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现就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如下:

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阶段

(一)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的生态农业

改革开放前,我县的农耕形式主要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该系统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唐中后期快速发展,先民们创造性地利用疏凿河道的土方堆高成堤,并在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植蚕桑(桑树要求地下水位较低,降渍要求较高),同时还在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进行养鱼,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初步形成,大大促进太湖地区渔业、蚕桑生产和丝绸业的发展,至元、明、清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我县钟管镇原干山乡街后村是圩田系统最典型的重要农业遗产代表。早在春秋末期,大政治家、大实业家的淡水渔业始祖范蠡就在南浔范庄和河口县蠡山漾(与干山村相邻)一带养鱼,首开我

1

国内塘外荡养鱼的先河,并留下了淡水养鱼的传世宝典——《范蠡养鱼经》。

(二)以“资源循环”为主的循环农业

改革开放后,我县成为全国率先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生态农业试验地。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当时的农业侧重于资源循环,主要是应用多层次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以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沼气发酵、沼气孵鸡鸭和发电,沼气渣肥田为基本模式,有效的将生态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以“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为主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21世纪后,我县先后经历了“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阶段,最终形成了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以“一控两减四基本”为主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县计划建设示范区3个,示范主体24个,示范点172个。目前,已有18家示范主体、172家示范点通过市级验收,着力建设了一批可学可看、有声有色、见行见效的示范项目、示范模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示范推广。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农业经济取

2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4年获得“国家生态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称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一位,生态循环农业呈现“节约化、清洁化、资源化、标准化、循环化”五个特点,形成了“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

(一)优化技术,农业用水节约化

紧紧抓住设施农业、畜禽和水产养殖等重点节水领域,加强技术推广,落实节水措施,打造示范样板,农业节水增效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推广微、喷灌面积1.38万亩,新增旱粮种植面积0.37万亩,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2438亩,稻鱼共生轮作4150亩,建立7个节水示范点。

一是设施农业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喷灌、微滴灌、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进一步控制农业用水。如牧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高效喷灌设施、雨水回收、杀虫灯、捕虫网等设施,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完全物理化。新田农庄以设施设备、水溶肥料、肥水管理技术为主,开展西甜瓜、草莓、葡萄等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试验。据测每年每亩可节水5吨、省工240元、节约肥料费用150.8元,西瓜产量比常规灌溉施肥每亩增产105公斤,合计每亩新增经济效益623元。

二是畜禽养殖节水技术。结合我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设施建设,重点推广畜牧业自动饮水、高压冲洗和自动供水设施建设,实现雨水回用、终水

3

回用,有效降低用水总量。目前,全县50头以上的保留生猪养殖场共350家已全部完成生态养殖验收,达到“零排放”。如乾元程立航养猪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狐尾藻养殖场等设施处理养殖废水,实现终水回用,年可节约用水1.1万吨;钟管镇程立强养猪场引入干湿料斗等节水型器具设备,可避免由饮水造成的浪费,同时能减少饲料污染霉变,预计年可节约用水及饲料成本100余万元。

三是水产生态养殖节水技术。积极探索在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建设基础上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荡田、稻田、藕池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处理排放或回用的池塘养殖,设计建造生态化水处理设施。如钟管镇吴建荣、开发区施建建等5个水产养殖场,建立了尾水处理设施,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二)两减两控,生产过程清洁化

一是减肥减药,节本增效。按照“两减”要求,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工程,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减少化肥用量;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目前,全县推广商品有机肥1.16万吨,应用配方肥0.53万吨,绿肥播种1.1万亩,绿色防控整合面积3.21万亩,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12.5万亩,累计农药减量145吨,化肥减量447吨。同时,加强新型种养技术推广,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新港现代农业综合区全国首创“稻鳖共生、连作”新型模式,水稻

4

全程不用打药、施肥、除虫,既稳粮又增收,每亩净收入高达2万多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县已设立了23个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了“鳖稻共生、虾稻共生”等6个生态型创新型高效基地。

