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补性 。
事实 上 ,虽然并 不排 斥其他 的语言学 理论 ,批 评语言 学的方
理解 ,第 一 段 第一 句 同样 会 限制 对后 面 段落 乃 至整 个篇 章 的解读 方 式 。在 进 行 快速 阅 读时 ,应 抓 住这 种 主位 结构 框架 ,快速 准确 地认识语篇信息结构 ,以最接近作者发展思路的方式进行解读。
[] ld y 1Hai a ,M. K. nrd cin t u cin lGrmma. l A. An Ito u t O F n to a o a r
Lo do n n: Ar l. 1 9 nod 9 4.
【】 2程卓.从语篇信 息解读看阅读技巧 U .山 东外语教 学 , 】
tx ),又要考虑其 文化 语境 ( utrl o tx )和情景语境 et c l a c n et u ( i ainlcne t ( 壮 麟 ,1 9 st t a o tx ) 胡 u o 9 4)。批 评 语 言学 也 是 把
微 观层 次 上 的 语 言 使用 及语 篇 本 身 与 宏 观 层 次 上 的社 会 权 势 , 控 制 和 意 识 形 态 结 合 起 来 ,其 本 质 是 一 种 社 会 分 析 。 F w e o lr (1 7 9 9)指 出批 评 语 篇 分 析 时 应 特 别 注 意 及 物 性 ,情 态 ,分 类 和 连 贯 性 等 ;辛 斌 ( 9 7)曾 从 语 篇 的分 类 系统 ,及 物 性 19 系 统 , 情 态 系 统 和 转 换 探 讨 语 篇 的 意 识 形 态 意 义 ; 戴 炜 华 等
坝 代 教 胄
及 物性 、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潘 超
( 坊工 程职 业学 院 潍
山东 潍 坊 2 2 0 6 5 0)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曹倩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简要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兴的批评语言学所采用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它以批评性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相区别,通过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说话人通过操纵语言对读者/受话人实施控制这一现象,并对这一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Van Dijk(2001)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

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批评性语篇分析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

”批评语言学家摈弃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注重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语言现象做客观描写的研究方法,转而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出发,将语言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给予了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特殊视角,在这种分析方法的指引下,以往为人们长期忽视却颇具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批评语篇分析可追溯至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时无法回避的中介。

人们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自己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投射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中去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由此开创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在进行言语活动的同时人们必定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即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

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

文 章编 号 :6210(060—07 4 17—1120)1 4— 0 0
(ecin ” “ 知 (o nt n ” 心理 活 动 的 过 rat ) 和 认 o cg io )等 i 程。 作为 心理过程 的参 与者 感觉 者必 须是 人 。 果 如 感 觉者 不是人 , 则其 已被 作者 赋予 人格 特征 。 感觉 者 过 程 现象 ( )Hesw May ( 3 a r . 感知 )
( )Wec n iee h u sin ( 知 ) 5 o s rdteq et . 认 d o 心 理 过 程 又 可 分 为 内 化 过 程 (n en l e itrai d z p o es 和 外 化过 程 (xeபைடு நூலகம் l e rc s ) rcs ) e tr ai d po es 。内化 z 心理 过程 的主 语是 感觉 者 ( e s r , 外化 心理 过 S ne)而
维普资讯
第8 2 0 卷 3月 1 0 6年 第 期
Junl f n u U i r t o i c d e n f ySc l c ne ora o h i nv s y f c ne社会科学版) oi i c) A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c 0 g( a S e e i S e a T h o n
程都 有一 个 动作 者 ( tr , Aco) 即做某 件 事 的人或物 , 也就 是传 统语 法所 说的 “ 逻辑主 语 ”物 质过 程可 以 分 为 动 作 过 程 (cinpoes 和 事 件过 程 (vn at rcs) o eet
poes 。动作过 程具有第二参 与者 , 目标” rcs) 即“ ( o1, G a) 意 ‘ 程舅 所指向的 目标”如 ()而事 , 2;
V0. No 1 18 .

