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司马迁《货殖列传》通过对春秋到西汉之间“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经营活动的描述,勾勒出汉初商业市场兴旺、活跃的画面。

其中提出的经营思想和商业谋略,深刻精道,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商业文化财富。

标签:司马迁货殖列传经营思想商业谋略一、破除轻商观念,主张逐利致富的经营思想司马迁作为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为经济史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货殖列传》可以说是记载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最早篇章。

所谓“货殖”,就是经营货物,以滋殖财富。

而货殖者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业务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职业群体。

正像《太史公自序》所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

”它通过对这些“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活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主张“逐利致富”的商业经营思想。

中国历来有“重本抑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也是如此。

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始祖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的正统观念正是讳言财利的。

孟子也说过“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而董仲舒更认为“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不能止也”(《汉书·董仲舒传》)。

这些思想无疑对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司马迁不仅以《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而且旗帜鲜明地从多方面强调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否定老子提出的“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完全否定商品交换的社会模式。

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货殖列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货殖列传》)。

就是说,老子这一套理论已经行不通。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人们“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所有這一切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

从货殖列传中看司马迁求富之道

从货殖列传中看司马迁求富之道

从货殖列传中看司马迁的求富之道《史记》是产生在西汉全盛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直到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可以说,司马迁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写入经济问题的人,他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

所谓“货殖”意即财货的滋殖积累,在《货殖列传》一篇中,作者着重叙述了发展生产互通有无之事,说明货物的滋殖规律,其目的在于阐释富国利民的思想。

首先《货值列传》的开头,司马迁对老子之言加以驳斥,他认为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是落后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司马迁认为求富趋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不仅“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而且在军壮士、闾巷少年、赵女郑姬、游闲公子,以及弋射渔猎之徒,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之辈,乃至医方诸食技术之人,舞文弄法之吏,皆不遗余力地争财逐利。

就连“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的贤人,“守信死节,隐居岩穴”的义士,亦皆“归于富厚”。

司马迁认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显然致富要靠个人能力,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贤人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致富之术。

一.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在《货殖列传》中, 司马迁把全国分成几个大的经济地理区进行论述, 详细介绍了各地区的特产。

“山西饶材、竹、谷、卢、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尽所能、各尽其力,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就能致富。

如太公望封在营丘, 地处海滨, 土质盐碱, 人口稀少, 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四方的人也纷纷投奔齐国,齐国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国力强盛,各国敬而畏之。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介绍。

一、原文。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重要列传,篇幅较长,以下选取部分原文示例: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二、注释。

1. 挽近世:近代。

挽,通“晚”。

2. 涂民耳目:堵塞人民的耳目。

涂,堵塞。

3.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4. 渐:浸染,影响。

5. 眇论:微妙的理论。

眇,通“妙”。

6. 利道之:以利益引导他们。

道,通“导”。

7. 榖:楮树,树皮可以造纸。

8. 纑:野麻,可以织布。

9. 旄:牦牛尾,可作装饰。

10. 棻:香木。

11. 连:通“链”,铅矿石。

12. 征:寻求,趋向。

三、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百姓们各自认为自己的饮食最香甜,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简谈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启示

简谈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启示

简谈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近代以前,他的经管思想因其强烈的超前性而未被历朝历代接受倡行,以致到了近代有识之士曾为此而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司马迁卓越的经管思想终于引起国人重视,出现了不少阐述其“法自然”理论的文章。

然而,从司马迁经管思想的核心“善因论”入手,将其理论与现实结合研究的似尚不多。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司马迁“善因论”思想及现实意义略作阐发,以期能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管理产生启示作用。

“善因论”思想的产生与理论基础一个国家,怎样才能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中国自国家产生,先贤先哲们就在思考,但直到先秦时期也无法达成共识,以致出现见仁见智径渭分明的尖锐对立。

管子和孔子重视“富民经济。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孔子和管子一样主张富国必先富民,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I=I荀子主张:“富国裕民,上卜俱富。

”认为“卜贫则上贫,卜富则上富。

商靴则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类似的重要关系?司马迁没有自从,而是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并对比考察。

从历史看,先贤的思想主张都曾程度不同在某一时段产生过影响发生过作用,但都没有收到长期之效。

事实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只有认识它掌握它顺应它,才能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健康进步,否则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为此,司马迁独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想理论。

