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第五章-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地质-第五章-油气藏的形成

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 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据生、储岩层的接触关 系,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二大类: 1. 连续生储盖组合: 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 的地层单位中,包括 上覆型、下伏型、互 层型、侧变型和封闭 型。 2. 不连续生储盖组 合: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不连续,两 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 或断层面相沟通,包 括不整合和断裂型二 种。
第五章 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油气聚集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第一节 油气聚集
一.概述 圈闭:储集层被联合封闭而形成的能聚集和保存油 气的场所。 圈闭有两个基本要素:(1)储集层;(2)封闭条件
圈闭类型划分表
大 类 亚
构造圈闭
1.背斜圈闭 2.断层圈闭 3.裂缝性背斜 圈闭 4.刺穿圈闭
二.油气在单一 圈闭中的聚集 单一圈闭的油气 藏常见的是背斜圈 闭和岩性圈闭。在 静水条件下,油气 首先在背斜的高部 位聚集起来,然后, 在低部位聚集,直 到充满整个圈闭。 而且,圈闭中的油、 气和水是按比重分 异的,由圈闭的顶 部向下依次聚集的 是天然气、石油和 水。
三.油气在系 列圈闭中的聚集 在含油气盆地 中,成带、成群 分布的圈闭,即 为系列圈闭。 位于生油凹陷 附近的系列圈闭 易产生差异聚集, 其差异聚集原理 可简述为:在油 源区形成的油气, 进入饱含水的储 集层后,沿着一 定的路线 ( 由溢出 点所控制)向储集
油气藏有效圈闭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圈闭距油源区较近,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能力。 2.圈闭形成时间早。指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的运移 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进行。 3.圈闭的闭合高度较大。此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高 度差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 4.保存条件。圈闭的上方有封闭性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 保存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5.圈闭的容积要大。

石油地质学-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PPT课件

不整合覆盖圈闭


• 岩性圈闭

岩性尖灭圈闭
圈 闭
透镜体圈闭( 原生圈闭和次生成岩圈闭)
• 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圈闭
水动力圈闭
固 体 水 合 物 圈第闭6页/共99页
4.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闭合高度):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 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 圈出的面积。
底辟幅度800m
第41页/共99页
江汉盆地潜江 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①地层厚度顶薄翼厚,地层倾角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 上变缓
②背斜幅度下部层位大,上部层位 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③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分布特点:
第12页/共99页
2、油气藏的特点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
第13页/共99页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 布
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2)基本特点: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石油地质学5. 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5. 圈闭和油气藏

2、断层两盘存在有利的岩性组合及接触关系:
在盖层不被破坏,两盘储集层互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时,就能阻止油气横向移动,形成好的圈闭条件。
注意:断层封闭是比较复杂的,同一条断层,在一个地区封闭;在 另一个地区,因岩性和断距的变化,就可能不封闭。在某一层位封 ,在另一层位,因断距不同深度的变化,就可能不封。
(二)裂缝性背斜圈闭形成条件
形成裂缝性背斜圈闭的基本条件主要是构造变动和局部产生 裂缝的岩石类型。
1.构造变动: 不言而喻,裂缝的发育主要是构造变动下形成的,不同构造 变动部位,裂缝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的轴部最易形成张性储油裂 缝。 2.岩石的性质: 地壳上所有岩石,经构造变动都会产生裂缝,但比较起来, 质纯、性脆、层薄的岩石,构造裂缝较为发育。 在沉积岩中,裂缝发育的规律是:由白云岩到石灰岩到泥灰 岩到泥岩到粉砂岩到石膏到盐岩,裂隙发育程度依次减弱。
其中聚集了油气称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分类
岩性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
透镜型岩性油气藏 ; 上倾尖灭性油气藏 ; 与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有关的岩性 油气藏 ;
地层超覆圈闭及油气藏 ; 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油气藏;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
礁型油气藏
该类油气藏以储集物性好,气藏 储量大,产量高而普遍受制勘探 的重视。
这类油气藏是由于地层褶皱隆起,原有的部 分构造被剥蚀,而残留的构造又被新的不渗透 性地层所覆盖,从而形成了圈闭和油气藏。如 果这类油气藏是原有的背斜仅被剥蚀了顶部而 形成的,则称之为秃顶背斜油气藏。
三、礁型油气藏
第三节 水动力油气藏
对该类油气藏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对 该类油气藏的熟悉,对于准确的进行油气藏预测是非常重要的,下面 我们就简单的对其特征及发育原理作一介绍:

