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
48比较文学专题《西南民族大学学!!墨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
王宁
j[摘要]笔者继续近几年来对全球化和文化问题的研究,试图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进
行批判性分析和解!
!构.在作者看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使得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被突
破,同时也突破了狭;
i隘的民族主义思维模式,从而为一种新的超民族主义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这一点
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时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在这方面,比较文学应当对这种超民族主义的形
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i[关键词]全球化;文化研究;民族主义;超民族主义;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1059;10一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7)ar78—05
:..…………………………………………………………………一…………………
一……………
作者简介:王宁.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4
毫无疑问,探讨全球化的理论以及文化研究,
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
话题.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人文学
者对这个话题如此关注呢?因为关于全球化与文
化这个问题,确实可以使我们想到许多与此相关
的问题.因此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知识生
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
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全球化问题,我们认识
到,它给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一个直接的
影响,就在于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
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非西方国家,
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趋同现象.南北差距
与国内贫富差距加剧分化;一些反全球化的示威
者在脸上涂满了像地球仪颜色一样的油漆,以示
抗议;还有一些反对全球化的示威者以各种形式
的集会和游行来支持世界上的贫困和欠发达国
家.因此,在文化上抵制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在抵
制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人侵和渗透,这一点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对全球化的抵
制却滋生了另一种情绪——民族主义.具体地表
现在过分地强调民族的本土特征,并以此与全球
化相对抗.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
文化领域内的全球化的二重性,以便使我们有效
地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来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研
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全球化的理论建构:中国的视角
关于全球化与文化问题的研究,国际学术界
已经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国内学者对此却知之
甚少.实际上,全球化话语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对
立物,与现代性以及其自然延伸和悖逆——后现
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全球化当作

种历史文化批评的话语来考察的话,它对于有
着鲜明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起着强有力
的消解作用和批判作用.因此全球化在我们中的
不少人看来,是一种西方化,而在不少欧洲人看
来,它又是一种美国化.因而它在欧洲遭到的抵
制并不亚于在中国所受到的反对.
对全球化这一过程的开始,我们可以追溯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公元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中所指出的——公元1492年,也即哥伦布发现美
洲新大陆后所开始的资本的运作和向海外的大规
模扩张.而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交流则开始得
更早.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了资本的大
规模海外扩张后,特别意味深长地提及了文化知
识生产方面的全球化现象:"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
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
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

种世界的文学."…马恩在此提出的关于世界文
学的构想,主要是受到歌德1827年和艾克曼的谈
话中提出的关于世界文学之构想的启迪.歌德在
读了一些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后,
深有感触地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
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
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
自己的作用,促使它早日来临."[]拗I2因此,
世界文学的概念作为一种文化建构,是一个不时
地促使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去想象,去进行新

《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ooZ墨!塑查璺!:竺:兰!
的建构的乌托邦.
提到世界文学,也许有人会将其与目前出现
的文化上的趋同性,亦即"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相
提并论,其实这二者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
世界文学实际上代表了当前各民族文学的最新发
展方向,同时又保留了各民族各自特色的一种世
界性的,全球性的文学.因此,文化全球化≠文化
趋同性.相反,在全球华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
特征更为明显.
虽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并未明确指出,而且在那时也不可能指明经济全
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上的趋同现象.但是,他们
却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提出,全球化绝不是一个孤
立的只存在于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现象,它在其
他领域中也有所反映,比如说在文化上也有所反
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使得原
有的封闭和单一的国别——民族文学研究越来越
不可能,于是比较文学就应运而生了.应该指出
的是,比较文学的早期阶段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文
学",而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沧桑
之后,比较文学的最后归宿仍应当是世界文学,但
这种世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方
向,一个方向就是随着资本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
带的扩展,原来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
透到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但随之也出现了第
二个方向,亦即全球化的渗透,从中心向边缘运
动,同时也导致了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因此这种运
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互动的双向运动.这
第二个方向就体现在,原先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
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也即反殖民性或非殖民
化.用霍米?巴巴的话来说是一种"少数人化"
(minoritization)的策略,亦即与全球化逆向相悖的
另一个过程,或者说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
尽管全球化在西方学界已得到了多视角的研
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理论建构,但我这里仍想以
中国的文化知识实践为出发点,从下面七个方面
较为全面地重新审视全球化现象并提出我本人的
理论建构.
首先,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
化.经济上的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国的
经济运作依照某个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世
界贸易组织等的统一法则而进行.资本的向外扩
张无疑导致了国际劳动分工制度的形成,为了避
免生产上的不必要重复,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下,具
有较高质量和知名度的产品之品牌可以远远超过
国家和民族的疆界在世界各地行销.它一方面可
以刺激落后民族的民族工业进行技术更新,另一
方面则无情地导致原有的民族工业体制的解体.
因此全球化在部分欧洲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
遇到的反对声之高涨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根据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
程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由此而开启的
资本的向海外扩张.这一历史进程发展到20世
纪80年代逐步达到其高涨时期,资本主义也因此
而进入其晚期阶段.但是资本主义进入晚期并不
意味着它即将寿终正寝,而是依然有着两个发展
方向:一是按照其必然的逻辑而真正走向最终的
寿终正寝;另一种可能性则体现在它通过某种自
身内部机制的调节后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
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繁荣就是这第二种可
能性带来的必然后果.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
辑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逐步地为一种
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将走向自然
的消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过
渡时期并不是短暂的,而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
其三,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
化进程的全球化.由于全球化的出现,资金的流
动有了多种自由的渠道,过去那种国家干预金融
交易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自由贸易方式所取
代.与其相伴的则是市场制约大大高于过去的政
府干预,于是全球化便成了一个打破民族——国
家疆界而无所不及的"隐形帝国".这一经济帝国
和文化帝国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于以往的帝国主义
侵略实践,它对民族——国家的介人性"侵略"往
往是一种"渗透式"的,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和全
球治理则终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而逐步
实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十个民族和
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大国,民主的实现只能是逐步
的和渐变的,任何突变将必然导致新的混乱和民
族冲突.
其四,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全球化.目前在
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所热烈讨论的全球化实
际上是将其视作一种批评概念,以此来抨击日益
陈腐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也就是说,全球化
消解了人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二元对立,并
与这二者有着某种交叠,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欧洲
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为人们建构另一种或另几种
形式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全球化所形成的
新的帝国的中心已经转到了美国,所以今后对欧
洲中心主义的批判,毫无疑问应转向对美国中心
主义的批判.而在西方语境之外建构另一种形式
的现代性则客观上起到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作

50比较文学专题《西南民族大学>(人塾坚墨塑
用.
第五,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正如霍
米?巴巴所指出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
叙述,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也是如此.全
球化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大同世界的憧
憬,更体现了某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向全世界
扩张.全球化是一种宏大叙述,根据这种叙述,传
统的民族和国家的人为疆界被打破了,经济一体
化和市场化正在取代政府的权力,文化上也出现
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渗透和弱势文化对之的
反渗透.民族文化身份变得日益不确定,单一的
身份为一种多元的身份认同观所取代,因此在全
球化时代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流散写作现象就
不足为奇了.
第六,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全球化
体现在文化上的特征实际上也说明,它也和现代
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一样,是一种文化建构.来自
不同领域的人们讨论全球化都离不开自己对这一
现象的文化建构,所以建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
(acultureofglobalization)已成为所有研究者的一
个目标.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来说,
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置于一个广阔的全球化语境
下,并且在同一个平台上与自己的学术同行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