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pt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7外交事业的发展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2.通过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情境引入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公告,这篇不到两百字的公告一发表,就震动了整个世界,成为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中美关系如何实现正常化?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如何恢复的?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合作探究1、何时哪一届恢复的?2、为什么要说是“恢复”?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1971.10.25,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美日《乔的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在军事上实行威胁,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加以封锁,中美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知识拓展: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改善?分别从美国、中国两个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美国苏联争霸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中国转攻为守转守为攻关系恶化关系缓和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因此:1971年4月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7月 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年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动脑筋: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仅仅是礼貌问题吗?答案:这显然不仅仅是礼貌问题。
政治人物在公众场合的行为都代表国家的政治取向。
从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孤立中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_第五单元_第15课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课件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
动一动脑筋
• 思考: •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 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 义。?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 中国的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和加速 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 要的意义。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为 中 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周恩来也是亚洲第一个让联合 第 国在其逝世时为他降半旗致哀 的领导人
动一动脑筋
• 思考:
•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离不开周 恩来? • 2、周恩来提出了那些外交政策? • 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
与中国建交国家
与美国共同封锁中国的国家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及利亚、越南、印度、瑞典、 丹麦、缅甸、瑞士、芬兰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世界格局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外交形势:
严峻
政治: 敌对 外交: 孤立 经济: 封锁
外交环境
五项原则
民族独立 国家性质
独立自主 和平
外交方针 外交政策
巨大成就 国际地位提高
求同存异
歌谣归纳记忆法
根据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以加深记忆: • 中国外交有政策 独立自主为原则, • 领土主权不侵犯 别国内政不干涉。 • 平等互利搞建设 和平共处五原则, • 万隆会议在印尼 共产主义遭攻击。 • 周总理上台把话讲 “求同存异”定大局, • 国际地位在提高 日内瓦会议显实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41张)

课堂小结
背景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
民
5个自治区
族
意义
大
团
结
共同 繁荣 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随堂训练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
A 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 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 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 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 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举措及成效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法律文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 2 、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哪几个民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在学习上有粗心大意习惯的小明学习了民族区 域自治后,对这个制度有了自己的理解,大家看看 正确与否?如果有错误,你能指出有哪些错误吗?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完全独 × × 立,可以不听从中央政府的领
导,只要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就
可以设立自治机关。在自治区
× × 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
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利。
PPT课件_人教版_中国历史_八年级_下册_第七单元_第21课_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用说明

PPT课件_人教版_中国历史_八年级_下册_第七单元
第21课_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用说明
一、概况
作品名称:人教版_中国历史_八年级_下册_第七单元_第21课_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类型:单机版
教育类型:初中教育
适用对象:教师,学生
适用范围: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
制作环境(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07
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
二、按钮
1、为动作按钮,分别超链接到“主页”(第2张幻灯片)、前一张幻灯片、下一张幻灯片、电子黑板(第8张幻灯片)和最近观看的幻灯片。
2、、、、等为“命令按钮”(ActiveX 控件)。
三、其他
1、运行环境(软件)
最低: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
建议:Microsoft PowerPoint 2007或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2、使用时请务必启用所有控件和所有宏。
第 1 页共1 页。
2022-2023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件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 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一)中日建交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和平 共处 五项 原则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1954年确立下来的
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 发表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外交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 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工作出现 新的局面。
从1971年7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到 1972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 建交。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 的席位。
时间: 1971年10月25日 会议: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意义: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
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主要原 因)。 (2)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3)中国奉行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优秀PPT