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成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狭义的,是指储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形成的圈闭,不包括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尽管地层圈闭也属构造成因,但因其主要是强调由于储层上、下不整合接触,储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能被盖层封盖而成,与前述构造油气藏是不同的。

它主要分为三类: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

BCD EF图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一)定义: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称为…。

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其油气藏和潜伏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二)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接受盖层沉积。

(c)图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示意图(三)形成条件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

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我国的任丘、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1.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水退→退覆→进积层序水进时,沉积范围不断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了较老地层,原在坳陷边部的侵蚀面沉积了孔隙性砂岩,后来在其上沉积了不渗透性泥岩,就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

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图金家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图超覆与退覆示意图注意:这种油气藏不能形成于盆地边部(通天砂),除非断层遮挡,或有不整合面存在。

仅在盆地内部的隆起边缘可有这种情况。

三、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珊蝴、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

生物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掺有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

生物礁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生物礁分为前礁、主体和后礁相,最为有利的储集体为前礁和主体—其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构成良好的储存空间;而且除其本身具良好的生油条件外,邻近的油源可提供充足的油源。

石油地质学第3章

石油地质学第3章

§1油气盖层及 其封闭机理
三、封闭性影响因素
2、岩石的韧性强弱影响裂隙形成: 同时岩石的韧性强弱也会对盖层封闭性造成影响,其 本质是通过影响断裂与裂缝形成的难易程度来间接控 制盖层封闭性。一般来说,韧性岩层要比脆性岩层更 容易产生断裂和裂缝,可见韧性的强弱对盖层封堵油 气非常重要。
§1油气盖层及 其封闭机理
一、盖层的定义及类型
局部盖层只控制油气的局部分布格局,不利于 形成大面积的油气分布,油气保存条件较差。 局部盖层的形成与分布受控于盆地的沉积旋回 性,与生油岩相的配合可有效控制盆地内烃类 的相态和储量分布。
§1盖层类型及 其封闭机理
一、盖层的定义及类型
根据盖层的岩石特征可以分为泥页岩类、蒸发岩类和 致密灰岩类。常见的盖层主要有泥页岩类、蒸发岩类, 如泥岩、页岩、石膏、硬石膏、盐岩、含膏或含盐的 软泥岩与泥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砂岩类盖层相对 较少,也有一些特殊盖层,如铝土岩盖层、冰成盖层、 煤层、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等。
§1油气盖层及 其封闭机理
二、盖层封闭油气的机制
3)其他特殊封闭机理
当早期油藏发生了破坏,或油气向地表运移过程中, 在储层上方由于氧化或降解作用形成沥青,从而对下 伏储层中油气形成封闭。如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河谷 Coalinga东部油田的Temblor砂岩油藏,产油砂岩层 从上倾方向到露头的短距离范围内充满了沥青,从而 形成有效的沥青封盖聚集。
§1油气盖层及 其封闭机理
四、盖层的分级评价
表3-2 盖层的分级标准
分类 1
分类 2
级别 封闭的油柱高度/m 级别
特征
A
>300
最好
没有来自油藏的烃类渗入
B
150~300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孔隙结构定量评价
③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 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 压力(Pc50%),与之对应的喉 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 (r50)。Pc50%越低,r50越大, 则孔隙结构好。
④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 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 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 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一般将小于0.04μm的孔隙称为 束缚孔隙。束缚孔隙含量愈大, 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
Pt=Vp/Vt*100% 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 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 管孔隙三类。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 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 根据孔隙度的大小可将砂岩储集层进行分级 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 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e/Vt*100%
(一) 岩石孔隙大小分类
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图
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 与渗透率无明显的关系。孔隙 大小主要影响其孔隙容积。因 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分布与 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 很大,不一定以原生孔隙为主, 有时可以是次生孔隙占主要的。
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图
五、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 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 饱和度。 在油藏中的油、水分布反映出毛细管压 力同油、水两相压力差相平衡的结果,在油藏的 不同高度上的油、水饱和度是变化的。
岩石结构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分选:粒度中值一定时:分选差的岩石,小颗粒充填大孔隙, 使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分选好的岩石,孔渗增高。孔隙度、渗 透率随着分选系数趋于1而增加,分选系数So<2时,各种粒径的砂 岩孔隙度、渗透率都随So增大而降低;分选系数So>2时,中细粒 砂岩,孔隙度随So增大而缓慢下降;粗粒和极细粒砂岩,So增加 时,孔隙度基本不变。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同时代地层下降盘厚度大于上升盘厚度 (生长指数>1)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类

