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脑损伤的几个概念对比

合集下载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四、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全面康复护理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指导原则
谢谢观看!
三、康复护理评估
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评估表
I级没有反应 病人处于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完全无反应。 II级 一般反应 病人对无特定方式的刺激呈现不协调和无目的的反应,与出现的刺激无关。 III级局部反应 病人对特殊刺激起反应,但与刺激不协调,反应直接与刺激的类型有关,以不协调
延迟方式(如闭着眼睛或握着手)执行简单命令。 Ⅳ级 烦躁反应 病人处于躁动状态,行为古怪,毫无目的,不能辨认人与物,不能配合治疗,词语
理活动。颅脑损伤后常见的认知障碍是多方面的,有注意力分散、思想不能 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减弱等。 (二)行为功能障碍
脑损伤病人经受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困扰,对受伤情景的回忆、 头痛引起的不适、担心生命危险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包括否认、抑郁、倦怠 嗜睡、易怒、攻击性及躁动不安。严重者会出现人格改变、类神经质的反应、 行为失控等。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一、概述
(一)概念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为由外力导致脑功能发生改变或者出现脑病理学变化 指由于头部受到钝力或锐器作用力后出现脑部功能的改变 如思维混乱、意识水平的改变、癫痫发作、昏迷、局部感觉或运动神经功能 的缺损
一、概述
(二)病因 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见于交通、建筑等意外事
故,其次为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跌倒及各种锐器、 钝器伤等。
一、概述
(三)流行病学 ● 我国年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在青年人的意外死 亡中,头部伤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发病年龄以 10~29岁最高,占62%。 ● 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两者比例为2:1。

颅脑损伤(外科学课件)

颅脑损伤(外科学课件)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头皮 损伤 ,撕脱范围较大,严重时可撕 脱可达整个头皮,头皮连同帽状腱 膜甚至连同骨膜全层撕脱,病人大 量失血﹑疼痛可致失血性或疼痛性 休克 。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
处理原则: ①尽快覆盖创面、压迫止血、止痛、
抗休克。 ②争取在12小时内行清创、缝合。 ③抗感染和注射TAT。
手术方法: ①头皮瓣复位显微外科再植。 ②清创后自体中厚皮片植皮。骨膜撕脱
脑脊液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不含糖,用尿 糖试纸测定。
颅底骨折伤及颞骨岩部,且骨膜及脑膜 已破但鼓膜完整,CSF经耳咽管流至 咽部而咽下有腥味的液体。
诊断、治疗
临床表现确诊,X线、CT协助诊断。 治疗:
• 颅底骨折本身无须特殊治疗,着重处理合并的 脑损伤、 CSF 漏。
• CSF漏1-2周自愈,≥4周应手术修补硬脑膜。 • 耳鼻出血及CSF漏禁填塞、冲洗,以免逆行感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craniocerebral injury
发生率占10~20%,仅次于四 肢损伤,其死亡率、致残率高
颅脑损伤的中心问题是脑损伤
颅脑 损伤
hea d injur y
分类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头皮裂伤 头皮撕脱伤
颅骨损伤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脑损伤
原发性:脑震荡、脑挫裂伤
继发性:硬脑膜外、下血肿, 脑内血肿
不能再植,可外板钻孔达板障,待肉芽生长后再植 皮
③晚期创面植皮。
颅骨损伤 skull injury
颅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skull)是指 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改变 。
临床意义不在颅骨本身,而主要在于并 发脑膜、血管、脑和颅神经损伤。
分类: 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比例4:1 线型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开放性与闭合性骨折

第三章 脑外伤

第三章 脑外伤

第三章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主要内容概述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概述一、基本概念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

特点: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多发生于青壮年原因: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临床分类按损伤方式分闭合性损伤——指脑组织不与外界相通,头皮、颅骨和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保持完整开放性损伤——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同时头皮、颅骨、硬脑膜三层均有损伤。

临床分类按损伤部位分局部脑损伤——当造成损伤的外力作用于局部脑组织时,可导致额颞叶、顶叶、颞叶、脑干等部位的损伤,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弥漫性脑损伤——当外力较强,脑组织损伤广泛时,可出现弥漫性脑组织损伤,患者表现为深度昏迷、自主功能障碍,植物状态持续数周。

