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侧孔方向及注药速度对剖宫产手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体会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体会
固定 的松 紧 。并 拍 摄 前 臂 正侧 位 片 ,观 察 骨 折 处
中男 2 6例 ,女 9例 ;年 龄 1 4 6~ 6岁 ,平均 2 3
岁 ;病 程 2 h一2 ,平 均 8 ;首 诊 于 本 院 2 d h 8例 ,
外 院 7 ;重物压砸伤 7 ,交通伤 5例 ,自体 例 例
摔 坠 伤 2 例 ,其他 2例 。骨折 分 布 :直 接暴 力 1 1 1
月 ~ 02 6 2 1 年 月期 间采用尺骨克氏针固定配合杉 树 皮 小 夹板 外 固定 治 疗 闭合 性 前 臂 双 骨 折 3 5例 ,
取得 满意 的疗效 。 现 报告 如下 。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共计 3 例 ,均为本院就 5
诊 ,前 臂 全 长 X线 片报 告示 前 臂 双 骨 折 患 者 ,其
入 硬 膜 外 腔 后 ,取 1 略长 于 硬 膜 外 穿刺 针 的腰 根 麻 (6 )经 硬膜 外穿 刺针 向前 推 进 ,直 到 出现典 2G 型 刺 破 硬 膜 外 的 落 空感 ,取 出腰 麻 针 的针 芯见 脑 脊 液 流出后 ,从腰 麻 针注入 罗 派卡 因 1 ml 2 % . 加 5 5 葡 萄糖 05 l .m 。退 出腰 麻针 经 硬膜 外 穿刺 针 头侧 留 置 硬膜 外导 管 3 5m。每 2 n用针 刺法 测定 1 c mi 次 感 觉 阻滞 平 面 ,可 用 手 术 台控 制 麻 醉 平 面 ,麻 醉 平 面控 制 T 8以下 ,2~5 i mn间隔监 测并记 录 血压 、
弛好f l 1 ,对孕妇及胎儿影 响小 ,小剂量药即可 以获 得满意 的麻醉效果 。硬膜外置 管需要可维持长时 间麻醉和术后镇痛 ,无 明显并发症等优点。虽然 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 响 ,但通过积极补液和控 制平面以及血管活性药物适当应用 。

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选择

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选择

妇产科手术麻醉如何选择在现代医学持续发展下,医疗服务逐渐面临较大挑战。

临床妇产科手术作为常见治疗方法,其主要划分为两种,即妇科手术、产科手术,以麻醉角度分析发现,妇科手术麻醉和普外手术差异较少,与外科手术基本一致。

但对于产科手术来讲,除了需要对孕妇、胎儿身体健康予以关注之外,还应该考虑麻醉方法和药物禁忌,下面对妇产科手术麻醉选择进行具体分析。

1妇科手术麻醉在患者选择妇科手术治疗时,通常涉及子宫与输卵管等部位,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往往需要进入腹部或深入盆腔、阴道操作,部分手术还要求患者维持截石位或头低位等体位,除了会对手术操作提出较高要求之外,还会对患者呼吸、循环造成影响,使患者下肢受压处发生损伤,因此,在患者麻醉前进行严密准备,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1.1.妇科手术麻醉特点在女性患者手术治疗时,妇科手术属于特有手术方式,使其麻醉方式针对性较强,但在整个手术过程,需要根据手术要求谨慎选择麻醉方式,保证麻醉效果符合手术要求。

总结妇科手术麻醉特点主要包括:(1)妇科手术主要是针对盆腔深处操作,如子宫与其附属结构等,单一持续硬膜外麻醉很难达到预期镇痛效果。

(2)选择妇科手术时,患者体位主要选择头低位、截石位,维持良好体位,会直接影响患者呼吸与血流情况,应该注意药物使用剂量。

(3)选择妇科手术治疗时,急诊患者主要表现为中老年人群,常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做好麻醉前纠正极其重要。

1.1.妇科手术麻醉选择对于急诊手术患者来讲,主要是将全麻作为重点,以普外全麻为前提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可以保证麻醉效果。

在非全麻患者治疗时,硬膜外麻醉属于较为常见麻醉方法,但现在对于腰硬联合麻醉作为比较有效麻醉方式使用更广泛,通常应用在非全麻手术治疗中,特殊情况选择此种麻醉方式。

在多数妇科手术患者中,全麻是比较有效麻醉方式,具有较高适应性,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

