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种境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这是王国维谈三种境界的文字。
现在已收入中学课文。
王国维谈三种境界有个特点,就是用宋词中的三个名句作为三种境界的代表,他借以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和原作不同,这应该是古诗词名句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书的三种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读书的三种境界说到读书的境界,根据人们的成长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入门、入迷和做人三种境界。
入门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
一个人不可能“生而知之”,任何一个人就是上幼儿园、上小学,他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包括他自身的生活能力、他人或书本教他的知识技巧等。
有了一定的基础,入门就容易。
在读书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人们的认识就会不断地深入,能力也会不断地增强。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入门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当人们掌握了某项知识、再学习某项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只是“入门”。
即使学的知识门类再多,而这些知识都是基础的、常用的,我们也应该说只是“入门”。
因此,我们可以说入门境界是初步掌握某门知识学问的一种境界。
入迷境界则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的一种专注的境界。
凡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都必须经历这种境界。
据说陶渊明读书时,“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到作者本人读书的勤奋专注精神。
我们不妨把读有字书推广到读“无字书”的境界。
据说狄更斯为了练习写作,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到街上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
爱迪生研究人造橡胶的那几年,说的,想的,晚上做梦梦见的都是橡胶,甚至禁止与别人谈橡胶以外的事情。
这些都是学习进入入迷境界的例子。
要达到入迷境界,一方面需要人们与所学学科建立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还要人们有一种顽强的毅力、良好的身体状况以及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中与学科建立深厚的感情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深厚感情的建立又依赖于人们对所学学科的深刻认识和自身的特长爱好。
可以说入门与入迷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一方面入门需要入迷的精神支配,另一方面入迷也需要有入门的基础知识,而就取得成就这一意义上来讲,入迷境界似乎是更高的一种境界。
做人境界,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它是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圜郑 敏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兼具 工具 性与文学性 ,语 文教 学不仅要 培养 、提高 学生正确理解和运 用祖 国语 言 文 字的能力 ,而且还 要培养 、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 文化素养。 鉴于此 ,笔 者认 为,我们 的语 文教 学有三
重 境 界 , 即趣 、达 、雅 。 关 键 词 :语 文 教学 境 界
一Leabharlann 脑 力 劳 动 的 效 率 。 语 文 教 师 的 ” 课 堂 语 言 ,不 仅 要 做 到 规 范 、 明 确 ,便 于 学 生 接 受 、理 解 相 关 知 识 ,更 需 要 生 动 、 流 畅 、优 美 , 使学 生有如 坐春风之 感 ,享受语
方 面 ,我 们 教 师 需 要 以 文 本 为
那 么 ,如 何有效 地开 展我 们 的语 文教 学 呢?禅 宗认 为人生 有三种境 界 :看 山是 山 ,看水是水 ;看 山不 是山 ,看 水不是水 ;
看 『 还是 山 ,看水还 是水 。笔者 认为 ,我 们的 语文教 学也 有三 j J
境 界 ,即 趣 、达 、雅 。
一 .
拥 有 兴趣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基 础
提 出 了更 高的要求 。一方 面 ,教
师 要 有 厚 重 的 文 化 底 蕴 。在 所 有
范 例 ,通 过 课 堂 教 学 ,使 学 生 掌 握 略读 、速 读 、精 读 等 阅 读方
的 学 科 当 中 ,语 文 学 科 是 知 识 最 丰 富 的 , 而且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特 别 密 切 。 这 就 要 求 语 文 教 师 不 仅 要
所谓 “ ” 趣 ,就 是要有效 激发并 长久保持学 生对语文 学习 的
必趣 。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一
活实际 ,以他们熟悉的学校与大型儿童游 乐场间距离 为例 , 让学生感受到 1 0公里的
、
语 文就是生活
语文是什么?语文 即生活 ,语 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路途。 “ 再让学生算一算 , 挑一担水需要 5 小 等” 。听说读写本身就是生命活动 、 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语 时 以上。5 小时究竟有多长 , 学生 的感受仍
之 外的一处很 小的泉眼里去挑 。”
( 书: 公里之外) 板 十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1具 ,我们 的思想要 二
向广 阔 的生 活 审 视 。 教 师 在 进行 语 文 教 学 ”
师: 知道“ 十公里” 多远吗 ? 有
( 学生 摇 头 。 ) 儿 童 游 乐场 )如 果步 行 的话 , 两 个 多小 时呢 。 , 要
生: 这样贴着肌肤抚摸 , 感觉很舒服。
肤 的 可是 水啊 , 象一 下 , 会 是 怎 样 的 感 想 那
三 、语 文就 是 “ 我”
滑过 ” 读一读 , 表演 表演 , 肯定是不够 的。语文就是语 生: 不是 。他 的 动作 太 快 了 , 佛 水 是 围绕“ 仿
师 : 就请 你 示 范一 下 。 那 ( 学生示范, 该 动作 缓 慢 。 )
师 : 问, 请 有什么感受?
语文是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 , 师素质是根本 。 教 如果教
的 是 缺 水 的苦 涩 和艰 辛 !还 从哪 儿看 出这 儿 缺 水 ?
… …
【 片段 二 】
师 : 一位 同 学把 这 句话 读 一 读 。 请
生 :从 头顶 倾 注 而 下 的水 滑 过 了我们 “
1 0公里路是 多长?5个小 时有多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 的脸 ,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
三境界与大学语文学习的关系

