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楼”遍布全国 尤以中国东半部为多

合集下载

邵逸夫,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邵逸夫,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邵逸夫,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文章作者:邓晖来源:光明日报 2014-1-10 14:10:22一幅流转指间的地图,点击它,红点叠满。

那是同属一个名字的建筑。

一个萦绕心间的名字,念起它,暖流盈满。

那是中国学子温暖的记忆。

一场未经商议的缅怀,加入它,大爱溢满。

那是你我发自心底的感恩。

他,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几代学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成为他们求学、求知的最好见证。

他一手缔造的电影帝国,支撑起中国人的文化地标;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产品,丰富着时代的集体印记。

他,更以为善的担当,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

他说:“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

”他还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的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他是邵逸夫,从富到贵,再到雅,107年的生命演绎的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

而他留给世界的,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文化先驱:一生都是弄潮儿“各地有逸夫楼的请留名,一起纪念邵老!”“那些年你上过课的逸夫楼大盘点”……1月8日,百度贴吧里,一座“高楼”正以每秒一层甚至几层的速度被迅速“搭建”。

“盖楼”,以这样一种富有特殊意义的方式,全中国的网友自发聚集,纪念这位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楼长”。

此时,距离第2899号行星的主人邵逸夫先生辞世,才刚刚一天。

尽管早有澄清,其英文名“Run Run”只是邵逸夫原名“仁楞”粤语发音的音译,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相信,不断奔跑(英文“Run”意为跑)、勤奋与坚韧,是这位百岁老人一生传奇的精彩诠释。

祖籍浙江宁波的邵逸夫,名叫邵仁楞,为人熟悉的“逸夫”其实是他的号。

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香港人亲切地称他“六叔”。

上世纪20年代,他辅助兄长在上海创立电影公司;50年代,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60年代,成为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创办人之一,自此雄霸东方影坛半个多世纪。

邵逸夫留给国人的遗言

邵逸夫留给国人的遗言

邵逸夫留给国人的遗言作者禅宗七祖来源: 一财网时间: 2014-01-08这位老人活到了107岁,这是“仁者寿”的最佳诠释,他如今驾鹤仙去,除了对他的在天之灵道一声谢外,我们还可以领受邵逸夫更多遗产,那不是财富,而是精神的传承。

在近一二十年在大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几乎都接触过邵逸夫的名字,因为在大学校园里“逸夫楼”几乎成为许多高校的标配,我们都曾经受益于这位百岁老人。

1973年,邵逸夫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85年后,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至今捐出善款超出百亿。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当然,我们也记得《大醉侠》、《独臂刀王》、《金燕子》、《刺马》、《天涯明月刀》那些电影,曾经是我们童年的最佳娱乐,它们至今也还是可以流传的经典佳作。

正如邵氏电影每次结束后,让所有人记住的那八字字幕——“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今天,这位老人活到了107岁,这是“仁者寿”的最佳诠释,他如今驾鹤仙去,除了对他的在天之灵道一声谢外,我们还可以领受邵逸夫更多遗产,那不是财富,而是精神的传承。

笔者搜集了一些媒体报道内容,摘录其中邵逸夫亲口讲述的话作为语录,仔细品味,可以感悟很多。

虽然看起来像是鸡汤,但也是熬了百年的老鸡汤,确有营养。

【关于教育】1、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他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2、“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逸夫曾这样说道。

【关于退休】3、1981年,邵逸夫接受采访时说:“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

厦门大学各栋楼的来历

厦门大学各栋楼的来历

厦门大学各栋楼的来历2008-02-22 22:401.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的2.建南楼群,是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的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P.S.这个绝对是xmu最有气势的楼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3.逸夫楼,也就是国际会议中心之一,是由香港的劭逸夫先生资助逸夫楼即“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位于芙蓉湖西北面,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500万港元兴建。

该楼于1991年3月建成,共7层,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备。

它既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对于改善学校接待条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明培体育馆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1957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210万元(一说30万美元,又说外汇人民币100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

1986年4月破土奠基,1990年4月落成,共3层,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屋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馆内设有一个篮球场,2000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赛之用。