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英语报刊语篇分析实例

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英语报刊语篇分析实例
高批评性 闼碛 能力。
阴键词 :及物性 螽 篇分析 批评性 阴蓣
1 .引 言
固接任何捂篇都必须造行捂篇分析,英捂鞭刊 篇也不例外。捂篇分析有雨佃 目檩:一是播篇理解, 二是牾篇 俱。也就是税 ,凄者在阴蓿英捂鞭刊藉篇睛, 不馑要理解捂篇所傅逵的括捂信息 , 遗必须封捂 篇做出恰富的 俱。造就需要封耦篇造行批抨性阴藕。在英捂鞭刊捂篇中, 有睛作者逼用颞性或隐含的秤 俱手段,反映他封 篇所傅连的话捂信息的僵值判断。作者希望籍此在颟者中引起某獯反虑 , 甚至影譬他 们的行勤。蓣者在蠲蔼遇程中,虑注意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谋篇布局 ,分析同题并做出判断,徒而树立批评 性 阴藕的意融。 批秤牾言孥属于 H ldy a i 等捂言孥家所倡撙的:具捂言孥 。及物性系统 ( asi t ss m) 人隙功 la 亡 tniv y yt 、 r t i e 能系统 (n r r nlyt 、 ie e oass m) 情憋 ( oat ) tp s e m dl 和帱换 (r s r a o ) i y tnf m t n 是批 捂言孥家经常使用的线佃 a o i 主要的播言孥分析工具。及物性不馑在批抨捂言翠而且在文髓孥中也经常被用作有效的分析工具。系统功 能耦法勰焉,藉篇的组篇遇程是送挥和组缴意羲并将其髓现于 法结耩的通程。基于遣佃理谕, 本文通遇 篇英捂鞭刊耦篇寅例柬分析、 探封及物性封批 性阴蓿尤其是阴蘸大集媒髓藉篇的稹棰作用,旨在增强 外裙掣召者的批 播言意 藏 ,徒而提高批 性 阴颓能力 和批抨 l 生分析能 力 。
维普资讯
Ap . 0 6 V l me3 No S r lN . ) r 2 0 , ou , . e i o2 4( a 8
Sn ・ gi e c ig S N1 3 ・ 0 2U A ioUS En l h T a hn ,I S 9 8 7 , S - s 5 ・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硬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硬新闻的及物性分析

(0 l )批评 了语 言学 中的实证 主义 的倾向, 2o:四 6 即仅仅热衷对
语言事 实的客观 描写 , “ 注重 什么 ” 的问题 , 而忽视 了“ 为什
么” 怎 么样” 和“ 的问题 。 批评语言学的 目标就是要通过语篇 分析来 回答“ 为什么 ” 怎么样 ” 和“ 的问题 。因此批评语言学 把语言和意识形 态的关 系纳入研究范 围。批评语言学的方
性 系统 对硬 新 闻 体 裁进 行 批 评 性 分析 来揭 示 潜在 的 意 识 形 态 ,并 试 图证 明及 物 性 系统 可 以通 过 对 语篇 进 行 量 化 分 析 而得 以 实现, 同时希 望能 加 强 英语 教 学 中学 生 的批 评 性 意识 。 关 键 词 :语篇 分析 ; 新 闻 ; 硬 量化 分 析 ; 识 形 态 意

文 献 回 顾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言研究或批评性语篇分析, 批 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对象 主要是大众语篇, 旨在透过表面的语
原则 , 其一, 根据批评性语篇分析选材 的标准 , 两篇文章应该 是对 同一个事件相近时间的报道。 其二, WhtPR对硬 根据 i,.. e 新 闻的分类原则, 即分为事件新 闻和问题新 闻, 有的选材 所
中图分类号: 3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0 — 1 30 5— 2 1 7— 56 2 1 )3 0 4 - 18 0 加公正 、 合理 、 先进 的社会。p 物性是英语 中表现经验功能 吸
语篇 分 析的及 物性研 究 方法始 于 2 O世纪 7 0年代 早
第 3 卷 第 3期 1
21 0 0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f h eg nvri Sc c) ora C in i sy(o. i o f U e t S

