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梁伟

合集下载

集体腐败的破解路径基于博弈论的模型分析

集体腐败的破解路径基于博弈论的模型分析

集体腐败的破解路径:基于博弈论的模型分析宋伟(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要:近年来集体腐败成为社会和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腐败发生的显著趋势。

集体腐败是多名腐败分子结成同盟、共同开展腐败行为的现象,具有极强的政治腐蚀性和经济 破坏力。

基于博弈论构建集体腐败单阶和多阶模型分析发现,通过降低腐败黑数、提高腐败被惩处 的概率是治理集体腐败的关键,同时也应加强对腐败分子的心理干预,形成有效的内部人举报制度,构建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以此全面提升集体腐败治理的成效。

关键词:集体腐败;博弈论;腐败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集体腐败也称为腐败窝案或共谋性腐败,指的是多名 腐败分子结成同盟、共同开展腐败行为的现象。

集体腐败已 经成为腐败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近年来被查处的腐败案件 中,带有集体腐败性质的案件占了绝对比重,集体腐败的规 模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都在不断扩大。

例如,“辽宁拉票贿 选案”就是一起典型的集体腐败案件,涉案人员多达500余人,对当地的政治生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天津武 长顺腐败案”涉案的当地干部同样不在少数,其众多亲属也 参与其中,并且涉及多个商业企业•/‘赖小民腐败案”的集体 腐败情节更是骇人听闻,腐败成员相互勾结、谋取利益的手 段也是极其恶劣。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个体腐败 而言,集体腐败具有很强的政治腐蚀性和经济破坏力。

集体腐败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倪星和王立京运用寻租经济学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对集体 腐败的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1]公婷第一 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集体腐败的性质和危害,并指出了集体 腐败与单位腐败、有组织犯罪之间的关系。

[2]薛刚在“过程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涉人”与“知情”是集体腐败道路上分文章编号:1671-394X(2020)06-0100-05离的两点,并对此进行了深人研究。