1.3 常见手术麻醉方法在常见妇科手术中,子宫与附属组织切除术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通常应用于子宫颈癌与子宫肌瘤等治疗过程中,以实现子宫部分、全部组织切除处理。

腰麻联合麻醉应用于剖产术的体会

腰麻联合麻醉应用于剖产术的体会

腰麻联合麻醉应用于剖产术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对120例asa分级ⅰ-ⅱ级需行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ⅲ组,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ⅱ组为腰麻,ⅲ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监测并记录sbp、dbp、hr、spo2,apgar评分及疼痛程度,疼痛用vas评分法(0-10),0为无痛。

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比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肌松效果满意。

结论在术前准备充分,规范操作,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是安全、有效、平稳、可行的。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起效时间;肌松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1-02近年来,蛛网膜下腔与硬脊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下腹部、盆腔和下肢的手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以下简称腰麻)运动阻滞完全,但单次给药有时难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无法实施术后镇痛;硬脊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膜外)麻药用量大,阻滞效果不完善,起效慢,而腰硬联合麻醉二者优点兼有。

我院自2004年以来,开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患者,效果满意。

本文意在比较连硬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患者循环变化及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20例需行剖宫产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无呼吸循环系统疾患,年龄20-35岁,体重60-80kg,随机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硬膜外组、腰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40例。

12方法病人入手术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sbp、dbp、hr、spo2,在上肢开放静脉通道,鼻导管吸氧,所用麻醉包均为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腰麻包、硬膜外包和联合包。

ⅰ组硬膜外组:穿刺针18×80mm,药物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行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向头侧置管,留置3cm,先给2%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而不在蛛网膜下腔后,追加2%利多卡因8-10ml,随后根据需要酌情追加药物,术后吗啡2mg用于术后镇痛。

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比较

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比较

e c o ae i A gop necmprdwt E ru <0 5.na dt n C mp rdwt A go p C ru n S A go pcudepes h . )I d io , o ae i E ru , Sgo p adC E ru o l x rs 0 i h q ik r f c. eie,h p a onso e b rs m n eetrego p a os nf a t iee c >00 ) uc e f tB s s teA gr it f w on o gt s he ru sh dn i icnl df rne ee d p n a h gi y f .5,
【bt c O jc v oi eta eaet t fc yt e k d f p ua i etn adp v esm nw- A s at bet eT vsgt t ns e ceet b re i s i r j i , n r i o eko l r ] i n i eh hi f s h n o e d ln c0 od
硕 士研 究生 . 主任 医 师 。 醉科 主 任 ; 究 方 向 : 副 麻 研 I 麻醉。 临床
1 6 中 国 医药 导 报 CHIA DIALH A D O N ME C ER L
21 0 2年 6月第 9卷第 1 8期

麻醉 与 镇 痛 ・
观察 并 记 录 低血 压 、 心 、 恶 呕吐 、 战 、 痛 等麻 醉并 发 症 及 寒 头
不 良反 应 。 14统 计 学 方 法 .
均 能 耐受 . 三组 孕妇 均无 严重 不 良反 应发 生 。
【 yw r s S ia a etei; pd r n s ei; pn le iua a etei Ke o d 】 pn l n s s E iua a et s S ia— pd rl n s s h a l h a h a

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体会

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体会

心里 , 防止仰卧 位综 合征 , 必要 时取 左 侧 位以使 下腔 静 脉 离开 巨大 子 宫 的压 迫 。 静脉注射麻 黄碱 , 血压 提高 , 使 保证 正 常 的灌注压 。麻醉引起 的低血压 。手术 中,
使腰 麻平 面不 超 过 T , 不足 部 分用 硬 R其 膜外注药 量 来 调 节 , 术 中注 意 补 充 液 且
吸抑制 , 术后 及时随访 , 密切 观察 , 一旦有
呼 吸 抑 制 可 以 用 纳 洛 酮 拈 抗 。 本 组 没 有 发 生 呼 吸 抑 制 , 麻 醉 平 面 控 制 T 下 与 8以 关 系密切 。
痛。 由于穿刺技术的改进 , 对硬脊膜 的损 伤小 , 减少 了脑脊 液 的外 漏 , 术后 头痛 使 的并发症 显著减少 。 麻 醉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安全有 效 、 无痛舒适 的麻 醉 , 腰麻和硬膜外联合 麻醉
参 考 文 献
1 庄心 良, 曾因明 , 陈伯銮 . 现代麻 醉学 [ . M]
第 3版.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5 14 . 2 0 :44
刺人蛛 网膜下腔 , 待脑脊液注入 等比重布 比卡因 8—1 m 0 g约 3 0秒 内推完 , 出腰 取 穿针 , 置入硬膜外导管 3 5 m, 卧位后 , .e 平
硬 膜 外 的优 点 , 其 缺 点 , 有 麻 醉 药 用 避 具
总之 , 腰硬联合麻 醉用 于产科手 术的 几 年时间里受到医生和患者 的认可 , 是产 科 手术 首选 的麻醉方法 。在工作中 , 我们 还必须 严 格操 作 常 规 , 免 并发 症 的发 避
生 , 后 及 时 随 访 。 有 报 道 称 , 临 床 上 术 在
量小 、 作用发挥 快 、 效果 确 切 、 肌松 充分 ,

