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李鸿章的妥协外交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李鸿章一避战求和的思想严重错误,影响恶劣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家,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随后又赴贵州、陕西督办军务。
于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随后在处理天津教案、马嘉理事件中博得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认同和赞许。
取代乃师曾国藩成为清朝的“柱石之臣”。
梁启超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
”至中法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已经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经营了十余年。
可谓位高权重,影响巨大。
在法越交兵,中国西南边疆受到威胁时,李鸿章却提出了错误的观点和外交策略。
李鸿章的“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未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如果与法国开战,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中法战争只有会商解决才是“息事宁人经久之计”等言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李鸿章的失败主义论调和妥协路线是完全错误的。
他仅仅看到了中法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甚至只看到了法国的船坚炮利。
但却无视法国的种种不利因素: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政治上不得人心;刚刚从普法战争中恢复过来,便大举向非洲和远东扩张,力不从心;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与英德矛盾重重等等。
此外,李鸿章也低估了中越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和力量,看不到中越军民占了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错误的思想往往导致错误的行动。
李鸿章由于地位重要,资历较老,其外交思想对清廷对法决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要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由于李鸿章的错误思想而变得十分恶劣:其一,李鸿章的求和思想,影响了清政府的整个抗法基调。
李鸿章的态度首先影响了总理衙门的大官僚,军机处,随后又影响了慈禧太后。
由于有了李鸿章这样的实力派以及以李氏为首的许多大员的支持,慈禧在战争中推行她的卖国政策就大胆得多。
综观整个中法战争,清政府无一时不是以求和为根本策略的。
即使是宣战,也是为了以战求和。
总之,清廷是胜也求和,败也求和,一切以和为最高目标。
而李鸿章作为“享誉中外”的“柱石之臣”,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难为李鸿章:百年毁誉,岂无公论

难为李鸿章:百年毁誉,岂无公论李鸿章自1870年参与中日通商谈判至1895年马关订约,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经营中日、中朝外交25年。
其间,他派员留学,兴办工业,筹建海军,扩充武备,尽其所能,革故鼎新,在晚清,他是一位最有国际视野、外交经验和改革意识的大臣。
甲午一役,訾议轰豗,百年毁誉,岂无公论?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70寿辰,慈禧太后赐他“调鼎凝厘”匾额,亲书寿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有清一代,他得到了人臣的最高礼遇。
次年(甲午,1894)四月,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南洋之南琛等6舰、广东之广甲等3舰亦前来会操,30多艘军舰经大沽、旅顺、大连湾、威海卫,呈威海上,历时半月。
二十一日回到天津,二十八日,朝鲜东学党举事,清军应朝鲜国王乞援入朝平乱,日本趁机入侵朝鲜,不久,两国开战,清军水陆皆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七日,李鸿章赴日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又名《中日马关条约》),半生功业,毁于一旦,从此,蒙羞忍辱,留下千载骂名。
初办交涉,条约甫订,日本即侵台湾同治九年(1870),47岁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是年(日本明治三年),日本遣柳原前光使华,商请通商立约之事,朝廷命李鸿章与日使谈判,从此涉入对日外交。
翌年,日本又遣大藏卿伊达宗城前来议约,柳原前光为副使,朝廷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之在天津谈判。
柳原去年所呈约稿以两国互利、平等通商为辞,伊达却欲废前稿,参照清朝与英、法等国签订的通商条约,择其有利于日本的条款另立新约,李鸿章严辞拒绝,迫使伊达让步,七月,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18条,“通商章程”33款,附以两国海关税则。
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与中国签订的头一项条约,因未达到日本的期望,伊达宗城回国后即被免职。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柳原前光奉使来天津要求改约,李鸿章不允,讽其朝三暮四,背盟毁约,柳原惭愧而去。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章立凡: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重读《李鸿章传》無論生前身後,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上中學的年代,歷史老師口中的「大漢奸、賣國賊李鴻章」,至今言猶在耳。