二是严格关停,源头治理。实施生猪和温室龟鳖“双控”工程,大力推进生猪和温室龟鳖的关停进度,截止目前,关停生猪养殖场3333家,生猪存栏从2013年的75万头减少到20.03万头,累计拆除龟鳖养殖场726户,拆除面积110.03万平方米;严格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标准建设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全县50头以上保留猪场350家已全部通过生态化养殖场达标验收,真正达到养殖排泄物“零排放”目标。

(三)创新机制,废弃物处理资源化

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以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等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秸秆多元利用,生态循环。大力推广机械化打碎、堆沤、覆盖等多形式还田,食用菌作为基料、秸秆发电、家畜饲料等多元利用模式。积极扶持秸秆利用项目建设,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科力饲料有限公司2015年新建成的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线,预计年可利用秸杆原料10000吨。河口永福食用菌有限公司采用“秸秆淤泥-蘑菇-有机肥-瓜菜”的高产高效模式,预计年可利用稻草4100吨。2015年,我县农作物秸秆

5

总量10.2万吨,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综合利用秸秆10.1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4%。

二是沼液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加快推进商品有机肥生产加工,全县共有有机肥生产企业7家,年生产有机肥5.39万吨、消纳畜禽粪便16.82万吨。积极推广适合我县实际的农牧对接、工业净化处理和狐尾藻治污等沼液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已成功推广农牧对接模式134家,存栏约5万头;在规模猪场(存栏1000头以上)成功推广工业化达标处理模式18家,存栏约5万头;推广狐尾藻治污模式198家,存栏约10万头。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管网和利用配套设施;通过种养结合、科学布局,形成了“猪—沼—果”、“猪—沼—鱼—鸭”、“猪—沼—果—鸡(鸭)”等多种良性循环利用模式,建立了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目前,新增生态消纳地4.6万亩,新增沼液利用量3.58万吨。

三是推广废物回收,美化田园。出台《河口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以乡镇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监督协调、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归集储运、专业环保单位规范销毁”的回收处置模式。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开发区)已全部按统一规格、统一价格及回收规则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全县已收集各类农药废弃包装物461万只、74.23吨,并已全部转运销毁。

四是试点开展“无害化处理+生猪保险联动模式”。今年4月我县率先在全市试点开展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目前全

6

县已建有4个病死动物收集点,每个收集点覆盖2-3个乡镇,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今年1-10月,全县共承保生猪户364户,生猪39.98万头,母猪户327户,能繁母猪1.92万头,共计收取保费1195万元,实现生猪承保率100%。生猪保险全覆盖工作实施以来,病死猪收集量明显上升,月均收集量达6723头,同比增长249%。联动机制既保障了广大养殖户的利益,又有效杜绝了病害猪流入市场,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双管齐下,农业产品标准化

通过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我县农业发展活力,先后打造了欧诗漫牌珍珠系列产品、清溪牌花(乌)鳖、水精灵牌青虾、雷甸牌西瓜、山伢儿牌早园笋、千思情牌蚕丝被、莫干黄芽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2014年我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今年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并在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

一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以“讲道德,更健康”为主题的诚信农产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突出做好“政府监管、产品溯源、典型示范、民间设奖、宣传推广”五个工作重点,有力地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河口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通过“三品”认定的农产品累计达到416只,河口县诚信农

7

产品联盟会员达到112个,80家农业企业已应用二维码溯源系统,56家单位被认定为县诚信农产品示范基地(企业),“草根奖”志刚诚信农产品生产奖已奖励27名,“河口嫂”诚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应用。

二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电商换市”步伐。2015年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15个,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市级34家。培育扶持一批农牧结合、资源和循环的家庭农场,2015年新申报示范性家庭农场14家,新增合作社联社1家,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70%,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10人。

