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巧设随文练笔
为习作训练找寻合适的“点”——摭谈随文练笔的用武之地

随文练笔还可 以就文本 的主要 内容或体 现 出的思想感 情 来进行 。当学 生在 多次 阅读 文字 之后 , 对 于文 章 内容 的 倾诉、 情感 的流露定 会 有独特 的感 受 , 再 加之 教师 的 引导 、
课 堂对话 中各 自智慧 的碰撞过 巧妙 的设计来 引导学 生进行 写话 练 习 。
■
《 厄运打不垮 的信念 》 一文讲述 了史 学家谈迁 在极端 困 苦 的条件下两次撰写 《 国催》的经历 , 表现 了谈 迁坚韧 不拔 的毅力和持之 以恒 的坚 强意 志。针 对文 本强 烈 的感 染 力 , 我 安排 了这样一个写话练 习《 我心 目中的谈 迁》 。因为是有 感 而发 , 所 以许 多学 生笔 下 的谈 迁 都充 满 了血 肉。如 : “ 谈 迁, 你牺牲 了二 十年 宝 贵的青 春 时光 , 不 为别 的 , 就为 了让 世人看 一本 详实 、 可信 的历史 巨著 。这二 十年 , 你不停 地奔 波 于各 个地方 , 在野外考察 , 吃尽 了千 辛万苦 , 然而, 谁 曾想 你 的心血竞 在一 夜之 间化 为 乌有 , 被 可恨 的小 偷偷 去。痛 苦 之后 , 你没有就 此趴 下 , 而是选 择 重新 站立 起来 ……” 这
有序 。 教学 《 宿新市徐 公店》 这 首古 诗 的过程 中 , 我采 用 了图
据洪教头离开 时的心 理活动 , 想 象一 下 : 当洪教头 与林 冲第 二次见面时 , 会 发生什么故 事?通过对 文本这样 的挖 掘 , 教 师不仅让学生对 故事 中 的人 物 形象 有 了深刻 的认 识 , 同时 也在不知不觉 中进行 着学 生 由读者 到创 作者 之 间的转 换 , 达到 了有效练笔 的 目的。
巧用教材『练笔点』,夯实随文微写作

巧用教材『练笔点』,夯实随文微写作 作者:王礼平 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20期
[摘要]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写作方法指导的缺位和写作资源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写作的困难。语文教师可通过钻研教材,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淘宝“练笔点”,盘活“微写作”,借力文本,把“微写作”无痕地融入课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教材文本;练笔点;微写作 随着“微信”“微课”“微电影”等“微时代”的到来,“微写作”应运而生。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大多采用了小作文加大作文“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其中10分的小作文(微写作)设计独特,新颖别致,这一创新引发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那么,如何让学生踏上“微时代”列车,提高“微写作”的水平呢?笔者认为,从文本中寻找写作资源,随堂而作,即兴而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氛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巧挖教材,淘宝“练笔点”元素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巧妙地挖掘、提炼、整合教材中的“练笔点”,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微写作”资源。“练笔点”包括文中精妙的关键词语、优美的语言典范、独特的精彩片段、灵活的表现手法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练笔点”,围绕“情感”与“形式”,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微写作”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范本的作用。
(一)涵泳句式,识“微”入文 部编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课文,句式特点鲜明,措辞优美,是学生凝练语言的可学可仿之点。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语言典范,掌握句式特点,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特殊句式,炼其字,仿其格,依葫芦画瓢,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迁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上册),第二自然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句,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由总到分,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个角度对百草园中的无限趣味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绘,所写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微写作”训练:请同学们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叙述或描写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要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超过200字。五分钟后,佳作频现,如陈同学的微作文: 我的同学桧最是温和。不必说她娇柔的样貌,也不必说她柔和的处事方式,单是她说话的声音柔得仿佛让人徜徉在春风里一般。听!她与同学交谈时,柔软的声音像细雨,向老师汇报工作时,像只小绵羊,细声道来;就连生气时,也像撒娇的小狮子,瞬间被她“秒杀”。
随文练笔的三种模式

随文练笔的三种模式作者:郑蕊蕊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年第07期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是引领学生践行语用理念、促进阅读与表达过程相互交融的重要策略。