首先,他仔细研究经济管理的目标,从发展国民经济与增值财货的角度看待国家和百姓的关系,不把他们看成尖锐对立的两极,而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单纯从培植税源着眼,而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以及各项各业的全面发展考量问题。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
传》记述了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如孔于的弟广严黄舞
·56·
万方数据
商以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 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 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就连孔子的出 名.也是和子贡的财富分不开的。到了秦和汉初.由于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然而,商 人的富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以畜牧业发 财的倮,“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还 有蜀地靠丹砂致富的寡妇清t。能守其业.用财自卫。 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 傈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 以富邪?”所以,只要有钱,。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 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紊封’者邪?非也?”司马
薄利多销说。“欲长钱,取下谷”,要想使资金增 长,最好去经营那些老百姓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必不 可少的五各杂粮。这些下等粮食虽然利薄,但是销量 大,利润反而多}而那些高档商品,虽然利润大,但由 于购买对象少,必然会“曲高和寡”。
此外,还有寻根求源说:“长石斗,取上种”,要多 收购粮食,就得选择良种来供应生产者,以便增加产 量;开源节流说:“忍嗜欲,节衣服”等等。这样有理论 依据的生意经.在司马迁以前还没有见过。今天凄起 来,对经商处事也是有启发的。
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不论以什么方式方法求富, 部分地区。位于泰山北面的临淄,是齐国故地的商业
都应以正当劳动,以不损害别人、不损害社会为前提, 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些靠作奸欺诈获取财 富的人,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司马迁说:“廉吏久,久更 富,廉贾归富”。清廉的官吏搜刮少些,就能做得长,时
城市,“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鲁囤故地则“颇有桑 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好贾趋利,甚于周 人”。鸿沟以东,芒砀以北,至臣野.是梁、爿{耐国的故 地,人民多务农为业.善于储藏备荒。

从 《史记 · 货殖列传》 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 《史记 · 货殖列传》 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对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 其历史 价 值 都 远 远 高 于 其 之 前 的 老 子 、孟 子 、荀 子 和 韩 非 子 , 也 高 于 其 同 时 代 的 贾 谊 、晁 错 等 。透 视 他 经 济 思 想 的 全 部 内 质 , 有 三 点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 一) 他肯定人们为追求物质享 受 而 “求 富 益 货 ”的 合 理 性 。他 用 儒 家 经 典 《诗 》《书 》为 证,反 驳 儒 家 安 平 乐 道 的 说 教 。认 为 “世 之 生 民 , 都 是 耳 目 欲 极 声 色 之 好 , 口 欲 穷 刍 豢 之 味 , 身 安 逸 乐 ”。所 以 , 统 治 者 抑 或 是 道 学 家 们 即 使 用 怎 样 的 动 听 的 道 德 礼 义 去 教 化 他 们 , 也 是 “终 不 能 化 ”的 。( 二 ) 对 高 利 贷 谋 取 暴 利 不 加 谴 责 , 反 以 立 传 颂 之 。司 马 迁 把 子 钱 和 无 盐 氏 与 工 商 业 者 同 列 , 称 他 们 为 “贤 人 ”。 ( 三 ) 赞 扬 “巨 万 者 与 王 者 同 乐 ”, 直 接 反 对 统 治 阶 级 反 对 民 间 “豪 富 ”,反 对 私 人 财 富 无 限 积 聚 的 思 想 和 政 策 。
〔作者简介〕张友彬,男,湖北随州人,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献(湖北武汉,430035)。
12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原也。”[10]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从 人们 的 基 本生 活需要出发, 提出经济问题。他看到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不 可遏止, 进而推知人们的生产活动, 流通活动也是不可遏止的。 他认为这种经济活动同自然界许多现象一样, 有自己的规律, 也 符 合一 定 的 “道 ”, 它 不 是 什 么 力 量 都 可 以 制 止 的 , 国 家 应 当 听其自然运行, 不应当横加干预、阻止。当然, 由于人们 追 求 富 贵的动机和目的, 所以人们就势必要尽最大可能地追求利益, 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在这种竞争中, 必然 优 胜 劣败 , 即 “巧 者 有余 , 拙 者 不足 ”,“能 者 辐 辏, 不 能 者 瓦 解。”司马迁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也是合乎道德的, 即 使贫 富两极悬殊, 出现以富役贫, 也是不足怪的。在司马迁眼中, 贫 贱是可羞的。对于这种社会现象, 他主张贫富自然演变, 政府应 当不予不夺, 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劳动和才能达到致富的目的。 班固说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蔽也”。这 种 评 说殊有不当。严格地讲, 司马迁的“富利”观其实是“义利”观。他 并不轻看意识形态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 也十分赞成以儒家 之礼义给人们以教化。他深知“放于利而行多怨”, 所 以 他 主张 以 礼 制 欲, 他 说 “人 生 有 欲 , 欲 而 不 得 则 不 能 无 忿 , 忿 而 无 度 则 争, 争则乱”。故先王“制礼义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 使 欲不 穷 于 物, 物 不 屈 于 欲 , 二 者 相 待 而 长 , 是 礼 之 所 起 也 ”司 马 迁 反 对 奸富 , 视 本 富 、末富 为 “尤 异”、“足 术 ”,明 确 排除 那 些 “有爵 邑 奉 禄 弄法 犯 奸 而 富 ”的 行 为 , 对 于 这 些 犯 法 作 奸 者 , 他 主 张 “唯 一 切严削为能齐之”, 即是指在教化不能奏效时, 应当辅之以刑罚 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和主张, 司马还对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 策提出“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 之 , 最下 者与之争”的建议。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精华 , 也是他对古代素唯物主义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 直到今天, 也 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当然, “因之”并不是放任自流, 并不 是说政府不该管经济, 而是必须顺应之, 道所兴者, 介之; 道所 衰者, 亦不加之。农工虞乃生产之本, 但如果没有商之流通, 则 将裹足不前; 所以司马迁看重商业, 并不是他个人有所人为的 侧重, 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这一点不能不说司马迁具 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Sp m e 20 ct br 02 e ,
司 马 迁 的 经 济 思 想 与 亚 当 ・ 密 的 经 济 自 由 主 义 斯
李 爱 军 , 于 淳 善
( . 北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辽 宁 大 连 1 东 1 6 2 ;2. 北 财 经 大 学 图 书 馆 ,辽 宁 大 连 10 5 东 162 ) 1 0 5
拟 的 。在 中 国 的 封 建 时 代 , 地 制 度 、 租 、 土 地 赋 税 、 役 、 口 问题 、 建 国家 的 经 济 作 用 , 建 徭 人 封 封 政 治 、 建 道 德 同 经 济 的关 系 问 题 , 及 自然 经 封 以 济 和 商 品 经 济 的关 系 问 题 等 封 建 经 济 思 想 范 围 内 的 一 系 列 重 要 问 题 都 为 人 们 世 代 探 讨 和 争
族 文 化 , 国 琳 琅 满 目的经 济 思 想 遗 产 , 因 发 中 却
掘 、 理 得 不 够 , 今 没 有 受 到 世 界人 士 甚 至 本 整 至 国经 济 学 界 应 有 的 注 意 。
和 富 家 结 合 起 来 , 求 在 充 分 发 挥 生 产 者 和 经 要 营 者 积极 性 的 基 础 上 , 农 、 、 、 等 国 民经 使 虞 工 商
之 ” 一 个 典 型 的放 任 主 义 的 口号 。“ 道 ” 就 是 利 ,
司 马迁 ( 元 前 1 5 前 8 公 4一 6年 ) 我 国 古 代 , 伟 大 的史 学 家 , 子 长 , 于 龙 门 ( 陕 西 韩 城 ) 字 生 今