按损伤性质分脑震荡脑挫伤与脑裂伤(合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二、主要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性格障碍、情绪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言语错乱、构音障碍、命名障碍、失语吞咽功能障碍其他功能障碍第二节康复功能评定一、严重程度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盖尔维斯顿定向力及记忆遗忘检查(GOAT)康复功能评定(一)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是颅脑损伤评定中最常用的一种国际性评定量表3项指标: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优点:简单、客观、定量是反映急性期损伤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而且对预后也有估测意义。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最高积分15分为正常,最低积分为3分;≤8分为昏迷,≥9分示无昏迷;得分越低,昏迷越深,损伤情况越重。

根据GCS积分和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度:GCS 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以内。

中度:GCS 9~12分,伤后昏迷时间为20分钟~6小时。

重度:GCS 6~8分,伤后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小时以上。

颅内伤残鉴定标准

颅内伤残鉴定标准

颅内伤残鉴定标准摘要:一、颅内伤残鉴定标准的概念和意义二、颅内伤残鉴定的分类与等级三、鉴定颅内伤残的具体方法四、颅内伤残鉴定的法律依据和实施五、颅内伤残鉴定对伤残者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正文:一、颅内伤残鉴定标准的概念和意义颅内伤残鉴定标准是指对颅脑损伤所致的伤残程度进行评估和判定的一种标准,旨在维护伤残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颅内伤残鉴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为伤残者提供合理的医疗、康复和生活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伤残者的关爱和支持。

二、颅内伤残鉴定的分类与等级颅内伤残鉴定主要分为轻微伤、轻伤、中伤、重伤和死亡五个等级。

各个等级的具体判定依据包括受伤部位、损伤程度、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

1.轻微伤:指颅脑损伤所致的轻度功能障碍,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2.轻伤:指颅脑损伤所致的中度功能障碍,部分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经治疗后可基本恢复正常。

3.中伤:指颅脑损伤所致的重度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需长期治疗和康复。

4.重伤:指颅脑损伤所致的极重度功能障碍,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终身治疗和康复。

5.死亡:指颅脑损伤导致生命体征消失,无法挽救。

三、鉴定颅内伤残的具体方法鉴定颅内伤残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病史和症状:了解患者的受伤经过、受伤部位、损伤程度等,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颅脑损伤的具体部位、范围和程度。

3.神经心理学评估: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患者的认知、记忆、语言、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以确定伤残等级。

四、颅内伤残鉴定的法律依据和实施在我国,颅内伤残鉴定的法律依据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

鉴定机构一般为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

在实际操作中,鉴定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鉴定,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

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

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

脑创伤后脑容量的调节
Vtotal = Vblood + Vbrain + Vcsf + Vmass leision
辟爸湘蝴查瓶耶楔蜂挨蝉骸硝砧池蟹妖溅稗系默界懂症刑抿易援舰萧行油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Vtotal = Vblood + Vbrain + Vcsf + Vmass leision
苏琉坤攫桂裴龚脆厌裙铆拙搀另失夏梭鳖牙颓累捐躯呛汗自悲舱篇卧扔钒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颅内高压的外科治疗 — 生理学方面
有占位效应的颅内病灶的清除; 脑脊液的引流; 以及对一些选择的病例,进行大骨瓣切除以增大颅腔的容积;
帛懊奔倚粘羊味潍化破炒揭形哄瞥畜链倘沾果劳绅汲锌具核诅仇邢普爆宙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学审挖粘员勉午将吠柞胯喳曲折冗斥硷沮钝舀逆噪噬蓉涩兽网栓哆浑示歉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脑组织的血管床
酬亏挎种撒赁勋划玖滋浊帜岛廖姬莱哆挑贬孵丢鳖盲攻警量姜恨小犀煌涸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脑组织压力的影响
体循环血压的影响
嘴铃簇克乏炒社肿僻以委潜人栈糖窑嘴抨戊键炯颈前蕊值谜滞碱汗催瑟烷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脑脊液( CSF )的水转送
在实验性的脑水肿研究中,已证实脑灰质及白质区域的细胞外液转移入脑室系统。 但这一转移脑水肿液的机制并不能解决因受损的毛细血管的漏出而形成的水肿液。
姆谋科催定剪慨荧逼幢嫂谣捆菠驭肉严脊脓庶遍斗厦横催臭鲸郧舅卫涧为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重度颅脑损伤LUND概念-刘长文