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分析

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分析

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比较分析剖腹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目前有许多不同的麻醉方法可供选择,其中腰硬联合和硬膜外麻醉是两种常用的麻醉方式。

在剖腹产手术后,病人需要进行镇痛治疗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以及提高术后康复的舒适度。

对于这两种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一、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效果分析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注入到硬膜外腔,使局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

其优势在于麻醉药物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避免对母婴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麻醉方式还可以减少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镇痛效果,一些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在手术后24小时内提供有效的镇痛,降低病人的术后疼痛评分,并且相对于传统的镇痛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

针对腰硬联合和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分析,试图确定哪种麻醉方式更适合剖腹产手术。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两种麻醉方式在术后的镇痛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

也有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在术后的镇痛效果上略优于腰硬联合麻醉,尤其是在术后24小时内,硬膜外麻醉可以提供更持久的疼痛缓解,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结果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都是有效的镇痛方式,可以为剖腹产手术后的疼痛提供有效控制。

在具体选择麻醉方式时,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部位、术者经验、病人对镇痛效果的要求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未来需要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并进一步优化镇痛治疗方案,提高病人术后的舒适度和康复质量。

腰麻不同推注速度在产科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腰麻不同推注速度在产科手术中的效果比较由于产科在下腹部手术,对肌松和手术牵拉有较高的要求,腰麻控制平面高度显得更为重要。

腰麻的不同推药速度,对于控制麻醉平面有明显差别。

通过对不同推注速度的效果观察,我认为掌握较好的推注速度,能更好的控制麻醉平面,提高手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初产妇90例,ASAI~Ⅱ级,体重51~74kg,身高1.48~1.72m,年龄19~41岁。

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

术前无妊娠合并症,且禁饮、禁食6~8小时。

1.2方法术前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间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左侧卧位,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腰硬联合穿刺针于L2-3间隙穿刺,针眼向头端。

腰麻液用0.75%布比卡因1.5ml,稀释至2ml,匀速推注,其中A组12秒、B组9秒、C组6秒注完。

置入硬膜外管后,平卧位观察、调整平面,平面超过T10即可开始手术。

平面不够则可硬膜外加用2%利多卡因,以及视手术情况静脉加用芬太尼。

麻醉效果评定:优良:患者无不适,肌松好,手术顺利,血压波动在20%以内,无恶心呕吐、头昏胸闷,无需辅助用药;劣:有明显牵拉痛,肌松差,需镇静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或手术血压波动超过20%,恶心呕吐、头昏胸闷冷汗等麻醉平面过高症状。

分别记录达到麻醉平面所需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麻醉阻滞不全发生率,手术医生对肌松的满意率,新生儿Apgar评分。

根据血压及术中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液体输入量。

1.3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卡方检验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A组优20例(67%);B组优28例(93%);C组优25例(83%)。

三组麻醉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

其中A组10例效果差者均为麻醉平面过低,导致肌松差、牵拉反应严重,需要硬膜外用药,以及静脉辅助用药。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