博弈论与外交决策

博弈论与外交决策

博弈论与外交决策博弈论与外交决策模型Game Theory and Foreign Policy-Making Models 老师:严挺博士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年秋外交决策研究综述思考问题:国际政治理论的预测性问题主流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派别(各个派别是如何看待外交决策研究的?)1.现实主义2.自由主义3.建构主义4.其它:世界体系理论(含马列主义理论)5.外交决策理论?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1.代表人物:Thucydides; Machiavelli; Hobbes; E.H. Carr (1939); Morgenthau (1973). George Kennan(1951); Kissinger. etc.2. 理论前提:--中心议题是战争与和平--战争是自然状态而非历史发展的结果--主体是地域国家集群--国家行为是理性的--国家是单式行为体(unitary actor)3. 概念:安全困境,强权政治;均势政治;无政府;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1.代表人物:Waltz (1979); Gilpin(1981)2.华尔兹国际体系三大特征:--无政府状态--行为主体的同质性--实力分布情况3.吉尔平霸权稳定论4.思考问题:新旧现实主义区别何在?现实主义如何应用于外交?自由主义等理想主义:Wilson新自由主义1.代表人物:Keohane and Nye (1977)2.重要概念:相互依存;合作与制度;动机的多样性;行为主体的多样性3.思考问题:与新现实主义的异同?如何评价外交决策?建构主义:Wendt;社会建构(观念、偏好等)世界体系:1. 代表人物:Kaplan; Wallenstein (1974);2. 重要概念:中心\半边缘\边缘;资本主义国际秩序3. 马列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战争理论外交决策理论理论的争鸣1. 分析单位层次问题?a?a国际政治研究方法--个人、团队、机构、国家、跨国、全球层次等--沃尔兹:国际关系理论vs.外交决策理论--国内政治的重要性: Martin and Simmons(1996)2. 国家行为主体的同质性vs. 多类型3. 国家行为主体的理性选择模式概念:危机决策、限制理性、决策心理理论派别(从分析单位层次划分):官僚式决策、团队决策、个人决策+ 民意、媒体和国际组织等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中国外交决策理论发展阶段:1. 1949 ¨C 1960s--传统/历史研究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现实主义/理性行为体学派2. 1960s末¨C 1970s--中美苏三国战略/派别分析学派3.1970s末¨C--制度学说--认知学说--行为主义研究有关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论学派传统/历史研究学派1.主要解释变量:传统中国思想的延续以及中国的近代世界观2.例:传统信仰系统(儒、道、佛教思想)是影响中国外交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学派1.主要解释变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 例:?°人民战争?±?°统一战线?±等思想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现实主义/理性学派1.主要解释变量:实力、国家利益、国际环境2.例:一边倒→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建交反映了中国对国际环境的现实主义战略考虑中美苏三国战略互动学说(现实主义/理性学派的延续)--争议:中国在两极世界中的地位问题派别分析学派vs.外交历史学家的研究制度学说1. 主要研究对象:中国外交决策制度2. 例: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军方等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认知学说1. 主要解释变量:认知和错误认知2. 例:中美关系的短期变化就在于美国对中国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研究1. 研究对象:外交政策行为2. 解释变量:各种社会经济等情境因素3. 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和数据资料分析4. 实证主义和理论归纳:中国外交政策研究两大趋势思考问题:各学派的优劣对比,你倾向于赞同哪些学派?如何应用?外交政策的主体和理论Margaret Hermann and Charles Hermann (赫尔曼)简介外交政策的主体是什么?1. 问题的提出:--分析单位层次及外交政策--例:个人、团队、议会、民众--外交决策的?°黑匣子?±--认识:决策者可能会随着具体政策问题的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有所改变--?°决策者条件论?±:影响决策者做决定的条件是什么?2. ?°终极决策者?°(Ultimate Decision Unit)的概念:--常见的外交政策主体:官僚机构、小团队及个人--定义:?°终极决策者?°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能力掌控政府的外交资源b.具有权力能阻止其他决策单位以一定代价(在他们承受范围内,非公开地逆转其既定立场-- “终极决策者”分类:a. 决定性领导人(predominant leader)b. 单一团队(single group)c. 多个自主行为体(multiple autonomous actors)--各类“终极决策者”的特性a. 决定性领导人1)重要因素:对外交政策倾向(世界观、人格)2)分类标准: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外界信息)b. 单一团队1)重要因素:团队理念2)分类标准:效率高低c. 多个自主行为体1)重要因素及分类标准:各个行为体之间是否为“零和”--分类:自我封闭型vs. 开放型如何确定外交决策主体?参见图一(Hermann and Hermann, 1989, p.370-371)理论观点:自我封闭性更容易表现出极端外交决策行为(包括不作为和武断行为):更容易卷入冲突;而开放型则反之。

基于政策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博弈分析——一种博弈分析的视角

基于政策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博弈分析——一种博弈分析的视角

律具有 同等功 效 , 至优先 于法 律 , 甚 到越 来越认 识
收 稿 日期 :0 9—0 20 1—0 1
但并 不能 决定 政治 系统 内部如何 运转 , 于涉及 难
基 金 项 目 : 海 市优 秀 青年 教 师科 研 专 项基 金 资助 项 目 博 弈 规 则 与合 作秩 序 》 果之 一 ( 准 号 :z 0 0 0 。 上 《 成 批 h ̄ 7 1 ) 作者简介 : 陈毅 (9 9一 , , 南信 阳人 , 17 )男 河 复旦 大 学 国 际 关 系和 公 共 事 务 学 院 博 士 后 , 东政 法 大 学政 治 学 与 公 共 华
性” 统治方式 也越来越 由单一 式 的行 政命 令走 向 ,
我们对 政策 的认识 经 历 下 面转 变 : 国著 名 美
学 者托 马斯 ・ 戴伊 曾对 政 策 的经 典 定 义 为“ R・ 就 是 政府选 择做什 么或不 做什 么 ” ① 策是 经过 政 ,政 府 过程这个 “ 黑箱 ” 的产 物 , 正如 美 国著 名 的政 治
依赖 多元参与 的 协商 式共 同治理 , 型 的央 地关 新
系也表 现为互 动的政策关 系 。这 也是 我们基 于政
策来思考 央地 关系 的原 因所在 。对政 策 的认 识也
由过去 的刚性政 策 , 即作 为 红头 文 件 的政 策 与法
学 家伊斯顿 所做 的政 治 系统 模 型如 图 1 示 , 所 人 们 的需求 、 漠 和 支 持 经 过 输入 进 入 政 治 系统 , 冷
第 2 卷 第 3期 1
21 0 0年 6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T n jU i ri o ra S ca S i c e t n o gi n es yJ un l o il ce eS ci v t n o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及其利益博弈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及其利益博弈

