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旨在对中国的土壤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以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土壤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度的修订。
国家标准《土壤分类与分级》(GB/T 17296-2009)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本依据,它主要根据土壤的成因、发育、性质和利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根据这个标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包括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
一级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发育历史和成因进行划分,如岩性土壤、沉积土壤和母质土壤等。
二级分类是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厚度、质地、组成和颜色等特征进行划分,如砂质土壤、壤土和红黄土等。
三级分类是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肥力、湿度、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进行划分,如肥沃土壤、干燥土壤和偏酸性土壤等。
为了实现土壤系统分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中国还采用了一系列的土壤调查和监测方法。
土壤调查是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获取土壤相关信息的过程,可以获取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数据。
土壤监测则是通过定期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等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污染状况。
除了土壤调查和监测,中国还注重土壤保护和修复工作。
土壤保护包括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土壤退化、侵蚀和污染等现象,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科学施肥等。
土壤修复则是针对已经受损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综上所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分类和准确的监测,可以促进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4 土壤分类简介解析

4 土壤分类简介对于自然客体的分类是知识系统化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够更科学地认识自然客体的性质及各种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满足实践的需要。
土壤分类是将自然界的各种土壤按照其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形成过程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加以区分和归纳,组织成一定的分类系统,并给各种土壤类型命名的方法。
土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对土地利用的需要。
人类对于土壤分类的尝试,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早在3000年前,中国古籍《禹贡》和《管子·地员篇》中就有根据土壤颜色和性质对土壤种类划分和命名的记载。
在近150年来,随着土壤分析资料的大量积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土壤分类方案。
我国较为习用的土壤分类以《中国土壤》第二版(1987)上的分类系统为代表,分类的基本依据是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的综合。
该分类系统由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五级组成,以土类和土种两级为主。
在土类以上,根据土类的共性归纳为上纲(表9-6)。
土纲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及土壤性质上的某些共性划分的。
如铁铝土是以共同具有富铝化过程,富含游离铁、铝成分为其共同特点,由此构成该土纲内各土类之间的共同联系。
在全国共分为10个土纲。
土类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和耕作制度等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质的差别。
例如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富铝化过程和生物累积作用,土壤呈酸性反应,盐基不饱和,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土壤中富含氧化铁,使全剖面多呈红色。
上述特点使之与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砖红壤和热带、亚热带山地上发育的黄壤部有质的差别。
在全国共分为46个土类。
亚类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成土过程以外的另一个次要的或者新的成上过程划分。
它的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比土类更为一致。
例如,褐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是残积粘化过程;如果淋溶过程较强,属于淋溶褐土亚类;如果淋溶过程微弱并伴有钙积过程,属于石灰性褐土亚类;如果剖面下部受潜水影响存在铁、锰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属于潮褐土亚类。
土壤分类系统

分类,将土壤水分条件放在最高一级分类中,设立水成土 壤和半水成土壤分类单元。 2.根据土壤剖面分异或剖面发育状况,按土壤发育程度有 幼年土壤到老年土壤依次排列划分土壤即(A)C型--AC 型—A(B)C型—ABC型及B/ABC型系列。 3.重视人为土壤的研究,在不同的分类等级均设立了人为 土壤分类单元。
亚纲:在土纲范围内,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 条件划分,反映了控制现代成土过程方面 的成土条件。它们对于植物生长和种植制 度也起控制作用。
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土种:是低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根据土壤剖 面构型和发育程度来划分。
一般土壤发生层的构型排列反映主导成土作用和 次要成土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了该土壤的土类 和亚类的分类地位。但在土壤发育程度上,则因 成土母质、地形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在土层厚 度、腐殖质厚度、盐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 积程度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根据这些量或程度上 的差别,划分土种。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 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是典型的连续命 名法;
酸性岩坡积物 草甸 暗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 类、亚类、土属连用,如
粘壤质、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
变种____土种___土属_亚类_土类
名称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从群众名称 中提炼的,也有根据土壤特点新创造的, 如砂姜黑土。
真正的自然土壤分类产生于19世纪末。俄国 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广阔 的俄罗斯大平原上进行土壤调查工作,他发 现了土壤类型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并根据这一 观点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和黑钙土、栗 钙土等一系列土类名称。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课件