颅脑损伤pptPPT课件

颅脑损伤pptPPT课件
第2页/共137页
第3页/共137页
第一节 头皮血肿
scalp hematoma
一、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
按解剖层次分:
1、皮下血肿subcutaneous:体积小,局部肿胀, 疼痛。
2、帽壮腱膜下血肿 subgaleal hematoma:该层组 织疏松,血肿大,蔓延全头部。
第4页/共137页
个点状或片状出血。
MRI: 检出率较高。
第55页/共137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
第56页/共137页
(三)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 主要指发生在大脑皮质的挫裂伤,多 • 见于额极、颞极。
第57页/共137页
1、病理pathology:
肉眼:脑皮质点状、片状出血灶。 挫伤:脑破坏轻,软膜完整。 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 时有破裂,伴SAH。
第35页/共137页
第三节 脑损伤
brain injury
第36页/共137页
一、闭合性脑损伤的机制
• 机制非常复杂:简单概括为两种作用力所造成。 • 1、接触力: • 物体直接碰撞头部,由于冲击,凹陷骨折或颅
骨的急速内陷和弹回,而导致局部脑损伤。 • 2、惯性力: • 受伤瞬间头部的减速或加速运动,使脑在颅内
第52页/共137页
1、病理pathology
肉眼:脑挫裂伤。
镜下:轴突断裂的结构改变。
第53页/共137页
2、临床表现clinic presentation:
伤后立即出现昏迷,且昏迷时 间长,累及脑干,出现瞳孔改变。
第54页/共137页
3、辅助检查
CT: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胼胝体、

脑外伤ppt课件

脑外伤ppt课件
五、康复护理措施 急性期康复护理目标
*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 一般处理、药物治疗 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和呼吸道管理 ●保持肢体的良肢位 ●关节活动度训练 ●大小便管理 ●催醒治疗
*
*
*
7、颅脑损伤结局
死亡 持续性植物状态 严重残疾 中度残疾 恢复良好
*
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防止各种并发症
关节被动活动
提高患者的觉醒能力
长期康复
全面康复
家属参与
个体化方案
四、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
(轻度损伤2-4周,中度4-6周,重度6-8周) 目标:改善呼吸、吞咽、进食功能提高肌张力、保持关节活动能力,防止并发症和二次损伤,为下一步康复创造条件。
*
肌力
肌张力
痉挛
平衡与协 调功能
运动 模式
2、运动功能评估
*
失语症评估方法: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 吞咽功能的评估方法:床旁评估(洼田饮水试验,修订饮水试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等)、功能检查(吞咽光纤内镜检查、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等)。
3、言语及吞咽功能评估
有两种情况 不计入评分
颅脑外伤 6小时之 内死亡
颅脑火器伤
*
3~5分
6~8分
9~12分
》12分
特 重 型 损 伤
重 型 损 伤
中 度 损 伤
轻 度 损 伤
*
2)、伤后遗忘(PTA)
是指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有证据表明PTA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患者的预后呈高度的相关性。 (1)PTA评定标准为:〈10min--极轻型;10min~1h--轻型;1h~1天--中型;1天~1周--重型;〉1周--极重型。 3、有条件时可进行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

颅脑损伤的康复

颅脑损伤的康复
裂伤)和颅内血肿 4.按伤情表现:急性期和恢复期
(三) 流行病学
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损伤,其发病年龄以10~29 岁最多,占62%。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工伤、 运动损伤、跌倒和撞击等原因伤常,但部分患 者会出现持续不同时间的头痛、易疲劳、记忆力 差、眩晕、情绪不稳定和烦躁等脑外伤综合征表 现,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关节被动活动
重点做容易发生挛缩的关节(肩关节外旋、外 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 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和无自主 活动的肢体。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一 次,每次每个关节做3~5遍。
大小便管理
❖ 拔除导尿管,避免长期插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 统感染。
❖ 保持每日的排便常规,注意会阴部清洁,减少 泌尿系的感染机会。
心理障碍的治疗
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能面对现实,用积极 的态度配合治疗,尽快消除其消极情绪,树立信 心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恢复和(或)代偿其失去的 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运动障碍的治疗
从哪个阶段开始训练
❖ 运动发育程序: 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到站-站位平衡-步行 (1)床上训练 (2)坐起训练 (3)坐位平衡训练 (4)从坐到站训练 (5)站立及及站位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 (7)上肢与手功能训练
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 ❖推拿 ❖气功
三、后遗症期康复
(一)康复目标 使患者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学
会用新的方法代偿功能不全,增强患 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 回归社会。
对患者进行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 上的康复训练,为能顺利重返工作、 社会和家庭打好基础。
(二)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职业训练 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的应用
病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颈项强直与强迫头位颈项强直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膜刺激征,是病变刺激上节段脊神经后根所致,表示蛛网膜下腔有刺激现象,为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指征。

