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给排水节能设备及技术【文献综述】

浅谈给排水节能设备及技术【文献综述】
浅谈给排水节能设备及技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浅谈给排水节能设备及技术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筑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建筑给水排水设施越来越多样化。从过去一栋楼一只水龙头发展到现在一户两卫。卫生器具也从过去的一只大便器、一个洗菜池的传统设置发展到大便器、洗面器、淋浴器、净身气、洗涤池、洗衣机等现代设置,导致在城市总用水量中建筑内部用水的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在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用水点的增多带来的节水问题。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外,还要强调供水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意义的措施和设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电浪费。结合当前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立足建筑给排水,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水资源的隐形浪费,实现节约用水。

2 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2.1 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

众所周知由于镀锌钢管容易生锈,会造成水质污染,长时间闲置后再使用时会有锈水放出导致浪费。同时接头处如果锈蚀也会漏水渗水。如果采用新型管材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铜管、PP-R管、PE管、PVC—U管等就能很好的解决此类浪费问题。

同时阀门也是建筑给排水中最常用的配件之一,其类型和质量的好坏也能影响用水的质量及用水的量。一般的,截止阀比闸阀关的严,闸阀比蝶阀关得严[1]。当同等条件时,我们就应当选用更能够节水的阀门。

2.2 大力推广使用节水龙头

普通水龙头浪费水,可以用陶瓷芯片节水龙头和充气水龙头代替普通水龙头。在水压相同的条件下,节水龙头比普通水龙头有着更好的节水效果,节水量为3%~50%,大部分在20%~30%之间,且在静压越高、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地方,节水龙头的节水量也越大[2]。因此,应在建筑中(尤其在水压超标的配水点)安装使用节水龙头,以减少浪费。

2.3 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一套好的设备能够对水资源的节约产生非常大的作用。例如,通常淋浴喷头每分钟喷水20多升,而节水型喷头则每分钟只需要9L水左右,节约了一半的水量。可见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的节水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节水的效果。所以在选择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时,除了要考虑价格因素和使用对象外,还要考察其节水性能的优劣。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新型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节水型卫生器具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卫生器具,节水效果明显,用以代替低用水效率的卫生器具,包括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洗涤器具、节水型淋浴器具等。节水型便器:包括双冲洗量坐便器、气动和真空式大便器等节水型便器以及节水延时自闭冲洗阀,禁止使用9升以上用水量的便器,推广使用一次冲水量不超过6升的便器[3]。节水型洗涤器具:包括瓷片式水龙头以及高效节水洗衣机和洗碗机等节水型家电,节水型淋浴器具:包括脚踏开关淋浴器、冷热水混合器具、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或节水喷头等。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材是建筑节水的—个重要方面。

2.4 推广使用中水回用设备

在德国一些中水回用设备已经应用很多年了。们用一些家庭废水经过中水回用处理后作为冲厕所水使用。例如流化床反应设备,它处理来自雨水,2个家庭的淋浴水。这个系统的总容积为165L,它被安置在浴室中厕所的上方,方便又使用[4]。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这些经验,用于节水。

3 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

3.1 目前热水系统中存在的水浪费原因或问题

在民用住宅建筑中,热水供应系统按热水供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和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无论何种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开启热水配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即无效冷水)后才能正常使用。

3.2 其解决方法与措施

为了尽量减少这部分无效冷水的量,要对现有定时供应热水的无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增设回水管:对新建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建筑性质及建筑标准选用支管循环或干管循环。同一幢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量是不相同的。就节水效果而言,支管循环方式最优,立管循环方式次之[5]。无循环方式浪费水量最大。干管循环方式次之。而对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在设计住宅厨房和卫生间位置时除考虑建筑功能和建筑布局外,应尽量减少其热水管线的长度,并进行管道保温。除此之外,还应选择适宜的加热和贮

热设备,在不同条件下满足用户对热水的水温、水量和水压要求。减少水量浪费。

4 供水方式方面的节水技术

4.1 控制超压出流

4.1.1 超压出流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往往会通过提高给水系统始端压力的方法来保证最不得配水点的流出水头。这样就会有大部分供水区域是超压供水的。这种用水器具配水点阀前压力大于用水器具的流出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就成为超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成为超压出流量。超压出流量未被正常有效使用,属浪费的水量。

