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境界

合集下载

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是堪比欧洲建筑的文化经典,更是中华母语的根。

它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根性”,以绵延不绝的诗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夯实其言语根基,丰厚其文学底蕴,修炼其人格气质。

具体而言,就是古诗词教学要达到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重境界。

一、文字境界——熟读理解悟诗情文字境界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此境界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面的文字读懂诗词内在的意蕴,做到读出韵味、想出画面、悟出意境。

(一)读出韵味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抑扬顿挫,极富韵律美。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意、披文入韵。

一般而言,古诗词教学的“读”要贯穿课堂始终,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出节奏,最后是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须在初读环节完成,主要目的在于熟悉字词、疏通诗句、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则应放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之后,重在体味感悟,具象入境,抒发情感。

(二)想出画面“画面美”是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文而想,具象成画。

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聚焦物象,展开联想,通过与原有经验的联结、与个人情感相融,把“物象”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敬的图像和图画,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联想说、联想画、联想写、联想演等策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黑云、白雨、卷地风、水”等物象,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想到的西湖美景,描绘西湖雨前、雨中、雨后瞬息变幻的画面。

这样,学生就在心中构建出具有自我色彩的诗词图景,使诗词静态的语言变得灵动鲜活,诗词画面得以再现。

(三)悟出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

语文教学“境界”说

语文教学“境界”说

辣之境 ,炉火纯青。此可谓 “ 第三境界” 。 曾为二百多位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观摩教学 天 ,课毕 ,掌声雷动 。教委 副主任董 辉 当场 形象生动地概括描述了文学、艺术、修养 、人生等 山景 物记》 开局 设问 ,兴趣 盎然 ,娓娓而谈 ,紧扣 的 发展轨 迹 。指 出 了必须 精益 求精 才能 循序 渐 进的 作 诗称赞 :“ 教材。诗情画意 ,充满大厅,慢条斯理 ,涓涓细流。 普 遍真 理 。 天 山情歌 ,雄厚深沉 ,千 里牧场 ,辽阔无边 。营造意 = 坚持不懈 努力 追求艺 术境界 语文学科具 有艺术性 。首先 ,其教学 内容 都是 以 境 ,多方感知 ,色彩 比喻 ,推敲匠心。左右逢源 ,前 文学艺术作品为主 ;其次 ,教学 手段融 合了文 学 、美 后呼应 ,零零散散 ,浑然一体 ;学法指导 ,授人 以渔 ; ”( 温 、( 温州教育》杂 术、音乐诸 多艺术因素 ;其次 ,它的教育功能具有 教学艺术 ,炉火纯青 。 《 州 日报》 《 志 ,纷纷 撰文赞 叹为 情 的陶 冶 美 的享受 。 诉诸 心 灵的艺 术特性 。应该 追 求艺 术手 段 ,追求 艺
宋 代禅 宗将 “ 行 ”分 为三个 境 界 。 修
引入活水” ,探 南宋词人蒋捷 的 虞美人 - 听雨 》将人生分 为三 了依赖 。不满足于 照本宣科 ,大胆地 “ 索 自己的风 格 t追求活跃 的气氛 ,尝试 多样 的手段 。 境界。
唐代书 画家张 怀璀将书画作 品分 为 “ 品” 妙 又是 六年 ,可谓 “ 能 、“ 第二境界” :登堂入室 ,渐入佳境 。 品” “ 品” 神 。 愈加 得心应手 ,运用 自如 。课文 内容烂 熟于心 几可背 晚 清 王 国维在 人 间词话 》 中说 :古 之成 大 事 诵 ,教学 设计 出奇 制胜 总是 恰到 好处 ,出 口便能成 业 、大学 问者必然 要经过 以下三种 境界 :“ 昨夜西 风 章 ,眉 目也可传 情 ,板 书赏心悦 目t掌握 教学节奏 ,