上中学的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
二十多年前讀到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傳》,正值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頓覺眼目一新,感到此傳對洋務運動及李鴻章其人,有著不同以往的全新視角。
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眼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
細品之,則非梁任公之視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復了人類的獨立思考而已。
细品之,则非梁任公之视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复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而已。
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重讀此傳,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重读此传,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維新派眼中之洋務派一、维新派眼中之洋务派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兩月,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溘然辭世;近兩個月後,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啟超完成了這篇傳記。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篇传记。
是年二十九歲的梁氏,以通緝在案的維新派流亡領袖身份,為七十八歲的在朝洋務派領袖作傳,其間大有深意焉。
是年二十九岁的梁氏,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焉。
維新運動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兩者有著血脈上的傳承關係,如果將洋務運動視為經濟改革,則維新運動當然是政治改革。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两者有着血脉上的传承关系,如果将洋务运动视为经济改革,则维新运动当然是政治改革。
兩者的失敗皆有其歷史之必然性。
两者的失败皆有其历史之必然性。
作者自稱:「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與流亡臣子的孤憤,溢於言表,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历史名人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二)

晚清“重臣”李鸿章(二)淮军旧照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时候,俾斯麦尝语李曰:“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
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嘲笑李鸿章“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以屠杀本国子民起家,不足道也。
俾斯麦一世英雄,踌躇满志,说话虽然尖锐,却道出了李鸿章的痛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鸿章,因为专制之政F天生的性格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因为内战是统治权之争,是根本利益,外战并非统治权之争,是局部利益。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前半生Z压太平天国节节胜利,后半生惨败于日本之手,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然而“至其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
彼其当大功既立,功名鼎盛之时,自视甚高,觉天下事易易耳。
又其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偾机。
贻误大局。
”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李鸿章任人唯亲,以致成此恶果。
不过这也不能怪李鸿章,大清帝国这个大流氓政F不也是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很高的地位官职吗?流氓头子要维持自己的流氓统治就得给效忠的小弟们好处,不然以后谁还跟你?如果像英国人那样,丘吉尔一打胜二战就叫其回家,那不仅是失德行为,而且很危险,会寒了众兄弟的心,因此李鸿章重用其淮军旧部,是很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好说的。
大清帝国又没有正常的退休制度,不让这些人去当官捞一笔,岂不生怨恨之心?这帮刀口上吃肉的厮杀汉子可不是良善百姓,惹火了他们扯旗放炮再出个洪天王,大清帝国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只不过这些个淮军将领功成名就之后暮气沉沉,视自己的生命非常宝贵。
这也可以理解,当初刚出来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舍生忘死;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把小命丢了,那拿什么来享受?因此,甲午之战必败无疑。
