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动漫对比》课件

《中日动漫对比》课件

画风与差异对比
画风特点
探讨中日动漫的画风特点及其起 源。
画风差异
对比中日动漫在画风上的差异, 并分析其影响力。
全球受欢迎程度
分析中日动漫的画风在全球范围 内的受欢迎程度。
剧情与主题对比
1
主题与特点
探讨中日动漫在主题上的特点和创新。
2
剧情编排
对比中日动漫在剧情编排上的差异,如戏剧张力、情节发展等。
3
主角塑造
比较中日动漫中主角塑造的方式和特点。
观众喜好对比
观众群体特点
分析中日动漫观众群体的特点和偏好。
受欢迎程度对比
比较中日动漫在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
评价对比
对比观众对中日动漫的评价,探讨其不同的影响力。
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趋势
分析中日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趋 势。
全球影响
探讨中日动漫对全球动漫产业的 影响。
合作可能性
讨论中日动漫在未来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的可能性。
中日动漫对比
这是一份关于中日动漫对比的PPT课件,探讨中日动漫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和共 同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动漫简介
起源与历史
中日动漫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对两国动漫产业的影响力。
产品特点
中日动漫作品在故事情节、画风、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特及全球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

中日动漫文化对比

中日动漫文化对比

中日动画的发展路径
中日动画的生态环境
• 日本动画的生态环境具有下述特点:其一,是日本有良好 的动画文化氛围;其二,日本动画有效地实现了动漫联动 其三,是日本动画的产品异常丰富,常见类型便有5大类: 少年动画、少女动画、青年动画、女性动画和成人动画, 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很容易便可找到适合自。与之相比, 中国动画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第一,我国的动画氛围不 浓;第二,我国动漫几乎没有联动动画少得可怜且质量不高
中国动漫未来发展的前景
• 对于我国的动漫产业,我认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
力。因为,我们的信心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毫无 疑问,我们仍然拥有优秀而丰富的视觉资源和人 文传统,只不过是没有把它们挖掘出来而已。我 们应该做好准备,等待崛起的时机。拥有13亿人 口的中国,具有非常巨大的收视人群,因为动漫 不仅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更可以适合于老年人 群。作为老龄华严重的我国而言,老年人是一个 极大的负担人在年少或是年老的时候心稚总是特 别的单纯,因而特别适合看动漫作品。我们相信 动漫产业将是目前以及将来最具潜力的时尚产业。
中日动画的价值取向
• 1、英雄模式:在日本动画中,英雄多为混迹普通 人中的平凡人,而中国动画中的英雄,大多是伟 人,从小便有与常人不同 • 2、道德内涵。日本动画善于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 日本动画中的伦理道德大多是经转型后的现代伦 理道德,如个人奋斗而我国动画的道德内涵长期 拘泥于民族性和时代性,缺乏必要的超越性。其 伦理道德多是传统美德,具很强的民族性,如舍 己为人等
1.
路径不同,走向各异。中日动画发展的路径很 不相同。日本起点相似,基础相近。动画对于 中日两国而言,均为舶来品。就基础而言,中 日动画颇为相近,几乎均从零开始,在无基础 中奠定基础。 2. 动画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其创作从一开始便是 商业行为。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动画生产单位由事 业转型企业,重新开始其市场化生存。

中日动画比较

中日动画比较

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动画不尽相同。

日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

故事通常有着各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的传播手法多种多样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画的影响。

日本动画中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见右图),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

中国动画: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

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动画开始熠熠生辉的今天,中国动画却发展平平,在日本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动画锋芒倍减,甚至黯然失色。

大量的观众市场被日本动画所占有,人们甘愿成服于日本动画的裙摆之下,较之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究竟输在了哪里?这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从民族观角度看中日动画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

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把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

这也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至于中国,从对特有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就能看出,中国更注重的是故事结局的和美。

自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让中国人认为苦难之后又见彩虹才是圆满、美好的。

因此,中国的动画甚多不会将“毁灭”放入其中。

但和美与凄美相比,前者只能让人暂时满足,而后者却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于是日本动画自然成为了观众的回味。