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有可无 、 边点缀 的地位 。 花 这样 一 种教学 内容开 发 和选择 ,
古 代 散 文 与 现 当代 散 文 在 语 言 组 织 层 面 上, 因为语 言 本身 的 历史 流 变而 具 有 字 、 、 词 句
反而 因为一 味 的机 械琐 碎 的字 词句 的疏通 而降 表达 方面 的 明显不 同。 相对 而言 , 古代 散文语 言 低乃 至扼杀 了学 生的 阅读 兴趣 。 因此 , 以为应 高度凝 缩 、 我 简练 , 给当代 的青 少年 读 者 的顺 畅 这 重建 高 中古代 散文 阅读 鉴赏 的教学 内容 开 发与 阅读 带来 较大难 度挑 战。 不少 学生 , 常望 “ ” 常 文
应 着眼 于文 言语 感夯 实 , 篇 鉴 赏 分析 、 语 文化 视 野探 究 这 三 个层 面 , 导 学生 掌握 形 成 语 感 必 要 指 的语 识 , 握 语 篇 鉴 赏 分析 的 策略 , 养 文化 视 野探 究 的 意识 。 有 充 分 关 注上 述 “ 重 境 界 ” 掌 培 只 三 的 营造 , 能 真 正 激发 学 生 阅读 古代 散 文 的 兴趣 , 才 培养 他 们 鉴 赏古 代 散 文 的能 力 。
线 教师 都在 自觉 地或不 自觉 地窄化 了古代 散文 境界 ” 本 文试结 合古代 散文 阅读鉴 赏教 学 的 呢? 阅读鉴 赏教学 的内容 。 支离 破碎 的 、 浮光掠 影 的 实践 经验 , 进行 具体 阐述 。 高 中古代散 文 阅读 教学 的第 一重境 界 : 文章语 言文 字层 面的释 读 、 翻译 铺 天盖地 , 而鉴 赏性 阅读 、 价性 阅读 、 评 探究性 阅读则 被置 于可 文 言 语 感 基 础 的 夯 实
} 收 稿 日 期 :0 1 3 O1 2 1 一O 一

课堂提问三境界

课堂提问三境界

课堂提问三境界作者:薛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9期王国维做学问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恰有这三境界。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课堂提问的预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课堂提问的预设。

从内容上说,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形式上而言,要创新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

如在讲《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出的问题是: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抓住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如何对文章的细部进行探讨。

而在执教时又考虑到了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其整合性及连贯性,一样的问题换了个问法:“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提问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把学生分成六个竞赛小组,启发学生从“找说明文的中心句、抓说明方法、理文章结构、品文章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多方面提问。

课堂效果表明:课前,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提问预设站到了课堂设计的高度,充分预设,课堂中的提问越具体细致越能增强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多角度思考课堂上的提问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不仅要自己去独立思考设计课堂问题,还要不断反思,多向别人尤其是大家名师学习。

听别人的课时,问问自己,讲课教师的提问设计高明在何处?哪些问题具有创新性或独到的地方?新课标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

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文本、好的创意、学生的需求)去进行。

一.从文本的角度思考课堂提问无本之木必将枯萎,无本之源必定干涸。

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三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人生的境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人生境界的阐述。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人生的境界》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2.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对人生境界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人生的境界》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人生的境界》,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感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课文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以及他们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生动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教学 力求“三境”

语文教学    力求“三境”

语文教学力求“三境”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068-01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对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力求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教学力求三境有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课程功能将越来越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现在及今后的语文教学,注重的将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更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在此思想指导下,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有了明显的定论,那就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语文课更应该力求具有“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大“而“活”的学科。

语文教师应有着大语文观和活语文观,并使它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具体地说,应有“文味”、“人味”、“时味”,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一、文味——文字、文学、文化文味,换言之,即语文教学的原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语文课展示出其独具的魅力--语文的原味。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

因此,这里提到的语文教学中的文味,应该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塑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谁都知道,社会文明是从文字开始的,学习知识也离不开文字,而语文,更是与文字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口头的“语“还是书面的“文”,字都是其唯一的载体。

“若没有文学的渗透,语文教育就失去了主心骨。

”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如是说。

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浅谈高职语文课教学的三种境界

浅谈高职语文课教学的三种境界
关 键 词 : 国语 文 课 : 种 教 学 境 界 中 三 作 者 简 介 : 杰 ( 9 4 , , 南 湘 乡人 ,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中 文 系 副 主 任 , 教 授 。 谭 1 6 一) 男 湖 江 副 中图分 类号 : G7l l 爱 因 斯 坦 曾 指 出 : 只 用 专 “ 业 知 识 教 育 人 是 很 不 够 的 . 过 通 专 业 教 育 . 可 以 成 为 一 种 有 用 他 的机器 . 是不 能成为一个 和谐 但 发 展 的人 ” 国语 文 课 作 为 培 中 养 高 职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的 重 要 途 径 . 何 提 高 其 教 学 效 果 值 得 探 如 讨 结 合 多 年 施 教 经 验 . 者 认 笔 为 高 职 的 语 文 课 教 学 应 经 过 三 种 境 界— — 知 、 、 , 能 把 握 达 雅 才 素 质 教 育 的 精 髓 . 到 提 高 高 职 达 学 生 综 合 素 养 的 目的 。 知— — 认 知 境 界
猎 广 中 国 语 文 课 教 材 选 录 的
趣 中 感 受 到 传 统 文 学 与 文 化 的 魅 力 。以 下 从 听 、 、 、 四 个 说 读 写 方 面 具 体 谈 谈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提 高 语 文 基 本 技 能 听 . 主 要 训 练 方 式 是 听 老 师 授 课 这 是 学 生 一 直 以 来 非 常 熟 悉 的 方 式 . 如 何 让 学 生 感
维普资讯
浅谈 高职 语文 课教 学 的三种境 界
口谭 杰 徐 利 英
摘 要 : 国 语 文 课 作 为 培 养 高 职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的 重 要 途 径 , 教 学 应 经 过 三 种 境 界— — 知 、 、 中 其 达 雅 , 能 达 到 传 承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养 学 生人 文 素 质 、 高 高 职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的 教 学 目的 。. 才 培 提