第21卷第4期2009年8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 nstitute of Public Ad m inistrati on Vol 121No 14Aug 12009收稿日期:2009—04—28作者简介:杨宏山(1971—),男,安徽全椒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及其利益博弈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从公共政策过程看,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官员、规划师、开发商、普通市民等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公平性和正义性,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强对规划机构的监督,在多元利益诉求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维护多元利益平衡并保证公共利益。

关键词:城市规划;利益博弈;利益平衡;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F224132 T U984 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33(2009)04—0013—04现代社会由于城市社会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城市规划能够正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诉求,经由一定公共选择过程,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权威性的目标选择和综合部署。

这种经由公众参与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

考察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大体上都经历了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的转化过程。

与此相适应,城市规划也经历了由城市政府(权力)和规划师(知识)主导的制度安排,转向政府(权力)、规划师(知识)、公众(社会)、开发商(资本)多方参与和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公众参与和市场力量介入城市规划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推进城市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市民权利并提升公众福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转型的步伐,城市规划研究也经历着从传统的物质空间研究视角向社会利益和公共政策研究视角的路径转型。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_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_以中国_复关_入世_谈判为例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_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_以中国_复关_入世_谈判为例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以中国 复关 、 入世 谈判为例钟龙彪 王 俊【内容提要】 双层博弈模式的特点在于从国际与国内政治互动的视角来解释国家的对外行为选择。

应用双层博弈模式观察中国外交可以发现,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决策环境正在发生变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外联系密切化、行为主体多元化及大众政治扩大化。

外交决策模式因此发生转型,正在由单一的国际层次博弈转向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

在进行外交决策时,决策者不得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需要根据对国际、国内两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后做出慎重选择。

对中国 复关 、 入世 谈判进程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关键词】 双层博弈;中国外交;决策模式【作者简介】 钟龙彪,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037);王俊,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福州 邮编:350001)【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07-0062-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急剧扩大,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对外交往,外交与内政的互动愈来愈明显,国内因素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日益上升,使得中国的外交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化。

本文应用双层博弈模式,从决策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模式正由单一的国际层次博弈转向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

一 双层博弈:国家对外行为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决策就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由此在社会中实现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是在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的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行为。

外交决策是在一个可感知的总体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内部环境的国内政治体系和作为外部环境的国际政治体系。

①可见,决定国家对外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但是,这两个因素哪一个更重要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博弈论蒋文华浙江大学

博弈论蒋文华浙江大学

第一讲、博弈论概述献给诸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小胜者术,大胜者德。

第一章何为“博弈”博:博览全局弈:对弈棋局→谋定而动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据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的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第一节从一个简单的故事说起博弈时要搞清楚对手是谁!博弈时要搞清楚和别人比什么!行为选择既跟对手的情况有关,又跟所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特别提示:博弈既可以是竞争,也可以是合作!特别提示:博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特别提示:博弈,只需领先一步,高人一筹!博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由于直接相互作用(互动),每个博弈参与者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行动),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行动)。

博弈的核心在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换位思考,用他人的得益去推测他人的策略(行动),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行动)。

特别提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就是为自己未来的遭遇着想。

——米兰·昆德拉特别提示:如果因为对方眼中的你的傻,而让对方更愿意和你合作,何乐而不为呢?(大智若愚)特别提示:请不要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去追求成功!特别提示:选对市场(对手)比选对策略更重要!特别提示:在博弈之前,博弈就已经开始了!第二节博弈的渊源一、中国的理解博+弈=下围棋略观围棋,法于用兵,怯者无功,贪者先亡。

