢于放主动权,如:开始的读课文,读完课文和同桌读三遍生字。

带着老师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做得井然有序,可见平时邹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地培养。

能动:整节课邹老师注意做到在保持全体同学学习积极的基础上,对个别在某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的鼓励,使其产生探究动机,并且持续关注学习内容,产生能动效应。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篇一:小松鼠找花生果评课《小松鼠找花生果》评课一年级语文组《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能够抓住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准备充分,以下几方面做得尤为成功。

一、紧抓课文重点,层次清晰。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分别记叙了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老师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高兴——着急——奇怪)为暗线逐步展开教学。

整个过程思路清晰,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课文。

二、创设情景,入情入境。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融看﹑听﹑说﹑赏于一体,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教学第一段时主要让学生看图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练习说话,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三四自然段紧抓“每天﹑都﹑可是﹑直到”等关键词让学生赏析体会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及始终没见到花生果的失望﹑意外﹑疑惑之情。

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三、多种形式朗读,深入感知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指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练读上,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四、注重积累,拓展延伸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中要注意积累。

这样在教学中遇到什么,就注意积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老师在课中注意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泥土里的果实,挂在枝头的果实,这非常好,有利于孩子储存大量的知识。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实践效果评估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实践效果评估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故事书,通过小松鼠的行动和思考,向孩子们传递了探索、勇敢、合作等优秀品质的理念,因此被广泛用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阅读指导。

本文旨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一、教学背景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以故事阅读为主,辅以思维导图和个人感悟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体系。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故事阅读:教师用鲜活有趣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小松鼠探险的经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3.分组讨论:将小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班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4.个人感悟: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听故事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感悟,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二、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和评估学生的个人感悟等多方面的手段来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得到了如下的结果:1.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小松鼠的探险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自己去阅读了同系列的其他书籍。

2.学生的表述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孩子们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个人感悟的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4.品德教育方面的收获:《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小松鼠勇敢、智慧、友爱等优秀品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这本书,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三、总结通过对《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实践的评估,我们发现这本书不仅在阅读效果方面非常出色,而且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导语】《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

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读书就可以自己明白这一道理。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教案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指名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三.自读课文1.学生轻声自由读。

2.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句子。

四.检查自读情形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师生正音。

五.学习第一段1.指导看图。

(出示图一)这是什么地方?树林长着什么?图上画了谁?它在干什么?花生长得怎么样呢?2.指名读第一段。

(1)相机出示生字词:旁边绿油油叶子(2)指名拼读。

3.知道词句。

(1)“绿油油“是什么意思?除了说“绿油油的叶子”,还可以说“绿油油的什么”?(2)。

练习用“绿油油”说话。

(3)这些花生不光长着“绿油油的叶子”,还开着什么样的小花?(4)知道“黄灿灿),结合图画。

4.指导朗诵。

读出小松鼠高兴的语气。

六.识记生字,指导书写旁油叶七.作业1.写字。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树林()的花生()的叶子()在小花第二课时一.温习检查1.读生字卡片。

2.填空:树林()种了许多花生,()的叶子,()的小花,真()。

二.学习第二段1.过渡:小松鼠看着,看着,竟然不知道这就是花生哩!2.指名读,说说是谁告知小松鼠这是花生的。

3.出示卡片:蚯蚓。

指名读,齐读。

4.指导朗诵。

小松鼠的话运用什么语气读?蚯蚓的话运用什么语气读?分角色朗诵课文。

5.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很高兴。

它为何高兴?6.指名读小松鼠想的句子。

7.出示生字:等。

(正音)指名读,齐读。

8.师述:冬天到了,雪花漫天飞舞。

小松鼠穿着漂亮的棉衣,躲到家里吃花水果,多舒服呀!小松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么?三.学习第三段1.轻声自由读,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小松鼠找花生》评课稿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教材配有两幅插图,再现了课文内容,可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一)、注重创设情景
本课难读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

前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实不是结在茎上的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是谁把花生摘走了?为突破这一难点,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花生生长过程的课件,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

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二)、注重朗读与感悟
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案中,杨老师设计了教师的导语,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

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习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新教材注重了图文并茂,所以学生爱读。

杨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透过文章内容想象文章以外的内容。

教案中,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松鼠与蚯蚓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鼠找花生果》
听课感想评课稿
评王老师教研课《小松鼠找花生果》
昨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王老师的课,她上的是《小松鼠找花生果》。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

全文共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展开故事情节。

老师们在评课的时候分别说了教者准备很充分,自己亲手制作图片,在课中注意积累,练习说话。

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用有礼貌的问法来练习说话,这很好,但是如果告诉孩子们把话说完整,如果写话要加上句号就更好了。


“再注重阅读就更好了,总体感觉阅读少了。


“注意年段的特点,把年段的特点上出来。


……
最后我做了总结:
一、关于阅读
我想起吴伯萧曾经感慨地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把课文讲‘肿’了,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多阅读原文上。

”林语堂先生曾经痛斥“恶性读,恶性教学。

”斥为大煞风景,“烹金鱼煮白鹤”的阅读教学根本就不能让学生享受读书的滋味和乐趣,当然也更谈不上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读书的幸福。

”意在告诉老师们我们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阅读上。

我指出教者在课文中抓住词语来读,这很好,但是还没能读出语文的味道来。

比如,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小松鼠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没能体会出小作者着急的心情,老师可以这样引导。


孩子们读得不着急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点评:这只小松鼠的心情一点也不着急,哪只小松鼠很着急的,来读读?然后再请一个孩子读,如果读出来了,老师可以点评:我听出来了,你有点着急了。

如果还不能读出来,老师和孩子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心里着急,说话的语气会怎么样?孩子们肯定能想到:说话语气快。

这样再让孩子们去读,体验,我想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读好了,老师可以点评:这只小松鼠真是太着急了,小松鼠们,一起来读读。

再如,教者抓住“自言自语”这个词语,但是我感觉孩子们还不能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老师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话,不让别人听到,这样经过自己切身体会后,孩子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感觉不一样了。

再如,老师抓住“钻”这个词语的教学,引领孩子们体验,让一个孩子上台做这个动作,然后让全班孩子读这句话,
这个设想很好,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体验一下钻,然后再请个别学生感悟朗读,然后再请全班孩子一起来体验。

是不是效果更好?
二、关于说话
教者在课中注重引领一年级的孩子练习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从一年级开始注重说话练习,为二年级的口语交际以及写话打基础,这非常好!但是我提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用“每天”说话,孩子们这样说:我每天都上学。

这句话对不对。

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我们有假期的,那这句话就不好,范了科学性的错误。

可以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比如,我每天都睡觉。

我每天都吃饭。

我每天都要看书。

……
三、关于积累
教者在课中注意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泥土里的果实,挂在枝头的果实,这非常好,有利于孩子储存大量的知识。

另外,教者还注意积累了ABB型的词语。

这也是非常好
的。

因为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中要注意积累。

这样在教学中遇到什么,就注意积累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四、关于写字
低年级的特点还是要注重识字写字,所以这节课中,我没能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字的过程,所以建议大家都读一读课程标准。

掌握年段的教学特点非常有必要。

但是看花容易绣花难,我觉得老师比以前的课堂教学有很大进步,只要大家多读,多想,多反思,教学就会越来越好。

不要担心,我们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