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处理民族问题方法
美国的熔炉政策与民族关系

美国熔炉---浅谈熔炉政策与民族关系据统计,世界上共有226个国家和地区,国家199个,地区27个而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00多个民族挤在200多个国家。
由此可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占大多数,(如中国、美国),单一民族国家占少数(如韩国)。
因此,关于民族问题研究,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回避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致力于此并积极解决的,而我将以美国熔炉政策为例,结合我的观点,分析熔炉政策对美国民族关系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民族关系对公共政策所带来的反作用。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我们避开美国对黑人和亚裔的歧视不谈(与本文无关),其民族政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在美国初登印第安人的土地并在这块土地上确立自己的主权之时,开拓者对本土居民的屠杀,驱逐以及隔离、同化,这种强力甚至疯狂的民族问题处理政策,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着对其他民族的统治,从人性上没有对非盎格鲁-撒克逊人应有的尊重,在法律上,美国政府也没有赋予其作为美国公民“人人生而平等”的地位,这使得美国政府长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民族问题,这就是熔炉政策的第一阶段,我将其理解为对非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种民族熔化、消除。
使其依附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具有民族优越论和野蛮性的特点。
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对全球的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本、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大量移民涌入年轻而又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
多元的民族文化,不同的信仰与思想,这对第一阶段的民族熔炉政策产生巨大冲击,私有财产的增多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明显的压迫与统治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
在顺应着工业化时期的“大美国”和移民为实现“美国梦”的幻想,第二阶段的熔炉政策以促进移民美国化,凝聚美国公民为目的。
使不同民族背景、文化背景的美国公民成为具有统一美国文化特制的“美国人”。
这是一种思想文化层面的改造,以同化的手段来遏制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民族矛盾,并且通过法律条文、外交等方面,重点突出国家认同感。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的例子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的例子因民族问题而生的国内冲突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
在冷战大环境下,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被掩盖、压抑、扭曲,甚至被利用,以服从于美苏争霸的利益。
冷战结束后,国家内部的民族冲突以前所未有的声势爆发出来,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2年,世界上发生了116起主要的武装冲突,其中仅有7起是传统的国家间冲突,其余109起乎都是与民族问题有关的国内冲突。
民族冲突的原因很复杂,如有学者将民族冲突区分为“族群民族主义者”(ethnonationalists)、“原住民”(in-digenouspeoples)、“社群竞争者”(com-munalcontenders)和“族群阶级”(ethnoc-lasses)四类。
其中,前两者或要求与国家分离(secession)或寻求自治(autonomy),如塞内加尔的卡萨芒斯地区、尼日利亚的比亚法拉地区;后两者则要求在现有国家体制内寻求更广泛的政治参与。
延续至今的科特迪瓦内战是后一类型冲突的典型事例。
冷战之后,科特迪瓦的繁荣吸引很多西非人,如布基纳法索人,移居到此,从而引发选举投票权之争——政府强行通过《血统论法案》,要求总统候选人父母都要出生在科特迪瓦,从而导致北方的总统候选人瓦塔拉被直接取消参选资格。
瓦塔拉代表北方的穆斯林,尤其是从马里和布吉纳法索地区来的贫苦移民,他们的主要诉求是要求政府明确定义“科特迪瓦公民”、总统投票权等基本的政治权利。
如今,科特迪瓦出现了北南两位“总统”分庭抗礼的乱局,全国陷入了严重的族群冲突之中。
气候、资源、宗教等因素日益诱发民族冲突。
今天,民族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不断扩大,有时冲突跨越了国界,部分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荒漠化和牧场面积不断缩小。
例如,在尼日利亚,信奉伊斯兰教的豪萨族、富拉尼族与信奉基督教的伊博族为争夺土地和水资源而经常发生冲突。
在苏丹达尔富尔,黑人部落富尔族虽然同阿拉伯人一样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因为水资源争端而同札哈瓦族、马萨里特族等黑人部落组成“苏丹解放军”、“正义平等运动”等反抗武装组织,与阿拉伯民兵进行军事对抗。
美国民族政策的形成过程

.美国、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并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治法律制度会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这种演变过程与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内在规则的,同时是客观的。
[4]美国和加拿大的熔炉政策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因国情民情的变化而经历了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1)建国初期对土著民族的掠夺残杀、对黑人的奴役和盎格鲁一致性政策。
建国之初的美国、加拿大,既要与英国、法国、西班牙展开斗争,又要处理与土著民族的关系。
同时,土著民族拥有的大量土地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土著部落的存在被视为对其政权稳定具有重大威胁。
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对土著民族的掠夺和残杀使得美国、加拿大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使得土著民族的人口锐减,濒临灭绝。
新开垦的大量土地和南方种植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对被贩卖到北美大陆的非洲黑人进行了残酷奴役。
而且,美利坚合众国(联邦)的建立也是基于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主的联合。
因此,以标榜人权而著称的美国宪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认可了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没有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是美国和加拿大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北美大陆处于强势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必然地成为美、加民族同质化建构的基础。
在这片大陆上,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被视为优等文化,所谓劣等民族的文化必须被清洗,每一个移民都必须具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美德,符合其价值取向。
正如亨廷顿所强调的,盎格鲁—新教文化成为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美国信念”诞生的母体。
[5](P.45)(2)资本主义扩张和“白人至上”论基础上的民族隔离制度。
到19世纪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移民数量的剧增,资本主义的扩张趋势造成与土著民族的冲突不断。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处理印第安民族事务方面的政策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
这些政策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社区的命运和印第安文化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这些政策演变,并分析印第安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进展。
20世纪早期,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民族政策主要是基于强制性同化的理念,通过驱逐、分散印第安人来削弱他们的社区和文化。
这一政策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印第安儿童被迫进入寄宿学校,被剥离了他们的族群身份和文化传承。
这种政策几乎导致了印第安文化的毁灭,严重影响了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健康。
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开始转向一种更加尊重和保护印第安民族的政策。
1953年,通过了印第安移民和教育法案,这一法案意味着将打破强制同化政策,支持印第安人保留他们的文化和自治权力。
该法案的实施也促进了印第安民族的发展和自我决定力的增强。
然而,这项法案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对印第安土地的剥夺和资源的控制仍然存在,阻碍了印第安民族的全面发展。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了印第安民族的权益保护。
这一时期,政府开始与印第安民族签订协议,保证印第安人对土地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权,以及对卫生、教育和房屋等基本服务的提供。
印第安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自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印第安社区的凝聚力和独立性。
然而,尽管这些政策改变带来了印第安民族权益的提升,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印第安社区仍然存在严重的贫困,失业率居高不下,健康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此外,印第安民族的文化保护和语言复兴问题也亟待解决。
传统印第安文化和价值观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一代印第安人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连接。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尝试重建和发展印第安社区。
例如,通过加强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印第安民族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
“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
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
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
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
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
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
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
“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
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
超越灯塔主义:美国种族与族群政策再认识