(五)农旅融合,产业链接循环化

充分发掘我县“桑基鱼塘”、“茶文化”、“湖羊文化”“丝绸文化”等历史农耕文化,把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个新的发展平台,走出一条产业融合、互促共赢的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子。以农业园区观光游览、休闲农庄农事体验、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等类型多样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以环莫干山乡村民宿度假带的“洋家乐”唱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旋律,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乡村民宿典范,2015年我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目前,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点266个,农家乐350家,以“洋家乐”为代表

8

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特色高端精品民宿60多家。2014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87.72亿元,创造农民就业机会15882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

17.5亿元,显现出农旅互动与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生态循环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灾害的风险。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差距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装备落后,新型农机具引进、研发滞后,农业投入和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二)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仍然偏重

化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农药的使用不当,给耕地和农产品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导致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增加;不少畜牧场的沼液受作物用肥季节性和作物经济效益等因素制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沼液横流,出现二次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不快,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龙头

9

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利益联结“松而软”,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全面结成;农村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缺位,经营人才“少而弱”;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支撑体系不完善

我县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已有的循环农业技术和种养模式、推广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运用不到位,推广应用效率不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建设“两美河口”的重要内容,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我县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生态循环化道路,形成具有河口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理念先行,弘扬生态文化

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三个理念,即从“末端治理”向“生产清洁、末端治理”转变的生产全程清洁理念;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认证”向“面积覆盖”转变的产品安全供给理念;

10

从“资源-废弃物”线型模式向“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的废物资源利用理念。同时,广泛开展富有河口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如新市蚕花庙会和羊肉黄酒节、莫干采茶节、雷甸杨墩枇杷节、新安冬枣节、筏头后坞年猪饭等民俗节庆,充分挖掘河口农业生态文化元素,向群众展现河口县的历史风貌、介绍河口的农业文化,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河口传统农耕文明的认同意识。

(二)总体规划,把握发展方向

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资源节约、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基本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到2017年,完成0.5万亩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化学氮肥使用量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投入品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95%以上,形成具有河口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三)科技创新,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大智能大棚、光温水肥控制系统等应用扶持,推广应用物联网等设施智能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建成若干个智慧农业示范区。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打造省、

11

市、县三级专家组成的县农业技术推广智能团,注重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和综合配套运用,推广与河口县特色产品相关的先进适用新技术,如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体系。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积极鼓励涉农企业、涉农景区和美丽乡村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网络互动营销、农村电子商务、智慧景区/村庄、数字园区建设、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建设。

(四)强化主体,增强创建活力

通过强主体、树典型,构筑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中坚力量。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市级及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0家、60个、45个。积极培育特色家庭农场,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立足河口水产、畜牧、笋竹、蚕桑等特色主导产业,把家庭农场与发展“一村一品”、“两区”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独具,差异化发展的经营局面。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积极拓展供销、信用等多种农业服务功能,开展采购、销售、加工等服务。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五)加大投入,保障推进进程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按照农业不同产业、产品专业化生

12

产的的要求,配套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适用机械设备推广和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防治,水产养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型养殖示范场,提升农机装备和应用水平。

(六)打造亮点,引领生态建设

结合“一业一体”、“一区一体”、“一园一体”、“一村一体”等多元化建设路径,打造新型农业综合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三产融合,实现提质增效;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农户共享三产融合发展成果,将农业产业发展增值收益留在当地、留给农民。

1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建荣(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作者简介:张建荣男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学一级教师,酒泉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担任本校生物学科组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在酒泉市生物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近五年来有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 技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农业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其整体效益却并不理想,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再加上各种污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生态农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与人类的生存信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是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体系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生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统一的综合性结果。概括的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农业正迈入生态农业阶段。

最新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循环。 循环农业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农村,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循环农业的实践。当前,循环农业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一、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功能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有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该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典型: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三、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化逐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使秸秆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清洁能源、有机肥料和生物基料。 典型:兔-蚯蚓-鸡(猪)循环养殖 兔子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一部分兔粪饲养蚯蚓,蚯蚓长成后用来饲养土鸡,一部分经过发酵后用来饲养土猪。成兔屠宰后,兔皮经过鞣制加工成裘皮服装直接销售,