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英语报刊语篇分析实例

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英语报刊语篇分析实例

及物性分析与批评性阅读——英语报刊语篇分析实例
刘雪琴
【期刊名称】《中美英语教学》
【年(卷),期】2006(003)004
【摘要】及物性系统是批评语言学家经常使用的几个主要的语言学分析工具之一。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及物性对批评性阅读尤其是大泉媒体语篇阅读的积极作用,旨在增强读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刘雪琴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9
【相关文献】
1.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2.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英语报刊
选读课中的应用3.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对硬新闻的及物性分析4.略谈英语报
刊阅读教学引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作用——以《纽约时报》一则新闻为例5.及物
性及其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运用——以一英语报刊语篇和文学语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S y ti . 1 9 . S n o g d c i n t li s C S” 98 a d n e u at o a1
p es . r S
( 9 2 指 出:非 正式文体 的使用是语篇 中常 19 ) 用 的策略 。称谓 的选择 取决于说 话者与对 方
F ai C1 r OHg h. N .
权 力: 社 会
情态 动词 的使用也 是奥 巴马演 讲 的一大
特 色 。 w 1和 s a 1 复 出现 在所 选 语 篇 中 。 i 1 h l反 w l 示 预 测 可 划 分 为 三 类 :特 定 性 预 测 、 i 表 l 习 惯 性 预 测 和 无 时 限 预 测 。w 1 用 于 第 一 人 il 称 后 表 示 决 心 。奥 巴 马 将 自己 融 入 听 众 中 ,
E g1 h t 1 t cs S a d n [ v r t n i S y i i . h n o g I e si y s s ni
P e . r S S
正、 克 服 当前 经 济危 机起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Va1 . K / es . 1 9 8 . ^ Di 9 cti s y on . of r S y t c . L n o ; N w o k L n m n t 1i i s S o d n e Y r : o g a .
被 动 句 不 带 施 事 , 即 不 使 用 b 短 语 , 说 明 说 y 话 人 仍 使 用末 位 焦 点 ,强 调 述 位 内容 。 排 比 句 的 使 用 是 奥 巴 马 就 职 演 说 的 又 大 特 色 。 如 第 8 第 9 使 用 了排 比 句 “ n 和 段 o t i d y h a ”。第 1 到第 1段 也使用 了排 比句 S 2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新闻中及物性系统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并揭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在批评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互补性。

关键词:及物性作格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引言在批评语言学看来,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即语篇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

事实上,语篇的各个层次结构都肯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但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不必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一个语言成分。

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辛斌,1997)。

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2、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虽然并不排斥其他的语言学理论,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建立在以m.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的。

我们知道,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语篇分析不仅要对单纯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即分析语篇本身的语言过程,语气情态,衔接连贯等,而且要联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语篇进行评价,也就是语篇分析既要考虑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co-text),又要考虑其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胡壮麟,1994)。

批评语言学也是把微观层次上的语言使用及语篇本身与宏观层次上的社会权势,控制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分析。

fowler(1979)指出批评语篇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及物性,情态,分类和连贯性等;辛斌(1997)曾从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探讨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戴炜华等(2004)曾提出名物化,被动化,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是常用的来自系统功能语法的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等等。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是一对可以互补的分析方法。

然而,在不少批评语言学家对语篇的概念意义进行及物分析的同时,却少有人提及作格分析这一对及物分析可以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的分析方法。

在此,笔者拟通过对所选语篇进行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以揭示二者在批评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互补性。

3、及物分析halliday认为,语篇不是一个超级句子,而是一个意义单位,是在一定情景语境的激发下从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功能成分中选择出来的。

情景语境有三个语域变体: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这三者分别与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有着系统的联系(halliday,1994,2000)。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落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胡壮麟等,1989)。

在及物性系统中,语场体现于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体现于及物性。

因此,通过对及物性系统中各个过程的分析就可推知语篇的语场因素。

功能语法认为通过分析语篇内部及物性系统的各个过程能够揭示事件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这里所说的权力关系准确地讲指的是参与者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笔者分析了2005年4月25日美国的《时代周刊》报道了当月爆发于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报道中,物质过程占据了绝对优势,占过程总数的81.3%。

