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

当代美国汉学家《史记》研究主要成果简论作者:吴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史记》在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美国汉学界三位著名《史记》研究学者卜德、侯格睿和杜润德的论著,总结其代表性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梳理《史记》在美国的研究有助于国内学界了解《史记》在美国的研究概况,对推动《史记》在国外传播,增进中美《史记》研究与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史记》美国汉学卜德侯格睿杜润德《史记》是北美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史记》在美国汉学研究中已初具规模,其间涌现出一批汉学家,他们凭着执着的热忱研究和翻译这部中国经典。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出版了大量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

本文简要介绍卜德、侯格睿和杜润德三位美国汉学家的《史记》研究成果。

卜德(Derk Bodde)是美国20世纪早期卓越的汉学家和中国史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研究教授和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30年,卜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后以研究员身份从事中国学研究六年,1938年获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学研究博士学位。

卜德是美国福特学术研究项目实施以来第一个受此项目资助到中国北京进行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

作为20世纪初期美国杰出的《史记》研究专家之一,卜德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过一部重要的《史记》研究论著《中国的第一位统一者:从李斯的一生研究秦朝》(China’s First Unifier:A Studyof the Ch’i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Life of Li Ssu,1938)。

在这部专著中,卜德详细论述了秦朝宰相李斯的一生和他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系统论述了秦朝得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1940年,卜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爱国者和将军:三篇史记秦朝列传》(Statesman,Patriot,and General in Ancient China:Three Shih Chi Biographies of the Ch’in Dynasty,1940)。

美国各历史分期发展概览

美国各历史分期发展概览

美国各历史分期发展概览美国各历史分期发展概览美国历史十讲一、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 (2)二、美国独立战争 (5)三、美国政治制度的构建 (16)四、南北战争 (30)五、美国西进运动 (36)六、美国第二次科技革命 (48)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54)八、罗斯福新政 (65)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76)十、美苏冷战 (82)(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历史3班关于美国近现代史中若干问题的再探讨研究小组)一、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1·简介英属北美殖民地是16、17世纪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所设立的从属于英国,但相对独立自治的殖民地的总称,由英王特许,赋予政治自治权利,但不能占据议会席位。

1607-1732年间有16个,由于兼并就只剩13个,它们也就是美国建国之初的13个州。

它们的建立方式有三:1、公司殖民地。

由公司取得国王特许而建立。

代表为弗吉尼亚、马萨诸塞。

2、领主殖民地。

由国王赐封给贵族的殖民地,这一种占绝大多数。

3、自治殖民地。

由当地人民自己创建,互相签署盟约,再与英国签订宪章如康涅狄格和罗得岛。

2·十三个殖民地的简要介绍新罕布什尔:1623年移民在此建立渔村,1629年被命名为新罕布什尔,是联邦第九个州。

马萨诸塞:1620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六个州。

罗得岛基普罗维登斯种植地:1636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十三州。

康涅狄格:1639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五个州。

纽约:1664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十一个州。

新泽西:由东、西泽西合并而来。

1664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三个州宾夕法尼亚:1681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二个州。

特拉华:1701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一个州。

马里兰:1632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七个州。

弗吉尼亚:1607年建立殖民地,也是北美第一个殖民地。

是联邦第十个州。

北卡罗来纳:1662年建立殖民地,是联邦第十二个州。

南卡罗来纳:1662年建立殖民地,成为联邦第八个州。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6 3 . c o m