效时 间短 , 神经 阻滞完全 , 麻 醉效果确切 , 手术顺 利安全 完成 。 腰 一硬联合麻 醉在剖 宫产手术 中具有 用量少 , 安全, 神
经 阻滞 完 全 , 副 反 应 小 及 术 后 可放 置 止 痛 泵 的优 点 , 是 一 种 安
3 讨论
全有效值得信 赖的麻 醉方法。
有关数据表 明,至少有 4 0 %~ 5 0 %的脑 卒中患者在卒 中后 有抑郁的体验 , 多发生在脑卒 中后 2 个月 1年 。关 于脑 卒中
时间可控 的优点 ,应 用于 临床 可起到较好 的麻 醉效 果 。现将 2 0 0 9年 1 月—2 0 1 2年 1 2月 1 2 0例剖宫 产手术 应用腰 麻 一硬
脑卒 中患者多为 中老年人 , 多伴 发心血管 疾病 , 黛力新 对 脑卒 中后抑郁 的治疗 已逐渐 被证 实安全有效1 3 , 4 1 , 而且黛力新能 提高急性脑梗死 患者参 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 促 进患者神经功 能障碍的早 日恢 复魄 。对 于药物治疗脑 卒中抑郁的患者一定要 遵医嘱加减药 或停 药 , 停药后 的 2 周 内要密切关注可能 出现 的 停药症状 。 总之 , 对 于脑卒 中患者 , 医务人员 和患者家属要在 日 常生活 中多给予关心和帮 助 , 预 防病后抑 郁 的发 生 , 对 于 已经 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 , 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药 物治疗 。
自行消除要及时就医。
外麻醉同时应用 , 是近年来常用 的椎管 内麻醉方法 。腰麻 是将 麻醉药注入珠 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 , 麻 醉起效 快, 肌松好 ; 连续硬膜 外麻醉是将麻 醉药物注入 硬膜外腔 作用 于椎旁组 织 , 经根蛛 网膜绒 毛阻滞脊神经根 , 以及 局麻药 弥散 过硬 膜进入珠 网膜下 腔产生“ 延迟” 的脊 麻 , 起 效慢 , 但是 可 以 留置硬膜外导管连续给麻醉药 , 不受手术时间限制【 ” 。 腰麻 一硬 膜外联合麻醉可充分发挥腰麻起效快 、 肌松 完全和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在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的注药速度带来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一组的患者麻醉时的注药速度为10s,二组为15s,三组为20s,通过对三组患者麻醉药物注射后的麻醉效果对比来研究麻醉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

结果:一组患者T6阻滞出现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出现时间等均低于二组和三组(P<0.05)。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药物的注射速度与麻醉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最佳麻醉效果,应该将注药速度控制在15~20s之内,以此能够有效的提升阻滞剂运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注药速度;麻醉效果;分析研究前言:腰硬联合麻醉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麻醉方式不但起到的麻醉效果好,也能起到腰麻、硬膜外麻醉以及镇痛的效果,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手术进行之前都会为患者实施麻醉,麻醉的类型有全身麻醉和半身麻醉,该麻醉工作的实施能够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痛苦感以及不适感,也能进一步的提升手术的顺利性。

由于一些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并不能完全的确保手术使用时间,如果手术时间过长那么中途需要为患者追加麻醉药物的使用。

虽然麻醉药物对保障手术顺利完成有着一定的效果,但也会提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基于此,为了保障麻醉能够起到提升手术顺利性效果的同时也降低对患者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合理控制麻醉的速度,以此从有效注射中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本院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90例,一组、二组、三组患者均30例,一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5.4±7.3)岁。

二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在(34.5±7.1)岁,三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3.6±7.3)岁。

不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救 工作 。多胎妊娠容 易发生产后出血 , 严重 时甚至危及产妇 生
瘫 等严 重后 遗症 , 预后不佳 , 不仅给家庭带来 极大痛苦 , 还要 背 负沉重 的经 济负担 , 应从多方面注意 。多胎妊娠因同时孕育多
较多, 故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有报道 :
命, 因此 , 产后 出血 的预防尤为重要。 准确掌握两个胎儿分娩的
1 资料 与 方 法
作者简介 : 李荆钟 , 男, 本科 , 主治 医师。 E - m a i l : l i j i n g z h o n g 9 9 5 @1 6 3 . c o m 基层 医学论坛 2 0 1 3 年4 月第 1 7 卷第 1 0 期
端置人腰麻 针 ,之后将 腰麻针缺 口转至产 妇右侧 即向屋顶方 向。见清亮脑脊液推注盐酸布比卡因 , 1 5 5 c m≤身高 < 1 6 0 c m推 布比卡 因 5 m g( O . 5 %布 比卡因 1 m L + l O %葡萄糖注射 液 1 mL ) ,
【 1 ] 乐杰. 妇产科学【 M ] . 第7 版.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9 : 1 2 0 一 . 1 2 3 . 【 2 】 许道琳 , 范明 . 妊娠 中期 贫血对新 生儿体重 的影 响[ J ] . 中国妇幼保
健, 2 0 0 7 , 2 2 ( 2 6 ) : 3 7 5 % 3 7 6 0 .
【 3 ] 刘海 燕. 1 0 %葡萄糖酸钙在 双胎妊娠剖 宫产手术 中的应用 [ J ] . 中国 妇幼保健 , 2 0 0 9 , 2 4 ( 3 0 ) : 4 3 0 7 - - 4 3 0 8 .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一 2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侧孔方向及注药速度对剖宫产手术临床效果的
影响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侧孔方向及注药速度对剖宫产手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

