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期末论文-中日动漫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动画比较

中日动画比较

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动画不尽相同。

日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

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的传播手法多种多样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画的影响。

日本动画中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见右图),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

中国动画: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

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动画开始熠熠生辉的今天,中国动画却发展平平,在日本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动画锋芒倍减,甚至黯然失色。

大量的观众市场被日本动画所占有,人们甘愿成服于日本动画的裙摆之下,较之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究竟输在了哪里?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从民族观角度看中日动画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

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把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

这也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至于中国,从对特有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就能看出,中国更注重的是故事结局的和美。

自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让中国人认为苦难之后又见彩虹才是圆满、美好的。

因此,中国的动画甚多不会将“毁灭”放入其中。

但和美与凄美相比,前者只能让人暂时满足,而后者却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于是日本动画自然成为了观众的回味。

2、动画的原创性和制作技术由日本东映公司制作的系列动画《数码宝贝》(见右下)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亚古兽加布兽”等让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近几个月来热播的《晶码战士》(见左下)让人看了后就有一种幼稚的感觉。

中日动画对比

中日动画对比

中⽇动画对⽐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盛时期,然⽽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进⾏分析⽐较。

1.发展概况中国动画: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个新的品种-剪纸⽚。

1960年创造了⽔墨动画⽚。

1961年⾄1964年拍摄的⼤型动画⽚《⼤闹天宫》(上、下集),是这⼀时期重⼤作品之⼀,在世界上产⽣⼴泛影响。

在“⽂化⼤⾰命”⼗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地影响了这⼀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年⽽摄制的《哪吒闹海》,是⼀部宽银幕动画长⽚,这部被誉为“⾊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时代,既有《⼩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有《⿊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光明。

然⽽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的倒退,“动画⽚”显然成了“⼉童⽚”,⽆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的市场。

⽇本动画: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

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后期则由于⽇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

这个期间许多⼈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中日动漫比较

中日动漫比较

中日动漫比较田锐民族学一、比较所依据的作品1、日本:《火影忍者》《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黑子的篮球》《网球优等生》《网球王子》《犬夜叉》。

2、中国:《西游记》《秦时明月》《画江湖》《德玛西亚》《超神学院》《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

二、比较内容1、动漫的氛围在日本,动漫已经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种商业;在中国,动漫被常识定义为动画片,被排斥,被限定。

2、动漫的成熟度日本动漫已经走向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是世界顶峰;中国动漫刚刚起步,各方面都处在模仿与探索阶段。

3、主题选择的差异日本动漫精神:不变的友情、羁绊、为理想奋斗的执着与热情;中国动漫精神:惩恶扬善、维护正义、阴谋智慧。

4、观众多寡的差异日本动漫的观众没有年龄、文化、地域之分;中国动漫的观众主要是没有传播能力的儿童,现在有大学生观众增多的趋势。

5、逻辑系统的差异日本动漫在选择恰当的主题后,一是进行整篇布局,强调前部分为后部分做铺垫,每部分不仅与整体有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且都能很好的反映主题;二是内容具有思辨性,强调设定角色从思想与行为的角度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比如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火影忍者》就提出由最后的力量来决定忍宗与忍术的对错问题,《海贼王》也提出由力量决定正义与邪恶的问题,总之日本动漫往往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能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

中国动漫在选择恰当主题后,一是内容上往往是东拼西凑1,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比如《秦时明月》,基本是在讲历史典故,缺乏统一主题;二是逻辑上的一刀切,所有的结局都感觉是导演的直接安排,让观众直接接受,而不是让观众一起思考。

6、思想深度的差异日本动漫可以比喻为哲学书,每部动漫都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往往与某派某类哲学暗合。

中国动漫往往是表明一些简单道理的正确,而从未涉及为什么正确,基本没有思想深度,只适合低龄青少年观看。

7、创作群体的差异日本动漫创作群体有两个特点:数量大、质量高;中国动漫则刚好相反。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一、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日文化与教育的比较研究亦是中日动漫研究领域的重要层面。