随文练笔的内容需要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科学地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应在综合考量文本特点和认知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练笔契机,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既提升表达能力,又深化文本理解。
一、依托情感基调,进行抒怀式练笔很多文本的创作由于表达的需要,作者常常不会直抒胸臆,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学生深入体悟与感知文本时,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内在情感进行碰撞与交融,就会出现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情感基点,激发学生的内在体验进行随文练笔。
例如教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学生被小说中的桑娜不顾自己贫困,毅然收养邻居家孩子的可贵精神所震撼,内心涌动着浓烈的情感。
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桑娜,我想对你说”为题进行随文练笔,将涌动的情感倾吐出来。
这种随文练笔所彰显出来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基调相吻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深刻领悟,可谓一举两得。
二、紧扣文本主题,进行续编式练笔很多作者在创作文本时都讲究含蓄之道,并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和盘托出,而是借助委婉的手法作结。
这种形式的结尾就是引领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重要资源,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积极分析和大胆设想,尝试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创造性续写。
如在課文《草原》中,作者老舍发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抒发了对民族情谊的由衷赞美。
在教学时,教师可紧扣“何忍别”三个字作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想象现场主客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续写式的随文练笔,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深化认知体验,进行评价式练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类型多样,蕴含的情感也丰富多彩,揭示的哲理更是隽永深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发掘文本内外资源,以无痕训练促写话能力提升——浅议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

、
1 . 活 用 词 语 练 造 句
《 语 文新 课 程 标 准 } 2 0 1 l 修 订 版 明确 指 出低 年 级 写 话 的要 求是 : “ 在 写 话 中 乐 于运 用 阅读 和 生 活 中学 到 的词 语 ” 不管 是 写话 . 还 是习作 , 均 是 由 多 句 句 子 的叠 加 而 成 的 . 要 写 好 话 写 好作文 , 前提 是 写 好 每 一 句 句 子 。 因此 . 在 阅读 教 学 过 程 中要 适 时采用“ 造 句” 这 种 训 练形 式 , 引导学生在理解 文中词语 的 基础 上 , 结 合 生 活实 际 , 进行句子练习 , 活学活用。 在 指 导过 程
2 o 1 3  ̄第 7 8 期 考试 周 刊
发 掘 文 本 内外 资 源 , 以 无 痕 训 练 促 写话 能 力 提 升
浅议 低 年 级 学 生 写话 能 力 的培 养
王 蕴 芬
( 太仓 市 沙 溪 镇 岳 王学 校 , 江苏 太仓 摘 要: 低 年 级 学 生 写话 能 力 弱 . 需要 教 师 及 时 引导 。但 亦不 需要 就 写 话 而 写 话 。 教 师要 善 于发 掘 各 类 资 源 . 对 学 生进 行 无痕 的 写话 指 导 。 首 先 , 要 善 于发 掘 文 本 本 身的 特 色 , 比如 可 以 活 用词 语 练 造 句、 利 用典 型 练 句 式 、 模仿 课 文 练 片段 其 次, 要 发 掘教 材 资 源 , 利 用词 串练 改 写 、 利 用插 图练 配 文 、 续 编 课 文 写故 事 。再 次 , 要 善 于发 掘 课 外 资 源 。 让 学 生联 系生 活 实
2 - 弄 1 用 典 型 练 句 式
语文课本 中, 总 有 一 些 典 型 的句 式 反 复 出 现 。 低 年 级语 文 课 本 中 出现 的 一 些 关联 词 , 对 孩 子 来 说 是 有 难 度 的 他 们 对 于 句子 之 问 的逻 辑 关 系 的认 识 总 是 似 是 而非 在 这种 情 况 下 , 就 可采 用 说 写 相 互 结合 的方 式 , 帮助 学 生 理 解 与运 用 比 如苏 教 版一年级下册《 陈毅探母》 一课 中就 有 这 样 一 句 话 : “ 陈 毅 一 进 家 门就 来 到 母 亲 床 前 。 ” 这 句 话 中 出现 了一 组 关 联 词 “ 一 …… 就 … …” , 这 是 语 文 书 中第 一 次 出现 这对 关 联 词 。 此时 , 教师 在 引导 学 生 初 步 理 解 句 子前 后关 系 的前 提 下 .可 引 导 学 生 补 充 句子 : “ 我一放学 , 就 。 ” 在 基 础上 . 继续练习: “ 一 放 学, 就 。” 最 后 出示 : “ 一 , 就 。” 同样 , 以 后 出现“ 因为……所 以……” 、 “ 不管 ……总是……” 等句式 的 时 候 ,就 可 以 用 上述 方 式 进行 练 习 。通 过 这 样 循 序渐 进 的训 练, 典 型句 式 得 以反 复 训 练 , 使 学 生 在 日常教 学 中逐 步 学 会 运
深度阅读在“随文练笔”中显现

在学 生 充分 阅读 文本 之 后 .