取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见无色透明脑脊液后,给予0.5%布比卡因。

A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s左右;B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C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20 s左右;D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

结果:(1)使用布比卡因前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布比卡因1、3、5、10 min后A组、B组、C 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A 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认为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秒左右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效果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不良反应小。

标签:腰硬联合麻醉;侧孔;剖宫产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通过剖宫产产下新生儿,2010年WHO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剖宫产率达46.2%[1]。

剖宫产要求麻醉迅速、肌肉松弛、母婴安全[2]。

腰-硬联合麻醉有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间隙的双重特点,起效快,镇痛确切,因此被广泛用于剖宫产术中[3]。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见脑脊液回流后,分别在不同注药速度下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向上给药,探讨几种给药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

A组平均年龄(23.9±5.8)岁,平均孕龄(37.2±0.7)周;B组平均年龄(24.9±6.7)岁,平均孕龄(37.8±0.5)周;C组平均年龄(25.9±4.3)岁,平均孕龄(38.3±0.3)周;D组平均年龄(24.8±2.9)岁,平均孕龄(37.9±0.4)。

四组孕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ASA分级Ⅰ~Ⅱ级,身体健康,自愿参与
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
(1)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遗传性疾病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者;(3)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腰麻禁忌者。

1.4 术前准备
产妇禁食8 h,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接监护仪,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指标,输入林格液。

1.5 术中麻醉
右侧屈膝位,取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见无色透明脑脊液后,给予0.5%布比卡因。

A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 s左右;B 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C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20 s;D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

布比卡因注射完毕后,头端置管。

患者转为平卧,左侧倾床。

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后,给予麻黄素,根据手术追加利多卡因。

1.6 观察指标
对比A组、B组、C组、D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使用后血压及心率,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

1.7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 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后血压及心率比较
使用布比卡因前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布比卡因1、3、5、10 min后A组、B组、C 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2 四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
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和单纯腰麻,腰硬联合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神经阻滞完全的优点,但是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时会造成患者血压下降的不良反应[4]。

本次研究中使用带有侧孔的穿刺套针,优点是套针直径小,对肌肉和组织的损伤小,对血压稳定,能明显减少术后患者的头痛。

但是研究指出当使用侧孔向上注药时,药液容易向胸、颈段扩散,由于麻醉阻滞平面宽,因此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5]。

本次研究中笔者同样发现接受侧孔向上注药的C组和D组,在使用药物后,血压明显出现波动,可能与交感神经被阻滞,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有关。

明显的生命体征较多发生在阻滞平面高和范围广的情况下,主要表现在循环功能,尤其在麻醉后1 min内[6]。

然而,当使用侧孔向下注药时,药液则会更易向腰、骶段扩散,对于生命体征的影响则会减小。

还有研究指出术中低血压会导致胎盘灌注降低,造成胎儿宫内窘迫[7]。

虽然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和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是会引起阻滞平面降低,导致麻醉效果不彻底[8-9]。

本研究中笔者发现A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 <0.05)。

笔者认为当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以较快的速度输入药物时,不仅满足麻醉需要,还集中了腰麻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又降低低血压造成胎盘缺氧、组织酸中毒的风险。

还有研究表明,使用低剂量连续腰硬联合麻醉对于对于有严重法洛三联症(TOF)的产妇也有着良好的疗效和最小的副作用,可作为一种安全选择,心血管稳定性较佳[10]。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秒左右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效果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邱桂菊.剖宫产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47-148.
[2] Chen S Y,Fan S Z,Chen L K.Ultralow dos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in ritodrine-related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3,52(4):617.
[3]任海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2,33(6):1179.
[4]吕洁,陈霞,刘秀芳,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2(8):474-475.
[5]钱燕宁.妇产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7.
[6]耿雪梅,张惠芳,姜子全.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开口方向的
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49-151.
[7]郭晓昱,徐铭军.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及治疗策略[J].中国医刊,2012,47(12):17-19.
[8]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7.
[9]鲍瑞军.氯普鲁卡因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4(8):721.
[10] Solanki S L,Jain A,Singh A,et al.Low-dose sequential combined-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in patient with uncorrected tetrology of Fallot[J].Saudi J Anaesth,2011,5(3):320-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