该馆的兴建,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5.华侨之家华侨之家”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陈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币10万元建造,198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房,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P.S.非常小的一栋楼也比较偏僻,估计大多数xmu的人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吧6.电镜楼电镜楼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

2023年上半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考试(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半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考试(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半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考试(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60题)1.公共健身器材主要由政府采购、体育部门赠予、开发商自行购置后投放。

按规定, 受赠单位负责管理和日常维护并承担经费;各单位自行购置的则由各单位负责管理维修和承担费用。

规定很明确, 但执行中常常出现各种盲区。

首先, 受赠方往往无配套资金, 需要维修时一问三不知;其次, 日常使用和维护往往需要出厂厂家, 然而对厂家缺少专门监管, 厂家常常敷衍售后服务;最后, 公共健身器材超出使用期, 未明确拆除更换的责任方。

公共健身器材的设置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 但好的出发点也要有完善的配套制度。

健身器材建设好了, 服务和管理工作也应跟上。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受赠单位疏于管理公共健身器材B.公共健身器材不能“重建轻管”C.维护管理公共健身器材存在盲区D.公共健身器材能让百姓切实受益2.现代体育比赛不不仅是各国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竞技场, 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形象、尖端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大舞台。

随着人类对挑战自身的执着追求, 各竞技项目的成绩不断________人体能力的极限, 要想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 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教练与运动员都要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 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就愈发重要。

填入划横线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刷新B.挑战C.考验D.逼近3.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三维病害模型……·这些听起来更像是医疗或化工业的技术, 如今在文物修复圈成为________的“神器”。

正是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的“问诊”与“体检”, 弥补了用肉眼无法看到、用手无法摸到“病情”的缺陷, 从而使修复人员可以“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举足轻重有的放矢B.必不可少对症下药C.崭露头角药到病除D.交口称赞妙手回春4.生命存在的首要条件是液态水, 一颗行星是否宜居取决于表面温度能否维持液态水的存在。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处处都有逸夫楼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处处都有逸夫楼

邵逸夫慈善大事记
两个女人成就一代影视大亨
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 他的爱情故事也像他的 公司拍出来的电 影一样 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1999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为帮助台湾地震灾区同 胞重建家园 捐出台币 捐款 区市 印尼海啸 由太太方逸华代表捐出 汶川大地震 捐款 台湾 水灾关爱行动 亿港币 捐款 亿新台币 亿港币 千万元赈灾 万港元援助内地遭受 水灾较严重的
研究。 1973 年, 邵逸夫设立邵氏基金会, 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美国旧金山 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 将 每年的 9 月 8 日命名为 “ 邵逸夫日” 。 邵逸夫在国内的口碑也大多是因 为他的慈善捐赠。从 1985 年起, 邵逸 夫平均每年都拿出 1 亿多元用于支持 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 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 计, 二十多年来, 他共向祖国内地捐赠 了近 50 亿港元。 1990 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 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 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 人士命名小行星。
90岁再当新郎, 情义两全
1952 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 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 邂逅台上表演唱的当时“ 红遍南 洋的女歌星方逸华” , 而随着交往 的深入, 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 不仅人长得美, 歌唱得好, 而且颇 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 颜知己。 1957 年的初秋, 邵逸夫离开了奋斗 了 30 年的南洋来到了香港,并请 方逸华来邵氏公司工作。 邵逸夫与方逸华 当时, 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 1987 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 中天, 许多人都劝她不要离去。但 珍于美国病逝, 享年 85 岁。 她与邵 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 追 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 50 年。虽 寻这个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 相 然因为邵逸夫忙于事业,每天都 付一生的男人邵逸夫。 ,与妻子相守 进入邵氏后, 方逸华与邵逸夫 “ 只休息一个小时” 的时间并不多, 但邵逸夫是长情的 相伴 40 多年,无怨无悔地将一个 人, 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 女人最宝贵的光阴和聪明才智统 替。 为了追忆亡妻, 那一年, 邵氏公 统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 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病逝后, 尽管邵逸夫和 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 事, 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 问都笑着以 “ 没打算”为 由搪塞。 而方逸华则表示, 她敬邵逸夫为老 师、 朋友和知己, 她十分 珍惜这难 得的缘分, 不求更多。 但对于方逸华, 邵逸夫一直心 存愧疚。 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 过结婚的请求, 但他不愿意负了这 个痴情的女人。于是, 1997 年, 在 妻子黄美珍逝世 10 年后,邵逸夫 终于决定再婚, 迎娶已将女人最宝 贵的 40 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 方逸华。 1997 年 5 月 6 日, 90 岁的邵逸 夫与 62 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 维 加斯正式注册结婚。

