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研究.doc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决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而勒庞(Gustave Le Bon)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对《乌合之众》进行一次深度分析,从大众心理到群体行为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现象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通过阐述作者的背景、书籍概述以及其意义与影响,我们将全面了解《乌合之众》背后所揭示的有关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重要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乌合之众》简介、大众心理分析、群体行为研究以及结论与启示。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文章目标和结构,为后续内容的阅读提供指引。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乌合之众》的深度分析,探索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机制,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启示与警醒。
通过针对群体认同感、走向极端化趋势以及信息传播对大众心理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个体与集体行为差异性的认识,同时提供应对群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现象引发出来的挑战。
2. 《乌合之众》简介:2.1 作者背景介绍:《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所著的专著。
勒庞生于1841年,是一位医生和政治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他对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
2.2 《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研究》是一本致力于揭示人们在集体环境中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经典著作。
特殊群体大学生及其心理特点研究

特殊群体大学生及其心理特点研究我们来关注一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学校中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被同学排斥、歧视甚至欺凌,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且,特殊群体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和就业压力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或生活设施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上会有更多的困难和烦恼。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他们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
由于长期受到环境的排斥和歧视,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心态。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卑而退缩,不敢与他人交流,甚至变得内向和孤僻。
其次是他们的心理脆弱和易受伤害。
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一些负面的情绪和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刺激。
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更加丧失信心和情绪激动。
特殊群体大学生往往会在情感上更加脆弱和敏感,对他们来说,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和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
学校应该增加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福利和支持。
在学校里增设一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专属活动和资源,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学习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和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
在与他们交往时,我们应该更多给予理解和关怀,尊重他们的特殊性,避免使用冷漠或歧视的态度和语言对待他们。
社会应该加强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特殊性和需求,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6) 群体心理

影响从众的因素 1、个体的方面 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与群体保持一致 性别差异 此外:自信心,责任感 2、群体的方面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规模 群体成员的身份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 群体的专长 3、刺激物因素
暗示 指人们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发出信息,从而 影响他人,使其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
本章复习要点 1、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2、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3、 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 4、 去个性化 5、 集群行为的特征 6、 在群体中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思考: 你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突出的优点有哪几方面,突 出的缺点有哪几方面? 你认为务实这一民族性格特点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带 来哪些积极影响,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从中国人民族性格分析,你认为李约瑟难题千年后会 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 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民族性格: 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群体心理特征; 它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由民 族所处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所决定的、表现出 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精神状态。 说一个民族的行为具有某种性格倾向性,只是说 与其他民族成员相比,该民族成员此种取向的可 能性更大一些。 一种民族性格是适应特定条件的结果,孤立看民 族性格无所谓好坏。
第七章 1、 2、 3、 4、 第八章 1、 2、 3、 4、 5、 6、
社会态度 态度的三要素 海德的态度变化的平衡理论 霍夫兰的信息传递理论 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影响从众的因素 集群行为的特征 去个性化 在群体中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日本人渡边秀方认为中国人:天命、孝道、实利、 自利、保守、形式、文弱的和平主义、差别而又平等、 排外而又同化、文弱而又强韧等。
从众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1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从众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邹丽华 郭晓蓓摘要:从众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选择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