重庆市北碚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北碚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Majesty Xxxx xx xxxxxxsxxx 摘要:文章分析了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方法和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可供选择的2种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针对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措施,对指导北碚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循环农业;北碚区;现状;对策 前言 北碚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幅员面积753平方公里,人口63万,是重庆的风景旅游区和智力型清洁工业基地。本世纪20年代末,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开拓,抗战时期为陪都重庆迁建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 基础条件优势:北碚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电网全部改造完毕。常用耕地面积213073亩,有效灌面10.9万亩,农机总动力228000千瓦。 区位优势:北碚区交通运输己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立体交叉网络。区、乡级公路相互联接至所有村镇。渝武高速公路在北碚段有4个出口,绕城高速在北碚的歇马、水土有2个出口,北碚距市中心的距离缩短为24公里,不足半小时行程。襄渝铁路在北碚设有二级客、货站,并将建设重庆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渝怀线、遂渝线这两条铁路干线均经过北碚。北碚城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28公里,水上运输由嘉陵江可达川北各地,南接长江干流,可通行500吨位轮船。6号轻轨线正加紧修建,北碚区进入二环时代,进一步加快了区县、省市等对外交流。 1.循环农业基本内涵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循环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循环型农业通过生态工程学有关高新技术,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

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12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一种: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在亩塑料大棚内建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 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5-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 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第四种:种-养-加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第五种: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千克。 第六种:鸡-猪-鱼模式 饲料喂鸡,鸡粪经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千克,猪粪喂鱼可增捕成鱼50千克,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增收1000元。 第七种:牛-鱼模式 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1亩水面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千克。 第八种: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第九种: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 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

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方案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 实施方案 (此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修改编辑)

目录 一、项目概述 (2) 二、项目背景 (3)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四、市场分析 (9) 五、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0) 六、项目定位和选址 (10) 七、项目建设目标和技术路线 (10) 八、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 (10) 九、资金筹措 (11) 十、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13) 十一、运行机制 (13) 十二、效益分析 (14) 十三、结论 (14)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 2、建设单位:xx市xxx区xxx镇双庙村委会 3、主管单位:xx市xxx区农业畜牧局 4、建设地点:xx市xxx区xxx镇双庙村 5、建设年限:2年 6、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内容概括为“四园一线”,“四园”即生态农业示范园、畜禽养殖园、农业科普园、农产品工业园;“一线”即休闲农业旅游线,项目以“绿色餐厅”为中心,通过田间路网,将各园区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北部以自然生态和果蔬采摘为主线,中部以农业科普展示、苗木观赏为主线,南部以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为主线”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7、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争取政府扶持2000万元,自筹4000万元。按建设内容划分,生态农业示范园计划投资1000万元;畜禽养殖园计划投资1800万元;农业科普园计划投资1200万元;农产品工业园计划投资1500万元;“绿色餐厅”计划投资500万元。 8、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到5000万元,年均利润可达到130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2%。投资回收期为4.62年。可以看出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2)社会效益分析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 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⑥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 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 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 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 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及模式创新【论文】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及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世界生产能力的提升,传统农业对于环境的破环愈加严重,各国都在寻求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寻求科学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寻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式提出一些模式创新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式创新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结合现代的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将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放置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的技术成果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以此获取更高的经济成果、对环境更加友好、生产更加高效的进步点。生态循环农业就是一种结合生态发展理论的实践,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各种资源在农业上得到更加科学的、可持续的应用和分配。对于生态循环农业而言,就是转变传统农业仅仅追求高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观念,追求更加科学全面的目标:更高的产量、更好的质量、更加的环保。将和谐的观念注入农业生产中,在三种更好的追求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传

