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

合集下载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Zwei Dinge erf üllen das Gem 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 ftigt: Der bestirnte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üllt, oder im ü berschwenglichen, au? er meinem Gesichtskreise,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 tseinmeiner Existenz. mir und verkn翻译: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

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1、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而做好事不能说是道德的,当然也不能说就是不道德的,而是以功利为目的则无所谓道德。

2、仍旧无所谓道德(不能称之为道德),只要是按照某一目的去做好事在康德那里就统统不能算道德,无论是哪种目的。

只有遵循绝对命令,即我必须做什么而无所谓快感不快感,这才可以称之为道德。

3、二者总归是一类东西,即因为快感而行善,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道德观,而非康德的道德观。

区别在于前者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根据结果产生快感,后者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为了幸福而有德,然而都是康德所反对的对象。

4、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受理性主义的局限很大,本身属于功利主义一派,故不能以之为根据分析和其正相对立的康德道德;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道德必然有其动机。

5、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不能直接看成由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动机。

从时间上说,是道德正确在先,快感在后;而上述命题假定了人的绝对理性,认为人一定能而且必然会对任何行为的结果做一个预判,并因之而采取行动,所以才有了时间上明明在后的结果反成了心理学上在前的动机。

然而,这个判断的假设前提很明显,就是人的绝对理性。

但这一前提不能成立,在康德那里由其不成立。

(康德费了好大劲设定了自在之物,就是为了给理性划一个界限)。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康德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自从接触到康德的哲学思想以来,我对他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康德的课程学习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他的伦理学、认识论、美学等领域的思想,还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康德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二、康德伦理学思想1. 自由与道德法则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而道德法则则是人类自由的体现。

他提出了“定言命令”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必须具备普遍性、必然性和无条件性。

只有遵循道德法则,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2. 人格尊严与道德自律康德强调人格尊严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道德自律的概念,认为道德法则源于人类内心的道德意识,而非外在的权威。

3. 普遍性原则与道德判断康德主张道德判断应以普遍性原则为基础,即判断是否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得道德法则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保证了道德判断的公正性。

三、康德认识论思想1. 纯粹理性与现象界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纯粹理性和经验理性。

纯粹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内在基础,而经验理性则是人类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概念,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本体界。

2. 时空观念与先验范畴康德认为,时空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验范畴,即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必须以时空观念为前提。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验范畴的概念,认为这些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

3. 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信仰则超越了知识的范畴。

他主张在知识范围内,人类应遵循科学方法,而在信仰范围内,人类则应保持谦逊和敬畏。

四、康德美学思想1. 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康德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普遍性。

他提出了“美的分析”和“美的综合”的概念,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对象的和谐与秩序。

2. 美感与道德情感康德认为,美感与道德情感具有密切的联系。

他主张通过审美活动,人们可以培养道德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的道德观是一种以人类理性为基础的道德观,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选择,而不是基于感性和自然冲动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观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康德的道德观主张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即“人类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这个原则意味着人类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而不是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这个原则也强调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康德的道德观还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个观点与伦理学中的“自由意志主义”相似,认为人类应该拥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控制。

康德的道德观还强调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个观点与伦理学中的“义务论”相似,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道德义务来行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性冲动。

康德的道德观是一种以人类理性为基础的道德观,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选择,而不是基于感性和自然
冲动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观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康德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的概念。

自然法则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而道德法则是指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规范。

以下将详细探讨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一、康德自然法则1. 定义康德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自然法则。

这些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而是由于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性质而存在。

2. 特点康德认为,自然法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客观性:自然法则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2)必然性:自然法则具有必然性,即在特定条件下必定发生。

(3)普遍性:自然法则适用于所有物质实体,无论其大小、形状、颜色等特点如何不同。

3. 应用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利用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就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它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领域。

二、康德道德法则1. 定义康德认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被称为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不同,它们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自主制定的。

2. 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道德法则是由人类社会中的人们自主制定的,因此具有主观性。

(2)普遍性:道德法则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无论其发生在何时何地。

(3)理性性:道德法则应当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并受到理智思考和判断的影响。

3. 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根据道德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某些伦理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根据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三、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1. 区别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受人类意志的影响;而道德法则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自主制定的规范,具有主观性。

2. 联系尽管康德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联系。

首先,它们都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摘要】康德道德哲学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其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和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

在将探讨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二律背反的提出和影响,康德如何解决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自然的普遍性和道德的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伦理定律和自律原则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阐述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问题得到解决,并探讨康德道德哲学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康德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二律背反、基本原则、提出、影响、解决、道德哲学、自然、普遍性、特殊性、伦理定律、自律原则、结论、现代道德哲学、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康德道德哲学作为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道德理论体系。

康德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康德强调道德所必需的普遍性和自律性,以及道德行为所应具备的普遍性规律和自我约束,这些观念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范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化的道德判断和决策方式。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自律和普遍性的原则,这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强调道德的普遍性需要基于理性和理性的自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道德行为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强调道德理性和自律的原则,为当代道德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康德的道德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和自律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促进了人类道德观念的进步和发展。

1.2 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二律背反是康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道德命令与人类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