了解从众心理的类别、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人们规避不良的从众心态,从而理性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境,保持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被人云亦云牵着鼻子走。
关键词:影响因素;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从众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选择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一顺从是群体压力致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且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行为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的时候,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其二服从属于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
而接纳是指个体真诚的、内在的接受并表现在行动上。
例如有报道说明两个人在街上突然开始跑,周围不知道真相地人都跟着跑起来,最后不幸引发了踩踏事故。
当记者问那些跑的人为什么跑时,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十分滑稽——因为看见别人在跑,由此可见从众心理的威力。
在此,我们有必要学习从众心理的相关知识,帮助自身规避不良从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从众心理主要类型1.1 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按照其心理反映的性质可分为理性从众与非理性从众。
理性从众就是有明确目标,基于现有认知,依照客观证据,用逻辑推理或者逻辑演绎而选择接受客体行为或态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众行为,包括遵从、顺从和服从。
非理性从众就是主体目标模糊认知浅薄,依照主观经验或者盲从他人而受客体行为或态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众行为,即盲从。
1.2 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信息性从众,指在模糊情境下,个体对情景缺乏把控能力,无法确定正确的选择,于是参照周围其他人的选择,作出跟他们一样的选择,同时心里也是认同的;规范性从众,指在个体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但由于自己的选择跟群体不一样,最后还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而做出与群体一样的选择而出现的行为。
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众心态研究

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众心态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会激起公众强烈的情绪反应。
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热点事件中公众的心态1.情绪化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焦虑等,这些情绪化的反应会导致公众情绪的失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比如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引发了公众的极大恐慌,导致抢购物资、排斥患者等不理智的行为。
2.理性思考另一方面,有些公众也会采取理性思考的方式去面对热点事件,他们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单纯听从媒体和权威机构的呼吁,而是注重对信息的核实和判断,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行动方案。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部分公众选择听取权威机构的建议并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这种理性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公众的行为表现1.呼吁行动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能够响应呼吁行动,如在环保及自然灾害等事件中,一些公众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例如,在我国遭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国家号召全民动员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很多公众积极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情绪爆发但是,对于一些个别事件,如公安执法不当、恶劣司机等,公众的情绪是会爆发的,甚至会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在2018年山东荣成袍哥事件中,一段野蛮辱骂女游客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公众的强烈愤怒,最终导致了该饭店被关闭,该事件时提醒所有行业都应注意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几点反思1.权威机构的信息透明度不足。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往往因信息的不透明而产生误解,然后产生疑虑和恐慌,甚至引发群体事件,这就需要权威机构在热点事件中及时公开信息,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教育公众要理性、科学地看待热点事件。
在处理社会热点事件时,公众应该理性对待,不要轻易被一些信息和舆论所影响,而是务实地去了解和核实事实,继而采取科学的行动方案。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不应该对其进行歧视或指责。
其次,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同性恋群体的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
最后,我们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和理解,消除偏见和歧视。
总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话题。
只有通过尊重、理解和支持,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平等的社会。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引言同性恋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却因文化、宗教、社会背景等因素而异。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性恋已经合法化,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存在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认知和态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消除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实质原因。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匿名在线问卷调查方法,共收集了500份来自全国不同高校大学生的有效问卷数据。
调查问题包括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以及相关背景信息。
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程度不高。
在态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同性恋,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
男女生在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上存在差异,女生相对男生更能够接受同性恋。
此外,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更能接受同性恋。
实质研究同性恋的实质原因包括生理基础、心理过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从生理基础来看,同性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大脑神经回路等有关。
心理过程方面,同性恋者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性别认同困惑、社会压力等,导致其产生对同性的性倾向。