邵逸夫:戏梦人生一百年

邵逸夫:戏梦人生一百年

“我的事业,一切都是猜谜游戏。

你不得不参与其中,观察观众的反应,然后进行推测。

我喜欢坐在观众中间,尤其是在香港,人们不停地评论着,娱乐是一种服务行业。

在香港,人们拼命赚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所以让他们保持开心就成为一种挑战。

”——邵逸夫1月7日,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被尊称为“六叔”的邵逸夫是香港娱乐大亨,他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又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对香港电视、电影的发展功不可没。

邵逸夫也是一位慈善家,多年来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用于两岸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

遍布全国的“逸夫”项目,成为邵逸夫的丰碑,被永远怀念与珍视。

邵氏电影王国:功德圆满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后被尊称六叔)。

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辙,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原为“号”,叫惯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教育,中学时入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

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娱乐心”。

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漂染、财务等多种生意。

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

自此,邵家四兄弟投身娱乐圈,1924年,他们出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获得极大成功。

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研,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的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

不少电影院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

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

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

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心中有座逸夫楼随笔散文【心中有座“逸夫楼”】多年前,到中山大学参观,来到“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整座大楼气势恢宏,美轮美奂。

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逸夫楼,香港电影大亨、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所建。

后来,到全国各地旅游,发现不少学校都有这样的“逸夫楼”:广西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安白鹭洲中学、吉安师范附小……打开电脑,百度搜素,全国“逸夫楼”竟达三万多座!从相关网站得知,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赠项目达六千零一十三个,捐资四十七亿五千万港元,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多么让人震撼!人人都知道,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校,为中华教育立下过殊勋。

如今,邵逸夫先生用他遍布华夏的“逸夫楼”,又一次诠释了财富的真谛!作为一个电影人,邵逸夫先生打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电影王国,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影坛巨星,制作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情》、《创世纪》等数百部经典影视作品。

可我想,更能深入人心的,更能让他光辉永存的,应该是他的“逸夫楼”。

千百万计的学子受其教益,无数的家庭受其恩泽,这一座座矗立在中华大地的教学楼、实验楼,何止是简单的建筑物?那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不朽丰碑!说到慈善,我们总以为仅仅是做好事,邵逸夫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着人们慈善的真意。

邵逸夫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但他的捐赠却早已远远超出了家乡这个狭窄的范畴。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管是沿海还是边陲,“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在邵逸夫先生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他这种超远目光,这种仁义大爱,这种旷达胸襟,不仅让人钦佩折服,更让人看到慈善带来的希望。

对于财富的态度,往往能评判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不错,邵逸夫先生是个富豪,可他并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个,甚至内地也有些人比他富有。

邵逸夫:广厦万间庇学子——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及其背后的故事

邵逸夫:广厦万间庇学子——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及其背后的故事

邵逸夫:广厦万间庇学子——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及其背
后的故事
张润生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1998(000)008
【摘要】这是当今中华大地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南疆北国,东海西漠,九州腹地,100多所高校、300多所中小学校园内,珍珠般点缀、丰碑般矗立着一千多座“逸夫楼”———目前,在中国,至少每一省(市、区)都建有一座“逸夫楼”,且无不外观漂亮,“内脏”先进,令...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润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
【相关文献】
1.广厦万间大庇居者--刍议政府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和原则 [J], 褚超孚
2.邵逸夫与他的"逸夫楼" [J], 夏超
3.邵逸夫:6000座逸夫楼的公共记忆 [J], 杨志锦;宋江云
4.千座“逸夫楼”背后的故事 [J], 张润生
5.广厦万间庇学子“逸夫”亘古第一旗 [J], 张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夫楼”遍布全国尤以中国东半部为多2014年01月08日08:11来源:北京晨报作者:张树婧据不完全统计,458所中国各类学校有逸夫楼。