关于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关于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德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耿楠楠对比了中日动漫文化的差异,提出我国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作品应该是自然流露,应反映实际生活,要避免动漫制作上的三大误区:寓教于乐、动物化、陈旧化;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的神话传说,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再次,要注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最后,要注重动漫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

而张雪在分析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性、普世性特征后,提出了对中国动漫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三大结合:动漫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审美情趣相结合,动漫创作意识中的受众观念与市场观念相结合,动漫制作中的本土特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中日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层面。

徐建明对比分析了两国道德教育的差异性,得出三个结论:在德育上中国动漫侧重于运用“灌输”的方法,日本动漫则侧重于运用启发式的方法;中国动漫过分强调传统,日本动漫则强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动漫观众面狭隘,日本动漫面向不同阶层。

杨玉华认为,在德育方面,我国应该做出以下努力:加大政府对道德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动漫资源,使德育载体多样化;从现实出发,使德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德育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加强心与心的交流,促进德育与动漫共同发展。

关萍萍认为,日本动漫产业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日本动漫人才培养的成功。

基于中日高校动漫教育比较的视角,她提出了日本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重点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的可借鉴之处。

二、个案比较研究从个别案例入手,考察中日两国动漫的差异,将更有针对性,其研究成果也更有可信性。

文劲松通过《名侦探柯南》对比中日动漫电影,指出我国动漫电影的局限性较为明显。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样例)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样例)

目录第一章 “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 ......................................................1第一节 “西风东渐”下的相同风格.....................................................................................1 第二节 “西风”吹拂下的各自不同.....................................................................................2第二章 政治背景影响后的不同主题 ......................................................4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政治背景下的动画片.................................................................................................4 带着脚镣的中国动画.................................................................................................5 表现日常的日本动画.................................................................................................6 改编题材和原创剧本.................................................................................................8 日本动画的最终人文高度.......................................................................................10第三章 “民族之路”和“拿来主义” ................................................12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之路”...............................................................................................12 《大闹天宫》 ...........................................................................................................12 剪纸片 .......................................................................................................................14 木偶片 .......................................................................................................................14 水墨动画 ...................................................................................................................15 第二节 日本的“拿来主义”...............................................................................................16 完美的视觉追求 .......................................................................................................16 集体英雄和意志力量 ...............................................................................................16 敏感细从的情感回归 ...............................................................................................18第四章 巨人和婴儿的市场较量 ............................................................19第一节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动画业 ...........................................................................19 第二节 日本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彻底鲸吞 ...........................................................................20A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第一节“西风东渐”下的相同风格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20 世纪初,这样的年代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时期,科技和战 争并存,生存的苦恼和种种新发现同时扎根在这里。

中日动漫文化之我见

中日动漫文化之我见

中日动漫文化之我见摘要:作为视觉文化的动漫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在动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动漫尚未取得瞩目成就。

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制作思维方面的原因。

而日本作为世界第一动漫强国,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拟对中日动漫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我国动漫的发展。

关键字: 日本动漫中国动漫对比分析发展启示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在日本,漫画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有 400 年,而在我国才刚刚开始。

目前, 我国动画行业以加工、仿制为主,而自主设计、制作的产品不多。

一日本动漫的发展与现状关于日本动画, 不管是七零后、八零后还是九零、零零后,大部分人都能说出几部日本动画, 如《蜡笔小新》、《哆啦 A 梦》、《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名侦探柯男南》等, 这些作品虽不能说家喻户晓, 但也算是耳熟能详。

它给人们以深层次的感受, 成年人眼里, 它成为一种回忆,让你重拾失去的童年,想起一段段童年的趣事, 想起被遗忘的过去。

而在小孩眼里, 它就是一种快乐与幸福,给他们梦想, 给他们希望。

可以说日本的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创办了日本首家电视动画制作室。

制作了风靡全球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这部动画片在此后长达四年之久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收视率。

