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与当代作者:张雅琦郝葵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8期摘要: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
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欧洲汉学美国汉学当代价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文化汉语教学一、引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历史上“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当代“汉语的国际传播”似乎是相反的,前者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后者则更加侧重于中国人主动的向世界各国介绍和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落后国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文明。
或许是因为中华民族性格内敛、含蓄,加之封建君王的夜郎自大和唯我独尊的心理,中国人在历史上鲜有向外国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统。
相反,出于商贸、传教、寻宝和研究等目的,欧洲诸国则多次派遣使团、传教士、旅行家和学者等来华访问、求学。
在《国外汉学史》一书中,作者提出:由此,逐渐在各国形成并确立了汉学研究体系。
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所谓汉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从文化高度,推进和深化对中华民族认识与理解的动态过程。
[1]下文主要介绍欧洲和美国汉学的发展过程。
(一)欧洲汉学的建立与发展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汉学的确立和演变。
霍九仓(2003)认为,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战争来实现的,例如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十字军东征。
然而,中国人的祖先却以独特的智慧开辟了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并以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姚道中*张光天†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几十年美国汉语教学发展比较慢,1970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变快,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神速。
开设汉语的学校以及学习汉语人数都在大幅度地增长。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一下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美国汉语教学分成两大类: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非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汉语是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学生在主流学校学习汉语可获得学分。
主流学校以外的学校一律算做非主流学校,包括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开设的语言学校及课程、商业语言学校等等。
19世纪主流学校美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1。
美国的汉语教学也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中心。
第一个把中文列入课程的大学是耶鲁大学。
1871年有位以范南(Van Name)为姓氏的先生在耶鲁大学开课介绍日文和中文的“要素”2。
可惜他的教学内容及中文水平如今已不可考3。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答应将* 姚道中。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亚州研究博士。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教授。
孔子学院联执院长。
2005年起担任美国AP测试阅卷主任。
† 姚张光天.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亚州研究硕士。
负责管理夏威夷大学亚洲部的中文藏书。
2008年当选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席。
其藏书捐给大学图书馆时,曾敦促耶鲁大学尽快设置一个中文教授职位。
由此可知范南先生的专长并非中文,故需另外聘请一位精通中文的教授4。
1877年耶鲁大学聘请了刚从中国回来的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为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5。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据称他是当时唯一能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人6。
1877年2月在中国营口经商及担任美国驻营口领事的弗朗西斯·奈特(Francis P. Knight)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提出了筹募资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的建议,为有志于前往中国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长春大学第一章测试1.一个在广州出生的美国孩子首先学会了粤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参考答案:第一语言2.对于一个从小说蒙语的蒙古族同胞来说,蒙语是他的母语,汉语是他的()。
参考答案:非本族语3.中国的一个汉族家庭移民到了加拿大,孩子生下来首先接触到的是英语,孩子长大后,家长为了培养他的中华文化素养让其学习汉语,所以,汉语是这个孩子的()。
参考答案:母语;本族语;第二语言4.对于我国维吾尔族人来说,维语是其母语,汉语是外语。
()参考答案:错5.第一语言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一般没有确定的语言教师。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参考答案:索绪尔2.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巴甫洛夫这一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这体现了哪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参考答案:行为主义心理学3.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规则,有:()三种。
参考答案:删除;添加;位移4.在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大主要思潮,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它们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
()参考答案:对5.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是乔姆斯基。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在词汇方面,下列不属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的是()参考答案: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便于记忆2.在语音方面,下列属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的是()参考答案:汉语的辅音有几组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这和印欧语系里区分清浊有所不同3.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也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汉学

一、:英文名sinology,定义内涵: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的研究。
受西方学者所受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影响,是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