统农业向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只有更加重视生态,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农业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农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农业发展的新观念,其中就有生态农业的思想开始形成。随着对于生态农业这一方向的进一步研究,生态农业开始有了快速的进步。在91年举办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与会代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些深入的解释,在这基础上,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逐渐被人们重视,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循环农业逐渐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我国的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晚于其他国家,在起步阶段一直以其他国家为蓝本,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农业也亟待发展进步。本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对于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给予一定的科学解答,以求基于中国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生产在人类发明农药与各种化肥杀虫剂之时有过一次巨大的进步,依托各种农药化肥的加持下,农产品的产量有着非常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产量提升的同时,因为农药的大批无节制的利用,越来越多的有毒物质开始进入生态循环之中,毒素在农作物与大量动物体内积累浓缩,随着人

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1.农业工业化过程伴随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过程,目前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中国已经占到约17%,化肥使用已经出现过量,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存在着滥用。这不仅影响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生态农业是反思工业化农业存在问题,利用生态方法,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调控力量,力争事半功倍地最大限度增加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好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态。 3.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1)农区的生态景观布局,(2)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设计,(3)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利用。各地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起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与模式配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循环农业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recycle)。生态农业包容了循环农业的理念。低碳农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减少农业过程的碳排放,增加农业体系的碳存储。生态农业能够实现低碳目标,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实现形式。 5.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转变是一场产业革命,从工业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更是一场产业革命。中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正处于开始阶段,中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压力已经显示此路不通。因此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后发的超越战略,充分依托高新科技和民间智慧,在人均耕地水平和资源水平低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农业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 6.为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除了宣传、教育、推广以外,(1)建立适应各地的生态农业评估标准,引导农业发展方向,(2)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从“高产”、“高效”补贴为主,向“优质”、“生态”、“安全”方向转变,因此应当改变补贴生产资料为主,转向补贴生态的生产方法和优质产品产出转变,(3)逐步试点和发展和更多依赖市场导向的优质农业产地认证、优质农产品认证、碳汇交易市场、农业污染排放权市场等。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唐春夏 经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S2******* 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从农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如何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述,总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文献综述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恢复是新农村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文章从众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着手,了解并总结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2.文献综述 2.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

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1]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乡村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导致乡村面貌杂乱,失去了中国乡村的固有风貌。在参与浙江长兴新农村五个典型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对长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矛盾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2]"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而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不破解环境问题,就难以破解"三农问题;"不破解"三农问题,"也就难以健康有序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3]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4]环境保护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了,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和看法。[5]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6]近几年来,环城游憩带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乐趣、体验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去向之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7]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8]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以可再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报告 盐茶古道、丽水金沙。5月28日,农业部第28期任职班第二调研组走进贵州省金沙县,重点就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4个乡镇8个村、6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厅、文化广场、钱壮飞烈士陵园等,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与交流,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颇深。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玉水金沙,金山金沙,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首《爱在金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诠释了“盐茶古道、丽水金沙”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现了美丽金沙的骄人风采。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241个村(社区),总人口66.7万人,耕地面积128.71万亩,林地保有量198.5万亩,森林面积178.2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72.77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金沙酒文化源远流长,“金沙回沙酒”连续蝉联“贵州十大名酒”称号,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沙茶文化

历史悠久,清池茶在汉代被列为宫廷贡品,“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9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88元,比毕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936元。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金沙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不断开拓创新。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贵州省和毕节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重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广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画卷,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毕节市政府副市长、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同志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卢宏同志任组长的“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各部门分工负责。金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细化每一个创建点的建设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明确了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牧局、环保局、文明办、纪检监察部门和民生监督特派组各部门的职责,其中农牧局负责创建点产业谋划布局、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二、定义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在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上,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三、作用 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遵循原则: (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四)是“可控化”,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布局接口,形成循环链,使上一级废弃物成为下一级生产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有效防控有害物质或不利因素进入循环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四、几种常见的生态循环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区别

