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

科学。

2.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

3.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有哪些?

1.警觉网络

2.定向网络

3.执行网络

4.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

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5.注意的中枢过程

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诱导。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前者指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后者指皮层某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大脑皮层上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当有机体把某种事物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时,该事物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对皮层其他区域较弱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越高,对其他区域的抑制作用越强,这时的注意力越集中。其他事物,有的投射到优势兴奋中心的边缘,即注意的边缘;多数投射到优势兴奋中心之外,即注意的范围之外。因此,当人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在某一对象时,对其他事物就会“视为不见,听而不闻”。

当新的强烈刺激出现时,优势兴奋中心便从其他区域转移到这种新的强烈刺激的皮层代表点,这便是注意转移机制。当然,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出现与转移,不仅决定于刺激物的强度和新颖性,也决定于刺激物对有机体的意义。借助于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建立和转移,有机体便能够有效地对刺激物进行选择。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使人能按照自己或别人的提醒坚持主义或转移注意。

6.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性兴奋作用,又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抑制性闸门。这个闸门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实施控制,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够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内侧丘脑-额叶系统是指在结构上有直接联系,在机能上关系更为密切的内侧丘脑某些神经核、额叶皮层以及连结它们的双向通路——丘脑下合脚。内侧丘脑-额叶系统通过精确投射的方式调节网状核的活动,抑制无关刺激向大脑皮层的传递,表现为选择性随机注意。而中脑网状结构通过弥散投射的方式调节网状核的活动,从而控制着不随意注意。

7.适宜刺激: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

的强度

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能量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8.换能作用:把作用于感受器的各种有效刺激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经纤

维上的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这种现象称为换能作用。

9.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不仅仅

是发生

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条件变化的信

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和组合之中,这一过程称为编码作用

10.适应现象: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经常看到刺激虽然仍在继续作用,

但神

经纤维上的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1.视锥系统与颜色视觉

三原色理论:又称为三种感受器理论,人眼内有三种基本的颜色感受器,实际上就是视网膜中的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都含有一种色素;三

种锥体细胞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不同,即在光照射下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并且设想当光谱上介于红、绿、蓝三者之间的波长光线作用时,它们吸收光波波长与之邻近的两种锥体细胞或色素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时,它们可对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并设想当光谱上介于此两色之间的其他颜色的感觉。

色觉对立机制理论:

色觉机制的现代观点认为,颜色视觉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他们各有独立的视色素能够选择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地产生白黑反应——在强光下产生白反应,无光刺激时产生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色觉信息由视锥细胞向视觉中枢传递过程,上述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形成三对拮抗的反应,即红-绿、黄-蓝、白-黑反应。第三阶段,在皮层上产生颜色感觉。

12.视皮层功能构筑与视觉信息平行处理

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处理视觉对象运动信息的脑区位于V5区;处理视觉对象色彩信息的中枢位于V4区;处理视觉对象本质上与颜色相关的静态形状的中枢也位于V4区;处理视觉对象动态形状的中枢部位在V3区。

13.声音分析

14.声源定位

15.联络皮层与知觉

16.视像形成的多步骤整合学说:认为视觉成像是在4个平行的视觉特征

处理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分多个步骤整合完成。

其一,整合既发生在视网膜→外侧膝状体→V1、V2→V3、V4、V5这一传入通道上,也存在于该通路逆行的反馈联系上。其二,在整合过程中不同皮质区的作用各有其特点:V1和V2区细胞感受野小、局部定位性强;V3、V4、V5

区细胞感受野大、能把视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其三,各皮

质区依靠往返联系,既使各个皮质区的活动保持协调、同步发放冲动,又使

V1和V2区提供的信息对V3、V4、V5区进行的视像整合起到补充和修正作用——就是说,这种整合并不要求信号都走到统一的皮质区域,而可能空间上

是分离的,时间上却是同步的;它是一种多级整合,是在几个不同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信息合流。最后,在各个皮质区联合活动过程中产生意识性视知觉。

17.非联合型学习: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

18.联合型学习:在刺激和反映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

19.陈述性记忆: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

20.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记忆。

21.启动效应:过去呈现过的刺激重新出现或以某种残缺的形式出现时,

对该刺激进行确认、补缺或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促进作用,又叫初始

化反应。

22.短时记忆: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其内容在脑内不断反复加强的记忆。

23.长时记忆:记忆时间较持久、容量大、其内容不需要再脑内经常重复

的记忆。

24.工作记忆:对某次训练时出现的特殊刺激或线索的记忆,也就是动物

或人在进行某种复杂的认知任务操作过程中脑内“在线”或短暂贮存

某些必要信息的神经过程。

25.参考记忆:指对整个训练过程中一直不变的一般线索或规则记忆。

26.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过程:

从神经解剖学上来看,前额叶主沟区接受在空间视觉中起关键作用的顶叶联合皮层的纤维投射:初级视皮层从视觉通路接受的视觉信息中的空间特征成分,传送到顶叶联合皮层并在这一部位被加工处理,形成了空间知觉;然后,经过整合后的空间信息由顶叶联合皮层传入前额叶主沟区并贮存下来,形成空间记忆。

前额叶皮层的下凸部则接受在物体视觉中具有关键作用的颞下皮层的纤维投射:初级视皮层从视觉通路接受的视觉信息中的特征成分,传送到颞下联合皮层并在这一部位加工处理,形成物体知觉;经过整合的特征信息再由颞下皮层传入前额叶下凸部被贮存起来,形成物体工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的神经回路:首先要经过多级加工处理,即视觉信号从V1

传入V2、V3、V4等高一级的视皮层进行整合加工,再到颞叶完成复杂的视觉认知功能,包括视觉信息的识别;接着经颞下回与边缘系统连接。视觉信息从这些内侧颞叶边缘结构直接投射到额叶皮层的腹内侧部。最后,内侧颞叶、内侧丘脑和内侧额叶把视觉信息输送到前脑基底部胆碱能系统。前脑基底部胆碱能系统与边缘系统存在着双向的神经纤维联系,它能够返回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从而把视觉记忆信息贮存在视皮层。于是形成了一个陈述性记忆的神经回路。

27.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论敏感化机制:敏感化的机制是因为释放了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成分,导致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强。5-羟色胺是由与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联系的中间神经元释放的,而感觉神经元又与控制腮运动的神经元构成突触。痛刺激兴奋了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激活了感觉神经元末梢内对5-羟色胺敏感的腺苷酸环化酶,后者促进了第二信使cAMP的合成;cAMP又激活了它所依赖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所有细胞的调节网络中的中心要素,它催化磷酸从一般的能量贮存形式ATP转移到蛋白质中的丝氨酸、络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的侧链,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改变受体蛋白的功能。在感觉神经末梢内部,活化的蛋白激酶使K+通道蛋白磷酸化,改变其构型而降低K+电流,其功能是阻止膜的再极化、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使更多的Ca2+通过具有电压依存性的Ca2+通道进入突触前成分,导致释放更多的递质,其作用是增强腮的收缩。另外,5-羟色胺通过激活另一种磷酸酯酶刺激二酰酯甘油脂,再激活蛋白激酶C。在cAMP和PKC的协同作用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