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宗教、社会观念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性倾向。
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

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个集体中,个体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和互动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首先,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彼此之间互相支持和协作,组织的效能将会显著提高。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和协同工作对于组织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
当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如果能够相互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将更有动力和信心来面对挑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群体心理还对团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团队的绩效往往是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和协作的结果。
当团队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时,团队的绩效会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职场中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而更依赖于个体和团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只有当成员间有着积极的互动和协作时,团队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从而取得更好的绩效。
然而,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有时候,一些负面的群体心理现象会对组织和团队造成困扰。
比如,群体中可能出现一些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这会导致工作氛围的紧张和破裂,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这就要求组织在管理群体心理时要注重解决和化解冲突,促进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群体心理对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者们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调查。
他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实验等。
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发现了许多与群体心理相关的关键因素,如领导力、沟通、反馈和回馈等。
在实践中,组织可以通过提升领导力水平,加强内部沟通和反馈机制来改善群体心理,并最终提高组织效能和团队绩效。
除了组织层面对群体心理的管理,个体成员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互动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研究陈月生2012-7-16 15:44:13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10年6期第120~124页【作者简介】陈月生(1955-),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
邮编:300191【内容提要】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往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关注那些可以控制人们行为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机制。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舆情、社会心理和群体心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重要作用。
群体心态研究理论为群体性事件的疏导、处置和预防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心态/疏导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6-0120-05近年来,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对立关系显性化,成为这一时期个体利益矛盾和群体利益冲突的典型特征。
2009年,河北保定棉纺厂千名职工“徒步进京旅游”事件、吉林通钢事件、河南林钢事件、重庆嘉陵工人罢工等群体性事件,都以极其激化和暴力的形式释放出转型时期的社会阵痛。
有专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1]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关注那些可以控制人们行为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机制。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舆情、社会心理和群体心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把群体心理和心态作为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一个角度,借鉴群体心态研究理论,试图对群体性事件的疏导和预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探索。
一、群体心态的有关研究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Le Bon,又译黎朋、勒邦)在《乌合之众》(The Crowd:A Study of thePopular Mind)一书中对大革命时期法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提出群体心态研究范畴,开创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
在勒庞看来,所谓群体心态,是指某一个人在获得一个“心理群体”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
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都具有一种相同的心理倾向和趋势,这是一种群体行为形成后的群体心态。
这种倾向是与人在个别独处时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二是指只有具有相同的心理倾向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行为。
这是一种群体行为形成前的群体心态。
这种心理状态和倾向是每个个体所拥有的,但平时是处于一种潜在状态,是被理性所压抑,但又是充满活力的,只要条件成熟,它就可以冲破理性的控制和压抑而表现在行为中。
[2]确切地说,勒庞研究的是群体的心理,是指个人不再具有自觉的个性,思想感情都转到与群体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虽然暂时但却非常明确的集体心理。
小到五六个人,大到整个民族,或聚集成群或各自孤立,或没有受过教育或皆为博学之士,都可能在特定影响下成为一个心理群体。
这种心理群体具有基于某种眼前利益而匆忙聚合的特征,而心理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个人的异质性便会被群体的同质性所吞没,让无意识占据心灵的上风,并让那些为群体所独有的特点去发挥作用。
首先,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觉得人数越多越不会受到惩罚,这使他胆大妄为,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不再有约束个人的责任感,不再有“不可能”或“不能够”这样的概念。
其次,互动的个人很容易受集体感情和行动的传染,犹如经过催眠一般,对群体的要求百依百顺,以致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最后是个人失去有意识的人格,失去怀疑和批判能力,易于接受暗示,常常把歪曲性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以致会在某种暗示下因难以遏制的冲动而采取行动,而且很可能是与他原来的习惯和显而易见的利益截然相反的行动。
弗洛伊德在评述勒庞的理论时对此补充道,群体之间的交互传染其实也是群体易于接受暗示的结果之一。