其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二、汉学分类1.以国别分类:美法英德2.以时间段分类: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⑵传教士汉学:①[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于1585年在罗马以西班牙文出版,内容涉及“中华帝国”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文字、教育、科学、风俗、特产,以及作者的经历、见闻等,是第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严谨的汉学著作,它的问世在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
②[意大利]卫匡国:1643年在中国浙江传教,他一生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法等方面的著作,其中《中国先秦史》和《鞑靼战纪》是他的两部著名的历史著作,《中国先秦史》一直被认为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最佳汉学著作,《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卫匡国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三、汉学家:大体年代来到中国,汉学合租做,在汉学史上的地位③[意大利]利玛窦:《中国札记》,又称《利玛窦中国札记》,于1615年在德国出版,这本书从不同侧面对明末中国社会作了详尽而细致的介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札记》用大量篇幅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评价。
同时,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了解16世纪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影响。
在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删除了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16世纪末,利玛窦将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这是第一本《四书》的西文译本。
利玛窦的贡献还有a、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进行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顺利进入中国;b、西方科技尤其是水利、地理知识传入中国。
漫谈西方汉学

西方汉学人所共知,东方学、汉学是西方殖民国家在向外扩张时期发展起来,号称是东方学家、汉学家的学者群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
他们把他们的探讨和认知加到了他们塑造的对象上,东方学、汉学成为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思想加工。
直到本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梁启超,赢得莫扎特式史学家之美称的学者雷文森(J. Levenson)的著作,仍被恒慕义(A. R. Hummel)口批评为中国只是存在于雷氏自己头脑中的中国。
无待赘言,当时东方学家、汉学家再现的事实以及他们再现事实的表达方式既然主要是他们的思想的加工,必然或多或少存在对原本的误读,不尽符合实际真象,此其一。
他们所从事的再现,由于是再现,也不可能摆脱再现者使用的语言和语境的局限,不可能摆脱他们所从属的文化、社会、政治环境或政治立场的宰制,此其二。
因此,他们所理解和塑造的对象存在错误和盲域是无可避免的。
要求他们“政治上正确”和“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他们的理论架构,殆难摆脱欧洲中心、西方优越,正如中国在西方冲击下也难于摆脱“中学为体”一样。
这种情况如影逐形,如水就壑,既在研究过程中导致种种偏颇、扭曲,也在表述中掺杂上种种先入之见。
1969年,福柯(M.Foucault)发表了《知识考古学》。
影响所及,使西方学者,包括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热烈地讨论了一阵子社会宰制、知识为权力所决定等问题。
六七十年代,在意识形态非殖民化时期,阿拉伯世界陆续刊行一些著作,谴责西方学者为殖民主义张目的罪过。
1987年,赛伊德(Ed.Said)发表《东方主义——西方的东方观》推波助澜,促成东西文化相互关系、特别是权力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又一轮激辩。
随着探讨的深入,人们发现西方的东方学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像福柯提出“力量就是知识”(power is knowledge)用以代替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那样简单。
一、西方学者的东方学、汉学著作的价值显然各有不同。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纽约Grove Press社英文版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汉学研究已逐渐 远离欧洲传统汉学模式。
由大财团资助的基金组织直接负责对远东尤其是中国 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战略研究活动的 赞助。一些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太平 洋学会成立,不少大学先后设立有关东方学研究的系、 研究所。汉学从欧洲古典模式走向现代,把究的关 注点对准中国的近现代问题,为汉学研究从传统走向 现代奠定基础。一批批新的汉学专家不断出现,一批 中国古典著作被译成英文。美国汉学史上的最著名人 物费正清、拉铁摩尔等也已经初露头角。
狄考文偏重教育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研究。 他提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 化。强调“科学知识是当时接触中国知识分子 的唯一媒介,而只有透过知识分子才能影响到 整个中国社会”。
早期美国的汉学研究的特征:
一是以传教士为主体。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 但研究的水平高、程度深、范围广。 二是早期美国汉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研 究人员极少,又是单一的传教士,在研究中国 的过程中往往以基督教文化来分析理解中国文 化,使研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1876年,耶鲁大学首先开设汉语课程。卫三 畏回国以后,在耶鲁大学建立美国历史上第 一个汉学考古室和东方图书馆,这一行动标 志着美国汉学“从草创时期开始步入学院式 研究的时代”。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进入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有 了一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 哈佛大学与中国燕京大学合作 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和 “中国学图书馆”,这使哈佛 大学成为美国研究中国的中心, 从而形成美国学院研究汉学的 传统。
二、传教士汉学家群体
近代美国汉学发展史上还出现以传教士为主的汉学研究 群体。他们是丁韪良、明恩溥、狄考文、卫斐利、卢公 明等。 明恩溥十分注重对中国总体性的介绍,涉及面很广。著 有《中国特色》,强调思想启迪的重要作用。 丁韪良强调科学知识对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重要性,奠 定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基础。写了《中国古世公法》。
第二节 迅速崛起的美国中国学
一、中国研究的勃兴
1.直到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从某种意 义上讲还仅限于书本。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不断 摇摆于幻想和幻灭之中。
2.进入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开始发展。耶鲁 大学成立“雅礼协会”(1901);哥伦比亚 大学开办中文讲座(1901);芝加哥大学开 始收藏中文资料(1910)。
《中国丛报》,又称《澳门月报》或《中华丛 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 化为主要目的,于1832年5月创刊,1851年8 月停刊。
创办宗旨:“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向海外报
道中国各方面情况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变化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
①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 ②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 情况; ③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如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历史、法律等; ④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1876年,在卫三畏的主持下,耶鲁大学首先开设中文 课程,建立第一个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 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也相继效法,一 些著名的图书馆开始收藏研究汉学的图书资料。一些汉 学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如美国现代语言学会(1883年), 美国历史学会(1884年),美国亚洲协会(1898年)等。这 些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使之走 上职业化、专业化的轨道。