一般卫生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宜为0.20~0.30MPa,低于规范规定的0.45~0.55MPa所以大部分出流处于超压状态。超压出流不仅带来了不小的水量浪费,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给水配件阀前压力过大。开启水龙头时水易成射流喷溅,对人们正常使用不利:易产生水击、噪音和管道振动等不良现象,导致水龙头、阀门等配件使用寿命缩短,并可能引起管理连接处松动、漏水甚至破坏,加剧了水量浪费等。超压出流在现代建筑中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要缓解这种水量浪费,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采取一些效果可行的措施。

4.1.2 合理配水点水压

我国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虽对给水配件和入户支管的最大压力作出了一定的限制规定。但这只是从防止因给水配件承压过高而导致损坏的角度来考虑,并未从超压出流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压力要求过于宽松,对限制超压出流没有起到作用[6]。为了减少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应根据建筑给排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际情况对给水系统压力作出合理限定。

4.1.3 采取减压措施

建议高层建筑分区给水系统最低用水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力大于0.15MPa时采取适当

的减压措施[7]。可在需要减压的各个人户管上设置减压阀。在需减压的各层设置不同L径的减压孔板来消耗过剩压力,此外还可使用小管径的节流塞等。根据试验,当配水点压力不小于0.15MPa时,水嘴流量明显比额定流量增大,所以对于支管压力较大时,应进行减压。常用方法是支管上设减压孔板或质量较好的减压阀等。

4.2 真空节水技术

为了保证卫生洁具及下水道的冲洗效果,可将真空技术运用于排水工程,用空气代替大部分水,依靠真空负压产生的高速气水混合物,快速将洁具内的污水、污物冲洗干净,达

到政下水道。在各类建筑中采用真空技术,平均节水超过40%。若在办公楼中使用,节水率可超过70%[8]。

4.3 加强水表管理

4.3.1 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的设置

显而易见,水表的设置对水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通过与各户水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隐患。所谓水量平衡测试,是指用水单位对本单位用水体系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其输人水量与输出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的工作。

4.3.2 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度

由于选型和水表本身的问题水表计量的准确性较差。如有的建筑物水表型号过大。用水量较小时:表指针基本不动。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水表计量的准确性关系到对漏损控制的评价和采用的对策。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度。

4.3.3 限制使用年限

对生活用水表只做首次强制检定,限期使用,到期更换。但是,由于各地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致使目前建筑中的水表大多数无限期使用。由于水表自身零件的机械磨损,水表的使用年限越长,其准确度就越低。所以为了保证水表的工作精度,物业部门和自来水公司有必要对水表进行经常性检查。

4.3.4 发展IC卡水表和远传水表

目前分户水表普遍设置在居民家中,人户查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居民进行室内装修时,常常把本来明装的水表遮蔽,给查表和水表的维修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近些年,我国住宅设计开始将水表相对集中或统一设于—楼(或设备层),或把水表设于管井内。这些设计会造成供水管线的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住户验看水表不节约用水、排走污浊空气的效果。可见,我国的水表应用技术应朝着IC卡水表和远传水表系统的方向发展。

4.4 消防贮水池的节水技术

通常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往往相差甚远,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流量可能是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流量的好多倍由于消防贮水要求满足在火灾延续时段内消防的用水总量。因此,在消防水与生活贮水池合建的情况下,会由于消防贮水量远大于生活贮水量而致使生活供水在贮水池中停留时间过长,余氯量早已耗尽而造成水质的劣化。所以为保证水池中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应定期更换贮水池中的全部存水包括消防贮水。所以,当两系统贮水量

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这样既可以延长消防贮水他的换水周期,从而减少了水量的浪费,又可以保证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同时,还应使消防贮水池尽可能地与游泳池、水景合用,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及循环使用同时,高层建筑群或小区应尽可能共用消防水池和加压水泵。消防贮水量应按其中最大的一座高层建筑需水量来计算。这样,既可避免消防加压给各建筑设计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又可以节省工程建设和设备投资,降低运转费用,便于集中管理,同时可避免多座贮水池的大消防贮水及定期换水而造成的浪费。