地形对土壤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山地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土壤分布通 常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而在平原地区,土壤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植被因素
植被对土壤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森林地区,由于植被的覆盖作用,土壤中的 水分和养分含量通常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而在草原地区,由于植被较为单 一,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通常较低。
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布的特点。如高山 草甸土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而高山寒漠土则分布在5000米 以上的地方。
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华北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和黄土,而华南地区 的土壤类型则主要为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
得名。
分布
02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江西、湖南、广东
、福建等地。
特点
03
红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
农作物。
黄壤
定义
黄壤是一种富含黄色氧化铁的土壤,因颜色呈黄色而 得名。
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 等地。
特点
黄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烟草、咖啡等 农作物。
相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土壤类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华北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区,而棕壤 则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土壤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对土壤的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 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积累,因此2
通过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化学物质,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PPT课件

(6)土系: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发育在相同 母质上由若干剖面形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 合土体所构成,其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在分类上更 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漠 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两个 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主,有 少量灌溉农业。
灰钙土 :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一、水平地带性 ☻ 二、垂直地带性 ☻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 一、水平地带性
★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 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 北而南依次分布着: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与黄壤 赤红壤与砖红壤。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 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 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 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燥红土:热带与南亚热带干旱稀树草 原景观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 作用下形成的半淋溶土。土壤红褐色, 酸性到弱酸性,块状结构。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土 壤 (Soils), 2014, 46(4): 761–765①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2100、2008FY110600)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地理、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
E-mail: frzhang@ ②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局,农林科学院. 北京土壤(内部资料). 1984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①张凤荣1,王秀丽1,梁小宏2,孔祥斌1,张青璞1,杨黎芳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
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①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②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③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
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关键词: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分类标准;土壤图;对比 中图分类号:S155; S159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普查)是国家“六五”重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列第一项“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国务院为此发布了国发[1979]111号文件,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自1979年开始,在土壤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历经16年的勤奋工作,完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了《中国土壤》[1]、《中国土壤普查技术》[2]、《中国土壤普查数据》[3]等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
李雪霏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
也在不断发展。
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
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
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
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
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
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
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
【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
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
铁铝土( Ferral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富铁土
(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
淋溶土
(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
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
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
滞水土壤水分状况。
雏形土(Cambosols)
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3) 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 的近似参比”(龚子同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参比》,土壤通报,2002.2)的表3中我们可以看
到,富铝湿润富铁土在以上三类土壤中均有分布。
可见在诊断分类过程中考虑的仅
仅是土壤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内在属性,而并非以生物气候、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为主。
【3】按照发生学分类法,一些过渡性的类或亚类之间往往存在界限不清的情况②。
以草原土壤为例,石灰性黑钙土和暗栗钙土(黑钙土与栗钙土间的过渡)、暗棕钙土与淡栗钙土(栗钙土与棕钙土间的过渡)之间均有交叉。
【4】除反映中心概念的典型亚类和附加过程的亚类外,有很多未成熟亚类, 如红壤性土、黄壤性土、黄棕壤性土、黄褐土性土等等,这些幼年亚类与典型亚类在性质上
相差甚远。
从系统分类观点看,这种差异可能是土纲水平上的差异①。
比如,石灰土根据其颜色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
土四个亚类,但其特性却有明显不同。
黑色石灰土的碳酸钙淋溶微弱,腐殖质较厚,土壤反应为中性至碱性,这种土壤是石灰土中相对年幼的土壤。
棕色石灰土的碳酸
钙淋溶较为强烈,土壤发育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脱硅富铝作用。
而红色石灰土在发
育阶段上已接近红壤。
在诊断分类法中,黑色石灰土主要对应于黑色岩性均腐土和钙质湿润淋溶土,红色
石灰土主要对应于钙质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雏形土和钙质湿润富铁土。
这样重新
分类后,各类土壤的属性差异一目了然。
【5】在基层分类单元中主要采用经过整理和提炼的群众习用名称,对耕地土壤尤其如此,
像黑垆土,塿土等。
这样命名的优点在于符合群众使用习惯,符合土壤分类的群众
性原则;其不足在于没有体现土壤属性特征。
另外一些土类的名称是以景观命名而
非属性命名,如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土,山地草甸土,冰沼土等。
它的优点在于突出了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而缺点也在于没有体现土壤属性特
征。
参考文献
①龚子同等,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参比,土壤通报,2002,33(1):1-5
②龚子同,陈志诚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土壤,1999(2):57-63
③龚子同,陈鸿昭,王鹤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地理科学,1996,16(4):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