2、动画的原创性和制作技术由日本东映公司制作的系列动画《数码宝贝》(见右下)我想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亚古兽加布兽”等让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近几个月来热播的《晶码战士》(见左下)让人看了后就有一种幼稚的感觉。

中日动漫比较

中日动漫比较

中国动画vs日本动漫——中日动漫比较前面的引子动漫流派大体分三种:1.日本(日韩)动漫2.欧美卡通3.中国动画(个人最喜欢日本动漫)。

其中日本与中国虽然同在亚洲并且只有一海之隔,但是日本动漫却自成一派,并在动漫界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实在是中国动漫界无法相比的。

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相差甚大,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日本动漫再向前发展,而中国动漫止步不前甚至向后倒退。

再此本宅把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做一下比较。

崛起之日,发展之时中国动漫在日本动漫还未发展时早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80年代前,中国的水墨、木偶、剪纸动画在世界上很受欢迎,其代表作有:《大闹天宫》《阿凡提》等等。

是日本动漫名副其实的“大哥”。

而日本称1945年前为漫的“史前期”,在二战后日漫才开始缓慢发展。

但在80年代以后,中国动漫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走下坡路,在这时,日本动漫开始超越中国动漫,其领军人物是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父”的手冢治虫先生(手冢先生从18岁开始发表四格漫画,创作了《新宝岛》、《铁臂阿童木》等作品,在1963年《铁臂阿童木》被搬上电视屏幕,1966年《森林大帝》(又名《小白狮王》)又制成日本首部彩色动漫电视剧,剧场版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手冢先生的出现极大地推动日本漫的发展,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想象力丰富——资料摘自《卡通制造》),手冢先生的《森林大帝》与《铁臂阿童木》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到现在还受人欢迎。

中国动漫这时在动漫界的影响越来越小。

精细的设计在动漫的制作上,日本似乎也比中国先进(这个评价来自于画面的质量比较和人物动作流畅性的比较而得出的)。

可能是由于民族的性格,日本动漫中对细小动作的处理,对背景人物区别的处理远胜于中国。

例如:1.《新世纪エヴゔンゲリオン新剧场版:破》中EV A初号机在对使徒作战时起跑前的微微后座和起跑时的摇晃,还有车辆由于强大的冲击波而翻滚无一不做的细致入微,合乎现实动作。

2.《SA特优生》中在光到学校时迎接欢呼的学生,没有一个长相相同的。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形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多样的特点和风格。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重要的动画制作国家,其动画造型在表现手法、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艺术特色。

二、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1. 角色设计(1)日本动画角色设计日本动画角色设计以细腻、夸张、富有表现力为特点,注重角色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在角色造型上,日本动画常常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大眼睛、圆润的脸部轮廓等元素,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此外,日本动画在角色服装、发型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创意和设计,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2)中国动画角色设计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角色造型往往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水墨画、剪纸、戏曲等。

中国动画角色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较为内敛,更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同时,中国动画在角色设计上也有着多样化的尝试和创新,如结合现代流行元素,使角色形象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2. 色彩运用(1)日本动画色彩运用日本动画在色彩运用上较为丰富和鲜艳,善于运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来营造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搭配上,日本动画常常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以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中国动画色彩运用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则更注重传统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如墨色、红色、黄色等。

这些传统色彩在中国动画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同时,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也注重与画面内容的协调和统一,以营造出和谐、宁静的视觉效果。

三、文化根源与艺术特色分析1. 文化根源(1)日本动画的文化根源主要来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日本动画在角色设计和色彩运用上所呈现的夸张、鲜艳等特点,与日本文化中的表现主义和审美追求相契合。

此外,日本动漫也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造型风格更加多元化。

(2)中国动画的文化根源则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在动画产业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两国动画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中日动画造型的总体差异1. 角色设计: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多样化,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如动漫中的萌元素、夸张的面部表情等。

而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如传统服饰、脸谱等元素的运用。

2. 色彩运用:日本动画色彩丰富,善于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以突出角色性格和情感。

而中国动画色彩则更注重运用传统的色彩美学,追求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3. 动作表现:日本动画在动作设计上较为细腻,擅长运用复杂的运动轨迹和夸张的肢体语言。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强调动作与情节的紧密结合。