4.5 中水管道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4.5.1 开发第二水资源

建筑生活中的排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包括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杂排水。不含厨房排水的杂排水称为优质杂排水。中水指的是部分生活优质杂排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我国各种建筑排水量中的生活废水所占份额: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40%。如果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用于冲厕、绿地树木的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景观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以替代等量的自来水,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城市供水量[9]。由于中水工程是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系统工程,在已建成建筑中改造比较困难。同时又因为其初期投资较高,所以要想制定成标准规范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比较难于让开发商接受的。但是从长远看,在水资源越发缺乏的倩况下,建设第二水资源一中水势在必行。它是实现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的有力措施,是今后节约用水发展的必然方向[10]。

4.5.2 雨水利用

一直以来,在城镇中雨水向来作为废水排入下水道中。雨水是一种既不同于上水又不同于下水的水,要物尽其用。小区雨水回收利用是通过收集、贮存及处理,使其作为杂用水加以利用,或通过雨水的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源。雨水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维持和改善小区生态环境,但雨水存在着不容易控制流量等特点,较难收集。在建筑中可采用渗水性能好的材料,并设置储水设备,以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作中税。收集雨水简单过滤后再利用是我国应普遍推行的省水之道。雨水利用就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处理后的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用于厕所冲洗、城市绿化、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中水水质标准的用水。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结构是,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入设在地下的沉沙池,经沉积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由水泵送入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入中水道系统,为解决降尘和酸雨问题。

建筑给排水设计 文献综述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主题 (4) 一、给水系统的分类和组成 (4) 1.生活给水系统 (4) 2.生产给水系统 (4) 3.消防给水系统 (4) 二、给水方式 (4) 1.直接给水 (4) 2.设水箱给水 (4) 3.设水泵给水 (4) 4.设水箱和水泵给水 (5) 5.气压给水 (5) 6.分区给水 (5) 7.分质给水 (5) 二、建筑内部排水 (6) 三、建筑消防给水 (6) 1.消防给水系统给水方式的类型 (6) 1.1不分区给水方式 (6) 1.2低区利用外网压力的分区给水方式 (6) 1.3分区串联给水方式 (6) 四、城市的污水再利用 (7) 1、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7) 2、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进程的任务和措施 (8) 五、管位与管材用功能设计 (8) 六、应用节水技术 (9) 1.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9) 1.1 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 (9) 1.2. 大力推广使用节水龙头 (9) 1.3 .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9) 1.4 .推广使用中水回用设备 (10) 七.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 (10) 1.目前热水系统中存在的水浪费原因或问题 (10) 2.其解决方法与措施 (10) 八.供水方式方面的节水技术 (10) 1 控制超压出流 (10) 1.1 超压出流存在的问题 (10) 1.2 合理配水点水压 (11) 1.3 采取减压措施 (11) 2.真空节水技术 (11) 3.加强水表管理 (11) 3.1 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的设置 (11)

3.2 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度 (11) 3.3 限制使用年限 (12) 3.4 发展IC卡水表和远传水表 (12) 4.消防贮水池的节水技术 (12) 5.中水管道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12) 5.1 开发第二水资源 (12) 5.2 雨水利用 (13) 第三章、结束语 (13) 第四章、参考文献 (13)

节能建筑开题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江南水乡生态度假村设计九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仲思源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王珺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系部:_____________ 建筑工程学院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学______________ 南京工程学院 2016年2月22日

1.根据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2000 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4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 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江南水乡生态度假村设计九 学生姓名 仲思源 学号 214110129 建筑学 指导教师姓名 王珺 职称 讲师 所在系部 建筑工程学院 课题来源 自拟课题 课题性质 工程设计 课题名称 毕业设计的 内容和意 义