个 学 识 渊 博 的 史 官 家庭 。在 他 的 巨著 《 记 》 史
维普资讯
第5 ( 第2 期) 期 总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经济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罕言利” 。孟子 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他把“义”、“利”关系绝对化的 做法,却无形中为后世“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说教大开了方便之门。(宁要社会 主义草)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真正与司 马迁比较接近的是荀子。:“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 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 欲利也;。”
• •
5、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 雨表。“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 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 贵。”韩非为代表, 管仲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自利论”, 他运用“自利论”来解释人的社会经济活 动。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 后治之”(《管子· 治国篇》) 管仲的这些经 济政策思想,是司马迁经济政策思想的主 要来源。但是,在经济政策的认识上,管 仲与司马迁却极不相同。司马迁主张放任 的“因之”政策,管仲却主张全面的行政 干预;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一种国 家干预的理论。
• •
二、礼节道德离不开一定的物 质基础
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上,财富是道德的基础。 司马迁认为富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礼节相让, 贫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礼让。“礼生于有 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司马迁道出 了财富对仁义的决定作用这样一个历史 事实。经济财富决定社会政治、风气。(发展是 硬道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经济地位决 定人们的道德观念,物质财富的占有状况决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
• 《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佘年间,国家无 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 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 焉。 这便是实行“因之”政策的结果。
“因之”政策给国家和人民带 来了富足安定与繁荣昌盛。
• •
三、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齐国发展盐业。交通要道对商业的重要 性。经济发展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沂、 泗北发展畜牧业。因地制宜、区域协调发 展。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以西汉以前 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实业家的活动为主线, 分区论述了各地的地理环境、社会风气、 经济发展和物产。
• 在司马迁《货殖列传》中,我们看到,西汉已 形成了五大经济区域。一是关中经济区。 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人民“好 稼墙,殖五谷”。交通便利,商人云集,“故关 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 量其富,什居其六”。四是齐、鲁、梁、宋 经济区。包括今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鲁国故地则 “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好贾 趋利,甚于周人”。鸿沟以东,芒砀以北,至巨 野,是梁、宋两国的故地,人民多务农为业,善 于储藏备荒。
• 当然,一味地“因之”也并非不存在问题, 要附之议宏观调控。《平准书》接着又说: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 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 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 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 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利导
之”和“教诲之”了。了。
• •
3、国家与民争利对经济具有危害性 桑弘羊以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 之,贱则买之。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即归农; 物价得到了稳定;同时还取得了“民不益 赋而天下用饶”的预期目的。然而,商贾 归农带来的是经济萧条;与民争利的结果 是国家富足了,人民却贫穷了,“海内之 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2、致富有道。他将社会上的富有者分为 三类:“本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发财致富的 人;“末富”是指经商致富的人;“奸富”则是指那 些“弄法犯奸而富”的人。司马迁认为:“本富为 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求富,是人的本性。 但不论以什么方式方法求富,都应以不损害别人、 不损害社会为前提。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那 些靠侵吞公共财产、走私漏税等非法行为而发 财的是“奸富”。财富与道德、金钱与尊严之 间,是应该有一道界限。要使人们能够在趋利逐 利、发财致富当中不忘“大义”之所在,也就是 说,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集 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司马迁认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逐 利求富是人类共有的通性和特点。承认人 们的欲望,承认人们对欲望和财富追求的 无止境性;而且认为,如果有谁想遏止这 种追求,那必将是徒劳无功的。不仅如此,
司马迁还认为,人们对欲望和财富 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带有极大的 合理性。