三、具体差异分析(一)角色设计的差异1. 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多以现实为基础,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在角色的外貌、服装、发型等方面,经常出现流行元素的运用,以体现角色的时尚感和青春活力。

而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和运用,以表现角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例如,中国动画中常见的古典服饰、山水画等元素的应用,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富和有内涵。

2. 萌文化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萌元素包括大眼睛、圆润的线条等可爱的元素,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的可爱度则往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爱”的元素,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融合,以塑造独特的可爱形象。

(二)色彩运用的差异日本动画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如动漫作品《火影忍者》中的橙色火焰与红色的眼眸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凸显了主角个性和激情的特点。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平衡,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营造画面氛围和表达故事情感。

国漫与日漫两种动漫文化的对比

国漫与日漫两种动漫文化的对比

国漫与日漫两种动漫文化的对比动漫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最主要的动漫制作大国,也是拥有较为独特的动漫文化的国家。

国漫和日漫的出现和发展,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动漫文化特点。

本文将对国漫与日漫进行对比,以初步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漫制作和受众特点。

一、动画制作风格上的对比在动画制作风格上,国漫和日漫可以说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国漫在制作上更注重真实主义的展现,追求着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力求将动画与真实世界相结合。

而日漫则更注重夸张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人物形象设计,常常通过放大人物的眼睛和头发、夸张的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变化和剧情的发展。

二、文化背景上的对比国漫和日漫的创作背景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国漫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如《大闹天宫》、《西游记》等作品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

而日漫则更多地融入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神话和社会问题,如《火影忍者》、《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作品常常探讨着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日本青少年的心理。

三、故事情节上的对比故事情节上,国漫和日漫也存在着差异。

国漫更偏向于纪实性的故事情节,更多地表现出现实世界的问题和社会现象。

日漫则更多地着重于奇幻和虚构的故事,探讨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

四、受众群体上的对比国漫和日漫在受众群体上也存在差异。

国漫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国本土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

而日漫则具有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尤其在亚洲地区,日漫的受众群体更为庞大,甚至有一部分观众成为了热爱日本文化的宅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国漫和日漫作为两种具有各自特点的动漫文化形式,在制作风格、文化背景、故事情节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国漫注重真实主义的表现,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创作背景;而日漫则更注重虚构和奇幻的表现,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融入其中。

中日动画对比

中日动画对比

中⽇动画对⽐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盛时期,然⽽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进⾏分析⽐较。

1.发展概况中国动画: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个新的品种-剪纸⽚。

1960年创造了⽔墨动画⽚。

1961年⾄1964年拍摄的⼤型动画⽚《⼤闹天宫》(上、下集),是这⼀时期重⼤作品之⼀,在世界上产⽣⼴泛影响。

在“⽂化⼤⾰命”⼗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地影响了这⼀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年⽽摄制的《哪吒闹海》,是⼀部宽银幕动画长⽚,这部被誉为“⾊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时代,既有《⼩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有《⿊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光明。

然⽽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的倒退,“动画⽚”显然成了“⼉童⽚”,⽆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的市场。

⽇本动画: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

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后期则由于⽇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

这个期间许多⼈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金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而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

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大的倒退,“动画片”显然成了“儿童片”,无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日本动画:
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

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

这个期间许多人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题材确定期——1974~1982年。

其开端是《宇宙战舰》的上演,引起了日本第一次动画热。

画技突破期——1982~1987年。

起开端是《超时空要塞》上演(此部动画也在中国引进播放过),由于该时期人们追求视觉享受,画技大有突破。

路线划分期——1987~1993。

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

风格创新期——1993至今。

在画技、制作手法、构思即使方面都日趋成熟时,日本大会试图突破原由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和构思,带给观众新的感官冲击。


新中国动画和日本战后动画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中国动画只是在一些基本的技术上进行变化,而日本动画却在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见两者发展至今出现的差距从何而来。

