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我国植树造林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植树造林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我国植树造林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刘琦摘要:森林是一类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不仅具有植物群落本身的生态效益,即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群落发展,基因传承等,同时森林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植树造林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被重视的今天,本文重点分析了植树造林的生态及经济效益,有利于探索我国植树造林的成果和贡献。

关键词:植树造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一、我国植树造林现状概述森林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不管是在生态环境中还是经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0年以来,全球的森林面积一共减少了1700万平方公里,下降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中,而我国成为了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维持平稳的重要贡献国家,森林面积在同时期反而净增加了4500万平方公里,增长率为26.90%,主要因为我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同时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是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我们得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1.27%,森林蓄积量增加14.16立方米,从137.21亿增加到了151.3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从1.95亿公顷增加到了2.08亿公顷。

二、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分析(一)植树造林对国家生态做出的贡献2019年,全国治理了226万公顷沙化土地和25万公顷石漠化土地。

自21世纪开始,我国实施了几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如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

完成了全球将近三分之一人工林的种植,而且这些人工林大多种植在我国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这些项目,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得到了控制,而且沙尘天气发生次数较少,强度相对较弱,频率、强度还有影响范围都比近二十年的同期平均水平低[1]。

三北防护林把我国的北疆与风沙隔绝了开来,保持了当地的水土,同时为农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和经济保障,让农业和牧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发展[2]。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陈国先唐云锦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1)陈国先唐云锦(四川工业学院管理系成都611174)提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分类中图法F326.24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

