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短短的一首七言绝

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风的故事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风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风的故事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zào(zo),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huàn(hun)然一新。 夏季来临,烈日炎炎。人们烦闷焦虑,见面就打听:“咦风到哪里去了呢” 风来了!他推来了云,云里吸了水,沉得要命。风顾不得劳累,仗着自己有的是力气,他把云攥在手里,使足了劲拧啊拧啊。雨哗哗地落下来,干巴巴的土地得到了湿润,汗流浃背的人一身清爽。他们欣喜若狂地拥出房门,争先恐后地邀风儿到家作客。风忙得不可开交,夏天的风真是宝,到哪儿都受欢迎。 秋天,风到了中年,他既不是柔情万千的春风,也不是热情洋溢的夏风。秋天的风沉静和煦,他缓缓地在阳光和蓝天下悠然漫步,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佩,人们啧啧赞美秋天是金风送爽,他走进了自己生命最光辉的顶点! 冬天渐渐到来,风一天一天老了,他抵御不住严寒,在冰冷的空气中瑟瑟颤抖,气喘吁吁。人们不再感激他、欢迎他,因为人们不再需要他。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朗读诗歌 1、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朗读。 2、生听朗诵音频,注意字音和节奏。 3、请学生代表朗读,生集体朗读。 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理解重点词 玉笛:笛子的美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笛:芦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句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品味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 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 ①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主旨、情感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 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 1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风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风的故事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zào(zo),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 huàn(hun)然一新。 夏季来临,烈日炎炎。人们烦闷焦虑,见面就打听:“咦?风到哪里去了呢?” 风来了!他推来了云,云里吸了水,沉得要命。风顾不得劳累,仗着自己有的是力气,他把云攥在手里,使足了劲拧啊拧啊。雨哗哗地落下来,干巴巴的土地得到了湿润,汗流浃背的人一身清爽。他们欣喜若狂地拥出房门,争先恐后地邀风儿到家作客。风忙得不可开交,夏天的风真是宝,到哪儿都受欢迎。 秋天,风到了中年,他既不是柔情万千的春风,也不是热情洋溢的夏风。秋天的风沉静和煦,他缓缓地在阳光和蓝天下悠然漫步,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佩,人们啧啧赞美秋天是金风送爽,他走进了自己生命最光辉的顶点! 冬天渐渐到来,风一天一天老了,他抵御不住严寒,在冰冷的空气中瑟瑟颤抖,气喘吁吁。人们不再感激他、欢迎他,因为人们不再需要他。 孤独的风、衰老的风四处流浪,他不时气恼地推搡着屋门,摇晃着窗棂。人们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唐诗更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你说说你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吗?(引出李白) 二、朗读指导。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掌握节奏,注意语速。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课文研讨 1.解题。 2.有人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最为传神,你能说说吗?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4.在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听到《折杨柳》哀怨缠绵的旋律,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采用第一

人称,力争做到语言流畅、优美) 5.归纳主题。 6.课外拓展,加深印象。 7.课堂小结: 悠悠玉笛声浓浓故园情,乡愁是羁旅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静谧的夜晚,习习的春风,更有这悠悠的笛声,引发了诗仙心中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 四、布置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②思乡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积累。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1、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提到大诗人李白,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上学期学过他 的哪篇诗歌?大家可以在公屏上打字告诉我。(这篇诗歌是李白青年时期,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写的,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借峨眉山的月亮含蓄表达自己对家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大家是否还记得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可以连麦告诉我,也可以在公屏上打字说。说的很详细,老师还有补充。(李白不但文采斐然,还善剑术,相传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他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爱游历名山大川)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看看这位传奇文人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 传世之作。 3、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体裁。全诗共4句,每句7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可见,为七言绝句。 4、既是绝句,我们就要读出朗朗上口的韵感。哪位同学能来试一下?(注意把握节奏, 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为一个节奏)谁还能再来试一下? 5、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朗读过后,大家已对诗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诗文的精妙之处。 6、题目是诗文的眼睛,同学们说说看,透过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你了解到了那些信 息?可以打字告诉我。(点名季节,时间,地点,本诗为诗人闻笛而感发)没错,这首诗写于(写作背景) 7、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诗文内容,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出诗文前两句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 8、诗文的意思明确了,大家说说看,诗人在春夜,客居洛阳之时,听到笛声,触发了 怎样的情愫?打字告诉我(思乡之情)。你是从哪句话、哪个字看出来的?(【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折柳是诗文的点睛之笔,也是诗文的意义所在,诗文是叙离别之情的)

2020年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专项》试题(含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 第一单元: 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 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 的月亮的夜晚 ()() 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风》阅读及答案