其特点是:颈项部肌肉强硬,对被动运动抵抗,并见其后颈部肌肉紧张.或伴疼痛,一般左右转颈不受限。

强迫头位:头部不能向任何方位移动。

2.脑挫裂伤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余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前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后者包括以下4种基本类型的损伤①弥漫性轴索损伤;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弥漫性血管损伤;④缺氧性脑损害。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闭合性、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目前认为DAI是一种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连续性病理改变。

轻者为脑震荡,重者为脑干损伤,一般认为很难存在孤立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谓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实质上是重型DAI。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创伤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病人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

近二十年来,DAI的发病过程得到广泛研究,但至今仍缺乏突破性成果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因此,DAI的发病机理和救治措施仍然是颅脑创伤学探讨的重点和难题。

3.脑肿胀与脑水肿脑水肿是指头伤诱发脑内含水量增加,结果引起脑的容积增大。

病理学中“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即“湿脑”:脑表面色泽正常或苍白,脑组织极软,切面有液体渗出,容易出血。

主要为细胞内水肿。

对脱水剂处理比较敏感。

脑肿胀是指外伤后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脑内血管运动功能麻痹,脑血管急性扩张,脑内循环血液增加所致。

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即“干脑”:脑表面灰暗无光,血管发黑有血停滞,脑质地坚韧,切面无液体渗出,不易出血。

主要为细胞外水肿。

对脱水药物及冬眠疗法几乎不起反应。

大多数学者认为脑肿胀可出现在脑损伤后的数小时,而24小时和48小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

脑肿胀最初用于病理学。

70年代以来CT与MRI扫描术相继问世,临床上也可藉影像的变化观察到脑肿胀形态方面的改变了,主要表现为脑室或/和脑池系统受压或封闭。

从此创伤后脑肿胀在临床诊断中也常用了。

但初期在病因方面多指脑充血为脑肿胀,以示与脑水肿区别。

急性脑损伤继发性损害是脑肿胀与脑水肿两种病理改变,在伤后24小时前是以脑肿胀为主,以后逐渐演变为脑水肿,72小时脑水肿达高峰,因此,急性脑损伤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是先出现脑肿胀,后出现脑水肿,而并非单纯的脑水肿的过程。

近十余年来则较一致的认为脑肿胀既可是脑充血也可是脑水肿,或两者兼而有之。

4.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慢性颅内血肿慢性颅内血肿是脑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颅内血肿。

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者。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意义在于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伤后早期首次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不等于不会再发生颅内血肿。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定期作CT随访,若病情恶化应立即行CT扫描,以尽早诊断和处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避免延误诊治所造成的病人死亡或残疾。

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下、硬膜外。

起病方式可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依形成时间不同并入其它各类血肿内。

5.小脑幕裂孔疝与大脑后动脉梗塞小脑幕切迹疝是由于病变侧颞叶钩回疝入小脑幕切迹孔,使中脑变形,移位,缺血,同侧动眼神经受牵扯及压迫,造成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致同侧瞳孔扩大。

疝入的脑组织还可直接挤压病变同侧的大脑脚,由于大脑脚是皮质脊髓束下行纤维聚集部,再加上锥体交叉的原因,故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对侧肢体偏瘫、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

大脑后动脉起始于基底动脉,起始段在环池内绕中脑走行,穿过小脑幕裂孔缘至幕上,供应枕叶脑组织。

当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后动脉最易受累。

一方面受到小脑幕游离缘的直接压迫,另一方面因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扭曲、拉长,造成血管的狭窄、闭塞。

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如距状裂动脉、颞后动脉的闭塞,造成同侧枕叶梗塞。

外伤后大脑后动脉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症状常被掩盖,临床不易发现,首次CT检查多为阴性,多数发生于伤后1小时至伤后48小时。

脑血管造影是有价值和最可靠的诊断检查方法。

但临床多由MRI、CT扫描作出间接诊断。

小脑幕裂孔疝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危急的征象。

大脑后动脉梗塞是小脑幕裂孔疝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因此,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重视。

6.植物生存状态与"植物人"植物生存状态的定义及临床诊断标准:①自身无意识,对外界无反应。

②对视、听、触及有害刺激无精神行为反应。

③无交流、表达能力。

④睡眠-睁眼周期存在。

⑤下丘脑、脑干机能尚保留(呼吸、心跳、血压等)。

⑥大小便失禁。

⑦颅神经及脊髓反射存在但易变动,同时脑电图活动、脑干诱发电位存在。

国际上又把“植物生存状态”分为三型:即时间在一个月之内的称为“暂时性植物生存状态”;持续时间在一个月至一年的称为“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超过一年的称为“永久性植物生存状态”。