三境界与大学语文学习的关系语文日刊学习的三种境界1.学习的三种境界“知”是萃取——有选择的学习;“悟”是升华——有发现的学习;“用”是结晶——有创造的学习;择师于书本与人物,解决的往往是“知”,择师于自然与生活,才能解决“悟”的问题;而择师也有境界,同样师法于自然——师虎者独、师狼者群、师牛者勤、师狐者诈、师山者仁、师湖者融、师海者阔、师竹者直、师藤者绕…师法于自然、博大精深,却要学以己用,开拓思维、融会贯通、辨证汲取,这才是学习的境界。
2.三种学习的境界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方法和规律可循。
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学习容易,思维变得灵活流畅,知识也能很好的驾驭。
成为真正的知识大师。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次居多,第二层次是少数,第三层次就更少了。
我们要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轻松学好各科。
3.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中考语文读书三境界阅读

读书三境界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20.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吞”:“啃”:“品”:21.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语文:“三重境界”话朗读

语文:“三重境界”话朗读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是朗读。
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创作灵感。
笔者以为,朗读应建构三重境界意读情读悟读。
一、意读:读出文本的特色意读,即要根据朗读的一般技巧,读出文本蕴含的意义与语言特色,其是朗读的第一重境界。
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一般都有某一特色,而且这种由文字造就的音韵美、音乐美与意境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
学习古典诗词,意读可以激发想象力想象诗词中绝妙的画面。
朗读古人的诗词,品味诗词中的炼字,特别是作者精心锤炼的别有意蕴的字词,更是可以读出诗词的特色,体味到诗词优美的意境。
例如,朗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节奏美,还可以在眼前再现一幅凄美断肠的落日残照图;朗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辛弃疾的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语调、语速随着情感变化,即可体会到叠字运用的独特效果。
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语言优美,犹如一首首悠扬的乐曲,读之琅琅上口,动听悦耳,美不胜收。
意读这些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要用语言将它们描绘的画面再现出来,品味其特征。
例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就要在朗读中体会这段话的节奏美、音乐美与绘画美。
二、情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情读,即要读出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其是朗读的第二重境界。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静态、无声、呆板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有声、灵动的具体情景,使读者、听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从而领略作品的情感美,非常有利于抒发与宣泄作品的情感。
情读强调用心、动情,必须摈弃唱念式的朗读与水平式的朗读,眼、口、耳并用。
例如,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情感应是恬淡清新;朗读苏轼的《江城子》,情感应是悲痛凄婉;朗读李璟的《浣溪纱》、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水龙吟》,情感应是悲怆激愤;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情感应是悲欢狂放交织。
浅谈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浅谈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语文课本上的白纸黑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丽的风景在吸引着学生。
课堂应是弥散着浸染着语文的独有的氛围,使学生常常不知不觉间,受到陶醉。
这就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一、语文教学应是书声琅琅书声琅琅,这恐怕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之处吧。
书声琅琅,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琅琅书声,亦可把我们汉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传诵出来。
我们倡导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必须做到:第一,字字词词求正确读准每个字词的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我们尤其应把着力点放在生字新词的读音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记,要善于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轻松地读、记。
人生求学识字始,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第一缕语文味,要让它历久弥香。
第二,句句段段求通畅这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的初读检查结合起来,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流畅。
文不读通不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然,读通畅需要有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这容易变成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的机械重复,反复单调的重复必然会消解语文的味道。
因而,我们需要在朗读的形式上不断创新。
比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男女声读,老师范读,录音范读,轻声读,大声读,比赛读,重点句段反复读。
第三,感情朗读求真情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存在一种误区,以为有感情朗读就是大声朗读,就是比谁的嗓门大,结果学生越读越累,有感情朗读应达到的以声传情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感情朗读须讲究一个“真”字,要真有感情,真有感悟,读出真情,读出真心,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则是附着在真情之上的。
唯有这样的真情朗读,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有声味道”。
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开了口,悦了耳,动了情,这样“动听的味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语文教学要品味言语不断咀嚼如果说语文课中的书声琅琅,是在文本的世界中聆听其声,那么接下来在品味言语的过程里,则是在文本的世界里静思默想、穿行会意,这是语文课堂中语文味道最浓烈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三种境界
——谨以此文献给语文教学同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苦索;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顿悟。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师,我以为在教学上也应该达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能把一篇文章,一张试卷讲清讲透。
备课本是课前构课的一个“草稿本”,进了课堂就要神竹在胸,把“本本”“束之高阁”。
一篇文章,整篇精彩,你就能背诵整篇;一段精彩,就能背诵一段;一句精彩,就能背诵一句。
至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形象画面、表达技巧那是要烂熟于胸,张口能说,落笔就写的。
一张试卷,涵盖七大知识块系,27个考点,这些“条条块块,点点面面”也都应该熟记胸中,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一张试卷讲清楚,讲透彻,能让学生考试拿高分。
第二种境界,每一节课,要有掌声和笑声,要有课堂闪光点,就像苏永康教授评价高考优秀作文时说的“没有太阳,就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就该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只萤火虫”。
课堂语言除了严谨、条理、简明以外,要么诙谐幽默,一抖一个包袱;要么隽永深刻,一挥一种思想;要么文采斐然,一撒一把智慧。
须知,一名教师,其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第三种境界,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搞一点教学研究,承担一个教学科研课题,在教学教改的某一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每年发表几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出一点教学科研成果。
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上达到了这三种境界,那就基本上算得上由“匠”入“师”了。
那么,你在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是“过客”,而会成为像“线装书”那样一道风景。
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你的学生走到哪里,在谈起他们的老师的时候,都会对你“津津乐道”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