但这并不能获取这部动画片的理想报酬。

于是, 就出现了阿童木造型的商品, 如阿童木浴巾、阿童木挂钟、阿童木玩偶等,手冢治虫将铁臂阿童木彻底商品化了。

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动画造型的商品。

动画已彻底进入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了日本动漫产业的起点。

中日猫妖文化比较探析

中日猫妖文化比较探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日猫妖文化比较探析闫静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论文从中日猫妖文化对比角度出发,对中日猫妖形象的起源与特征进行比较,以探析中日猫妖文化的异同及文化成因。

关键词:猫妖文化;特征;成因作者简介:闫静(199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44-01一、猫妖形象的起源与特征(一)中日猫妖形象的起源据《不可思议的猫的日本史》考证,猫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最早只是贵族饲养的宠物,直到江户时代才普遍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中。

日本关于猫的记录最早出现在《日本灵异记》中,书中记述了日本丰前国(现福冈县)宫廷御厨广国的亡父变成猫被其饲养家中的故事。

此后直到镰仓时代日本文献中才出现了猫妖的形象。

猫妖形象首次出现在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中,1233年奈良猫妖夜晚咬人杀人,描述猫妖是眼睛似猫身似犬的野兽,这是日本文献中最早有关猫妖的记录。

大约二十年后成书的《古今著文集中》又出现了嵯峨山庄饲养的家猫成魔偷盗了秘藏的护身刀后逃匿无踪的故事。

中国关于猫妖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隋朝,《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文帝在位公元599年,身为延州刺史的独孤陁信旁门左道,善驱使猫鬼害人谋利,因在宫中行猫鬼之术毒害皇后,不料事发,被除名为民,不久便死去了。

相比之下,中国有关猫妖的起源虽早于日本半个多世纪,但猫妖文化内容却远不如日本丰富。

(二)中日猫妖形象特点日本猫妖形象经过历史发展变化逐渐被固定下来,前期只是身体某部位像猫,如今变成了体型大、双尾的形象。

关于妖猫的身长没有固定的说法,历史记载中提到的猫妖从身长四尺到一丈,大小各异。

但几乎所有日本传说中的猫妖都是双尾。

《类聚名物考》中记载有名叫金花猫的猫妖就是金色双尾,另外在《按斋随笔》中有记录称老猫体型变大尾巴分叉为两条时就会变成猫妖。

日本动漫电影论文

日本动漫电影论文

日本动漫电影论文动漫电影产业作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动漫电影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动漫电影论文篇1浅析日本动漫对中国动漫的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动漫种类繁多,内容和艺术性也较同时期的日本动漫高出很多。

但是,从90年代开始日渐衰落,现在占据中国市场的基本都是日本动漫。

在日本,动漫作为一大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并拥有一套完善且有效的“生产、供给、销售”体系,这正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所需要学习的。

本文拟从中日两国动漫的发展、特质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日本动漫先进的地方,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动漫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动漫日本文化现状改善对策由于日本国土狭小,物资能源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深刻地唤起了日本人的生存危机意识。

他们突破岛国的地域限制,开创了奇特的真实动漫世界。

日本动漫的构想很独特,故事情节曲折,画面几近完美,不仅为日本人赞叹,更为全世界瞩目。

另一方面,中国虽有过辉煌时期,但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

刘洋在《中国与日本动漫产业的比较与思考》一文中阐述了中国与日本动漫的差异、日本动漫的操作机构以及我国动漫的发展方向等。

在中国关于差异和发展方向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拟以此为问题点进行研究。

1.关于日本动漫1.1日本动漫的发展阶段日本动漫的发展分为三大时期:萌芽期、摸索期、盛行期。

日本动漫的萌芽期是从动漫出现的1917年到1945年,在此期间的最初阶段是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多以世界名著为题材。