四、不一样的思维李鸿章恐怕是中国最早面对记者的官员了,这也真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至于李鸿章的见识,笔者在此摘录一下李鸿章访美时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对话。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3月 2 0日, 李鸿章等与伊藤博文 、 陆奥宗光在 日本的马 关伶 下关) 帆楼进行谈判。李鸿章要求 日本停止军事行动 春
非交战国使节 , 拒绝与之议和 。 8 5 1月 3 19 年 0日, 清政府 派
出议和代表张荫桓 、 邵友濂等到达 日本广岛。 2月 1日, 双方 代表进行第一次会谈 , 日本首相 伊藤博 文 、 外相陆 奥宗 光故
意 刁难 , 认为 张 、 全权 不足 ” “ 邵“ , 中国使 臣议事 须请示 国
的决定 ,李鸿章勋绩 久著 , “ 熟悉 中外交 涉 , 为外洋各 国所共
倾 服 。今 日本 本文 隐 有 所 指 , 廷 深 维 至 计 。此 时 全 权 大 臣 朝
能否再 安然 出入北京城 门, 不能保证”j 亦 『 4 。 在 日本的恫 吓面前 , 李鸿 章并没有屈服。在给总理衙 门
的 电报 中 ,他 向清 朝 政 府 提 出 了 自己的 看 法 。李 鸿 章 认 为
一
、
李 鸿 章 出使 谈 判 的缘 起
是 所 有 外交 活 动 均 以 失败 告 终 。
甲午战前洋务派的当权者对西方殖 民主 义者一直抱 有 幻想 , 为西方侵略者不 会推 翻清朝 , 认 灭亡 中国。奕忻 曾说 西方列强: ‘ 并不利我 土地人 民, 犹可 以信义笼络 , 驯服其性 , 自图振兴 。李鸿章也认 为“ 洋人所 图者 , 利也 , 势也 , 非真 欲夺我土地也”[ 1 2 。基于此 , 洋务派形成一 条委 曲求全羁縻为 上的妥协外交路线。战争爆发后 , 虽然前 方将 士不乏英勇抗 敌者 , 由于清政府执行避战求 和投 降政 策 , 但 而始终没有 勇 气将战争进行到底 , 以一直在谋求对 日议和。 所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此书写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
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
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
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
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
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
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
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的细节《马关条约》签订前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富强起来。
强大了的日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扩张的最终目的是侵占中国,称霸世界。
日本的“大陆政策”共分五步: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逐步实施对外侵略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大清属国琉球,后通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改设为冲绳县。
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
1874年日本还入侵大清属国朝鲜,排挤中国宗主国地位。
1894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向大清请兵,藐视其宗主国地位为理由,入侵朝鲜,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2月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大清战败。
清廷无心恋战。
日本虽胜,但也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
于是,中日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有两次所派代表被日本拒绝。
其中就有张荫桓(户部侍郎)和邵友濂(湖南巡抚)于1月14日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使团对张、邵极尽侮辱之能事,并驱逐回国。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得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李鸿章到了北京,但慈禧却称病不见,光绪接见了他。
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群臣讨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主张巨额赔款,孙毓汶、徐用仪认为若拒绝割地,和平交涉将无法继续……群臣莫衷一是。
李鸿章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其后李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但均无结果。
见割地已成定局,李于3月2日上奏皇帝,要求“面谕训诲”,要从光绪帝那里得到明确的割地授权不可。
光绪帝无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李鸿章小道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3月20日正式开启了和谈,4月15日最后一轮谈判,4月17日签订条约。
李鸿章近代史上的“多面人”

作者: 刘光永
作者机构: 陕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28-31页
主题词: 李鸿章;卫道士;多面人;清王朝;社会改革;那拉氏;中国近代史;刽子手;妥协主义;外交路线
