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们的耳朵里,人耳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人们能够与原声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回声跟声的反射有关。

重点:

1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速的计算公式:v=s/t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原声与回声之间的间隔时间在0.1s以上(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4 回声的利用:

①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测量海洋的深度

②利用回声的反射来增强原声。比如在教室里的说话声比在旷野里的说话声要大得多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室,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等组成)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3 声波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1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2 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

3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重点:

1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2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3 当用一只耳朵时,因无法识别时刻、强弱及步调的细微差别而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

4 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5 立体声: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因此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拓展:

1 使用空心砖的好处:①重量轻②节约资源③隔音效果好④保湿效果好(里面有空气,空气可以保湿)

2 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的判断更准确的原因:①耳朵大②两耳间距离大(见重点4)

3 (鼓)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4 (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

5 (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1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2 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3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是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也伴随有次声波产生(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4 次声波的速度大于风暴传播的速度,所以他就成了海洋风暴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报风暴的来临。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 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振幅的大小

②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就越弱)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就不同)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

1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2 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人听到的声音的条件: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3 常见的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理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

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处);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波,次声波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波

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X光”

二:声与能量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三:超神波及其利用

1 超声波的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2 超声波的利用(《课时达标》P12)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雷达利用的是电磁波)

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透明介质中传播(透明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疏大密小)(“大”、“小”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度数)折射现象:铅笔错位(看到的铅笔向上弯,因为我们看到的时铅笔的虚像)、池水变浅、从水下看岸上的物体变高了、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色光的三原色(三基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温度越低,红外越弱)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可以用来高空摄影)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高温物体发出

的光中都有紫外线)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㈠化学作用强;㈡生理作用强: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

12.光源的分类:热光源和冷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

13.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①小孔成像(与孔的大小无关;为倒立的实像)

②取直线: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看木板的棱是否垂直

③限制视野: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④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立竿见影

14.光年是光在一年里走的路程,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9.46×10的15

次方m)

15.声音在固体中传的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的最慢,真空中不能传声。光在真空中传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传的最慢

16.光速比声速快的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17.①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物体和像关于镜面对称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上下相同、左右相反的④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18.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之为虚像②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

19.用球面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发散作用)(成缩小的像,能扩

大视野);用球面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会聚作用)(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0.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21.光的散射:①光是一种波,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②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

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人的眼睛对黄光的感觉能力最强)穿橙色救生服:醒目;穿透力强,可以让人一眼看到

22.潜望镜:利用了光的两次反射

23.绿色植物吸收了除绿色以外的所有色光,只反射绿色光,所以它呈绿色(光

合作用不需要绿光,因为绿光被绿色植物反射了)

24.物体呈白色:色光全部被反射;物体呈黑色:色光全部被吸收,所以在阳光

下黑色吸热

25.颜料不是色光,是反射光。

26.①用雷达跟踪飞机(电磁波)②室内照明(可见光)③为病人做透视(X射

线)④寻找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与无水源的地方红外线强度不同,因此红外线可以用来寻找水源)⑤预报风暴和寒潮(当风暴和寒潮即将来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因此红外线可以预报)

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第四章物态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并不可靠)

2.液体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温度计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等

使用前注意:

①(观察它的量程)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使用时注意: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熔化不是溶解

4.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升华

┌—————————┐

│熔化汽化↓

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 --

固体←——液体←——气体 (放热)

↑凝固液化│

└—————————┘

凝华

7. 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8. (热力学温度)绝对零度:-273.15℃(0K/零K)

10.水:①固态(冰)②液态(水)③气态(水蒸气)

11.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12.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13.熔化吸热: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升温

14. 凝固放热: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升温

15.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能继续向外界放热

17. 热传递:①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②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18.蒸发的原因: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动能足够大的液体分子会挣脱液体内部其他分子的束缚飞出液面,形成蒸汽

19.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③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液体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④与环境的湿度有关(环境越干燥,蒸发越快)