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

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1~7]自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23 个。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
测定 土壤 团 聚体 在静 水 中的分 散 速 度 , 以 比较 土壤 的抗 蚀性 能 , 并大 小 , 并用水 稳性 指数 “ K” 表示 。 有机 质 含 量 较 高 的土壤 , 其水 稳 性指 数 较 高 , 抗蚀 性 较 强 ; 反 之则 小 ; 土 壤 抗 冲性 测 定 : 用 一定 坡 度、 一定雨 强下, 冲刷 1 g 土 所 需 的时 间来 表 示 土壤抗 冲性能 的强 弱, 即用As ( An t i - s c o u r a b i l i t y ) 表示 。 A s 值越 大 , 土 壤的 抗冲性 越 强 。 3 . 3 土壤抗剪作用 土壤 抗剪作用 的研 究 目 前 一般 采用应 变控制 式 三轴剪切 仪 。 试 验原 理 : 采用应 变 控制式 三轴 剪切仪 , 选 用 固结 不排水 方法剪 切。 选 用0 . 5 、 1 . 0 、 1 . 5 、 2 . 0 k g / c m 四级周 围压力 , 测算 出最大 主应 力 差( ∈ l - g : ) , 根 据库 仑一 摩 尔强 度理 论 , 用 图解法 求 出C 、 值。 即通 过 试验 测 绘一 组极 限应 力圆, 并 作这 组 圆的公切 线 , 得试样 的极 限 抗剪 强度 包线 。 该 线 与核 轴的 夹角 内摩擦 角为 巾, 在纵 轴 上 的截 距为凝 聚
力C 。
1 . 2 枯 枝落 叶层 水文 生态 作用 。 该 方法 包括 枯 枝落 叶层 蓄积 动态 ( 在林 分 内设置标 准 地沿对 角线 机 械分布 样方 , 收集 其上枯落 物 , 烘干 后测 得 现存 蓄 积 量 , 并 随时 间变 化 测定 其 分 解 率和 分 解量 ) , 枯落 物 抗 冲试 验 研究 ( 水槽法 ) 以及枯 枝落 叶层 阻延样 流 速度 的相 关方 法。 1 . 3 林 地 土壤 入 渗 。 该 方法 包括 土壤 水 分运 动 参 数 的测 定 、 野 外 入渗 过程 的测 定( 如 单 环水头 法 、 双环入渗 法) , 室 内入 渗 过程 的 测 定 及土壤 饱和 导水 率 的测定 。 1 . 4 坡 面径 流与 泥沙。 根 据 观 测地 区植被 的 典型 性 和实 验 的对 比 性, 选择 实验 标 准 地 , 布 设坡 面径 流 小区 , 观 测每 次 产流 产沙 量 和过 程, 分 析计 算 场暴 雨坡面 产流 产沙 量 , 并和对 照小 区进行 比较 。 2 . 涵养 水源 效 益 国内外 研 究 涵养水 源 效 益 的方 法有 两 种 : 一 是 森林 区域水 量 平 衡方 法 , 二是 根 据 森 林土壤 的蓄 水力 和森 林 区域 的径 流 量计 算 森 林 涵养水 源量 。 2 . 1 根 据水 量平 衡法 汁算 森林 涵养水 源总 量 森林 年水 源涵养 量 =森林 年总 降水 量一 森 林 年总蒸 散量 森林 年 降水 量 =区域年 降水 量 X 区域 森林 覆盖 率 森林 年 蒸散 量 = 森林 年 降水 量 X 7 0 % 2 . 2 根 据森 林土 壤 的蓄水 力和区域 径流 量计 算森 林涵养 水源 量 森林 涵养 水源 量 =林冠 截流 的降 水量 + 枯 枝落 叶层 的降水 容 量+ 森 林土壤 的 降水储 量 森 林土 壤 的降 水 储 量 :森 林 地 域面 积 × 土 壤 深 度 X非毛 管 孔 隙 度 3 . 土壤改良效益 林业 生 态 工程 具 有 明 显的 改 良土壤 效 益 。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3 . 1 对土壤 理化性 质 的改 良作用 采用 土壤剖 面调 查和 土样化 验 的方 法。 先挖 土壤 剖面 , 进行 土壤 调查, 填 写土 壤剖 面调 查 记 录表 , 并 按 要求 采 土样 。 然后 则是 土壤 物 理 性 质和 化 学性 质 的测 定 。 土壤 理化 性 质的 测定 : 包括 土壤 密 度、 孔 隙度 、 土 壤 质地 、 水 稳 定性 团 粒结 构 。 具 体 的测 定可 参照 K 土壤 理化 分析》 和 土 壤农 业化 学 常 规 分 析方 法 》; 土壤 化 学 性 质 的测 定 ; 包 括 全 N、 全P 、 全 K、 有机质、 水解氮、 氨 态氮 、 速效磷、 缓效钾、 速效 钾、 C a C O 、 P H 值。 微 量 元素 包括 锰 、 铜、 锌、 铁、 硼、 钼。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事、 行政 ) 同领 导的局 面。突 出表现 在地方政府 为谋 己私立 , 业 共 在 务方面所 做 的种种 干预 。再者 是机构名 目 置过 多 , 设 这种 状况直 接 导致 了权 利行使混 乱的问题 . 如职能交叉 、 标准不 统一 、 队伍综合 素 养参差不齐 等等。三是科研远远滞后 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由于科 研 成果转化率 低下就弱化 了对实践 的指导 造成 的直接后果是 开展的 工程项 目 不科 学 , 随意性强 。四是政 策体 系不健全 。建 国以来 , 我国 对于林 业生态刚才 建设 的表象 是“ 地位 重要” 但 在具体实 施环节 相 。 应 的投入 又不够 .完全 不能 做好新 造林 的管 护及其 他林业 建设 项 目: 同时 . 励机制 不健全 、 完善 , 激 不 因而不能 深挖社 会力 量积极 投
新世 纪 . 随着工业化进程 的进一步加快 . 现代人 只关注对 自 界 然 的掠夺 和滥用 . 而不理睬对它的修复 . 导致近年来城市热 岛效应 、 自然 灾害接踵发生 . 人们的正常生产 、 生活也受到 了极大影 响。因此 , 生态 建设 又成为全球范 围内 注的焦点 。森林作为生态系统 的一份 子, 关 作 为地球 上重要 的自然资源 . 在生态效应方 面发挥着不 可替代 的关 键作 用 党的“ 十六大 ” “ 、十七大” 接连强调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 、 生态建设 以及 西部大开发 中的重要地位 , 提出了以林业 为主的可持续 发展 的道 路[ 就当前我 国林业生态工 程建设现状而 言 . 1 _ 值得肯定 的是成绩 斐 然 然而 . 根据笔者从业经验和相关 资料分析 . 该过程 的实施也存 在着 诸多问题 . 这些 问题的存在严 重阻碍 了我 国林业跨越式发展 目 的实 标 现 鉴于此 , 文章拟从可持续发展为视角 . 探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存 问题及置向导