论中学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三境界”

论中学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三境界”

论中学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三境界”作者:陈明辉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3期○ 陈明辉(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甜水初级中学,甘肃庆阳745713)[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状态,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境界”,即初读、研读、品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读;研读;品读[中图分类号]H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146-01中学语文阅读,特别是鉴赏性阅读,是接受美感学习的过程。

这需要在理解文本思想的基础上,更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品风格以及写作手法,从而获得作品的美感体验。

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活动,一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了解文本所要达意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作品的初步美感效应;然后进行研究品读,内化对作品美的感受;最后进行品鉴。

一、第一境界:初读语文学科是非常讲求整体效应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

首先是学生对课文中作品的鉴赏而言,对文章内容的直观理解和感性认知的反应。

对事物语言文字的感知与体验就是阅读。

这就需要通过读者的转换,以很好的理解这种“外部语言”。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语言是最好的媒介,通过语言的阅读感知作品内涵、可以正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写作目的,使阅读取得好的效果。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作者塑造的形象是比较完整的,有紧密相连的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

针对文本内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地整体阅读并感知课文,以真切感受和体验文中的美。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激发学生思维和阅读的潜力。

由于目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读得不深入,比较肤浅,有的学生以偏概全,甚至出现断章取义,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这种阅读是无效阅读。

如让学生阅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桂林山水之美,获得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初步获得的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进行研读,增强对桂林山水美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三境界
发表时间:
2015-07-08T10:13:26.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作者: 陈建忠
[导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境界,也是最低层次境界。

陈建忠
甘肃省临夏中学 731100
摘 要:语文教学有三个境界: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三是“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三个境界
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为培养
“四有”新人、培养“五爱”公民,语文教师应追求最高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境界 最高境界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境界,也是最低层次境界。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知识看得重,学生的能力
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重,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的发展及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语文教学
中,大多数情况是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的功夫多,把文章肢解成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这是教学的误区。语文不仅仅是词法现象、句法现象、文法现象,一旦陷入文字排列组合的境地,语文就只剩下其语言功能了,也就
只剩其工具性了。这样讲并不是不要训练,只是不能机械地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常用且长效的训练方法,因为句篇
构成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一语言环境就营造了某种氛围,蕴含着某种思想,表达了某种情感。如果不从篇着眼,一篇好的文章就被搞得
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了。如此下去,蕴含在文章的闪光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消失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没有了,语文课的单调
枯燥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教材越来越重视文学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前提下,只有全面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将灵动的、丰富的
母语教得丰富多彩,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森林,捡拾到山珍。
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二境界,较第一种境界有了质的飞跃,但还不是最高境界。语文教育中的技能目的是养
成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习惯,智能目的是积累语、修、逻、文等文化知识,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构成了语文
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有时很尴尬,学生中有一种普遍认识:老师教的不考,考的都是老师没教的。教考分离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一旦考
的内容全是教的内容,语文教学就会陷入死板僵化的境地,也就失去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各种语文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可以
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语文教育的考查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即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表达及鉴赏能力,联想、想象及创新能力的考
查。语文教育应在熏陶中渗透方法的指导、渗透能力的培养,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这种说法是很形象的。语文学科犹如万花筒,包罗万象,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
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链,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质。
法是很形象的。语文学科犹如万花筒,包罗万象,但知识的内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给学生规律,教给
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于漪
老师认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的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
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经验。
”大量阅读是培养和积淀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正所谓

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学生写了多
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项工作。
三、教在今天,想到明天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第三境界,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
教材中不少文章表现出自然环境之美、人文景观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那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
感。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地体验教材中渗透着的情感,并与之
产生心灵共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应该是能力型的人文学科,能力与人文是密切结合、辩证统一的。至
于人文,也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发
展开拓了无限可能性。当然,没有纯粹的语文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化,如果说能力性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人文性就是语文学
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舵配合,才能使这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辽阔的海洋。语文教材越改越好,好在它的人文性越来越强,好在
其审美价值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爱语文,爱真善美,要实现
“以真理育人,以真诚待人,以真人育人”,使学生理解、坚信老师所
讲的东西。只有教师自己真
“信”了、真“化”了,才能让学生“信”和“化”。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正是“感动”这种情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爱作
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悲作者所悲、喜作者所喜。换言之,也就是达到师生同爱同恨、同喜同悲的效果。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关注建设者的素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我们培养“四

”新人,培养“五爱”公民,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应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