他在《货殖列传》里说: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 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 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这里所说的 “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用今天的话 说,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符
• •
4、热情歌颂商业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社会生产具有多元化特征,各 行各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自然环境不同,贫 富出现的道理是自然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发展 不同的工商业。认为商业的作用在于流通,尤 其是地区流通,所以他特别重视地区之间的往 来和都会的商业中心作用。 • 他主张工、农、商、虞(相当于现在的开 发山林湖海、开矿山、搞畜牧等)并重,反对 重农抑商。
• 司马迁看到了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 社会地位。权势和地位总是同财富紧密相 连的。《货殖列传》记述了不少这方面的 事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经商以后,“结驷连 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 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 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就连孔 子的出名,也是和子贡的财富分不开的。它 反映了司马迁已经把人对财富占有的多寡 看做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标准,认为 是一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从而说明了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物质基础。
• 道家的经济思想以老子为代表。老子的经 济思想主要是他的“无为论”。“无为论” 既是他社会政治思想的最高原则,也是他 经济思想的最高原则。老子认为 “妄作, 凶”(《老子· 第十六章》),要以无为“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第六十四 章》),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老 子· 第四十八章》)的目的。司马迁关于经济 政策的思想,其根源于此。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货殖列 传》与《平准书》中,尤其是《货殖列传》。

一、从人性出发看经济问题

1、逐利求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 力。 《货殖列传》的开篇伊始就说:《老
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 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 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 换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这段话是 用发展的眼光来驳斥老子那种倒退的社会 政治理想的。
• •
四、强调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主 1、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改变应从人性出发; 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在于逐利求富。司马迁主张社 会经济生活的自然发展,而反对过多的行政干预; 国家的经济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 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看法。 •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会带来经济繁荣。 《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 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 不通,得其所欲。
合客观规律与自然法则的意思。

司马迁认为人们对欲望和财富的追求带 有普遍性的特征,在这里是不分统治者与 被统治者,不分“千乘之王”、“万家之 侯”、“百室之君”还是“编户之民”的。 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求富是经济 发展的内在动力。他认为追求财富,
追求生活改善是人的本性。这一思想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本来面貌 。
• 虽然韩非与管仲同称法家,但二人的经济思想却 差别很大。韩非把他的老师荀卿的“性恶论”发 展到了极端,变成了一种冷酷的利己主义哲学。 韩非把这种“自为心论”运用到一切经济的与非 经济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去,就形成了他在政治上 的人民为国家、国家为一人(国君)的极端专制主 义思想,以及在经济上的只求富国不求富民的思 想。韩非的这种经济思想,是与司马迁的经济思 想截然对立的。司马迁所阐发的“欲望论”乃至 “富利论”,都带有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 者的全民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