与勒庞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Tarde,又译塔德)的《模仿律》、涂尔干(E.Durkheim)的“集体表象”(又译集体表征)概念和以后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Freud)的《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荣格(C.G.Jung)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麦独孤(W.McDougall)的“群体心智”(group mind)概念,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重要群体心理学概念。
尽管他们使用的词汇不同,表述各异,但是,都强调群体心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个体心理的东西。
[3]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群体或大众(mass)虽然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却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人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观念、态度和意志,或者自己无法摆脱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的控制。
与群体心态概念相关的研究,还包括社会情绪的研究,例如,乔治(George, 1990)的“群体情感基调”(group affective tone)概念,麦金托什等(McIntosh, et al. 1994)的“社会诱发性感情”(socially induced affect)概念,凯利(Kelly, 2001)区分的“群体情感”(group affective)、“群体情绪”(group emotion)、“群体心境”(group mood)和“群体特定情感”(group dispositional affect),为大众心态的情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欧洲社会心理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从社会认同的角度,通过知觉过程的“类化”(categorization)机制,抓住“心理群体的形成”(psychological group formation)这一关键过程,主要探讨个体归属于群体、凝聚为群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解释了各种集群现象而不是群体(group)现象,还解释了大规模群集状态中的去个性化现象和从众现象,以及合作与竞争、语言的认同作用、社会流动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了“群体在个体中”或“个体中的群体”研究视角,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最为典型的是特纳的“自我类别化”理论和浩格(M.Hogg)等人的群体动机理论。
在“群体在个体中”这一过程里,个体决定群体是否会影响自己,因为,是否认同群体的主动权掌握在个体手中。
而情绪的感染就有一些无意识成分,是个体容易失控的方面。
个体一旦认同了群体,受到了感染,就会丧失原有的个别性或责任感,就会消失在群体之中。
[3]我国学术界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社会群体现象的。
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人们把研究社会稳定问题的注意力集中到政治意识的层面上。
人们一般认为,思想认识决定着行为的倾向和性质。
因此人们一般只看到它的理性的一面,而几乎没有看到和重视它的非理性的另一面;只看到和重视它的个体的性质,而很少看到和重视它的群体的性质。
例如,从众理论认为,[4]在群体行为中,个人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从众心理,其行为相应具有很明显的从众性(趋同性)。
有一个人率先怎么干,其他人往往会模仿做出同样的行为。
尤其是在突发性的集群行为中,加入集群行为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其心理往往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与平时判若两人,甚至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失去平时的理智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本能地彼此相互模仿,情绪相互传染,力求与现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
在集群事件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传染的威力甚大,它不但能迫使个人接受某些意见,而且能让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
”在这种从众心理及情绪传染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极端简单化,总是倾向于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口号式观念,因此,集群事件中“领头羊”(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其他参与者的榜样,使参与者自觉地与“领头羊”的观点和行为保持一致。
对于提供给事件参与者的观点和意见,他们往往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完全拒绝,偏执,认死理,固执己见,将其当作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使对问题的讨论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成为不可能。
在集群事件中,冲动、急躁、缺乏判断力、轻信他人、夸大感情、易受暗示等都是事件参与者个人的常见心态,很容易导致群情激奋,这时事件参与者个人,又会感觉到自己人多势众,对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更加偏执,一点不同意见也听不进去,哪怕丝毫的反驳也会招致人们的不满和反对,怒吼、谩骂之声四起甚至成为常态,讲不同意见的人甚至会遭受严重的人身攻击和生命危险。
“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正如所有处在暗示影响下的个人所示,进入大脑的念头很容易变成行动。
”这时,纵火、自焚、打砸抢等极端行为都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件的参与者往往表现为目无法纪、无法无天、毫无所惧,甚至舍弃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
对群体心态的研究以及相关概念的提出,表明国内外学者已经清晰地看到:意识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矛盾现象,并且对这种现象和类似的事件从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上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这种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必须注意群体心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过程据有关资料,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年73万增加到307万。
[5]表明我国社会已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
从外显的直接原因看,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其中,大多数是由物质利益矛盾引发的,少量的是由涉及公平、民主权益保障以及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因素引发的。
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冲突正在成为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处置不当、处置不公成为目前群体性事件发生并激化的重要因素。
从内在的深层原因看,群体心态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例如,安徽池州事件开始仅仅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事情并不大,也不难处置,但却演变成为上万群众聚集,部分群众围攻官员及警察,砸烧汽车、哄抢超市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显示出群体心态在一定条件下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和预防等不同阶段的进一步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群体心理过程以及所支配的群体行为状况。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群体心态主要表现为参与者普遍持有一种对某种具体社会事项的情绪和看法。
一方面,当社会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时,会对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使他们产生对具体事项的意见或不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