现代建筑节水方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现代建筑节水方向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工作及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是在一定条件下循环再生的,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支持系统。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开始感到可用水资源的匮乏。1997年联合国水会议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当今,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地球表面虽然有70%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还不到3%,且分布不均。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近年来,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上游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由于绿地蒸发量减少,使降水量逐年减少,长江水变黄,黄河水断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城市用水量成倍上升。由于城市下水道与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健全,加上粗放型中小型工业低效率生产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因而,给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目前约有300个城市缺水,部分城市采用定时供水的措施以解决水短缺的问题。不断增长的用水量与短缺而又不断被污染的水资源问题,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节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建筑中采用节水技术是节水的重要方面。 1.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但“总量不少, 人均太少”,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居世界第109 位, 是联合国公认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 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 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 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 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 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2.生活给水系统节能问题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明确规定[1]:居住小区的给水系统,应尽量利用城市市政给水管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张桐 学号 090350112 指导教师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一.引言 1.“节能建筑”是什么? 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

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给排水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格式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背景(含文献综述) 1986 年以来,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迅速发展, 已成为给水排水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内, 在专业队伍上已具有积累了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人员。在技术上, 积累了以前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专业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发展, 其中消防给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发展尤为突出。在组织上, 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水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近年来学术活动踊跃, 并加强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在1996 年召开了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工程师大会, 举行中日学术交流会, 并参加了国际给水排水会议(W PC) 等加强了技术联系。此外, 这个阶段内我国建筑给排水产品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的发展是与科研工作、工程实践(设计、安装)、产品开发等多方面有关。近年来, 高层建筑给排水日趋增加, 例如上海在浦东将建成的金茂大厦( 88 层, 420m ) 和上海国际环球 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e Center 96 层, 465m ) , 促进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基础工作还做得较少, 但在工作实践中特别是设计方面已处于一定的水平。在产品开发上, 也不断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为了使传统的给排水工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经济条件下有机结合, 我国正积极发展水工业,作为给水排水工程在21世纪的新发展。其中也要求建筑给排水向舒适、卫生、安全可靠发展。 1给水 1. 1供水方式 在居住小区给水的供水方式中, 逐步向多种形式发展。传统的屋顶水箱供水具有系统可靠、简单, 降低用水高峰值以缓解用水的供需矛盾, 能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 投资省、维修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水质易被污染、水压不足、抗冻性差、影响建筑外观、增加结构荷载等问题。上海市规定, 新建住宅区规模在400户以上多层住宅, 不宜采用水箱供水方式, 可采用水池——水泵等给水方式。 在高层建筑给水方式中, 一般有分区串联供水方式和分区并联供水方式。 1. 2增压设施 在我国城市供水管网中, 管网最不利处的水压要求≮0. 1M Pa, 并且城市水厂的供水发展速度滞后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用水需求的发展速度, 加之管道的老化、承压能力下降, 故对于大多数建筑的供水来说都需要局部加压和水量的贮存、调节。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是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 后二者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1. 3减压方式 在高层建筑中主要运用减压阀、水箱、水泵三种方式来进行给水的竖向分区。现在采用最多的是减压阀,它克服了占地多、噪音大、二次污染、造价高的缺点。在生活给水系统中, 通常采用弹簧减压阀。生活给水系统要求卫生洁具的最大静水压力≯0. 6M Pa, 住宅、旅馆、医院等分区压力控制在0. 3- 0. 35M Pa, 办公楼等仅白天活动的建筑分区压力控制在0. 35- 0. 45M Pa。在消防给水系统中, 我国目前多采用比例式减压阀来分区。消火栓给水系统控制最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住宅建筑整体的节能设计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建筑能量的消耗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之一,大约占据总能耗的46.7%(住宅能耗又占较大比例)。所以关于住宅建筑,可从其建筑的设计、节能设计、规划设计及能源利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现在的节能建筑中,充分、合理的利用新能源,从科学角度出发,符合现代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人们的住宅建筑的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是目前全世界,乃至中国最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整体设计;节能设计 现代科技,讲究创新;现代建筑,讲究文化。在历史发展迅速的今天,现代建筑在融合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各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状况作出分析,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一味的移植、模仿其他的文化建筑,那是一种对文化的不尊重,对自己国家的不尊重。 现在的文化影响对我们当代人影响极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有了新的方向。现在的建筑发展有一种追求华丽、追求高贵的趋势。庞大、华丽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经济地位,是现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在建筑规划的设计过程中没有把节能放在首位。2010年上海世博主导绿色世博,倡导国民绿