东方学会以“传播关于东方的知识,促进对东方 语言和文学的研究”为宗旨,最主要的是埃及、 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文化。 东方学会1854年开始出版《美国东方学丛刊》。 东方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汉学研究新的开端。
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19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一些高校陆续出现对远东和中国的研究。
美国的中国学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 国力不断增强,美国积极准备对外扩张,以求 建立世界强国。
一战期间,美国趁欧洲各国忙于大战、无暇东 顾之际,大力扩张在中国的势力。从二战爆发 到50年代,与欧洲汉学相比,美国的中国学研 究有了相对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中国研究取得了 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有三:一是研究经费猛 增;二是研究机构成倍增长;三是研究中国的 领域也不断扩大。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美国汉学研究 逐渐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这些人对罗斯福政府制定正确的对华政策产生过积 极地影响,因此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同中国共产党 的关系曾经有所改善。 费正清评价太平洋学会是一个出色的学术机构,在 传统汉学研究向地区性研究演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四、左翼新闻记者的中国研究
1.斯诺与《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先河者也是传教士,19世 纪30年代,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才进入中国, 尝试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美国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传教士汉学研究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从不同
的角度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甚至
二、中国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研究的不断进展, 其发端是引人注目的 “哈佛燕京学社”和中 国学图书馆。这项合 作使哈佛大学成为美 国研究中国的中心。
三、太平洋学会的创立与中国研究的转向
美国中国研究的转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标 志之一是1925年太平洋学会(American Council of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的成立。它的出现,使 得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学、中国学研究开始走出古典语 言文学、历史、思想文化的纯学术研究壁垒,转向侧 重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新领域,从而揭开 了地区性研究的序幕。
第三节
美国汉学的确立
一、东方学会与美国汉学的确立 1842年美国成立东方学会,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 个学术组织。 最初由一些传教士和政府官员组成。 东方学会开展对东方的研究,体现了美国东方学“要 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为美国对东方的扩张政策服务” 的基本特征。这同欧洲汉学重视中国古典文化、历史 研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太平洋学会最初是由夏威夷地区关心太平洋地 区经济问题的各界人士发起的区域性团体,该 会成立的宗旨为“研究太平洋各民族状况,以 求改进民族间关系” 。 出版有《太平洋事务》以及《远东观察》和 《远东文摘》等杂志。
1936年,太平洋学会在美国纽约的纽西迈特 国家公园举行会议,参加的有来自太平洋地区 各国的250名代表,是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 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参加了这次会议。研究 的问题是关于食物供应、土地、收入、分配、 国际事务、人口政策等。
《中国总论》将太平天国起义的成功与失败归 纳为四点原因 :
卫三畏在研究中华历史文明时试图为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 找到适当的位置。所以他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多半采取 折衷的方法。他强调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卫三畏重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总论》中首 次“将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相 提并论”,认为 “他们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稗治文主编的《中国丛 报》是由英美在华商人 资助创办的,所以办报 的特色既有欧洲汉学研 究中注重对中国历史、 文化、文学、文字研究 的特点,又有注意考察 中国当时社会现实问题 的一面。
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体现了美国早期汉学研 究的另外两个特点: 一、把汉学研究作为 “一种纯粹的文化”来 进行综合研究; 二、早期美国汉学还不 得不受到欧洲学院派汉 学影响。
二战期间,太平洋学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对 于太平洋地区和远东独立研究的“最重要的唯一来 源”。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文章,还进行了大量的语言 培训工作。同时,它对战时中国问题拥有很大程度上 的发言权。太平洋学会中许多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认为 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应该接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 装,通他们结成联合战线,并且建议美国政府要“了 解长期被封锁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中国丛报》在 内容和形式方面部发生很大变化:
版面的多样,栏目的丰富多彩,有关于中国的宗教、 儒家文化、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文学名著、书评、 文艺杂谈、地方风土人情、古代与近代的名人逸事, 甚至名山大川、行政区域划分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 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儒家学 术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 后语;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中国丛报》都作了 大量的介绍和评论。
《中国丛报》的创办,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 发展,该刊不仅注重中国实际问题研究,同时
又以大量篇幅,介绍发表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散文、古代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等 的文章,介绍中国清朝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不 同人物,是近代西方汉学研究又一典型。
2.卫三畏与《中国总论》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年), 美国“汉学之父” 。曾先后出版过十多部关于中国的 书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文字等诸 多领域,如《简易汉语课程》(1842年)、《官方方言 中的英汉用词》(1844年)、《中国地志》(1844年)、 《中国商业指南》(1844年)等。这些书籍成为外国来 华传教士和商人的必读之书。还著有《我们同中华帝 国的关系》(1877年),《中国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