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4.通过“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情景再现,感受变法在当时是大势所趋;
5. 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 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政治运动和思 想启蒙运动;感受读书人应有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
1、序幕 公车上书

2、发展
创办报刊《万国公报》 (后改名《中外纪闻》)
碍 : 封
组织强学会


3、高潮 百日维新(1898 年 6 月—9 月)

1 改 2 裁 3 用惹后怒,百日维新制难容

4 兴私企工矿 5 练军,6 办学堂 7 报刊。
力 阻
4、结局 失败(软禁光绪、康梁外逃、戊戌六君亡)
剧本创作是本 节课授课线索,也是 课后作业,考核学生 的听课效果和学以 致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 1.序幕——公车上书 教师:请欣赏动漫歌曲——《保钓之歌》 学生:(听音乐,感知历史)
音乐是感知历 史的途径,可以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关注时事,知晓天下事。中日之间关系微妙,其中的焦点是钓鱼
同道合之人的教育机构。至此,维新思想由少数人的主张变成了一种社会思
潮,引起了以张之洞等人为首的顽固派(守旧派)的仇视和攻击。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说明
3.高潮——百日维新,除旧布新
教师: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关注,尤其是曾经倡导
人,你会和他们一起请求变法吗?
学生:会,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学生:不会……
2.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教师:1895 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虽然它最终失败了, 但康梁师徒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继续宣传变法精神,他们究竟为此做了哪些努 力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序幕发展高潮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内容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

通过学习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要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体验交流【板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想一想“洋务运动为什么破产?它的破产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新课探究】多媒体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并根据学案自学本课内容(10分钟)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P33)(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公车上书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图片,播放视频结合自学内容回答: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代表、目的、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梁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word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戊戌变法,指的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其核心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等史实。

学生已经学过变法,本节课的内容戊戌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已有的教材内容、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记住百日维新的变法内容。

2、分析:了解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知道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就是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其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我认为首先推翻清朝统治;必须改革;要发展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实行革命行动。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

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

(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

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生:(讨论)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

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二、康、梁的维新思想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生:(随问随答)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

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

(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名称:戊戌变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2—33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发动者、目的、影响?
②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机关刊物?
③百日维新的内容?
④戊戌变法的结果?
⑤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4—25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破产。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怎样的努力?二、新课学习(一)公车上书教师: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学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学生: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展示)教师:我们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公车上书?学生:“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

教师:自读课文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发起人及影响学生:时间:1895年春学生:原因:签订《马关条约》学生: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学生: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学生: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思考:公车上书有没有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公车上书”没有成功。

作用: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北京有《中外纪闻》;天津有《国闻报》;上海有《时务报》;长沙有时务学堂和南学会;广州有万木草堂。
师:“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光绪帝尽快变法维新。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怎样?
生: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自强。
师:不甘做“亡国之君”说明什么?
生:光绪帝爱国。
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生:①都是广东人②都是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从封建知识分子演 变成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师:公车上书的结果怎样?
生:失败
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继续宣传变法。看P38插图,他们创办的主要报刊有哪些?(《时务报》、《湘学报类编》、《国闻报汇编》、《知新报》、《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后改名为 《中外纪闻》。看地图册P17,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广州都有哪些报刊、学会、学堂?创办者是谁?
学情分析
本课内 容学生较为陌生,课前应组织学生收集变法运动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明晰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变法内容
师: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生: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师:实业指什么?
生:工矿企业
师:经济方面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政治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生: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师:“准许民众上书言事”,民众指什么人?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生:资产阶级。
师:康有为几次上书都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所以这样一条规定有利于谁参政?
生:资产阶级
师:冗员是指闲散无用的官员,“裁汰冗员”损害了谁的利益?
生:顽固派
师:文教方面哪些是教育方面的措施?
生: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文;鼓励兴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
师: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教育方面的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生:培养新式人才(科技、翻译、军事),有利于传播西方科技和资产阶级文化。
师:文教方面哪些是文化方面的措施?
生:提倡办报、译书、出国留学
师:文化方面的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生: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师:从变法的内容看,变法会得到谁的支持?
生:资产阶级
师:变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强烈反对呢?
生:顽固派
师:从一开始顽固派就竭力竭力反对变法。他们的总代表就是那个以玩弄权术著称不愿归政于光绪皇帝的老太婆—慈禧太后。由于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所以变法一开始就笼罩着注定失败的辩别戊、戌、戍三字的口诀是“戌横戍点戊中空”。这 次变法发生在1898年,这年是旧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一、起因
师:说到起因,不得不提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生:失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师:《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当时很多人把发展 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看P21《时局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运动。这就是戊戌变法。
生: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师:谁能翻译一下?
生:“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师:谭嗣同本来可以逃往日本,却不肯逃走,你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吗?关于他的死值不值得,关键是看他的死对历史的前进起没起到推动作用,还要看他在精神上留下什么?历史证明他的血没有白流。他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他的一个学生蔡锷后来响应武昌起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看P40谭嗣同遗言,“贼”指什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为什么说“无力回天”?因为维新派没有掌握军队,又不能发动群众,所以没有力量。“死得其所”指什么?他认为自己为变法图强,挽救国家而死,死的值得。
三、结果:失败
师:随着变法的展开,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纷纷传说慈禧太后要废掉光绪帝。光绪帝密诏康有为商议对策。康有为等手里没有兵 权,读了密诏,束手无策,抱头痛哭。最后康有为决定派谭嗣同去劝说参加过强学会的新军首领袁世 凯,让他派兵保护光绪皇帝。谭嗣同见 到袁世凯,说明来意,袁世凯表示愿意率兵保护光绪帝,并说“杀荣禄好比杀条狗!”谭嗣同刚一离开,袁世凯立刻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突然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变法措 施,同时还四处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刘光第被杀害,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从光绪帝6月11日发布诏书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本来可以逃往日本,却不肯逃走,甘愿牺牲,这是为什么?请看P40小字第三行,他怎样说?
二、经过
师:这场运动的序幕是怎么拉开的呢?
1、序幕—公车上书1895
师:什么是公车?
生:公车是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师 :由于康有为等人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起因是什么?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举人的愤慨。
师:公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
师:看康梁的画像和小字介绍,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难点
戊戌变法的运动兴起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需要教具或器材
地图册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变法,它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这是什么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次著名的变法。它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103天就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的积极尝试。这是什么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