色环保,低碳节能,我们应该把这些应用到实践之中,而不是拿出来做宣传,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实践才最重要! 住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居住环境的舒适与节能是同步的,我们在讲求环境舒适的时候,必须把环保节能放在身边,适应国家的国情,加快城市的生态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住宅设计也都要求从科技角度出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引领节能技术趋于本土化。建筑规划是住宅建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规划设计要考虑地势因素、道路的分布、交通状况、阳光的照射长短、风向及风速、气候等等方面考虑,另外,建筑的朝向也是考虑因素之一,能否对周围的建筑及事物造成影响,能否受周围风速的影响。 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致使南北方的节能规划也会有些差异。北方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重点在于保温措施,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重点在于避暑、遮阳。从而使建筑周围的各项指标(比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周围气流的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光线和热量)符合人们的健康要求,同时满足国家的节能要求,合理规划社区住宅,确保建筑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建筑物之间有良好的采光条件。

给排水设计(文献综述)

****酒店给排水设计 *** (****学院 *******系,** ** ******) 摘要:一般来讲,任何建筑都必须进行给排水设计,这关乎着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但因其使用人数多,给排水结构复杂等原因而难以让设计者掌握。 [关键词]:安全性、舒适性 引言 随着城市建筑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建筑给水排水设施越来越多样化。从过去一栋楼一只水龙头发展到现在一户两卫。卫生器具也从过去的一只大便器、一个洗菜池的传统设置发展到大便器、洗面器、淋浴器、净身气、洗涤池、洗衣机等现代设置,导致在城市总用水量中建筑内部用水的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在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用水点的增多带来的节水问题。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外,还要强调供水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采取节能意义的措施和设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水电浪费。结合当前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立足建筑给排水,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水资源的隐形浪费,实现节约用水。 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2.1 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 众所周知由于镀锌钢管容易生锈,会造成水质污染,长时间闲置后再使用时会有锈水放出导致浪费。同时接头处如果锈蚀也会漏水渗水。如果采用新型管材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铜管、PP-R管、PE管、PVC—U管等就能很好的解决此类浪费问题。 同时阀门也是建筑给排水中最常用的配件之一,其类型和质量的好坏也能影响用水的质量及用水的量。一般的,截止阀比闸阀关的严,闸阀比蝶阀关得严。当同等条件时,我们就应当选用更能够节水的阀门。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当代建筑节能研究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当代建筑节能研究 摘要: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当前建筑能耗情况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有所稗益。 关键词: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建议 建筑能耗向来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节能建筑仍处在试点层面,尚未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起步阶段,节能工作行动迟缓。推动建筑节能成为全世界建筑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趋势,也是时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1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建筑物的市场需求数量日益旺盛。截至2009年11月,我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耐,每年以16~20亿时新增建筑面积趋势,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mZ。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及采暖、空调、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差,采暖空调系统能源效率低下,与气候接近西欧式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单位采暖面积要多消耗2一3倍以上的能源,且舒适性较差。其中外墙、屋顶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3一5倍,窗户单位能耗为2一3倍。

2001年对我国部分省市住宅建筑能耗的调查数据显示,北方采暖地区的住宅建筑单位能耗明显偏高。欧洲国家的住宅年实际采暖能耗已经普遍降低到6U时以下,领先的“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则达3IJ耐以下,而我国住宅的平均采暖能耗超过16U时,即使按照节能50%标准新建的住宅采暖能耗也是8.75IJ时的水平。目前中国建筑能耗中有50%左右是供热和空调设施,北方城市集中供热的能源主要以锅炉为主,供热输配管网保温隔热性能差,整个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一55%,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 2我国建筑节能所面临的问题 (l)市场发育迟缓。目前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进展困难,缺乏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市场秩序混乱,致使节能建筑无法遵循正常的竞争准则进行交易,节能建筑在市场中往往受到传统建筑的排挤,难以占据市场份额;建筑节能技术、材料和人才市场尚未建立,无法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后备力量。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节能增量成本、节能效果变化较大,节能收益时间长,难于进行成本和收益估算,现有节能建筑的真实价值不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引导和积极激励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节能指标的变化不敏感。