----汉代刘向,《围棋赋》二、西方的理解game(规则)费厄泼赖(fair play)第三节学习博弈论的收益一、当局者清更有利的选择更快速的反应二、旁观者更清理解历史与现实预测未来的发展三、提出完善游戏规则(制度)的建议第二章发展简史第一节最初的探索和应用一、古诺模型参加博弈的双方以各自在同一时间内相互独立的产量作为决策的变量,是一个产量竞争模型。

二、伯川德模型该模型与古诺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把其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量作为竞争手段和决策变量,通过制定一个最优的销售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基于博弈论的国家战略利益冲突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国家战略利益冲突分析
F 2 24
立 了 动 态 博弈 模 型 , 据 极 值 原 理 进 行 分 析 , 出均 衡 策 略 , 而 讨 论 了不 同 情 况 下 国 家 战 略选 择 的最 优 控 制 。 根 得 进 关键词
中 图分 类 号
Co fit a y i fNa i n lS r t g c I t r s sBa e n t e Ga e Th o y n lc sAn l s so to a ta e i n e e t s d o h m e r
相 互 毁 灭 情 况 的可 能 性 , 以不 会 导 致 z O或 X O 所 z 。
3 博 弈 解 析
利用微分对策 中的极值原理分析上述模 型可能 的最 优 解, 首先构造 Ha l n函数 l mio t 6 ]
首先 给出崛起 国家与 霸权 国家 的动 态对 策模 型, 后 然 解释各变 量含义与参数 限制条件 。
建立 系 统 方 程 :
』一 1 z \ 《
2一 m 2 2一 z c2 z 1
( 1 )
() 2
设 性 能指 标 为
1 )霸权 国家和崛起 国家作为博弈 双方 , 决策者 均为 理 性行 为主体 , 国家 间不会发生相互毁 灭事 件 ; 2 面对 国家战略利 益冲突时 的策略选择 , ) 以对本 国经 J “ )一 lf 1 ) z ( 一U X ] (, - 一V X 一 1 ) 1 ( 初始条件 为 , ( ) l, 2 O —zo 其 中 O Xo 7 O — 0 . ( ) 2, 2 l 2 2 % l<
Cls m b F2 4 a s Nu er 2
1 引 言
纵 观历 史 , 国际政 治格局 的发 展演 变时 刻伴 随着 国家 间崛起 与遏 制的战略利益博弈 。霸权 国家为维 护其 主导 构 建 的国际体 系 , 不惜消耗 巨大 的政 治、 经济 、 军事 资源 , 力 竭 遏制崛起 国家的发展 。崛起国家往往因为霸权 国家 的遏 制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博弈2012课程讲义案例分析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博弈2012课程讲义案例分析

1
帕累托最优与 纳什均衡的区 别是什么?
2
为什么要达到 帕累托最优? 有意义吗?纳 什均衡的作用 何在?
3
实际改善公共 物品的私人供 给的方法有哪 些?
5.2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寻求解决搭便车问题的 方法,自愿贡献与强制贡献相结合。
(2)保护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者产权
(3)相应社会观念的改变,政府履 行决策、监督、监管的重要功能。
• 利用n个等式,消去 i 得到帕累托均衡条件
ui / G pG ui / xi px
• 所有居民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价格比率
——萨缪尔森条件
帕累托最优的公共物品供给 > 纳什均衡的公共物品供给
3. 3博弈模型分析-更直观认识
• 因为这个博弈中的矛盾 是个人付出与整体回报 的矛盾,即每个居民在 给定其他居民的选择的 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 优战略。
• 非排他性 • 非竞争性 • 消费的外部性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3
1. 2 问题提出
一个社区
n个居民
机会主义 搭便车者
自愿 提供沙袋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共建大堤
4
2.1 解题思路
构建模型 供给决策 纳什均衡 探讨现实意义
提出应对策略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2.2 基本假设
(1)沙袋用于建设大堤,所有居民都受益, 而私人物品只使自己受益;
•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单个 居民与其余居民收益的 反应函数。
假定个人效用函数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ui xi G
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15
3. 3博弈模型分析-更直观认识
• 0 1, 0 1, 1 ,使其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1期2012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2Vol.9No.1传统的公共决策视角是一种权力视角,这种视角从权力主体的单一立场出发,其决策的结果往往背离公共决策公共性价值,造成决策失误,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基于这个事实,本章将引进博弈论的视角对公共决策的主体、内涵以及决策过程进行重新考量,以促进公共决策正义性价值的实现。