摘要: <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奇特的人物之一,是一个由多重矛盾侧面组合而成的“多面人”——他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却又是“小民生计”的热心关注者;他是清廷妥协主义外交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却又不乏拳拳爱国之心;他是清王朝的得力卫道士,却又是苦心孤诣的社会改革家;他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产儿,却又是“西学”的积极倡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李鸿章的妥协外交
天下第九
首先李鸿章不想当卖国贼这是肯定的。
其次外国人每次都点名要李鸿章谈判也是肯定的。
由此观之,不能因其不想当卖国贼而大谈李鸿章的悲情,称之为腐败朝廷的替罪羊,为其翻案。
在内外政治斗争中,晚清中兴三杰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曾左善斗争,惟李喜妥协。
晚清崛起的汉军中的湘军与淮军,湘军擅斗争,淮军好妥协。
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要么过于看到敌人的优势,要么过多夸大自己的劣势。
不擅用辩证法来分析形势的利弊。
李鸿章的妥协外交基本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误国至深而不自知。
这在历次对外战争中都有体现。
台湾琅峤事件谈判中,李鸿章中日本诡计失言承认琉球是日本的而不自知,一错再错,一意妥协退让,竟赔兵费50万两,更用自己的愚蠢事实证明日本对琉球有管辖权。
以此为借口,从此琉球正式被日本强占,永远脱幅。
云南“马嘉里事件”与英国交涉,《中英烟台条约》完全被英国主导,被别人牵着牛鼻子走,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滇案,而且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我国西南边境(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
其它列强纷纷效尤,得寸进尺,要一体均沾,李鸿章只好来者不拒。
自毁万里长城、开门揖盗。
中法战争李鸿章先是主和,言称“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终于与法媾和,但法人豺狼也,言而无信、贪欲无穷,要将我越南完全占有,法攻取谅山,撕毁和约,和谈不成,此事本应惊醒国人放弃幻想。
后左宗棠驻福建,刘铭传在台湾基隆、沪尾拖住法孤拔舰队,冯子材、刘永福、唐景崧在镇南关大捷,乘胜收复谅山,法国内阁垮台。
李鸿章等颜面扫地,怕左宗棠等主战大臣乘胜得势、压制淮军,扣住张之洞的镇南关大捷电文不报,一心求和,先行签订《中法条约》,造成既成事实。
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你追我赶,在朝鲜角逐。
中国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北洋海军主力装备都是购自英法德的当时最先进的驱逐舰等主力舰,船坚炮利,比明治政府海军实力雄厚得多,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长崎事件“,三名北洋官兵在长崎被日本人杀害,中日主战大臣都欲借此事件膺惩对方,扬威耀武。
双方剑拔弩张,此时若当机立断,与日本海军决战,我定可封锁日本,降服倭寇。
然在主战的关键时刻,李鸿章身为统帅,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口口声声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北洋草创,不宜开战。
”却不知日本明治维新才20年,国小力弱,远不及洋务运动,情形更加不堪。
瞻前顾后、畏敌如虎,错失膺惩日本,将其野心扼杀在萌芽状态的良机。
李鸿章同时对日本心存幻想,甚至狂想联日制欧,令其子李经方任驻日公使,简直是与虎谋皮。
日本恰恰相反,从天皇至百姓,节衣缩食,上下同仇,终于使日本5800万元五年造舰计划顺利实现。
买回了吉野号等一批先进铁甲舰。
是否拥有一艘先进舰船,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不管信史中慈禧有没有挪用海军军费修清漪园(颐和园)、有没有让八旗子弟在浅浅的昆明湖操练海军。
李鸿章的昏瞆的外交眼光和瞻前顾后、畏敌如虎的腐朽军事、外交方略,使其统帅的军队想胜而不可能。
甲午海战,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
台湾、朝鲜皆脱幅而去,再加白银二亿
两赎辽,朝鲜自此像越南、琉球一样永远独立出中国。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这次李鸿章才是真正的替罪羊,本与李鸿章没多大关系,但既然前面丧权辱国的事全做完了,轻车熟路,国外国内于是一致点名李鸿章来谈判,洋人又可从老熟客李鸿章身上继续得到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惊喜,国人也可以让李鸿章来背负本来应由他们这一代人来背的历史骂名。
《辛丑条约》终于签订了,国人每人赔一两白银,四亿人就是四亿两。
李鸿章这次是真替罪羊,所以旋即含冤而死。
洋务运动几十年,买来了所有近代化的设备,令中国晚清社会耳目一新。
但这有什么用呢。
惟有武装可以全和平,关键又是武装头脑。
近代中国倒底是因为分裂而弱小,还是弱小而分裂?搞不清这个问题就会本末倒置。
清代中国不是因为经济落后才挨打(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而是因为挨打才导致全面落后。
大国分为强大国家和肥大国家,一个大国过份衰弱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一个羔羊大国过份地富裕而不强大同样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它能引诱其它国家的侵略狂热和无穷贪
欲。
腐败的政府不愿意受到攻击,所以不相信会受到攻击。
要防止新洋务运动,防止悲剧重演!要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精英们窍据高位,禽兽食禄、败类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