1.背斜圈 1.岩性圈 1.构造鼻和阶 1.构造-地层复


地型水动力圈 合圈闭

2.断层圈 2.不整合 2.单斜型水动 2.水动力-构造
亚闭
圈闭
力圈闭
复合圈闭
3.裂缝性 3.礁型圈 3.纯水动力圈 3.地层-水动力
背斜圈闭 闭

复合圈闭
类 4.刺穿圈 4.沥青封
沿岸带透镜体岩 性圈闭和油气藏
沿岸带附近 常是透镜型砂岩 体圈闭和油气藏 富集地带。其中 沿岸堡坝常大致 平行岸线展布, 有时不同层位的 堡坝砂岩体及油 气藏带的位置随 岸线的迁移而改 变其位置。
透镜型岩性油 气藏的储集体 也可以是碳酸 盐岩—鲕粒、 粒屑生物灰岩 等。
图为美国得克萨斯州罗开 特县托德油田西翼的高产 “海百合灰岩”中的油气 藏为一典型例子。该油气 藏储集体为鲕状、粒屑生 物灰岩组成。
碳酸盐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储层为碳酸盐岩的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在 数量上并不太多。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胡果顿-潘汉德气田。该气田为一 单斜构造,产层为下二叠统多孔鲕状石灰岩和白云岩, 自东向西多孔碳酸盐岩逐渐减少,泥质含量增加,最后 为红色页岩和砂岩所代替而形成圈闭。该气田也有一定 的水动力作用。
(1)透镜体岩性圈闭和 油气藏
透镜体岩性圈闭四 周均为非渗透性岩层,无 溢出点,圈闭的大小受非 渗透性围岩所限,难以形 成大规模的油气藏。储集 层可以是碎屑岩和碳酸盐 岩。
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 气藏主要发育在岸带附近, 常见的有河道砂体,三角 洲分流河道砂体,沿岸带 分布的河口坝、堡坝砂体。
河道砂透镜 体岩性圈闭 和油气藏
藏等主要类型
一、岩性油气藏
(一)岩性圈闭的概念 岩性圈闭: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 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 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 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 藏。
基本特征:储层的连续性差,多以 碎屑岩为主,一般规模较小。多属 自生自储原生油气藏。
2、分类
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可将 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储集层的岩 性变化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称为沉积 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 灭型岩性圈闭。若是储集层岩性变化是 在成岩后生过程中形成的,则称为成岩 圈闭,它包括储集层部分变为非渗透遮 挡和非储集层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而 形成的圈闭。
河道砂 体是碎屑岩 透镜体岩性 油气藏的主 要类型。
三角洲分流河道砂透镜体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有时沿岸带多种砂岩体类型互相叠置连片组成复合砂岩体,形成 规模较大的复合砂体岩性油藏。
图为俄克拉荷马 州大塞米诺尔区 布奇段分流河道 砂岩体与蒙塔那 州泡得河盆地钟 溪油田中堡坝和 河口坝复合砂体 组成的“穆迪砂 岩”油气藏。
发育的沉积类型与透镜体岩性 圈闭类似,前缘或侧翼、滨岸砂 坝、水下扇的前缘或侧翼等。由 于岸线附近常形成与岩性尖灭有 关的呈带状分布的油气藏,故常 把这类油气藏带称海滨线油气藏 带。
图为美国得克萨 斯州墨西哥湾沿 岸地区始新统雅 古·杰克逊砂岩 和渐新统弗里 奥·维克斯堡砂 岩中的油气藏就 是海滨线油气藏 带的典型实例之 一。该带许多油 气藏的位置都是 由渗透性砂岩向 上倾方向变为非 渗透岩层的尖灭 线所限定的。
(2)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