锡林浩特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评价与保障

锡林浩特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评价与保障

中图分 类号 : 7 . X1 1 4
文献标 识码 : B
1 自然 概 况
径 流量 为 1 6 7 3万 r。a l/ 。境 内常 年有 水淖 尔 1 l 8个 , 季 节性 淖尔 1 5个 , 尔总 面积 5 k z 淖 5 i 。水 资源总 量 n 为 44 . 4亿 m。其 中 , 表 水平 均 径 流 量 为 3 4 , 地 6 9万
金 露梅 、 山杏 、 虎榛 子 、 沙地 柏 、 桦和 柽柳等 。天然 丛
两行 一带 , 造林 方法 使用 深 穴 和根 苗 的抗 旱造林 技
术 , 到 了因地 制宜 和 适 地适 树 。造 林 成 活率 和保 做 存 率多在 7 以上 , O 且各树 种 的生长状 况 良好 。 2 1 环京 津风 沙源治理 工程 . 自 20 0 0年 国家 启动 环 京津 风 沙 源 治理 工程 以 来 ,全 市 风 沙 源 治 理 工 程 造 林 、封 育 面 积 3 2 3 6 m 9 2 . h 。其 中 , 有林 地 面 积 1 6 . h , 林 6 4 2 m。 疏 地 面积 4 2 7 m。灌 木林地面 积 1 3 3 7 m , 成 0 .h , 5 6.h 未 林 造林地 面积 5 2 . h 2 68 m 。 2 2 退 耕还林 工程 .
全市 地处浑 善达 克沙地 , 干旱 多风少 雨 , 多数林 地 的土壤 和立地 条件 很 差 , 而加 大 了 各项 林业 工 从 程 的实施难 度 。在此 情 况 下 , 为确 保 造 林质 量 和成
貌 成 因和地貌形 态特 征 , 全市 地貌共 分 为丘陵 区 、 熔
岩 台地 区和 沙丘沙地 区 。
以北为平 坦开 阔 的草 原 , 海拔 在 1 0 m 以下 。按 地 00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于1999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旨在通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资源,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这项工程的综合效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是对该工程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工程的效益。

本文将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项重要工程的意义和影响。

一、社会效益1.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大量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林业和其他产业。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工程的实施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2.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的荒山坡地得到了合理治理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这一方面体现在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农村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

3.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民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农民也更加了解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经济效益1. 增加森林资源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的荒山荒坡得到了改造和治理,被重新植被,大大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土资源,还为国家的森林资源体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2. 增加生态旅游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大量的山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成为了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

这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农民增加了旅游收入。

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3. 促进农村产业转型三、生态效益1.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荒山荒坡得到了合理治理,使得土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摘要在全面系统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入手,论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现状与方法,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展望中图分类号s71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39-02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退耕还林,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量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是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直接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退耕还林工程是20世纪末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施西部大开发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工程实施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1 897个县(市、区、旗)和1 300多万农户,成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史上涉及最广、任务最重、投入最多、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1]。

迄今为止,工程建设已经有9年的时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工程建设后的成效如何,是社会各界迫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地开展工程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评价,既是生态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科技支撑的需求。

1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1.1水土保持效益该效益是退耕还林效益中的精华,有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效益进行权重确定,其中水土保持效益的权重值为0.515[2]。

森林的根系可以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森林的树冠也可以阻隔部分降水,减小降水对地面的冲击,森林植被及其枯枝落叶覆盖地表,减小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流失,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避免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

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公顷森林每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量约60t[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

价2023-11-08contents •引言•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概述•项目后评价方法•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目录contents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综合后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实践与案例分析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对这些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客观的后评价,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工程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策划、立项、实施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目的和意义02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概述该项目位于XX省XX市XX 县XX林场项目地点项目背景项目目标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力度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03项目基本情况介绍0201该项目于XXXX年XX月启动,历时XX年完成项目实施过程概述实施时间该项目包括造林、森林抚育、林下经济等多个方面实施内容该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专业公司负责实施实施方式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效益分析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成果展示该项目实施后,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农民也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投资额该项目总投资为XX万元03项目后评价方法定义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效益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以改善项目决策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内容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目标、过程、效益、影响和持续性等五个方面。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和内容项目后评价的方法论专家评估法邀请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其综合效益后评价的作用正逐步得到重视,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Research on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progress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func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tten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Pos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field. In this paper,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Engineering benefit evaluation;Index system; Progress of research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

林业生态工程目的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效地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配在森林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的调节作用,使其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2]。

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选定、可行性研究、规划、审核、实施、等各环节工程都得到了加强和规范。

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

“十一五”期间,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林业生态工程已经或即将建设期满,这些林业生态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效益,都需要通过评价加以确定。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指对已实施或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从宏观角度看,它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内容;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评价工作强大的监督功能、并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评价、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过程管理效率,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通过效益评价工作,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已建林业生态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规划,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根据效益评价结果。

对其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并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2]。

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是一个反映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客观存在的抽象系统。