的人 物 说 说 你 的心 里话 .似 乎 很 老 师小结 : 同学 们 。 革命 需要大 黑 多文 章 都 能 运 用 .但 学 生 很 容 易 骡 子 . 更 需 要 勇 敢 的红 军 战 士 。 但
一
切 以 革 命 为 重 .只 有 杀 掉 大 黑
系 重 大
一
销 娴 》 , 朗 读 最 后 一 节 “ 门 时 在 虎
销 烟 这 一 伟 大 壮 举 .沉 重 地 打 击
进 阅读 教 学 .不 仅 能 有 效 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写 作 兴 趣 .提 升 学 生 的 写 作 能 力 .更 能 加 深 对 课 文 内 容 的 理 解 .是 一 种 深 度 阅 读 的 呈 现 形 式 但 是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一 些 教 师
对 随 文 练 笔 的 目的 不 明 确 .随 文
练 笔 设 计 的 随 意性 较 大 .练 笔 的
生 1林 则 徐 。 真 伟 大 , : 你 为
可 以有效 地使 他们 将语 言 内 化 、 将情感积 淀。
苏 教 版 五 年 级 下 册 《 德 怀 彭
时 机 、 法 、 易度 把握 不 当 , 方 难 导 我 们 中国人争 了气 ,我们也要 向
深度阅读在“ 随文练笔 ” 中显现
一 江 苏 省 涟 水 县 教 育 局 教研 室 严汉荣 严 国庆
摘 要 : 本文针 对小 学语 文教 学 中‘ ‘ 随文练 笔’ 入不 准 、 式呆板 的现 状 . 出于动情 处 写 出精 ’ 切 形 提
彩 , 空 白处 写 出丰 富 , 单 薄 处 写 出厚 重 等 教 学 策略 , 效 地 挖 掘 文 本 中 的 练 笔 资 源 , 导 学 生 开 展 于 于 有 引 练 笔 实践 , 阅读 中发 展 习作 能 力 , 习 作 中提 高 阅读 水 平 , 实现 两 者 的 双 赢 。 在 在 以 关 键 词 : 学 语 文教 学 随 文 练 笔 小 所 谓 “ 文 练 笔 ” 是 指 跟 随 随 . 『 教 学 .并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相 机 划读 进 行 的 写 作 训 练 .是 一 种 让 学 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 “随文练笔” 的实施(最新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 的实施(最新版)一、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正逐步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其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文练笔"作为一种创新的写作教学方法,旨在结合阅读教学内容,通过即时、情景化的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文练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文详细阐述了“随文练笔”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文本材料、设计练笔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随文练笔”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最后,文章讨论了“随文练笔”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对策,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写作教学参考模式,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作文技巧的讲解和固定格式的训练,忽视了写作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随文练笔"作为一种新型写作教学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该方法强调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写作。
因此,研究“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2)探索“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策略;(3)评估“随文练笔”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对“随文练笔”理论依据的阐述、实施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题研究方案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各段学生应该达到的习作水平,其中小学高段习作要求是“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积累素材,能写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此外,新课改积极倡导“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小学中高段教材每册单元大作文仅有8次,高段习作教学内容缺少唤醒学生写作的话题,教师只是运用教材上的习作题目进行简单施教。
现行教材中小练笔次数也非常有限,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
中高段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不浓,缺乏自信心,书面表达能力欠佳,缺乏真情实感。
读读现在孩子的作文,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单调乏味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缺乏真诚的个性化语言。
童言无忌本是儿童心灵和语言的真实写照,但是从他们的习作中很难看到应有的童真童趣,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堂随文小练笔的随机进行,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能极大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尤其到了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教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决定以《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专题研究,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3-6年级班级全面实施课堂随文练笔的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建构能力训练,满堂讲,分析文本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真正让学生将阅读课堂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落实到笔头上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长期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越来越差。
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谈“写”色变的现象,“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成为了很多学生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
1.通过调查,分析出影响中高段学生练笔水平的因素(1)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有效的前提。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浅析

2021年第4期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读写结合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建构。
“随文练笔”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从阅读课文出发,提取相关材料、写作特点、谋篇布局、立意等信息进行写作训练,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发展。
一、“随文练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受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程度不同,对语言的理解和创造也不同。
为此,“随文练笔”的实施必须体现阶段性目标。
第一学段主要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重点是观察写作,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第三学段要进行段篇仿写,让学生写得具体、写出特色、写出章法,掌握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等教学目标做出了详细定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梯度性。