所谓“植物人”,即病人持续性处于植物状态。

"植物人"诊断标准国内著名神经内.外科和急诊医学专家1996年4月中旬在南京首次制定植物状态患者-"植物人"诊断标准: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③有睡眠周期④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⑤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⑥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持续植物状态应与昏迷,闭锁综合征,功能性不反应状态,脑死亡等鉴别。

昏迷患者无睡眠-醒觉周期,也不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

闭锁综合征见于脑桥基底部病变,患者虽然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说话,但实际上意识尚清,能理解问话,而以垂直的眼球运动和瞬目来表达意识心理活动,与植物状态貌似清醒而毫无意识内容是不同的。

功能性不反应状态是由精神因素所致,对外界环境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精神抑制状态。

患者有情感反应(如眼角噙泪)以及主动抗拒,扒开双眼时,眼睛反而闭合更紧。

与脑死亡鉴别关键在于脑干反射是否存在,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可自发睁眼转动眼球,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并有咀嚼、吞咽等反射,脑死亡这些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应指出的是:不要把昏迷较长时间的病人误以为是植物人,昏迷者是脑的局部损害引起,其意识恢复是可逆性的。

植物人则是脑的大面积毁损,仅残存脑干的功能,因而不能维持醒觉状态。

对于这种脑损害,现在因有先进诊断手段,检查也就更准确了.昏迷是医学上常见的临床表现,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病人的死亡与昏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救活的病人得到了挽救,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即出现大量的“植物人”病人———随着外伤、脑出血、脑血管梗塞或栓塞等脑部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植物人”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7.急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是一种危急情况,不及时发现,便会颅内压不断增高,形成脑证造成死亡。

以往诊断外伤性颅内血肿常依赖于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侧肢体的瘫痪和生命体征的显著改变,其实,这已是颅内血肿的晚期表现。

现在大多认为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标准应是:1、颅脑损伤后处于中间意识好转期或伤后障碍不深者;2、两则瞳孔等大对光反应灵敏;3、可出现某些病灶体征,但并非脑疝引起;4、生命体征无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手术的及时性很重要。

比如:伤后3小时内发生的特急性颅内血肿并伴发脑疝的伤员,如果确诊1小时内开颅排出血肿,解除脑受压,多数病人能获得恢复,并且生存质量也较好。

如在2小时以上手术,病人多难存活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即植物人。

8.补液与脱水长期以来,临床医师一直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治疗重型颅脑伤,并且使用50%高渗葡萄糖渗透性脱水治疗创伤性脑水肿。

平衡液或生理盐水被视为治疗重型颅脑伤脑水肿病人的禁忌症。

但经过数年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恰恰相反,近代观点认为重型颅脑伤病人伤后早期应该首选平衡液,不应使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禁忌使用50%高渗葡萄糖溶液。

其依据包括:①颅脑伤后血糖越高,死残率越高;②平衡液与葡萄糖溶液治疗颅脑伤对比研究发现葡萄糖溶液动物死残率高于平衡液;③胰岛素治疗能提高颅脑伤救治效果;④颅脑伤后葡萄糖溶液治疗会增加脑组织内乳酸堆积,加重脑水肿和神经元损害。

当然,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血糖和血浆电解质含量动态监测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和补液量。

9.意识障碍的临床定位诊断及昏迷程度的判断意识是指一个人处于觉醒状态并能认识自已和周围的环境。

意识障碍是指病人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完全无反应、丧失知觉。

完全丧失知觉又称昏迷或神志不清,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程度。

意识障碍程度分类1、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缺乏思维和计算力。

2、昏睡或叫嗜唾沉睡状态,可以唤醒睁眼,很快又进入沉睡。

3、谵妄胡言乱语,躁动不安。

4、昏迷知觉丧失,又可分为浅、中、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昏迷指数总分少于八分者,算是昏迷根据长期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明确如下事实:⑴脊髓病变不引起意识丧失,⑵除广泛性双侧大脑皮层病变,一般局灶性皮层病变不引起昏迷,大脑之脑叶切除,甚至半球切除亦不使意识丧失。

⑶脑干的基底面病变,顶盖部四叠体病变,颅神经核病变均不引起意识丧失。

判明意识障碍类型,不仅可以掌握病人的意识障碍的程度,而且可以获得若干定位诊断的依据,对进一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病变原因有重要意义。

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任何刺激不能使其唤醒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情况。

病人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