它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诸如整体性、有序关联性、有序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等,又具有它的自身特性,如:空间性(或叫地域性)、随机性、分散性,指标界限的模糊性、动态性中的时滞性等,加上目前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限制造成的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成功地提出一整套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必须选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性方法,并首先要研究指标体系的构成,因为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分类方法来介绍指标体系的构成。

比较常见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分类法。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要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用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系统评价。

以生态经济指标群来划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不同的林业生态工程及不同的评价目的,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一样。

许多学者对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对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研究都是从以上几类生态工程出发,根据不同的生态工程,其评价的体系方法都会有其独特性[3]。

农业总产值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单位面积林木生长单位面积鱼畜禽商品率土地利用率植物光能植物总生草场载畜捕捞强度 土地肥力图1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2.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关于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已有很多学者队一些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具有系统性、模糊性、多层次性和同一层次各因素的不同重要性的特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效益的评价研究,根据其主要理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研究和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定量评价研究[4]。

2.1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评价研究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是对效益价值量的估算和评价。

关于森林综合效益经济计量的方法,国内外有多种多样。

国外的计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效果评价法和消耗评价法[5]。

效果评价法是依据森林综合效能的利用程度,如在森林生态效能的影响下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水费的节约及损失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能作出评价,主要有四种方法:(1)商品价值法;(2)等效益替代法;(3)费用价值法;(4)还原价值法;从森林再生产费用的估计标准来看,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成本法和产值法,成本法按计入成本的不同分为直接成本法、平均成本法、间接成本法和可比成本法,产值法按计入成本和利润的方法不同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价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计量评价方法。

邓宏海[6]用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经济学系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提出了三种对森林综合效能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即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法。

张建国[7-8]采用效果评价法,选择等效益物,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如以化肥价值代替土壤改良效益,用水库的修筑费代替森林涵养水源的效能等。

但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大都通过对受益对象的调查进行,而对效益生产的机制一林木本身的情况(林分质量、林种、林分结构、布局等)研究不多,这样就不可能对林业生产起很好的指导作用。

到目前为止,森林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计量评价方法,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对农田果园防护林的防护价值,水库集雨区森林的保持水土,延长水库寿命效益和加快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和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有待继续探讨。

2.2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综合效益定量评价研究森林的综合效益,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为目的。

许多研究者以生态学为主要依据,对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周庆生[9]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得出生态经济指标的得分值;北京林大的孙立达、朱金兆等[10]提出了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结果大都是以一些合适的数学方法确定一个定量的生态效益指数或综合效益指数等,从而实现生态效益或综合效益的定量化,如崔清涛等(19%)用层次分析法对一个地区的防护林系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宫伟光等对防护林体系进行了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朗奎建等[11]对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价。

刘勇,支玲,邢红等明确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内涵,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三北工程第一阶段综合效益后评价为例, 对林业生态工程其防风固沙效益、庇护农田效益、保护牧场权益等生态效益, 其活立木储备效益、经济林产品效益、薪材生产效益等经济效益, 及其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

3.关于综合效益的研究[1-2,11]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面广、评价的内容多,并且不同类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也具有不同特征。

但总体来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效益检测、效益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效益评价方法、手段和技术等多个方面。

2.1水文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对降水的截流、蒸散、吸渗作用,减弱了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加之植物的根系作用,综合表现为涵养水源、保土减沙和改善水质等效益。

(1)植被冠层截留降水。

该方法分别在各种林分的内外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水和空地作为长期观测对象。

在所取得的标准木和林外空地放置雨量槽或雨量筒,测定每次降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程。

林冠截留量I近似地表达为:I=P林内-P林外。

式中I——林冠截留量;P林内——林内降水量;P林外——林外降水量。

(2)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作用。

该方法包括枯枝落叶层蓄积动态(在林分内设置标准地沿对角线机械分布样方,收集其上枯落物,烘干后测得现存蓄积量,并随时间变化测定其分解率和分解量),枯落物抗冲试验研究(水槽法)以及枯枝落叶层阻延样流速度的相关方法。

(3)林地土壤入渗。

该方法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野外入渗过程的测定(如单环水头法、双环入渗法),室内入渗过程的测定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4)坡面径流与泥沙。

根据观测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和实验的对比性,选择实验标准地,布设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每次产流产沙量和过程,分析计算场暴雨坡面产流产沙量,并和对照小区进行比较。

2.2涵养水源效益国内外研究涵养水源效益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森林区域水量平衡方法;二是根据森林土壤的蓄水力和森林区域的径流量计算森林涵养水源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