从占全文绝对多数的物质过程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过程基本上用了动作性很强的动词,而且各个过程都可以找到明确的动作者和目标。

同时我们看到,除了最后关于日本采取行动的报道的两个物质过程之外,其余全部的动作者都跟中方有关,而目标或动作承受者都跟日方有关,各过程选择的动词都是具有破坏意义的词。

通过这种安排,中方成了赤裸裸的肇事者,日方成了被动的受害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各过程中动作者,动作过程和目标在词义上的深入顺序。

在动作者中,开始是北京和中国政府的反对,然后是成群的年轻中国人(throngs of mostly young chinese),游行人群先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ers),然后被称为示威者(demonstrators),进而被称为暴徒(mobs)。

过程中各动词也采取了同样的语义递进方式,从不断提出(have been placing)到开始(started with),再到继续(continued),然后出现了打、砸、烧、扔(broke away,vandalized,burned,threw)等一系列破坏性动作。

在目标中,日方遭受攻击的目标的重要性依次增加,先是餐馆(restaurant)这样的普通处所,然后是领事馆(consulate)这样的重要机构,进而是国家的标志国旗(japanese flags),这种渐进结构容易使读者在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加深对中方暴力行为的印象和对日方受损的同情,从而达到影响舆论,偏袒日方的效果。

4、作格分析在功能语法中,halliday将作格(ergativity)分析作为及物性分析的重要补充。

与及物分析一样,作格分析也是建立在对过程(process)的分析之上的,但它与及物分析又有不同。

作格分析法所要探讨的不是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它所感兴趣的是分清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胡壮麟,1989)。

在作格分析中,逻辑上引起行为或事件的外部或内部原因叫做施事者(agent),动作的载体叫做中介(medium)。

中介是每个过程都具有的成分,它相当于:物质过程的动作者(不及物小句)或目标(及物小句),心理过程的感觉者,关系过程的载体和价值,行为过程的行为者,言语过程的讲话者和存在过程的存在物。

该报道共有十三个物质过程,表达某人做了某事或者某事发生在某人或某物身上。

通过从作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最后两个过程之外,其余各句中只要牵掣到中日两方,日方的有关事物都是以中介的身份出现的,而且都是出现在效果小句(effective clause)中,受到施事者的控制和影响,处于被支配状态。

而跟中方有关的事物总是出现于施事者的地位,支配操纵着整个过程。

最后两个过程是日方做出的反应,虽然最后日方被放到了施事者的位置上,但读者会感觉到日方的反应是由上文中中方的一系列活动所激发的。

因此,从严格的作格意义上讲,日方只能算是提出抗议这一过程的动作者(actor),而不是真正引起提出抗议这一动作过程的施事者(agent),这一过程的真正施事者依然是中方:是中方的一系列破坏行为才导致了日方的抗议和表态。

日方以及它提出的抗议,只能是中方这一真正施事者的被动的驱使对象。

文章的这种结构产生的效果便是:主动的肇事者和被动的受害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前者的暴行引起了后者理所当然的抗议。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作格分析还不能到此为止,作格分析让我们考虑的是引起某事件的逻辑上的内部或外部原因。

从文中字面表述看,中方是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和作格分析中的施事者,读者印象中的肇事者。

然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施事者,它才是中方采取示威行动的真正动因呢?如果读者能从这一意义进行分析,其语言意识和批评性阅读的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文中只提到了中国反对日本入常(china’s opposition to japan’s bid),如果这被当作整个事件的根本动因是显然缺少说服力的。

考虑到这一层,问题也就清楚了:是日本政府在历史和现实许多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人们不相信日本能做负国际责任的大国。

文章对这一点只字不提,正好从反面反应了《时代周刊》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偏袒日本,误导舆论,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中隐含着真正的不公正。

5、结语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语篇的分析,揭示那些常常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辛斌,1996)。

通过对引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及物和作格分析是进行批评语篇分析的有效手段,且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增强反控制意识,并揭示语篇本身的意识形态意义。

参考文献:[1]fowler,r.et al 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longman.1979.[2]halliday 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3]戴炜华,等.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4:12-16.[4]胡壮麟,朱永生,张徳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6]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21-26.[7]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4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