超越灯塔主义:美国种族与族群政策再认识作者:励轩来源:《文化纵横》 2021年第2期励轩涉及民族、种族、族群的问题通常复杂且敏感,处理起来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人们有走捷径的偏好,希望快速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不停地从他国他地寻找良方良药,以解决本国本地的问题。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自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学习对象。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一些中国社会精英不时会有一种把美国视为灯塔的情结,提出中国应以美为师,用美国经验来解决中国自己的民族问题。
这些社会精英赞美“熔炉说”,认为美国种族与族群政策的成功之道在于建构了单一民族国家。
在他们看来,美国存在一个美利坚民族,美国人作为美利坚民族一分子(抑或美国公民)的认同远强于其他群体性认同,因此美国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富强。
对于这些论说的倡导者而言,中国是需要被改造的对象,应该彻底改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结构,转而去建构单一民族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很多以前没有做成的事,放在今天可以做成了。
那么在民族政策方面,我们是否有必要去实践百年前一些中国社会精英在倡导但又没有完成的美国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美国的种族与族群政策,是否美国历史上真的是民族大熔炉,是否真的在建构单一的美利坚民族国家?熔炉说与灯塔主义1908年10月5日,英籍犹太裔作家伊斯雷尔·赞格威尔的新剧《熔炉》[1]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首演,该剧讲述了一位犹太裔俄国音乐家大卫·奎哈诺(David Quixano)的故事。
奎哈诺的家人在俄国一场反犹骚乱中被杀害,他自己不得不移民,最后在美国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并赢得了一位俄裔基督徒女贵族的芳心。
在剧中,赞格威尔提出美国是“上帝的坩埚,是一个大熔炉,所有欧洲的种族在此融化并再造”。
《熔炉》在美国收到了极大好评,连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都来观剧并称赞它是一部伟大的剧本。
[2]这个剧本确实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况,美国社会接受了大量移民,很多欧洲白人移民更是将美国视为改变命运的新大陆,积极主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变化非常明显。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美国很好的处理了国内的民族关系,它把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纳入了制度框架。
美国经验表明,坚持依法治国,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上,坚持“一体”与“多元”的动态平衡,非常必要。
关键词:美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多元一体;依法治国;肯定性行动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2-04一、美国的人口成份概况(一)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情况1997年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美国的种族分为五大类:白人、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居民。
另外,美国人口普查局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分类“其他种族”,2000年的人口普查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允许答卷者选择一个以上的种族归属。
到2006年10月,美国的人口突破3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少数族裔已占美国总人口的35%,逾1.07亿人。
其中,西班牙语裔人口达4,840万,占人口比例15.8%;亚裔人口达1,370万,占美国人口4.5%;非洲裔人口达3770万,占美国人口12.3%。
而白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一亿九千九百多万人。
(二)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特点1、不存在多数民族,虽然人口最多的是白种人,但白人也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其中人数最多的英格兰人和德国人也各仅占总人口的21%,爱尔兰人仅占总人口的17%,他们在总人口中都不居多数。
2、存在着种族等级观念。
美国历史上实行过野蛮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现在虽已废黜,但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中还随处可见。
3、各民族分散居住,没有较大的聚居区域,但有以街道为基础的民族社区。
4、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加,美国民族成份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每年进入美国的合法新移民有80余万,其中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移民数量增长最快。
民族问题的解决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是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具体地说,就是稳步进行社会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消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各地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方面,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之称。从种族分就有白人(包 括非拉美裔和拉美裔)、黑人、亚 裔、北美土著、太平洋土著以及混 血人种这几大类。从民族分,就更 是不计其数。尽管种族(民族)矛盾 始终存在,但美国族群关系一直相 对稳定,大规模族群暴力冲突和分 裂活动极为少见。
Ⅰ、强化国民认同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组成复杂,唯地位。 二是有意培养整体国民优越感,以此加强认同。 三是在接受欧洲观念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学说。 四是通过开发西部等优惠政策吸引欧洲移民,并 且通过经济利益使之与美国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 在一起。
II、提倡文化多元 为调和不同种族与民族的 差异,美国采取了一些尊重少 数族裔特性的政策。
首先,“文化多元主义”不允许保留真 正独立的“文化群体”。
其次,少数族裔团体不允许带有政治和 经济目的,也不允许有种族排他性。
III、调整利益分 配 美国也有零星 的分裂活动,主要 是在原住民——印 第安人部落、夏威 夷和阿拉斯加的土 著居民当中。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