一、公共决策中博弈论视角引入的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利益主体对自我利益的强烈关注以及整个社会对利益主体权利义务的理性认识提升了各利益群体对决策介入的迫切需要。

那些在利益格局中本已存在的或新近出现的诸多主体都有着表达其要求,希望政府作出利于自己决策,以维护自我既得权益的强烈愿望。

可以说,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国家和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公民权利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利益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以“权力视角”为中心,以政府为单一决策主体的公共决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共决策领域急需引入另一种视角———“关系视角”。

博弈论视角正是这种关系视角,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简而言之,决策主体在做出决策时,在考虑其他理性人最大效用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

同时,它充分尊重所有决策主体参与决策的自由和权利,强调决策中各博弈主体力量的规制与均衡。

这种通过利益相关方自由博弈的“关系视角”正迎合了时代对公共决策正义的吁求。

笔者把博弈论引入公共决策分析,首先从公共选择理论中得到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种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在尊重每个理性人基础上分配利益,政治市场不仅分配具体的利益,更重的是它还分配人的权利。

如果人的平等、自由、受尊重等权利在分配利益的经济市场里能得到完整和维护,它更理应在分配权利的政治市场里受到同样的对待。

原因显而易见,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

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它从个体选择出发,尊重个体选择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博弈论视域,尊重个体理性,体现了个体理性在“两种市场”选择逻辑的一致性。

其次,作决策是个人、集体、国家运行中常见的事项。

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公共决策等。

个人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集体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组织分享性的集体利益,公共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博弈论作为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的现代决策理论,被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广泛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

公共决策分配的是公共利益,内含公共性价值,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都不是单方面单角度的决定过程,而是博弈的过程,那么公共决策更应该如此,即充分尊重利益相关主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参与到具体决策的博弈中,这是公共决策正义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再次,当今中国发生的一些公共决策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种假设:在公共决策中,如果公民和社会团体能够出场和公权力进行博弈,则会促进公共决策的公平正义。

比如:2004年深圳西部通道工程原计划要经过居民小区,小区居民因为工程的污染而意见纷纷,此后,政府和小区居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博弈,博弈的结果皆大欢喜,小区居民作出了让步———同意工程继续进行,政府机构也作出了妥协———改变工程设计方案,以尽可能减少对沿边居民的影响。

基于以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三点理由,我有理由认为“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在于,对此探讨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这种时宜。

二、博弈论视角下公共决策内涵的重新考量传统“权力视角”的公共决策主体单一化,公共决策目标更为强调效率,公共利益模糊化和虚拟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内涵必然要从以下几方面重新审视和考量。

第一,公共决策主体。

博弈论视域下的公共决策主体不同于政府单向度的传统公共决策,它是多向化的。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观念,即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

”[2]西方一些学者把政治现代化概括成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过程,从历史考察,这种过程的逻辑模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梁伟(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摘要: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本论题把博弈论视角引入公共决策中,试图对公共决策的主体、目标、公共利益作重新的考量和分析,以寻找公共决策正义的进路。

关键词:博弈论;关系视角;公共决策45··式是: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建立———政治活动的制度化———政治民主大众参与。

亨廷顿把政治现代化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中一条要素就是“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3]西方政治决策主流理论都是把民主化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制度化和公民参与看作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

由此,“公共决策主体变迁的逻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多元”。

[4]公共决策主体除了政府外理应还包括其他决策主体。

李玲玲提出了公共决策主体三元整合的理论。

她认为,公共决策主体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决策主体和社会公众,公共决策的核心主体是政府,包括政府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准公共决策主体是指第三部门,即是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利益集团、社会团体等,它是公共决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公民或选民)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每个主体共同作用于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