昨天清晨,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下勾起了许多网友学生时代的记忆。

“如果你的学校里有过一栋逸夫楼的话,来为老人家点一根蜡烛吧。

”北京晨报记者昨日走访了多所有“逸夫楼”的在京高校,感受他老人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访在京高校至少22所建有逸夫楼在北京大学东门内有栋白色的教学楼,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外墙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逸夫苑”,相邻的另一栋楼写着“逸夫二楼”。

路过的北大学子称,虽叫“逸夫苑”,仍习惯称为“逸夫楼”,现在里面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记者询问名称的由来,对方惊讶地表示,“你不知道吗?这是邵逸夫捐的,从外表看应该有年头了吧,具体哪年盖的真不清楚。

”晨报记者又来到逸夫二楼,有两位男同学正在一层看告示牌,他们自称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一的学生,逸夫二楼也是用捐赠人邵逸夫名字命名的。

至于是否会在近期举行悼念活动,对方叹了口气表示不太清楚,正忙着复习期末考试。

北大教育基金会一位老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北大理科楼群是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群,当时,很多香港、台湾的社会热心友好人士出资捐助了楼群的建设。

其中,邵逸夫先生先后捐资4200万元支持这项工程。

“理科楼群的建成,缓解了北京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这位老师说,为感谢邵逸夫,北大将大楼命名为“逸夫一楼”和“逸夫二楼”,也就是现在的“逸夫苑”。

在中国地质大学东门,也有一栋逸夫实验楼,门外还挂着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和博物馆的牌子,这栋宏伟的大楼共13层,地下1层地上12层。

介绍大楼时,楼内执勤保安都知道是邵逸夫捐赠的,算校园里比较新的建筑。

与地质大学相邻的北京语言大学里,还有逸夫体育馆和逸夫教学楼。

北京晨报记者发现,体育馆占地面积不小,工作人员表示内有标准规格的游泳池,台球、羽毛球、乒乓球、沙壶球场地,还有会员制办卡的健身房。

“今早得知邵逸夫先生去世,觉得非常突然和沉痛。

邵逸夫先生在中国内地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遍布全国”,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北交大逸夫楼2007年投入使用,是该校容量最大的教学楼和标志性建筑之一,2005年,邵先生曾为这栋楼的建设捐赠五百万元,“邵先生对学校的捐赠和帮助,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设施”。

地图显示共有22所建有逸夫楼的在京高校,除上述提到的4所外,还有北京理工大学逸夫楼,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楼,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逸夫楼,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逸夫楼,北京电影学院逸夫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航天楼,中央民族大学逸夫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逸夫科研楼,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北京化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教学楼,中国戏曲学院逸夫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科学馆,清华大学逸夫技术科学楼,中国传媒大学逸夫综合楼。

追忆学子感叹逸夫楼陪伴每一个阶段在“南卡同学”的记忆中,逸夫楼是校园里最坚固的那栋石青色教学楼。

网名为“南卡同学”的大三学生,来自甘肃平凉,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

“小学、初中、高中都有逸夫教学楼,大学有逸夫体育馆。

”在他目前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身边都有一座逸夫楼。

昨天,邵逸夫先生逝世的消息在网上铺天盖地地传播,“南卡同学”第一次遍查有关邵逸夫的一切背景,“突然感到很自豪,今天很多人都会问起—你们学校是不是也有一栋逸夫楼?”2008年汶川地震,就读于平凉一中的“南卡同学”正准备上课,突然感到了强烈的震感。

他回忆,当时我们上课的教学楼一侧裂开了一个大口子。

遭受地震后,学校里的教学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出现裂纹,有的基本垮塌,都不能再继续上课。

