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结构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这直接造成了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占比降低和年长人口占比上升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描述的就是这个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7%,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迈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上述的说法界定,我国自2000 年就已经大步迈进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如今,中国也业已成为了全球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

根据相关预测,我国的老龄人口数到2050 年将达到人口总数的30%以上。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表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的显著特点,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来看,老龄化势必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居民消费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不足的趋势。

跟全球中其他的经济体相比较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也呈现出明显偏低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一国国计民生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人口是消费的主体,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探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也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学术界从人口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以及不同类别居民消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探究了未来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方向。

1 文献综述1.1 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学者Modigliani(1966)率先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跨国截面数据,得出在一个国家中少年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消费需求呈正比,与储蓄率呈反比的结论。

而在国内,李建民(2001)首先对消费动机、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影响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得出了我国“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结论,进而提出推进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概括本研究以重庆农村地区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通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试图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激发消费潜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拓宽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数字鸿沟的扩大、金融诈骗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我们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也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农村居民在享受数字普惠金融便利的也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

尤其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丰富了他们的投资理财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升级。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其农村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研究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受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重要性在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产品,如农村道路、 水利设施、教育、医疗等。这些产品的供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 多问题,如供给不足、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供给模 式、供给效率、供给均衡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经验。国内学者则主要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等方 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全面梳理;二是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入 分析;三是缺乏对现有解决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3、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农 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与 监督机制;二是供求失衡,未能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导致部分公共产品供过于求, 部分供不应求;三是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公共产品供给难以得到 控制。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一是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提高供给效率;二是建立农民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实现供求平衡;三是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二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三是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感谢观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摘要:消费是经济的“三大马车”,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得到了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众多学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甚多,但具体到每个省的农村居民研究甚少,安徽省作为经济十强省份之一,抓住了科技创新这条时代发展的脉络。

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对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和教育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对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具有负向影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向高水平消费发展,改善消费结构。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安徽省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发展,多种产业持续升级,数字经济应运而生。

数普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

由于覆盖范围更广,可获得性大大增强,数普受到广泛的重视。

大部分商铺都已开通二维码支付功能,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现象,极大地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使农村居民进行消费时可基本无门槛地灵活便捷地获得金融的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等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支持农村居民的消费。

数普发展能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对安徽省的11个市从2013-2020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文献综述2016年《G20数普高级原则》正式将数普界定为“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

相比于传统金融,数普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能够从多方面释放数字红利。

数普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展对缩小经济发展动力足的城市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2],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和发展[11],提高家庭收入[3]、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从而实现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 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查为例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  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查为例

设施等。我们还发现,农村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提高农 民收入水平是改善能源消费现状的关键。
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发现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这可能 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农村能源 消费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 构、政府政策及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 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
查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 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为了解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次演示以 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为例,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五、结论
本研究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为例,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进行了深入的 田野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以生物质能源为 主,但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农村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浪费现象 较为严重。
影响农村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经济收入、能源价格、政府政策及农村 基础设施等。我们还发现,农村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提 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改善能源消费现状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能源 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指出,农村 能源消费结构以生物质能源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逐渐增加。
此外,农村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摘要:隨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疲软、出口波动变大,消费开始超过投资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然而20XX年1、2月份因受疫情影响,消费马车遭遇前所未有的急刹车,进一步提振内需、激发市场活力,消费升级刻不容缓。

对消费升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消费结构在波动中不断升级且逐渐趋于理性,但城乡消费差距仍较大,消费潜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制约因素现实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疲软,出口波动较大,消费开始超过投资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20XX年开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下降,消费则逐渐发挥出稳定经济的作用。

整体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对经济的拉动也表现出持久的稳定性,在经济下滑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20XX年开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9%超过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46.2%,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次超过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拉动经济5.9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然而20XX年1、2月份因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20.5%,消费马车遭遇前所未有的急刹车。

为了进一步提振内需,激发市场活力,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消费券、干部带头消费等具体措施,消费升级刻不容缓。

一、国内消费升级文献综述消费升级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整体来看包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品质、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者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转变,是由强调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由简单的物质满足转为更高层次精神满足的转变、由中低端消费方式向中高端的跨越。

其中消费结构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刻画。

目前中国研究消费结构升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面,例如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的影响研究;二是关于消费结构升级本身的研究,如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特征、内涵及影响制约因素的研究。

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机制分析

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机制分析

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机制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与数字金融的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距。

深入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各类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

这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推动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服务效率低下等。

通过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不仅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等领域的发展,从而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繁荣。

1.1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其问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农村地区农业产值逐年提高,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这导致农村居民在购买力、消费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理论与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理论与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理论与
文献综述
裴玲玉;邹永红
【期刊名称】《智慧农业导刊》
【年(卷),期】2024(4)2
【摘要】生活富裕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

从生活富裕和消费升级2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并且进行文献综述,发现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及共同富裕3个层面,消费升级则是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在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探究生活富裕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裴玲玉;邹永红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8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3.乡村振兴视域下电商产业集聚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专业化的调节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消费结构的文献综述
(2011-05-11 20:22:20)转载标签:农村消费结构文献综述财经分类:经济随笔
有关消费结构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因为消费结构是在需求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同时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学者们对农村居民的需求变化以及消费支出弹性做了很多实证和规范方面的研究。

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在农民消费结构变动中在现阶段贡献率最高,它标志着农民消费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系数过大将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所以研究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对研究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必要性。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农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文献近年来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从我国居民1985—1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表现出结构变动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在2001-2010年这10年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

1985—1990年间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衣着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而住房、医疗、交通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

1990—1995年间农村的“造房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影响的上升时促进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

1995—1998年间食品消费下降,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农民消费结构变动中恩格尔系数变动在现阶段贡献率最高,它标志着农民消费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是1990—1995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58%以上,1995—199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加快,说明现阶段农村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是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1995—199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加快,农村温饱型消费阶段“吃、穿、住”三个消费热点的降温为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农村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三个时期都在逐步提高。

(范剑平、刘国艳,2001)从1999年到2002年,使用总消费支出代替收入,故食品支出的收入弹性会小于总消费支出弹性(总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总支出为0.309,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恩格尔法则,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在减少。

可是看到的一个显著的方面是农村居民的食品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善,从而使食品消费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形成食品消费的总支出弹性的上升,但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从而总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总支出弹性下降,而农村居民其它项消费的总支出弹性的大幅度上升,标志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正在进行中(项本武、俞伟悦,2004)。

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收入因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即收入状况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直接的因素,而可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更是关键。

二是环境因素,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软硬件设施达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要求。

三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例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克勤克俭的消费传统,还有在消费上有很强的从众攀比心理。

这都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曦,2010)。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其中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仅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
平,也低于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以陕西省这个西部农业大省为例,运用2003和2004两年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可以揭示出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般特征:食品支出所占比例最高,边际倾向最大;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紧随其后,高居第二位;住房支出偏高,而在家庭设备、用品项目上的支出明显不足,二者的比例不协调;摩托车潜在需求的比较旺盛和手机拥有量得快速增长,使交通通讯项目成为未来的消费热点;医疗保健项目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受到关注(孙慧钧,2007)。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在提高,但生活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基本需求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而用于发展和享受性的非基本性支出占比重比较小,消费结构不够合理;2006年消费支出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成为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收入增加后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居住条件的改善(张红霞,2009)。

因此,深入考察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其结构特点,不仅对启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巩固边疆和保障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商洛市山阳县的调查,以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对西部农村的典型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审视,以此对其分析并作出更全面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