20.液体蒸发的特点:①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即液体的蒸发不受温度限制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即发生的部位在液体的表面,且过程较缓慢③蒸发过程中要吸热,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有致冷作用

21.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2. 沸腾的特点:①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在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23. 使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②保证液体能持续地吸热。

24.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25.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温②压缩气体体积。如液化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为液体。(注意: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紧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

12.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电源有两个极,一个是正极,正极聚集正电荷;另一个是负极,负极聚集负电荷

13.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14.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15.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是电路的核心部分,如:电灯、电风扇、电动机等(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4)导线输送电能。

16.串联电路:(1)把电路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如:实际生活中用来装饰店堂、居室、烘托节日气氛的彩色小灯泡(2)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②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17.并联电路:(1)把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如:家庭电路中的电灯、电吹风、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用电器;装点天安门的成千只灯泡(2)①电流有多条路径②各支路用电器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开路时,其他支路仍可为通路

18.电流有三种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

19.电流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安培(A),简称安。常用的比安小的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1A=1000 m A=1000000μA

20.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最新八年级物理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 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然后,将游码移 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 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 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 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 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 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 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 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 的。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单位换算关系是: 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 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1.0g/cm 3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

运动和力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 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说明:惯性是物体 的一种特性。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4、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 相互平衡。 5、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 力就彼此平衡。 压强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 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公式:p =F S ,其中:p ——压强——帕斯卡(Pa ); F ——压力——牛顿(N ) S ——受力面积——米2(m 2)。 2、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3、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 ——Pa ;ρ——kg/m3;g ——N/kg ;h ——m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5、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 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6、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7、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 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 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资料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学习要求了解科学家及其科 学贡献。 ●知识点拨 1.面对自然界的神奇,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原始的科学思索。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如甲骨文、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古人的宇宙模型。)以及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等,都能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富有意义的科学思索。 2.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玫的地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 阶段,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突破是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论,这使物理学再次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 3.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4.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 等领域。 5.科学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思索,不断总结,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6.科学家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如哥白尼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坚持真理;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居里夫人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 学习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3.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知道用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 4. 会估测长度和时间。 5.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明确v -t 图像、s-t 图像的物理意义。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知识点拨 第一节动与静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标准即参照物。参照物不同, 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运动与静止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 是相对的。 注意: ①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 习资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 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 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 v s t = t s v = v t s =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学习资料

第七章力 一、力的基本概念: 1、定义:力是的作用。(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并且作用在 ②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可以改变物体的,二可以使物体的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运动的变化,二是物体运动的改变。 4、力的、和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有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1、知道什么是塑性和弹性: 2、什么是弹力? 3、弹簧弹力的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前:1)、拉动弹簧: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其卡住。 2)、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4)、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中:1)、不能超量程使用。 2)、测力时,拉力要沿着弹簧轴线方向。 3)、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都是) 2、重力的方向总是。 3、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mg G= 其中: kg N g/ 8.9 =,表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力的大小――――――――――线段长 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其中:△x=x-x0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提纲: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提纲|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归纳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 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 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未测量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精编优秀名师资料

201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精编2012-12-1曾小兵整理 敬以此篇抛砖引玉,盼能引来同行更好更优的相关内容的文章 第七章《力》 一、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使用前指针要对零; B、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 C、要认清它的分度 值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轴线的方向一致 ;E、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g=9(8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 下去。 ?伽科略斜面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理,称作理想化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王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km=1 000m_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u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 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 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 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 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 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 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 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 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 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 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 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 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v=t s 其中: s 路程米(m);t 时间一秒(s);v 速度一 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 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 符号为km/h 或km.h 1-, 1m/s=3.6km/h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 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 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整理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资料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 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

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 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 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 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新)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 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 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 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听觉频率在20-20000次/秒之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 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 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 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听觉频率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 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 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

八年级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 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 (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 (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 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 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 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 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Ⅱ、变速运动: 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 = t s v = v t s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基本概念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基本概念复习资料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3 kg/m3 =1.0g/cm 3 其物理意义:1米3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初二物理辅导资料