后期由于战争军国主义盛行,多以日本军国主义宣传为题材。

从战败到1982年是日本动漫的摸索期。

战败后,部分人开始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将反战题材运用到动漫中。

1974年由松本零士担任剧本的《宇宙战舰》上映,引发了第一次动漫热潮。

从1982年宣告日本动漫时代到来的《超时空要塞》的上映至今为止日本动漫一直盛行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化学 1 中日动漫文化比较 摘要 动漫作为深受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喜爱的娱乐节目,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目前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在动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动漫尚未取得瞩目成就。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制作思维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浅析中国动漫落后于日本的原因。

关键字 动漫 发展史 对比 制作思维

一、何为动漫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在其他语言相当少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animation或anime)和漫画(comics,manga;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现在更新的理解是将电子游戏也纳入动漫领域。但现在一般倾向被理解为动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当然我们这节课主要是侧重动画领域。

二、中日两国动漫发展史 2.1、中国动漫发展史 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做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希望现在对日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

2.1.1建国前的巅峰 20世纪中国的动漫产业先驱万氏三兄弟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出的《大闹天宫》就是他们制作的,1936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片,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比较文化学 2 2.1.2黄金时代(建国初~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我过拍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白菜》完成。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2.1.3白银时代(1976~1990) 经历了文革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上美影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历年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地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的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进入繁荣时代,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段制作的,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看,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的艺术片,又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求教育的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上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多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而同一时期,日本正从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取欧美经验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2.1.4黑铁时代(1990~2002) 首先是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的那种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制作的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便制作数量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主要给孩子看的这种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政策,把动画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原来这是个动画行业商业化和发展的绝好机会,但是同样局限于上比较文化学 3 面所说的制作理念问题,制作方只能适合儿童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却不敢又不能有所突破,在有关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称“中国动画与日本美国的相比,内容是健康的,精神想上的,是适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作品”。 所以说黑铁时代是因为电视台为了满足播映时间的问题,引入了大量的欧美日本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比较之下无论内容、画面、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露出了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出的动画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在一本正经地不说小孩话,使原本应该是观众少年纷纷青睐外来动画片,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实上正是这个时段大量观众纷纷“外逃”,不再去看动画片了,并把它看作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了。

2.1.5亮铜时代(2002~至今)——希望时代 纵观动漫发展史,中国从起步的辉煌到中期的颓唐,再到现在的重新上阵,每一步都牵动着中国动漫迷们的心。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光明的前景,只要做好利用开发,它必成为中国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今中国动漫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弊病,如动漫产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分级制度、缺乏人才、缺乏培养该类人才的专业学校和途径等等。

2.2、日本动漫发展史 2.2.1战前草创期(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 这段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2.2.2战后探索期(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 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级的题材,应有尽有。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像1970年《无敌铁金刚》就是一部典型的烂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剧情很差,这带给了日本动画不良的影响。

2.2.3题材确定期(第一次动画热爆发1974~1982) 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我们不予置评。《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比较文化学 4 (Character Design)。该片在电视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风”。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继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机动战士》在1979年开始上演,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严密,受到动画迷热烈的支持。该片后来的三部电影非常卖座。但自些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2.2.4画技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1982~1987) 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动画发展至本时期结束时(1987年),剧情、内容、画技皆已达到极高的水准。于是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2.2.5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 动画进入成熟期后,便出现数部佳片。如《古灵精怪》;电影《机动战士GUNDAM-逆袭》及《王立宇宙军》;和日本电视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动画连续剧《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获得1988年日本动画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该年排行第一是《圣斗士星矢》);另外还有《天空战记》,《机动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战记》曾获得1989年动画排行第一名)。当日本动画发展到此后,有人认为幼年观众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该考虑制作年龄路线。于是自1987年后半年以来,电视上的高年龄层动画逐渐减少,而转向动画电影。以致于造成目前日本电视上找不到几部好片,而电影几科部部精彩的情况。

2.2.6风格创新期(1993年到现在) 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设计方面都日趋成熟的日本动画,开始追求风格上的创新,试图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时空的构思,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冲击。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弃以往动画明快轻松的风格,阴郁百压抑,冷酷带有对命运的困惑,与人类虽然身处高科技社会,但却无法摆脱不安的未来的彷徨与孤独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