l 3 4・
第 2期
鲁健骥 : 对外汉语 教学史研究 中值得关 注的几个 问题
汇 聚成 了一 条颇 具声 势 的长 流 。在 回顾这 近 三十 年 的研 究 历 程 的时 候 , 我 们 感觉 我们 已经 打下 了
比较 坚 实 的基础 , 我们 对 学科 史研 究 的前 景 , 充 满 信心 。 最 近几 年 , 本 人一 直尽 力 跟踪 对外 汉语 教 学史 研究 的状 况 , 感 到现在 已经有 条件 对这一 领域 的
第三 、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分 期 。
第 四、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界 有代 表性 的人 物 和学 术 成果 的人 史 问题 。 最后 , 我愿 意 就我们 还 有 哪些工 作 可 以做 给大家 提供 一些 线 索 。 第 一个 问题 , 牵 涉 到对 “ 对外 汉语 教 学 ” 的界 定 , 这 当然 跟对 外 汉语 教 学史 的研 究直 接 相关 , 但 广 义地 说 , 又不 完全 是学 科 史研究 的问题 。 我 们说 的“ 对外 汉语 教 学 ” , 一般 的解 释是 “ 对 外 国人 的汉 语教 学 ” , 但从 学科 史 的研 究来 说 , 不
较晚 , 至今不 足 三 十 年 。原 因 是 ,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被 作 为 一 个 学科 得 到 确 立 的 时 间不 长 。如 果 从
1 9 7 8年 的语 言规 划会 开始算 起 , 也 不过 四十 几年 。 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研究 , 经历 了一个 从零 散到 系统 、 规 模 从小 到 大 、 从个 别 人 的关 注 到有 组 织 有 规划 的研究 的过 程 。三十几 年来 , 对外 汉语 教学 史研 究 取得 了长 足 的进 展 , 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国典籍在美国大学东亚系的教学与接受——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

中国典籍在美国大学东亚系的教学与接受——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第12期美国大学的东亚系①以东亚国家的语言、文学和文化作为教学与研究对象,是海外中国文学典籍研究的重地。

据笔者初步统计US News 近年公布的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目前至少有17所大学的东亚系设立了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②。

有不少人毕业后会选择在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从事典籍的教学和研究。

到目前为止,西方教育培养出的具有特定学术思维和文化视野的学者是美国中国学研究人员队伍的主要来源,而且在美国前30所最优大学东亚系中古代中国研究各个方向的比例,文学占了二分之一以上[1]。

经过数十年的学术承传积累,这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对北美典籍研究的历史分期、研究现状、个案研究也有不少论述。

实际上有不少汉学者同时也在美国高校教授不同阶段的文学课程,因此,美国东亚系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典籍英译和研究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③。

课程教学不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汉学者在兼顾全面性的前提下,在教学中选择了他们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并与他们的研究融会贯通。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东亚系古代文学专业,设有从本科到博士的课程,汉语教学与研究蓬勃发展,中国文学和文化专业是北美领先的项目之一。

很多本科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后,会选修该系的文学课程。

该系课程种类丰富,已开设的包括“中国文学研究”(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中国文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预备研讨课”(Proseminar i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研讨课”(Seminar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各个时期,包括早期诗歌、唐传奇、志怪小说及明清戏剧。

自20世纪60年代设立博士点,为研究生提供牢固的文本理论基础,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在美国著名高校以及相关机构找到工作。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1)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 《马氏文通 》189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黎锦熙与《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 潭人。1920年起任北京高师国语文法课 教员,曾先后担任过北京女子师大,北 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1945年起 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并兼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从事语 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七十年,在语音、 音韵、语法、修辞,汉语史、辞典编纂、 文字改革与推广普通话等方面,都有很 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
一、中国语法学史简介
(一)中国语法学的历史分期 1、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1936) 2、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1949) 3、汉语语法学的描写时期(1949-1976) 4、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6-今)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汉语语法学草创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古代汉语语法研 究阶段;二是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阶段。
1925年到清华大学教中国音韵学和音乐, 1924-1938 年任中央研究院语言学部主任 和语言调查指导,1941年再次到哈佛大 学教书,1945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47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和语 言学教授,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后为美籍华人。
赵元任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 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语 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汉语口语语 法》(吕叔湘译,国内1979年出版),在国 内外影响极大,另外还有《语言问题》 (1959年)等。
吕叔湘与《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江苏丹阳人,生于1904年,1926年毕 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 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任教, 1936年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就学。1938年回国,先后 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 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952 年起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 《中国语文》杂志编委,主编。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

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本文旨在总结近十年来中国域外汉籍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方法、主要成果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域外汉籍研究主要集中在汉籍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传播与交流、研究现状及问题等方面。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过去的十年里,域外汉籍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众多学者对汉籍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汉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汉籍逐渐流传到周边地区。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汉籍的起源应该从秦汉时期算起,因为这一时期汉字的统一为书籍的流传提供了基础。

尽管存在分歧,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域外汉籍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籍的传播和交流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者们对汉籍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大量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传播的汉籍。

对域外汉籍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传播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汉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如与佛教、伊斯兰教等的相互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研究现状与问题方面,域外汉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视角。