给排水文献综述

给排水文献综述 ——南京某25层综合楼建筑给排水设计 1.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且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均。 南京地区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可划分为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南京市本地区的水资源量不够丰富,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7亿立方米,按2010年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2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3%,且地表水资源量的年内和年际分布很不均匀。但是,南京市过境水资源量丰富,年均过境水资源量达9114亿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区水资源量的432倍。 由于降水和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加上地形的特点,南京市是个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地区。近年来,水环境恶化的情况也较为严重,全市地表水资源质量总体呈逐年持续下降趋势。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溶解氧、挥发酚等。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浪费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合理配置水资源: 首先要转变用水观念,要从按需取水转变为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许可范围内用水,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不同水平年用水实施方案,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提出总量控制目标和定额管理方法。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南京滨江而立,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水质问题不容乐观。目前,我市许多河段水质超过Ⅲ类水标准。污水主要来源:一是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三是面源污染。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只考虑水量或者水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要根据重要江河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域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纳污能力。确定河流水体的纳污总量,提出限制排污意见,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以保持水体自净能力,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批和监督管理,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排放。(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的关键不是少用水或者不用水,二是要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在用水管理方面,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考核制度,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建立取用水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实行按计划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动用水结构调整。 3.国内建筑给排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 年建国以来,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一、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 二、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 三、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 现阶段的建筑给排水由建筑内部给排水、建筑灭火、居住小区给排水、建筑水处理和特殊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到中国以后,绿色建筑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但国内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 来实现绿色建筑,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方法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论;并行设计过程模型 1 绿色建筑 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从社会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由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节能环保型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先提出,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现在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少国家得到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了许多成熟的评估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C、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2006 年6 月推出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法律和标准上规范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200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点: (1)节约资源,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主要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2)保护环境,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4)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一个概念或象征,有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成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用最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据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降低2/3~3/4 的建筑能耗。从社会和经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也必将得到高度的重视。

建筑节能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节能设计综述 学生:...... 班级:建筑工程学院 ...... 指导教师:...... 摘要: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280多亿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量,带来的巨大建筑能耗更不容忽视。建筑能耗过高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如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不合理的空调系统、低效率的能源转换系统、不合理的结构系统及建筑选材等等,由此给这些建筑的节能运行和节能改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综合了通过收集近年节能方面的部分文献,简要分析了国内外节能的现状,并对建筑节能方法作出了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关键词节能现状对策绿色可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在国家总能耗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建筑总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也已达到20.7%,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将呈增长态势,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 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 1.1 国外(美国)建筑节能现状 美国政府进行建筑节能的手段主要是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开发和推荐能源新技术等。10余年间,美国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2003年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更是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为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实施减税政策,凡在IECC 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房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 美国能源部提出“建筑技术计划”,对房屋建筑的供暖、供冷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都考虑比较完善。能源部还支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行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是世界各国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环保局的“能源之星”计划,还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准。[1] 1.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我们对能源、经济资源的要求更加迫切。而在建筑领域,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商品能耗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3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 倍~3倍,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目前,建筑节能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开展,建设部也相继出台和修订了建筑节能的一

