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加点字复习

秦晋殽之战
《左传》
一、字词掌握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

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二、文学常识
选自左丘明《左传》。初中学过《曹刿论战》。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传”是传注,注释。“左”指左丘明。左丘明为《春秋》作的“传”。(《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内容概述:
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时间顺序把秦、晋、郑三方以及内部矛盾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

内容结构:
本文按秦军东征这个中心事件的发展顺序记叙,按照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五部分。
(序曲:晋文公卒,晋国群臣备战。交代晋国国君新亡,时局面临动荡的特点,也是秦师蠢蠢欲动的背景。)
开端:秦王谋划袭郑,蹇叔劝阻不止。(蹇叔直谏未成、蹇叔哭师)
发展:秦军东征未果,中途灭滑而还。(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皇武子巧词逐客)
高潮:秦军遭晋军伏击,三帅被擒。(原轸论战、秦师败师殽山)
结局:文赢纵敌,原轸抗词未果。
尾声:秦伯哭师认错。

1.蹇叔谏阻袭郑,列举了哪几点理由?在哭送秦师时,他又具体地提出了那些预见?表现了蹇叔怎样的性格特点?
蹇叔劝谏穆公。从秦、晋、郑三方的客观情况出发,论析理由如下:
秦——“劳师以袭远”,“师劳力竭”。结果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结果是内应丧失,“远主备之”。
晋——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结果是必然引起晋国注意,恐遭袭击。
(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蹇叔的论析,使三方态势一目了然,可谓知己知彼,老谋深算。)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忠直爱国的思想性格。

2、秦穆公面对蹇叔的劝谏,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3、郑商人弦高为什么要犒秦师?这对情节发展起何作用?试析弦高的形象。
他是郑国一个普通的商人,一面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

企图;一面“且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做好迎敌的准备。

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作用:(1)印证了蹇叔论述的“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的预言。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4、皇武子巧词逐客,“巧”在何处?试分析其外交辞令方面的特色。
表面上是请对方尽管取用郑国的物资,而说话的重心则在于先提及“为吾子之将行也”,又归结于“以间敝邑”,意在逐客。弦外之音是:“你们束载、厉兵、秣马,阴谋已经败露了。”这逐客的警告果然奏了效,“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皇武子这段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不可谓不巧。

5、最后一段从哪几个角度来刻画秦穆公?秦伯哭师认错,你对秦伯这一形象是怎样看的?
 从“言”和“行”两个角度。刚愎自用的秦穆公在失败的教训面前能勇于承认错误,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不失为一位明君霸主。

6、最后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结构上:“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内容上: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四、艺术手法:
1、刻画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 ,深谋远虑,忠直爱国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勇武暴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2、叙事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3、外交辞令,具有独特魅力。
问:《秦晋殽之战》中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人物,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试举文中实例,分析这一语言特色。
答:本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1)郑商人弦高遇到东征的秦军,为了让秦军意识到郑对秦的侵犯是有准备的,故意伪称是郑派来途中犒劳秦师的,以“敢犒从者”这句话透露郑已有准备之后,又说:“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言辞上是表示郑国对“进驻”的秦军的谦恭,实际上是显示郑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发语巧妙,委婉得体,实属妙辞。(2)皇武子的逐客令。“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表面上是请对方尽管取用郑国物资,而说话的重心则在于先提及“为吾子

之将行也”,又归结于“以间敝邑”,意在逐客。弦外之音是:“你们束载、厉兵、秣马,阴谋已经败露了”。这逐客的
警告果然奏了效,“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皇武子这段话以殷勤之辞表示严正之态,不可谓不巧。(3)孟明回答阳处父的一段话,则是绵里藏针,话中带刺。获释的秦帅孟明脱身时,故作感激之态,先稽首,又谢君之惠,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弦外之音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来报仇!”在谦卑的姿态和言辞中包藏了杀机。

五、评价:
秦穆公和晋襄公,一为败方,一为胜方,但有人认为秦穆公是小败中蕴育着大胜,晋襄公是小胜中预示着大败。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秦穆公刚愎自用,不听蹇叔之言,使秦军遭受重大损失。但能总结失败教训,素服郊次,向师而哭,主动承担了责任,没有怪责败将。和那个轻信文赢的话,缺乏政治远见的晋襄公相比,穆公是有远见、有霸主胸怀的,所以晋国的胜利,并不使人感到轻松,因为这不过是暂时的;而秦国,与其说它失败,不如说是它称霸过程中的一个挫折。三年之后,秦军在三帅的率领下果然大胜晋军。

六、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之子与师
夏后皋之墓也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以乘韦先
为从者之淹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二)、一词多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01)

若潜师以来:发兵
(0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0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0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0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06)子墨衰绖:染黑
(0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08)晋于是始墨:同上
(0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意动用法:
秦不哀吾丧:为。。哀伤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以间敝邑:通“闲”,休息,使...休息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使...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五)、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