2.意识观念和题材内容
中国动画无法创新突破的最大原因就是国人们对于动画的观念还只是停留在70、80年代,认为动画只适合于10岁以下的小孩,把动画片归为“儿童节目”一类,而且中国动画的根本目的都是“教育性”,于是今年来的动画片出现了逐渐幼稚化的趋向,根本无法适应更大的观众群。

日本动画将其市场定位于12~20岁的青少年群。

意识观念的截然不同导致了题材内容的风格炯异。

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画之一《EVA》可以说就是完全面对高年龄层次的观众的,因为其内容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仍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中国动画似乎从来都没有绕出过古老神话、传说的圈子,最好的例子就是最新的两部投资巨大的《宝莲灯》和《封神榜》;其他就是一些极其无聊、幼稚的内容,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从《宝莲灯》中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最大弊病:“好人”打败“坏人”的固定模式。

本来宣扬“邪不胜正”无可厚非,然而在《宝莲灯》中,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他究竟为何是“坏人”,整部动画却毫无交代。

日本动画却不断在题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群,其内容必须符合不断改变着的年轻人的口味,于是新的内容层出不穷,而且意义深刻,在表面的故事背后都藏着动画的主题,发人深省。

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适合学生心理的动画,《灌篮高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灌》一片在中国各地所引起的轰动绝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并不是动画片在中国无市场,而是要看面向的是哪种市场。

3.教育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中国动画是完全的教育性,大多出自“××美术制片厂”或“××电视台美术部”的制作,由于是国家资金资助,社会效应自然排在经济效应之前,成了“幼儿公益广告”,很难赢得青少年观众群。

相比中国的“教育性”,日本更注重的是“商业性”,日本动画基本上都是又各个动画制作公司自行拍摄制作的,所以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经济效应,于是便要求抓住观众群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必然要求自己的动画有所创新。

于是,
日本动画就产生了其艺术性。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动画人,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的自觉。

教育不等于讲大道理或是灌输常识,通过艺术来让孩子自己体会到真理不更有教育性吗?
日本著名漫画家尾崎南在看自己画的《绝爱》所改编的动画时被感动得哭了;高桥留美子在看《福星小子》剧场版的时候也是一样。

只要你做出的动画首先感动了自己,它就能感动别人。

一部优秀的动画,可以让一个坚强的男孩落泪,也可以让一个忧郁的女孩纵情欢笑,让一个失意的人走出沉沦重拾信心。

然而中国迄今为止有这样的动画吗?至少我仍未有幸观赏到。

4.制作技术和人物设计
在制作技术上中国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可以说和日本相差无几(当然比起DISNEY的《恐龙》的3D技术还是差的多的),然而在人物设计方面却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并没有自己极为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人物的眼睛,许多时候人物的表情、眼神和性格、剧情完全脱节,而同一画面上的两个人物根本毫无交流,似乎只是独立存在着的,这个给观众的视觉效果绝对是大打折扣的。

日本动画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却是极其特别的,虽然并不能像《恐龙》中把每块面部肌肉都表现出来,但却能通过眉毛、眼角和嘴角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日本动画在人物设计上强调的是明暗对比分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然,中国动画必须有自己的人物风格,在借鉴国外动画片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5.前期配音和后期宣传
中国动画的配音实在不怎么样,有时声音和人物年龄完全不符,而且很少有能够很好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配音。

而日本却有专门的“声优”(即动画配音),虽然许多实际年龄要比人物大许多,但却能在性格和声音方面都做得与动画片中人物完全吻合,而且还有许多声优以配某个人物而出名的。

声音可以说是动画片中人物的灵魂,如何提高配音的素质是一大问题。

后期宣传在中国动画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宝莲灯》在制作结束后进行了“投资××千万元”的宣传,最多就是出现了一些笔记本和故事画册,CD 和VCD已经算是极大的突破了。

但是日本动画的宣传就是多种多样的了,首先是电视中的新片预告,一般来说是45秒左右的短片,配以音乐和介绍,接下来街头便会出现海报,而动画要是稍有名气,就会出现一大堆的周边产品: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就从以上的五个方面而言,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动画片需要繁荣,中国动画也一定会繁荣。

只要在吸取国外一些动画的经验后创出自己的风格,中国动画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出日本动画,到时候更多的人会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国产动画的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