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印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高考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

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逮:及,达到。

王:称王。

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

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翻译: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

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

致:招引。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辞(1):推辞。

之:代词。

辞(2):告辞。

显:显扬,显耀。

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翻译: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

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3、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1。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

而渔者在焉。

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呼喊着。

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十两金子.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

又有一天,商人沿着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

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不按数酬付的人。

”于是站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之外,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也。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译文: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

文言文词句翻译打印版

文言文词句翻译打印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把家人聚集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却不可改变志向。

1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向别人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 言 文 翻 译 强 化 练 习

文 言 文 翻 译 强 化 练 习

文言文翻译强化练习一、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求:每句勾画出至少四个重点字词)1.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2.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

”3.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4.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5.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

万一无厌,愿速加兵。

”上善之。

6.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

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

7.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

8.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百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9.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10.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11.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疏远。

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

12.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

13.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

更属介讯之,无他验。

14.臣既任言责,言之不行将固争,争之重以累陛下,愿得解职。

15.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16.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17.万达更事久,帝深倚之,所请无不从,独言俺答贡事与帝意左。

18.帝责其欺慢,念守制,姑夺职,听别用。

19.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

20.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

21.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22.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

23.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扶病驰万里。

24.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慎惊异,益肆力古学。

25.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

26.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

其各罢遣甲土,还亲农桑。

27.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28.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2当共戮力王室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 「注释」①新亭:亭子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

②藉卉:坐在草地上。

③正自:只是。

④戮力:合力。

⑤楚囚:本指楚国的囚犯,后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江左有管夷吾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

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

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①。

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

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②。

既出,欢然言曰:" 江左自有管夷吾③,此复何忧!" 「注释」①黍离之痛: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周大夫行役到镐京,见到宗庙宫殿都已经毁坏,长满了禾黍,不胜感慨,作《黍离》一诗。

见《诗经。

王风。

黍离》,后以" 黍离之悲" 、" 黍离之痛" 作为感叹国家衰亡的典故。

②酬纳:酬谢接纳。

③管夷武:管仲名夷吾。

齐国大夫,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唐太宗赐绢惩顺德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①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3苏武牧羊北海上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臵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

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臵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文言文语段翻译断句训练

文言文语段翻译断句训练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蕴籍深厚,意蕴悠远。

然文言文语句繁复,词藻华丽,非一日之功可精通。

故有学者提倡,欲精通文言,必先从断句与翻译入手。

以下是一段文言文,供诸君练习断句与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断句:子曰:/ 学而/ 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 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 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练习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句首虚词:如“子曰”,为孔子言论的标志,句首虚词。

2. 识别句末语气词:如“乎”,表示疑问或感叹,为句末语气词。

3. 分析句子结构:如“学而时习之”,为并列句,由两个动词短语构成。

4. 注意句中停顿:如“有朋自远方来”,其中“有朋”为主语,“自远方来”为状语,应在主语和状语之间停顿。

再举一例: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孟子曰:“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情,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无恙,这是第一件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

”断句:孟子曰:/ 君子/ 有三乐,/ 而王天下/ 不与存焉。

/ 父母/ 具存,/ 兄弟/ 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三乐也。

练习断句时,还需注意:1. 识别并列句: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并列句,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

2. 分析句子成分: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中“得天下英才”为定语,修饰“教育之”。

3. 注意句中停顿: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应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1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姥者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

符融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自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卖东家邻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

”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

大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不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袁虎少贫袁虎少贫,①尝为人佣,载运租。

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

尝闻,叹美不能已。

②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魏文侯问李克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①兵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②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孔子困陈蔡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①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②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掣肘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

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

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

①吏甚患之,辞而请归。

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

”君曰:“何故?”②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③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亡戟得矛齐晋相与战。

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

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①“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

趋,尚及之。

遂战而死。

叔无孙曰:②“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

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次非刺蛟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

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此非子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①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黎丘丈人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①邑丈人有之市而罪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齐攻宋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在。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①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②“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 企生答曰:"2、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①收:逮捕。

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