初二物理辅导资料—浮力(一) 1、判断对错: (1)实心的物体下沉,空心的物体上浮.() (2)铁在水中一定下沉.() (3)物体的重力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4)物体的重力大,它就下沉,重力小,它就上浮.()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________________的浮力。 3、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4、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_____它受到的重力。 5、一个人受到的重力是500 N,他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可能是()。 A. 1000 N B. 500 N C. 250 N D. 125 N 6、下列哪个说法是对的?() A.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大 B.铁块在水中也要受到浮力 C.物体只有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 D.体积越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 7、一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铜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 A.铜块的体积 B.铜块受到的重力 C.铜块受到的浮力D.铜块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之差 8、一座桥墩,浸入水中10m,则桥墩受到的浮力为N。 9、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10、小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为10.0N。把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5N,此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N。 11、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让水流注入,可观察到D、F管两液面相平,E 管的液面_______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F液 面,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给出了下面两种现象,请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①轮船从江河航行到大海,在海港加载一定质量的货物后与江河中吃水的深度相同。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______________有关。 ②从井中提水,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越大。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13、水对悬浮在其中的物体M有竖直向下的压力F1,竖直向上的压力F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F1 大于F2 B、F1与F2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C、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D、F1与F2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完整)初二物理入门讲义

引言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对物理是研究什么的及其物理的重要应用有初步印象,了解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3.知道学好物理需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更要勤于动脑。知道对观察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4.在学生的心里初步建立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物理知识的愿望。 二、教具 三、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的世界。 四、教学过程 引入: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自我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物理,学好物理。 〔一〕物理研究什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几个小实验。 演示 1.手抓笔,松开手,笔落下.问:笔为什么不往天上去而要往地下掉呢? 2.手拿平面镜,正对某一学生.这里面的像是谁?为什么镜子里会出现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像呢? 3.扇扇子.今天天气热,扇扇子有何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4.上、下课时电铃会响,电铃发声.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因为他们以前也许从未想过“为什么?”当然也不要求学生回答.但可问学生: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物理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接着自然地导入课题:物理研究什么?〔力、热、光、声、电〕 〔二〕为什么要学物理? “为什么要学物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1.物理是有趣的 问学生在生活或在其他书刊中遇到过什么现象不理解而又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那些属于物理现象,今后会学到,告诉他们物理将帮助他们解开这些“谜”。 为了说明这一点,要进行四个趣味实验: 〔1〕演示课本0-2实验,让学生先猜后演示,问:鸡蛋为什么落入杯中,不随纸片一起飞出?〔第九章讲〕 〔2〕演示课本0-3实验,为什么冷水能使热水沸腾?〔十一章讲〕 〔3〕找学生用放大镜先看自己指纹,再看窗外的物体,问:两次看到的物体大小有什么不同?都是放大的吗?〔第六章讲〕 〔4〕演示课本0-5实验,塑料绳为什么捋的次数越多散得越开?〔电学部分学习〕 物理有趣,不过有趣可是不能“吃”,不能“喝”的,我们之所以要学物理不仅因为它是有趣的,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有用的。 2.物理是有用的 举例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中都离不开物理。 〔1〕我们吃饭用筷子——要用物理;假设没有摩擦力,你将寸步难行。 〔2〕假设停了电,工厂停工,电影、电视看不到,也用不上电风扇、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多不方便。 〔3〕假设没有物理,哪来今天的电脑、电话?哪来今天的原子弹、氢弹?人类又怎能登上月球?人造卫星又怎能上天? 〔4〕演示实验:将一个放大镜放在眼前,让学生看到老师放大的眼睛.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你还知道它有哪些用途吗?照相机需要它,幻灯机、电影机、望远镜、显微镜需要它,你爷爷、奶奶用的老花镜就是它!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辅之以简短、明快而富有气势的语言,使学生确信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进一步提出:那么,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