后来,这些教学楼都进行了重建。

但在这次地震中,只有那栋石青色的逸夫楼挺了过来。

“南卡同学”说,当时并没有看到逸夫楼有裂纹,后来学校里的其他楼都进行了重建,也只有逸夫楼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南卡同学”说,在西北的校园里有很多逸夫楼,小时候他并没感到奇怪,也不知道出处。

“原来还以为…逸夫‟两个字出自《诗经》、《周易》之类的古书。

”直到中学时,同学们课下讨论一个武侠片,老师听到后告诉他们,武侠片的投资方邵氏影业的总裁叫邵逸夫,“学校的逸夫楼就是他建的。

”学生时代,逸夫楼总是最好的象征。

高中时,逸夫楼里有生物实验室、多功能厅,英语听说教室,总之所有应用到新媒体的课都在逸夫楼上,是学校里拥有最先进设备的教学楼。

2011年,“南卡同学”考入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

没想到,背井离乡,他又在校园里见到了冠以“逸夫”二字的建筑—逸夫体育馆。

“南卡同学”说,2001年的第21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篮比赛,就是在这举办的。

“这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室内体育馆。

”他说,体育馆很大,平时同学们在体育馆里打篮球、打羽毛球、练健美操,每每举办体育赛事,场上男生挥汗如雨,场边都挤满了女生打气加油。

悼念网友争晒“逸夫楼”“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现在正在逸夫楼里上自习呢”、“最美好的三年,都在逸夫教学楼里度过了”、“致敬,邵先生走好”……昨天,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一传出,不少网友争相晒逸夫楼,不仅仅在大学,许多初高中甚至小学也有“逸夫”二字。

昨天早上9点58分,网友“丁道师”发布了一条微博:“用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结果非常震惊!致敬邵逸夫,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首善。

”文字下附上了一张百度地图照片,地图上邵逸夫捐助的相关机构以红色标注,密密麻麻,尤其以中国东半部为多。

“丁道师”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地图上所显示的,不止是楼,还有其他机构。

记者使用地图进行搜索,仅北京市内的搜索结果就有66条,全国范围内的搜索结果达2000多条。

百度贴吧一位叫“xiajiav5b”的网友称,“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

无论是逸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是因为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

影视的辉煌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财富,然而他更大的名望不是财富,而是来自于他对慈善事业的专注以及对捐资助学的一掷千金。

”专家解读“逸夫楼”是怎样诞生的?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我国内地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我国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我国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

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

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的实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比3比例的配套资金。

财富解码邵氏基金是怎么赚钱的?尽管邵逸夫创办的TVB影响了香港几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邵逸夫的儿子对接手他的娱乐生意并没有多大兴趣。

有别于传统富豪,邵逸夫并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在1975年就成立邵氏基金。

邵氏家族把从传媒帝国赚来的钱通过基金投到海外,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打理,为慈善工作的持续展开奠立基础,成为家族基金运作的典范。

邵氏基金早在1985年开始就与内地教育部门合作,协助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金主要来源同样是靠邵逸夫家族基金的“钱生钱”。

2011年邵逸夫以62.64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电视广播(TVB)26%的控股股权之后,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

尽管个人所持股权已经全部出售,但邵逸夫旗下邵氏基金仍然持有TVB的股份。

昨日,TVB股价一度跳水,截至收盘,股价下跌0.99%,收于50.1港元。

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邵逸夫星”●英帝国司令勋章、级勋位爵士、皇后勋章●比利时皇冠勋章、司令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章●万宝龙艺术赞助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世纪影坛成就大奖●旧金山的每年9月8日被命名为“邵逸夫日”100亿港元1970年代成立香港邵逸夫基金。

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

教育●设立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198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持续捐资办学。

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1994年,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镑,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医疗●1977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赞助该会的工作,在1984年为该会成立首个输血服务中心。

艺术●1977年出资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

●1985年出资协助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

科研●2003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救灾●1999年捐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捐1000万港元救助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捐1亿港元重建四川地震灾区学校。

●2009年捐1亿新台币救助台湾8·8台风水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