1、纵向联系法:前后对比港澳历史与现状, 使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历史概念。
2、讨论探究法:解释阐述“一国两制”的 内涵。
说 教 法
3、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还 原中英、中葡谈判的情景及港澳回归的盛况, 激发学生兴趣。
1、学生要自主学习,事前预习,对要学的内 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上课的时要积极参与教 学活动中。
活动探究,学习新课
3.知识链接:
介绍邓小平为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一国两制”构想的创始人、奠基者 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签 定《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邓小平的事迹,让同学们对他有个深 刻的印象,知道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换来今天的统一, 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探究,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七子之歌》让学生体会香港、澳 门回归的喜悦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 尊心、自信心。通过歌曲,教师明确七子的含义, 顺势导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探究,学习新课(13分钟)
1.看地图回顾历史,小组讨论: 香港、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回顾:结合地图讨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应用知识,拓展提高(10分钟)
展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引导同学们说出两面区旗的寓意, 并进一步引导启发同学们思考香 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较好 地看图归纳知识点,从而达到师 生课堂互动效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 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 态紫荆花图案的红旗。红 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 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 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 爱祖国,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 制”的精神。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03
CATALOGUE
历史影响分析
历史事件一的影响
政治影响
历史事件一导致了政治 格局的重大变化,推动 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
。
经济影响
历史事件一改变了经济 运行模式,促进了经济
的快速发展。
文化影响
历史事件一深深地影响 了文化发展,形成了新 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观念
。
社会影响
历史事件一引发了广泛 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事件中的角色 ,通过模拟历史场景来加深对历史事 件的理解。
课堂辩论针对有争议的历源自事件或问题,组织 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
互动问答
鼓励学生提问,并邀请其他学生回答 ,促进课堂互动。
教师点评与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互动 活动进行点评,指出 亮点和不足,给出改 进建议。
经济影响
历史事件三加速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文化影响
历史事件三丰富了文化内涵, 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社会影响
历史事件三改善了社会环境,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04
CATALOGUE
历史教训总结
从历史事件中得到的教训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民族纷争和冲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 苦。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团结对 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各民族团结一 心,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对未来的启示和建议
加强民族团结教 育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 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 结教育,培养他们的国 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举办各种民族文 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道 路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 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 歧和冲突。同时,国际 社会应该共同致力于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5、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D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6、下列各项,属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共同作用的是( A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消灭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7、连线题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9年
土改的完成:
西藏、新疆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动脑筋
西藏是什么时候进行土改的?中心任务 是什么? 1959年。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 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 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材料一:某日报记者: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 农民翻身做主人,解放农村生产力。 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 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 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说:农 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 的拥护。全国农 共产党的威信提高, 巩固人民政权。 以说, 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 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 示高兴表示庆贺。”
土改的必要性
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国家的性质要求必须 进行土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如不进行土改,农 民就不能当家作主,也就不能体现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经
过
1950年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单元的理论性较强,必要处教师应做适度解 说,点到为止,不可展开、联系太多。
4、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大的历史转折 说课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本课内容 本课的主题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 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 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 用。
(四)内容提要
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 和国家,但“文革”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 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 面,
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 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本课地位 教材“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
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三)课程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 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平反冤假错案的展开情况。 3、概述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 景、内容、意义,教师投影相关资料图片、解说、小结。 2、通过阅读,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国平反冤假错案的展开情况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的主要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 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法律 名称。
3.教师总结 4.教师设疑导思,渗透守法教育。 〈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 〈四〉检测反馈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
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 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 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 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五)知识要点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 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过程中有哪些失误? (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2、教师过渡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简介
育英中学 杜长臣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改革开放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时间跨度
1978年——2000年
(二) 主题线索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的过程。
(三)单元地位 承上启下 内容重要
第9课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六)教学建议
1、从学生的身边生活说起,感受身边的历史,启 发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取得的伟 大成就。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 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 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 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 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 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 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 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
背景:
经过十年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 问题。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 错误方针。为此,1978年全国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内容: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 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
二、平反冤假错案 1.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在全国开展平反冤假
错案工作的表现。(为刘少奇恢复名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身边的历史,增强学生体
验。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平反情况。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为了纠正以往“左”的错误,为了摆脱文化 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为了拨乱反正,探索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 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下面我们就来 学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学生明确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2、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教师投影相关资料图 片、解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