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 业区别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区别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农业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完善,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却似乎不是很明显,在比较它们的发展历程、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得出其不同之处。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高级模式,随着时代的前进,更为先进的农业模式被提出,从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关键字: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区别 0引言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衣食住行从来没有远离人们。其中农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农耕文化已有上万年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历史进程。但在这里面它们有何区别,这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过渡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手工工具、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产出等特征。但低产出并不是绝对的,靠天吃饭的农业让人们对是否会丰收难以预料。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如何解决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怎么样才能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问题,这让可持续发展农业走进人们的视野。 生态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力低、消耗低,产量也只够温饱。石油农业则是高消耗、高产出,但是污染太大。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生态农业是最和时宜的。而且,国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水源,有些地区的水资源贫乏就更加苦不堪言。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环境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利弊。这个时候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的生态农业无疑是顺时而为的最好解决办法。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 A-lrec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 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将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化学基础上。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多种学科理论为支撑,为确保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协调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1]。 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莘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基本情况。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20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154个行政村,1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总面积1416km2,其中耕地面积9.2万hm2(13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99hm2(1.49亩),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区)。1.2自然生态条件。莘县地理位置是北纬35°25′~36°46′,东经115°20′~115°44′。气候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晾爽,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约为2231.1h,年平均辐射量1.177×107kJ/m2,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4.03℃,无霜期天数历年平均215d,年降雨量455.2mm 左右。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1.3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莘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抓特色,上规模,提档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特色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整体格局呈现蓄势待发、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莘县农业以粮食、瓜菜、食用菌、畜禽养殖和林果等产业为主,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雄厚扎实,尤其是瓜菜菌产业十分发达,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莘县农业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全县区域范围内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化肥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常年使用化肥总量约为7.56万t,平均每亩使用化肥约60kg,有效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每年有近5万t化肥对土壤或地下水造成污染,连年积累进而造成农产品化肥残留超标。近几年,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有效的遏制了化肥污染的上升趋势。1.3.2农药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大田作物农药使用主要以杀虫药、除草剂为主,设施蔬菜农药使用以杀菌剂为主。莘县常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之和为190万亩,蔬菜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是用药的主体,每年使用农药超510t。近年来,通过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化肥减量增效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等技术,实现了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转变。1.3.3农膜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莘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全国优秀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露地蔬菜和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

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探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探析 作者:尚庆伟, 刘淑梅, 黄国兵, 梁玲, 张来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1 刊名: 江苏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5条) 1.郑世民;张建民;潘细水"猪-沼-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1993(06) 2.钱勒英;孙月轩;董莉日光温室"猪-沼-菜"生产特点、效益与种植模式[期刊论文]-上海蔬菜 2007(04) 3.赵鹏;张国良;李纪平日光温室"猪-沼-菜"生态养猪新技术[期刊论文]-养猪 2007(05) 4.沈剑;蒋治国;徐俊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探讨[期刊论文]-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03) 5.吴志冲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期刊论文]-上海农村经济 2004(03)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戴耀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江苏省淮安市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农业2008(12) 2.朱正军.ZHU Zheng-jun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探讨——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2007(5) 3.邱中炎.沈忠悦.韩喜球.QIU Zhong-yan.SHEN Zhong-yue.HAN Xi-qiu北极圈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期刊论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3) 4.高爱国.韩国忠.刘峰.张德玉.孙海青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期刊论文]-海洋学报2004,26(2) 5.王汝建.陈荣华.肖文申.WANG Ru-jian.CHEN Rong-hua.XIAO Wen-shen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期刊论文]-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22(2) 6.王汝建.陈荣华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硅质生物的变化及其环境控制因素[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6) 7.杨剑.罗利敏.张维明早稻稻鸭共育、晚稻套种榨菜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期刊论文]-种子科技2010,28(5) 8.严志业.刘建成循环农业:原理与实践--以福建圣农集团为例[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10) 9.高春奇鱼虾蟹藕生态种养模式[期刊论文]-农技服务2006(3) 10.朱小仙.成兰芳沼气与稻鸭共育的生态种养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 引证文献(1条) 1.黄芳丽水市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其成效[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3(9) 引用本文格式:尚庆伟.刘淑梅.黄国兵.梁玲.张来振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新模式探析[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