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存在诸多空白领域。

例如,对于域外汉籍在非洲、大洋洲等地的传播尚需进一步探讨。

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汉籍本身,而对汉籍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十年来中国域外汉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未来研究应注重跨学科视角的引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学术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英语听力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国内外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中期( 1877 ~1928年、后期( 1929 年后。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一、历史分期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

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 、中期( 1877 ~1928年) 、后期( 1929 年后) 。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
一、历史分期
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

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 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

但美国汉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欧洲汉学从此结束了在美国的影响,实际上,19 世纪30 年代以前美国人关于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欧洲( 特别是英国)。

当代美国学者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 将欧洲汉学的起源划定在17 世纪,他把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 )、威尔金斯( John Wilkins)、莱布尼茨( Gottfried W. Leibniz) 等人利用来华耶稣会士提供的信息进行汉学研究的学者称之为“早期汉学家”( proto -sinologist) ,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早期汉学”( proto -sinology)。

①如果套用孟德卫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美国的建国元勋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潘恩( Thomas Paine )、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 称为“早期汉学家”,他们都曾读过耶稣会士的著作并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

②19 世纪利用欧洲文献研究儒家思想的超验主义者如爱默生( Ralph W. Emerson )、梭罗( Henry D.Thoreau) 同样也可以归入这一行列,他们虽然人数很少,研究范围也很有限,但却是美国早期汉学一个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

对于这200 多年的美国汉学史,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分期。

一种比较常见的看法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界线,理由是战前美国的汉学研究比较零散,且受欧洲的影响比较大,战后,特别是1958 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以后,美国政府和基金会( 特别是福特基金会) 开始大量投入资金,美国汉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这一分期方法是和将费正清( John K. Fairbank) 看作美国汉学之父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

费正清1907 年出生于南达科他州,1929 年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

在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 ~1834) 等著作闻名学界的马士(Hosea B. Morse) 的指导下,费正清把中国海关问题定为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从而确立了从外交史和制度史入手、以近代中国为课题的研究方向。

这一研究方向与传统的汉学———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文献考证———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1936年费正清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哈佛大学执教。

在此后的40 多年中,费正清以哈佛大学为基地,将自己开创的“地区研究”( regional studies) 模式推广到全美,乃至全世界。

1991 年费正清去世后,曾经听过他的
课程并和他共事多年的余英时先生给予了这样的论断:“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
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哈佛大学历史系正式把中国近代史列为
一门课程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逝世象征着这一学术领域的一个时代的落幕。


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地区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关注近现代中国,服务于现实需要;二是在语言技能之外更强调学术训练,特别是各种社会科学方
法(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的训练;三是在学科分工的基础上强调跨学科研究。

其中第二点是最为关键的,费正清曾将“地区研究”简单地归纳为“传统汉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①结合之后的汉学研究就不仅仅局限在中文系( 东亚系) ,而是进入了各个学科。

根据周法高1964 年的实地考察,哈佛大学
当时开设中国课程的有东亚系、历史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人类学系、法律系、美术系、音乐系,其他如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情况也相似。

②所以也有人将费正清开创的这种研究模式称之为“中国研究”或“中国学”( China Studies 或Chinese Studies) ,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语文学和文献考证为特色的“汉学”( Sinology)。

1955 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可以作为这种新模式诞生的标志,但中国研究的确立并不代表传统汉学研究的退场。

哈佛燕京学社的存在和它的广泛学术影响就是一个明证。

哈佛燕京学社于1928 年建立后,曾计划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Paul Pelliot) 来担任社长,后来伯希和推荐了自己的学生、俄裔法籍汉学家叶理绥( Serge Elisseeff) ,这非常好地说明了20世纪前半
期欧洲汉学对于美国的影响。

哈佛燕京学社毕业生的研究业绩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20 世纪30 年代初期哈佛派往中国进修的学生为例,顾立雅(Herrlee G. Creel)主要从事中国上古史和哲学史的研究,希克曼( L. Sickman ) 专攻中国艺术史,卜德(Derke Bodde) 则潜心研究中国思想史,他们都将研究范围集中在中国
古代,且主要从事微观考证工作。

③值得一提的是,费正清1933 年在中国做研究期间曾申请哈佛燕京学社的奖学金,但没有成功,不得不通过在清华大学授课来解决生计问题,这一经历对他日后决心另起炉灶大概产生了某种心理影响。

但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并没有取代哈佛燕京学社,而只是通过“促进对现代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