教学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唤醒生活经验;关注关键词,学会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加强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复述能力;通过一定速度的默读采集相关信息,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一)阅读文本经典,实施文本模仿语文教材是宝贵的写作资源,每一篇课文都有各自特色。
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学会识文断字的基础上,引导其抓住语言特色,进行模仿。
仿写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进行句式仿写,学习阅读文本中的经典句式,规范语言学习。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可以选择课文的第二段“它把黄色给了银杏……它把红色给了枫树……”,让学生通过仿写体会句式的排列。
其次,进行构段仿写,让学生掌握句式与段落之间的结构,把握句子间的交互性。
这一环节要关注关联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区分“总分”“总分总”等构段方式。
再次,进行篇章仿写,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课文内容,让学生仿照课文脉络或者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文本资源巧设随文练笔
作者:胡美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3期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因此,教师要重视读写结合,利用文本载体,结合课文内容,巧设练笔,达
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读写结合挖掘资源巧设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
结合,相互促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
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
”因此,教师要重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
熏陶感染作用,更要挖掘文本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性练笔。
一、补写,还原省略内容
省略用于省略部分内容,教学时可反其道而行之,还原省略内容,带领学生领略省略神奇
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练补写。
如教学《海底世界》,“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
听不到而已。
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句中的省略号显然省去
了海底其他不少动物发出的声音。
教学时可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一些海底动物。
如漂
亮的海螺、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在还原省略内
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数量之多,声音之大,感受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而且从中感受到“宁静”的海底世界中动物“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感悟补写练习的魅力。
二、扩写,填补举例空缺
课文多处出现句式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列举量虽少,却是练习扩写的素材。
如
《荷花》,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寻找文本列举的空缺:“(荷花)有的才
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
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课文具体写了荷花开放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形态,突出了荷花的美丽。
在阅读、理解、欣赏基础上,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预先准备的荷花图片,结合想象,模仿课
文中句子的结构,用上“有的……好像……”这种句式来完成列举再生,多形式多角度地表现
荷花美丽。
再出示迁移填充题:“(
)千姿百态。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以此来作为练笔的支点,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想象:(什么)(怎么样),化难为易,完成扩写练习。
三、续写,拓展文本情节
结尾多含蓄,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
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产生解读文本型练笔的强烈欲望。
在练笔的过程中,孩子将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内涵,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学习课文《三袋麦子》,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
土地爷爷又把一袋麦子送给了谁,他是怎
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一年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土地爷爷会有何反应,作出什么评价。
学习了《特殊的葬礼》,我引导学生在多层
次研读课文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感悟昔
日瀑布的“滔滔不绝”“气势雄伟壮观”,今日瀑布的“逐渐枯竭”“无奈地低下了头”,体
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作了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
演讲。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就是巴西总统,在葬礼上发表精彩演说。
孩子们往往
运用白己的学识,在与文本的交融对话中,用不同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悟。
这种对课文内容的
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再进行创造性演讲,创造性练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强化拓展练习,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
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四、仿写,迁移写作技巧
小学生观察认识世界肤浅,生活阅历缺乏,习作水平有限,但他们模仿能力极强。
仿写这
种作文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
在阅读理解课文后,指导学生仿写,因有据可依,有样可学,学生不再畏难,写作兴趣高。
经常训练,能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
仿写形式多样,既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断练习。
包括对段落构成、开头结尾、句式表达、抒情联想等方面的仿写。
如学习了《小镇的早晨》,课文是依循由“分”到“总”的结构方式,紧扣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抒发作者对
水乡小镇的赞美之情。
我们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写出特点。
如
描写校园的早晨,可抓住“洁、静、美”的特点,在观察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真实感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生在具体的片段中掌握这中构段方式。
仿写还可以整体
入手,着眼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迁移练笔。
如材料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中心
的表达,重点的突出,情感的表露等,抓其一处,举一反三。
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文本的潜
在资源,以读促写,相得益彰。
挖掘文本资源,巧设随文练笔的方法远远不止补写、扩写、续写、仿写、语言、心理活动
描写,如训练中抓住文章的悬念、对比、对话等关键点,同样具有探究、强化练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