第二,公共决策目标。

不同的决策主体目标不同。

公共决策的主要目标有“货币财富、权力、地位、荣誉、公正、稳定以及秩序等”。

[5]公正、效率、稳以及秩序都是政府追求的目标。

但是它们并不是处于同一位置,而是具有一定的序列,公正优先于其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首要目标。

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志愿性的社会组织”[6],比如绿色和平组织、无国界卫生组织等,它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不是经济体,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代表的是公民社会对偏离公共价值的公共权力的干预力量,它在公共决策中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正义、自由等公共性价值。

公众的目标是最大化满足其偏好(货币财富、权力、地位、荣誉)。

为了在博弈中获取更大的效用,具有相同偏好的公众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具有不同偏好的公众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在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标。

由于各决策目标的不同,必然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冲突,冲突体现了权力与权利之间的限制,冲突解决的过程是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力相互妥协与让步的博弈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各决策主体的目标也是透明的,比如政府决策的首要目标是公正,一旦政府在公共决策中作出的策略偏离“公正”目标,则会引起其他决策主体的非议与抵制。

在博弈的过程中,决策权利主体与权力主体,权力主体之间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制衡和激励力量,对公共决策正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内涵是个高度抽象、易生歧义的概念。

公共决策是通过调整和分配公共利益,从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很多公共决策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对公共利益定义不清造成的。

因此,对公共利益内涵作出严格的界定显得尤为必要。

公共利益是关系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利益,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分享性,它不仅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

公共利益的主体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公共利益不是某个集团、阶级利益,也不是政府利益,而是社会成员的利益。

基于以上对公共决策主体、公共决策目标以及公共利益的界定之后,本论题认为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是指政府、第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为分配、增进和实现自身利益而在各种备选策略集中选择某个最能够实现决策主体目标的策略过程,同时,公共决策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决策主体,通过竞争、博弈,达到利益相对均衡的结果。

三、博弈:公共决策正义的进路有关正义的理论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很多关注的是所谓的“结果的正义”,很少关注“程序的正义”。

然而,这种局面从上世纪6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从关注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开始研究过程或程序本身的正当性问题。

比如1971年,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并着重对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论述。

差不多在罗尔斯的理论出现前后的一段时期,在法哲学领域内,也出现了一种研究程序正义的思潮。

一些英美学者认为公正的程序可以保护一些人类独立的内在价值,比如人的自然权利,基本的自由价值和人的尊严,只有这些价值得到保障,那些其利益会受到程序结果直接影响的人才能受到基本的公正对待。

如果有可能的话,人们宁肯选择通过公正的程序作出一项不绝对公正的公共决策,也不愿意选择通过不公正的程序实施一项较为公正的公共决策。

对于公正的程序人们能可预见它产生的结果,而对于不公正的程序,人们无法信任它的结果的公正性。

因此,公共决策的决策程序正义有着重要的价值。

公共决策所要实现的最低限度程序正义要求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是公共决策参与的开放性。

这一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是那些其权益可能会受到公共决策结果直接影响的主体应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当中,从而对决策的结果发挥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一些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对自己的利益有着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决定过程中,如果不能向有权作出决策的人或机构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不能与其他各决策主体展开有意义的论证、说服和交涉,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公正感,这种感觉源于其权益受到裁判者的忽视、其道德主体地位遭到裁判者的否定这样一种现实。

因此,为确保公共决策权益相关者受到公正的对待,必须开放政府之外的公共决策主体,尊重这些主体的选择自由与选择权利,让他们在决策中表达利益诉求,对决策结果产生有效的影响。

博弈论视域下的公共决策强调公共决策主体的开放性,肯定决策主体的个体理性选择自由与权利,尊重决策主体参与决策过程,把公共决策过程看作决策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满足了程序正义这一基本要求。

第二,裁判者的中立性。

程序正义的这一要求有以下含义:裁判者应当在那些其利益处于冲突状态的参与者各方之间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地位,而不得对任何一方存有偏见和歧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