按照康德的道德理论,一个行为只有在其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不受个人欲望或情感的影响时,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
化学系--潘西--10120540119
摘要:在康德完整的哲学体系中,其中以自由意志为主导的道德哲学占据着实质的核心地位。
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在对客
观道德原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本文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
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指出道德立于普通人的道德意
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
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
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外康德对道德的阐释在今天
仍在哲学界熠熠生辉,对我们当前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深远的启发。
关键词:康德, 道德哲学,自由意志, 现代启示, 通俗道德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
性批判学。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道德哲
学在近代西方思想界始终占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
然受到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就在于有道德上的自由意
识,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康德的这些学说在当今社会上仍具有很大的借
鉴意义。
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阐释
(一)通俗的道德哲学
善良意志、感性欲求、理性的使命。普通的人类理性都承认,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
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善良意志”也就是我们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
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然而理性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感康德还认为,如果理性被用来满足人
的感性欲求,那么,它也就被用作它的正当使命之外的意图的手段了。理性不应成为手段,
而应当成为其自身的目的,这是普通的人单凭其健全知性就能领会的。性的欲求,因为感性
欲求单凭人的本能就能满足,而且这种本能比起理性来似乎更有效。
所以,一个普通人,“即使不教给他们任何新东西,只需使他们注意自己的固有的原则,
因而不需要任何科学和哲学,人们就知道如何做才是诚实的和善良的,乃至于智慧的和有德
的。
(二)道德形而上学
刚才上面所讲的是实践理性的先验论,这里讲到的是实践理论的辨证论,虽然通俗的道德哲
学能够区分出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道德的,但它毕竟只是停留在朴素的状态,如果它
没有更高的哲学指导,就容易在实践理性自然产生的辨证论面前迷失方向而走上歧途,从而
使自已的本性变坏。就比如说,通俗的道德哲学是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行为的道德意义,
即某个行为到底是“出于义务的”还是“合乎义务的”,实际的上是把一个行为的动机归结
为一种经验的事实。对于这种经验的事实,我们要么可以再假定有一种隐藏得更深的不道德
的动机,这样就可能会否定有真正道德行为的存在;要么假定一种虚构的高尚动机,从而为
一种抽象的道德而沾沾自喜。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可靠的经验事实作最后的裁定,因此人
们便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辨证论。在这里于是康德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即不要靠举例子或树榜样来说明道德的原则,而是要从通俗的道德哲学上升到道德形而上
学,然后再从道德形而上学下降到通俗的道德哲学,重新诠释那些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人
们的实践。
道德形而上学不是从经验的知识中抽出来的法则,而是直接由纯粹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法
则,因而它是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一般有理性者和自然之物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意志。
“有意志”意味着它不是“按照法则运作”,而是“按照对法则的表象来行动。但是,意志
除了受时间理性的规定外,还可能受到经验或感性的爱好的影响(例如人类),这种影响使
意志偏离了法则表象,因而使它成为偶然的东西(任意)。于是,实践理性的规定就对这种
偏离法则的任意进行“命令”在康德的道德思想里列出了三条命令:第一条,你要这样行动,
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从纯粹理性的眼光看,
我们的行为及意义不要自相矛盾,而要成为普遍的法则,这样才能保持自身一贯性(人格同
一性),否则我们的行为将显得我们是没有人格的、受利益驱动的人;第二条命令,你要这
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作为目的,而绝不只
是用作手段。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一个以人性作为最高的目的,那么一切有目的行为都不会
具有真正的目的,无所事事;第三条命令,自律与他律 “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己立
法”。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真正的自由表现为自律,自己为自己立法,
不是点,而是线,是一个保持自身同一的过程,即人格同一性。
(三)实践理性批判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指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能力(自由意志),用它作标准去批判不纯
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实践理性批判是要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
则(自律)是如何可能的,这个必然性根据就在于人的自由。康德说:“定言命令之所以可
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理知世界与感性世界对立)。
二、康德的自由意志学说
在康德看来,自由概念在伦理学中核心地位,首先表现在自由与道德法则的关系上。在康德的
伦理学中,作为出发点的是他的道德法则。他认为,我们必须从一个纯粹实践法则(它是自身运
用到它自身的对象上的唯一决定者)出发。然而,这种法则是“基于自由的积极概念上的”因
此,在说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康德说:“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
理由。”他还说:“自由和无条件的实践法则两者是相互蕴含的”。“因为假如我们的理性不是
预先明确地思维到道德法则,那么,即便经由我们核证过,没有任何矛盾,我们也将永远不能把
这种东西设定为自由。但是,假如没有自由,我们将根本不可能从我们自身追溯出道德法则。
三、康德道德学说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做人之道,揭示和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
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说到康德道德哲学对现今社会最大的启迪在于我们的教育机制上,康德提出的自由意志理念
不禁引起我们对我们几乎全国范围的应试教育的反思。纵观现代教学模式 ,几乎都是老师
说什么,家长期望什么,学生就相应的做什么,这几乎成为了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只有符
合这些规律的学生才称得上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凡是那些弃学从事自我兴趣发
展的学生,即使最后取得某些成就也将永远地被老师家长拿来做为反面素材来巩固学生对应
试教育的态度。如此一来,孩子讲从小就被扼杀掉自由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那份天真与浪漫。
然而针对这种问题,从康德倡导的自由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合乎自由发展呢?我认为,
只要体制不改变,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延续下去。但学校应当教会孩子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
如何去选择,自己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让他们对一些事物理性的思考,回归到一种本来
属于他们的环境中,从真正意义上学到一种进步,一种自由。我想这样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会
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现今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应该从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受到写启迪。从表面上看,几乎每
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都做得很足,大概都是老师在上面一直讲,这个人如何优秀,我们应
该怎么做,但下面的学生却说说笑笑,事不关己,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状态。为此,我认为
我们应该让学生学着去实践,去生活中感悟,真正了解到做这件事的意义,能对自己有所思,
有所悟。如助人为乐,可以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亲自做一件事,将一种被动的听讲转化为一种
更为有效更为有意义的实践感悟过程,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康德的道德观哲学,揽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三个不同的道德层次,阐述了规范
道德行为的几个标准,在西方甚至是全世界的哲学思想领域都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我
们现今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校教育机制起到了很大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1.洪港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新谈 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1卷第1期
2.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145-147
3.邓宝华.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12:201-203
4.韦卓民.康德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90,3:178-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