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shuò)风。( )它们都是风,( )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有点风,( )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睁不开眼,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因为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中。 即使……也……虽然……但是…………是因为……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1.虽然……但是……即使……也…………是因为…… 2、这篇文章的构段关系是,因此,文章可以分为段,请用“||”在文中标明, 并写出段意。 这篇文章的构段关系是(总分总),因此,文章可以分为()段,请用“||”在文中标明,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介绍了人们给四季的风取得名字; 第二段的段意:介绍了四季的风的脾性(特点); 第三段的段意:表达了作者决心改造大自然,要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 3.按要求填下表。 季节风的名称风的特点 春 夏 秋 冬 2. (答案不唯一)和风,唤醒万物、吹绿大地;熏风,暖烘烘、吹散不了炎热;

春夜洛城闻笛(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

终寄情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1 “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2 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3 李白听到了笛子声 (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 (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22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读 5、有节奏地读古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古诗读的很流利、很有节奏了,如果想读得更好、读出感情,就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回到洛阳的那个春夜。 (一)感受夜闻笛。 1、出示第一、二句。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

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全部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

《四季的风》阅读答案

《四季的风》阅读答案 《四季的风》阅读答案 四季的风 从学校门前走过,朗朗读书声在薄薄的晨风中有种 久违的亲切。 午后的风懒懒的,趴在树梢上一声不响。 而晚风便淘气、便休闲,在空中悠悠荡荡,拨弄着 一曲曲校园民谣。 风小时,荏弱如羊羔,声音也温温地移来滑去,你 感觉到了,就有种说不出的喜欢。风跑着、跳着就长大了,把树上的叶片扯下来,把地上的纸片托上去,漫天 飘飞。风暴躁起来,就推门击窗,()所有的街道与空地,()几扇没有提防的窗户玻璃,()几件大大咧咧的晾晒衣物。 春风如酒,总是比雨水先到一会,弄弄衣角儿、拍 拍叶片儿,很羞涩地和你招呼。不就花就招风引蝶地开了。上课和上班路上,两颊生风,两袖春风,风里还有 着桃花、樱花、栀子花的香味儿,那颗读书做事的心便 免不了有点走神。 天空慢慢从蒙蒙的灰变成明亮的蓝。夏天来了。夏 天的风太矜持,道路上泥土一天一天地翻晒,夏天的风 吹不起女孩十八岁的裙裾。如果有风,只要顺手摸我一

下,那满腔的暑意也会消解了。而它偏偏只在上空走动,送几片白云过山过坳、再飘几片树尖旗帜,尽是些不沾 点尘的吹法。偶尔有风吹过建筑吹过广场,也马上被建 筑和广场抽了几成。唉,如果夏夜好风如水,明月如霜,风影月光里,你所在的城市就十分地可人。 秋风如烟,不象春风那么腻人,也不是夏风那么小气,有的只是宁静,慢慢地吹,轻轻地吹,树们对着风 点着老成而有涵养的头,而女孩子十八岁的线条就在衣 裙翻飞之间,玲珑美丽了。 我喜欢这个季节在郊外走走。此时,风把夏日的蚊 蝇和蝉虫吹走了,车声人声也远远的,只有秋风和我。 那种锁藏在窗子后面,锁藏在眼镜后面的渴望,就痛快 地扑出来,和风交流。我想放歌,我想纵酒,然而我也 只静静地走。 冬风说来就来了,。 美国诗人勃莱说过:“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听饱了风声,以此聊以自慰。 风一直吹。很多心情象落叶的旅程,风起处是开始、风止处是结局,只留下那淡淡的颤动。那么就让风吹、 让风吹吧…… 12.在作者笔下,不同季节的风有不同的特点:春 天的风是羞涩的,夏天的风是的,秋天的风是的。(选用

春夜洛城闻笛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提纲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着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着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终寄情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风阅读及答案

风阅读及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shuò)风。( )它们都是风,()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有点风,()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睁不开眼,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因为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中。 即使……也……虽然……但是…………是因为……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1.虽然……但是……即使……也…………是因为…… 2、这篇文章的构段关系是,因此,文章可以分为段,请用“||”在文中标明, 并写出段意。 这篇文章的构段关系是(总分总),因此,文章可以分为()段,请用“||”在文中标明,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介绍了人们给四季的风取得名字; 第二段的段意:介绍了四季的风的脾性(特点); 第三段的段意:表达了作者决心改造大自然,要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 3.按要求填下表。 2. (答案不唯一)和风,唤醒万物、吹绿大地;熏风,暖烘烘、吹散不了炎热; 金风,凉丝丝、给人们带来喜悦;朔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睁不开眼睛 4、文中带引号的两个字“拂、刮”能否对调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 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何处,更不见吹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一、学前分析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类最初的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学校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以“反思教学”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本人的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既然是感悟和鉴赏,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本次活动以本人所上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对象。本人执教的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七年级

下册课外古诗首中的一首诗歌。诗歌写的是在一个春夜,身在洛城的诗人听见了折杨柳曲调因而触发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在学校推行课改的背景下,本人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比较法和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象、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二、课堂结构与构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首先,为使学生更好体悟课中的诗情以降低课学习的难度,课前先安排学生搜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其二,吟读诗歌,把握情感。初步把握该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涵泳诵读,感知诗歌的情感,逐渐品味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