文献综述

平顶山市七万吨净水厂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水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量上,水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是现如今,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如何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各种污染物,使人们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成为我们给排水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平顶山市原水有低温低浊、含有藻类等特点,需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才能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关键词水处理水厂饮用水低浊含藻 1引言 人类有关水处理的最早记录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真正的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还是很短的。如从1804年在英国Paisley首先应用沉淀过滤作为集中处理的水厂算起,则还不到200年。我国上海在1883年建设了第一座取用地标水源的水厂。至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建有水厂,总供水面积240万立方米;这些水厂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或租界地区;而且很少由我国自行设计。 我国大规模建设水厂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4年以来全国成立了各大区给水排水设计院。至1983年,全国253个城市中有水厂660个,总供水量为每日3538万立方米。这些水厂中大部分为地表水厂。通过三十年来的努力实践,我国给水工作者在给水处理理论上和水厂设计上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并且逐步形成了我国水厂自己的风格。 近一百多年来,水厂的处理工艺,基本上市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但因净水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水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水厂的工艺设计和处理方式的不断进步。从最开始简单的过滤消毒到现如今的多级水处理方式,靠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前进,使人们能够喝上健康放心的饮用水。 2 常规净水 1.1 简介 为了使人们的饮用水更加的干净卫生,国家提高了人们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2005年6月1日,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开始实施,属于行业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比,该标准对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检测总项目达105项,增加了很多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以及耗氧量这个判断饮用水中有机物总量多少的重要项目,微囊藻毒素项目也将从2006年6月起进行检验。对于国家标准中本来就有的某些项目,该标准提高了限量指标。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版) 摘要: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较大比重。本文提出建筑节能各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能耗;节能设计 一、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人类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但可再生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我国因为人口多、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能源危机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造成北煤南运、西气东送、西电东送;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一半,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实行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已刻不容缓。 二、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材料和技术,加强用能管理,在保证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1、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1.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如太阳能辐射强度、最热(冷)月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夏(冬)季主导风与平均风压、雨雪量等。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1.2“微环境”设计 除了地区气候特征,还需注意区域的“微环境”,如地形条件、地表环境、地表土壤和环境植被等。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

污水处理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给水工艺与国外给水工艺的差异 学院水利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 班级给0801班 学号200813040118 姓名曾敏露 指导老师禹丽娥 日期2012/3/21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给水事业无论在科学理论或生产工艺各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看我国给水工艺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及时了解和总结我国给水工艺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及时了解和总结我国工艺水平发展状况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才能督促和鼓励给水工作者奋起直追,尽快赶上国际水平。下面就我所了解到的现阶段国外给水工艺存在的差距,作一粗浅的评价,与同行共同研讨。今年来,由于工业的日益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各国的水体都出现了不通程度的污染。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达400万种,人工合成有机物达4万多。现已能用现代检测技术从原水中检测出来的已达2千2百余种,。因此以饮用水中THM为代表的卤代物的生物致突活性也日益为广大给水技术人员所关注。 长期以来,给水工艺仍然是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几个阶段,宏观上理论上尚无重大突破,然而在微观上,净化工艺确不断地改进,对给水处理的认识也不断地更新。理论的继续深化,促进了给水工艺水平的提高。传统工艺、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以粘土胶体微粒和致病细菌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基础上,随着污染程度的日益加剧和污染源的逐渐增多,污染物品种的多样化,为给水处理工作者带来新的课题。现在给水工程较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原水的预处理工作和在传统工艺后面的深度处理,这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方面,也是我国和国外给水工艺水平主要差距所在。 关键词:水处理、工艺比较、差异 一、预处理 预处理是设置在传统处理工艺之前的各种处理措施,包括格栅筛除原水中的漂浮杂物,预氯投加,调整原水的pH值,泥砂在预沉池中预沉以及投加粉末活性炭或生物过滤等各种工艺措施。我国的预处理工艺主要是格栅隔除漂浮物;预氯投加,即在长距离输水管的起始点小剂量加氯;或在预沉池前投氯,以保证充分的消毒效果。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多为季节性,当水质严重污染时,为了去除臭味和有机物而采用的临时性措施。由于我国生活水准所限,粉末活性炭投加对制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摘要: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较大比重。本文提出建筑节能各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能耗;节能设计 一、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人类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但可再生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我国因为人口多、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能源危机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造成北煤南运、西气东送、西电东送;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一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实行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已刻不容缓。 二、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材料和技术,加强用能管理,在保证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1、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1.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如太阳能辐射强度、最热(冷)月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夏(冬)季主导风与平均风压、雨雪量等。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1.2 “微环境”设计 除了地区气候特征,还需注意区域的“微环境”,如地形条件、地表环境、地表土壤和环境植被等。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文献综述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空调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市场经济促使空调设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具体到空调冷热源系统,各种型式的电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热泵机组、蓄冷设备等,品种繁多,各有特色。设计人员在决定制冷站冷热源方案时,有了更多选择余地。但雾里看花,何种方案技术经济性最优,让人日感困惑。 空调冷热源是供暖空调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承担了为室内人员提供舒适的热温环境的重要任务。其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1-3]。 空调冷热源可有多种组合方式,不同组合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空调项目的初投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和使用年限。 中央机房是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中心。同时又是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调节中心,中央机房一般由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集水缸、分水缸和控制屏组成。如果考虑冬季运行送热风,还有中央空调热水机组等生产热水装置。在空调系统耗能中,冷热源装置的能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冷热源设备选择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运行费用及能耗消耗,合理地选用和运行冷热源装置对于整个建筑物的节能及经济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根据以上所述,蒸汽型溴化锂制冷机的总体费用较低,安装也较方便。而且,对于本次设计中以蒸汽为热源,这样可以一机两用,夏天锅炉也能满负荷运行,对锅炉的利用率及使用寿命都是有利的,提高锅炉的利用率,也就提高了有限资金的使用率,从经济的观点来说也是比较合理的。 暖通空调设计中由于受到城市对新建锅炉房的限制以及区域锅炉房负荷量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均采用了蒸汽型溴化锂制冷机组,因其冷热两用,不必再建锅炉房,减少占地面积,并且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电耗小、噪音低等优点,再有空调系统作为绿色建筑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达到绿色环保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应此,此次设计中拟用蒸汽型溴化锂制冷机组。 2.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设计为×××大厦冷热源系统设计。该建筑的建筑面积约为18100m2,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地下一层主要包括停车场、空调制冷机房、配电及消防水池等;首层主要商场;二层主要为餐厅和厨房;二层和三层之间为设备转换层;三层至十四层主要为客房、办公室及会议室。本设计为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提供冷热源。 该建筑水、电、热、气源资料如下: 水源:有市政给排水管线接入,水源较充足,水质较硬。 电源:有380V和220V电源,用电容量能够满足要求。 热源:有0.6MPa蒸汽且供应量充足。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节能设计论文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基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全世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节约能源的问题已受到我国和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住宅建筑节能技术在规划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及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规划节能 建筑是用能大户,建筑节能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据调查显示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很大,我国住宅能耗是同类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而且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的仅不足20%。随着我国新的节能标准为确保实现节能50%的目标的实施,节能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当务之急。建筑节能就是采取保温、隔热、密封等措施,让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煤、电等能源的消耗,节能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围护,尽量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以获得理想建筑节能效果。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建筑规划中的节能设计