遮挡,油气仍成层状分布,圈闭的闭合面积由通过溢 出点的储集层构造等高线和岩性尖灭线所圈定,两者 在平面上必须闭合才能形成圈闭。在平面上,岩性尖 灭线和构造等高线有三种组合形式:
①、弯曲的尖 灭线与平直的构 造等高线(图中 A);
②、平直的尖 灭线与弯曲的构 造等高线(图中 B);
③、两者都弯 曲(图中C)。
发育的沉积背景
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储层多
以碎屑岩为主,也有 碳酸盐岩 储集层。从岩性油气藏的储层类 型来看,此类油气藏的发育背景 多在正向构造的围翼、端部或负 向构造的斜坡上,也就是湖进湖 退比较频繁的岸带。
碎屑岩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和油 气藏
在不整合面上由于地层超覆沉积的砂岩体直接与 不整合面接触,不整合面从下面与储集层上倾方向 相切,并对储集层上倾方向起支撑和封闭作用。储 集层的下倾方向则为水体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不整合油气藏的特点
1)不整合油气藏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 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面构 造等高线相平行。
2)不整合油气藏的储集层岩性和产状多样。
3)不整合油气藏多发育在地壳升降运动较频 繁、沉积间断较多的地区。
4)不整合油气藏伴随的圈闭类型较多。
(1)地层超覆(不整合面上)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潘汉德--胡果顿气田, 地跨19个县,面积20235平 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储量3 144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五位
(3)成岩圈闭和油气藏
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有 的是在低渗透层中局部受到成岩 后生改造成为不规则的高渗透岩 体。多为碳酸盐岩层中受白云岩 化和溶蚀作用所致。
图为俄亥俄州及印第安 纳州的利玛—印第 安纳油气田的特伦 顿灰岩(中奥陶统) 油气藏。该油气田 横跨辛辛那提和芬 德莱隆起,长达 250km,最大宽度为 64km。油气藏分布 在白云岩化和溶蚀 形成的次生白云岩 储集体中,除白云 岩孔隙外,还有大 量溶蚀孔、洞,各 地段油气丰富程度 主要取决于它的孔、 渗性。
二、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1、概念
指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 形成的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图 中B、C、D、E)。
不整合圈闭的闭合面积由不整合遮挡线与储集层 顶面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闭合区决定。
2、分类
根据不整合圈闭形成条件及储层特征可将不整 合圈闭和油气藏分成:地层超覆(不整面上)圈闭和 油气藏、不整合面下(削蚀)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藏。

闭圈闭
4.构造-地层- 水动力复合圈闭
5.多因素 5.多因素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第三节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圈闭:由于储 集层的岩性在横向 上发生变化或地层 层序产生沉积中断 被非渗透性岩层所 封闭而形成的闭合 油气低势区称为地 层圈闭,在其中聚 集了烃类之后则称 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有岩 性油气藏、不整合 油气藏、礁型油气 藏和沥青封闭油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