1.1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 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实测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东西向板式多层住宅建筑的耗能量要比南北向的高5%左右。现代住宅设计中,建筑的朝向应根据住宅内部房间的使用要求、当地的主导风向、太阳的辐射、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各地区的气候等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来确定。一般来说,我国住宅最适宜的建筑朝向为南略偏东或西。对于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应考虑住宅建筑的长轴方向垂直夏季主导风向,而北方冬季寒冷,住宅建筑的长轴方向应平行冬季主导风向,以防止冷空气渗透量的增大。住宅建筑的平面形状,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外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冷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1.2合理规划平面布局及控制体形系数 居住区住宅的平面布局有周边式、自由式和行列式3种。周边式太封闭,不利于风的导入;自由式多在受地形限制时采用;行列式是最常见的形式,有并列式和错列式布局的变化,在某些地形中,还会出现斜列式布局。为了促进通风,居住区布局应尽量采取行列式和自由式,从建筑防热的角度来看,行列式和自由式都能争取较好的朝向,使大多数房间能够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日照,其中又以错列式和斜列式的布局较为好。 在立体布置方面,应采取“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等建筑手法,从而有效地挖掘环境的节能功能,同时又可打破居住区单调、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正文

智能建筑——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一、课题信息 河南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方案二,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五层,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框架结构。设计要求遵循“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实现建筑现代化、医院信息管理智能化、环境人性化、艺术化的建设思想。医院门诊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针对本次设计的信息要求,阅读了有关智能化建筑的资料,进行了总结。 二、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金融服务、网上攻读学位;2、管理工作的变化;3、制造业和经济活动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个新设备可以在美国设计,中国印刷,俄罗斯制造[2]。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 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3]。 三、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