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为中医

合集下载

压疮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压疮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PART 03
中药治疗压疮方法
外用药物敷贴技巧与注意事项
技巧
选择适当的中药外用药物,如生肌玉 红膏、紫草油等,涂抹在压疮创面, 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敷贴前需清洁 创面,确保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引起 疼痛和不适。敷贴药物后,需密切观 察创面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感染 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发病原因
压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卧床、坐轮椅、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 整或有渣屑、局部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的压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压疮好发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以及 与皮肤相互摩擦的部位。初期表现为局部红斑、水肿,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水疱 、溃疡、坏死等。
家属技能培训: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
学习护理知识
组织家属学习压疮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压疮的预防和日常护理 方法。
掌握护理技能
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翻身、按摩、清洁等护理技能,以协助患者 进行日常护理,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
注意观察病情
教育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压疮或疑似压疮的症 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压疮发生的诱因,做到“六勤”, 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同 时,应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重要性
压疮是康复治疗、护理中的一个普通性问题,但其后果严重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感染、 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压 疮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提供
改善家居环境

褥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褥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褥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来源:赛柏蓝—药店经理人▍特约撰稿人:兰花草我的一位好邻居,不幸患上直肠癌,在与病魔争斗的日子里,受尽了折磨。

不久前,家属告诉我说,又出现了褥疮,问我怎样处理?褥疮的发病基础和诱因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是一种由于身体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损伤、溃疡甚至坏死的症状。

好发于受压的骨突起部位,如骶尾骨、坐骨结节、股骨粗隆、足外踝及足跟处等肌肉组织薄弱部位,受压局部初期出现皮肤颜色改变、水肿,继而出现水疱、糜烂、溃疡,可深达肌肉、骨骼,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能够诱发褥疮发生的因素较多,其中皮肤长期受压是最主要因素。

另外,摩擦力、营养不良、糖尿病、大龄患者、抵抗力下降、药物因素和吸烟等均可诱发。

中药方剂治褥疮中医认为此乃久病气血亏损,受压部位气血瘀滞,血脉不通,经络阻隔,肌肉筋骨失养则溃腐成疮。

总之,本病多闪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所引起。

1、气血虚弱证候:皮肤苍白,灰白或青红色,境界清楚,中心颜色较深,全身衰弱无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通络润肤。

方药:《正体类要》八珍汤加减。

当归20g,川芎20g,白芍15g,熟地3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30g,丹参30g,红花10g,银花30g,陈皮10g,连翘15g,甘草10g。

若肉腐溃破加花粉、白芷、桔梗托毒排脓;发烧加地骨皮20g,羚羊角2g;口渴加生石膏30g。

水煎待温,分次服。

2、气滞血瘀证候:皮损表面起水疱,破后溃疡,肌肉、骨骼表面形成坏死,缠绵难愈。

舌质暗,苔薄,脉涩弦。

治法:益气化瘀,透脓止痛。

方药:《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当归30g,白术10g,穿山甲10g,皂角刺15g,白芷10g,青皮10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花粉30g,地丁20g,甘草10g。

若流水恶臭,加黄柏10g,泽泻20g,紫草30g;大便干结加大黄10g(后下);食少、咽干加焦三仙各30g,知母10g。

中药外敷治疗压疮护理的新进展

中药外敷治疗压疮护理的新进展

中药外敷治疗压疮护理的新进展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坏死。

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迫而造成的,故又称为“压力性溃疡” 。

中药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是我国的瑰宝。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瘀血,寒凝气滞造成。

由于组织受损,溃后脓水淋漓,导致气血亏虚,肝气久郁不解。

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减少压疮的发生。

1. 压疮中药外敷治疗压疮发生后,应根据压疮发生的部位、程度、感染.、压疮的直径、程度、组织形态、渗出液颜色及量,压疮周围皮肤或组织情况, 全身营养状态等情况进行评估,采取不同的中药外敷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1. 1古代药典《本草纲目》记载茶油有明目亮发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的功效,在我国传统的中药方中,常以茶油调制各种药膏、药丸。

民间常用茶油调滑石粉或斑鸠毛(烧成灰)直接搽用患处皮肤3-5次/天。

在压疮护理中可免除清疮,换药,包扎等程序,疗效满意,易被医患接受。

1.2 红油膏、生肌散:红油膏润肤止痛,防腐生肌。

生肌散敛疮长肉,止痛生肌,生肌收口。

民间常用葱汤或生艾叶,蒲公英,野菊花等草药煎淡汁冷却后冲洗或揩洗。

临床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灭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在清创后创面如有腐肉涂抹红油膏于患处1-2次/天,待创面脓净,无腐肉可改用生肌散,隔1-2天换药一次。

1. 3 经典药剂优锁具有强大而迅速的杀菌除臭作用,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同样具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清除脓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

使用时将其用纱布浸透药液后外敷患处皮肤,包扎,隔日换药,也可和庆大注射液联合应用疗效更显著。

1.4. 新癀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在压疮护理中具有保护创面,抗菌和抑菌,止痒,生血和活血的作用。

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压疮及周围皮肤3-4cm,将新癀片药未用无菌注射用水调化后涂于患处皮肤,3-5次/天。

压疮--中医护理常规

压疮--中医护理常规

压疮--中医护理常规
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或因摩擦皮肤、染毒所致。

以皮肤破溃,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肌肤,重则达骨骼。

一、护理评估
1、是否为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2、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气滞血瘀证,蕴毒腐溃证、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并用海绵或气垫床以保护骨突部位。

3)注意被褥的整洁、松软、干燥、无折,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4)递送便盆时,动作轻柔,避免摩擦。

大小便失禁者,便后清洁会阴部,并滑石粉外扑。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色泽、范围大小、疼痛、疮面大小及腐肉、脓液等变化。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

2)压疮破损、溃烂、有腐肉或愈合缓慢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生肌散、玉红膏等外敷。

4、饮食照顾护士
1)增加血肉有情之品,以扶正气。

2)食欲不振者,劝其进食;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5、情志护理
1)介绍病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缓解其紧张情绪。

2)向患者讲解发病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消除忧虑,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气滞血瘀或气血两虚者,可遵医嘱用艾灸治疗。

三、健康指导
1、对患者及家属介绍预防压疮的知识。

2、经常自行搜检皮肤,定时变换体位。

褥疮的中医治疗及家庭调护

褥疮的中医治疗及家庭调护

褥疮的中医治疗及家庭调护【病例举隅】首诊:郭某,女,45岁。

患者因“腰骶部皮肤溃破一年,加剧二周”来诊。

患者诉一年前因腰部外伤并发截瘫卧床,致使腰骶部皮肤溃破、渗液。

迭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起时伏。

察患者腰骶部疼痛时作,骶尾处皮肤溃疡,色红,有脓性渗液,溃疡面积约2 cm×3cm,深约0.5cm。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范围。

此乃褥疮,为气滞血瘀,痹阻经络气血,肌肤失养所致,当以活血解毒,益气养血,生肌护肤为治:1、中药口服:方用八珍汤加味,药取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丹参、银花、陈皮、连翘、花粉各10克,红花、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药外洗:方用五黄汤加味,药取黄连、黄柏、黄芩各10克,大黄、蒲黄各15克,野菊花、蒲公英各30克,水煎取汁,用消毒纱布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次。

3、中药粉外涂:方用三黄散加味,药取大黄、硫黄、蒲黄、寒水石、马勃、青黛各等量,研细备用。

每次外洗后,用棉签蘸本品适量外涂患处,每日3次。

二诊:患者用药一周后复诊,自诉疼痛减轻,疮面渗液减少。

原方续治7天,患者疼痛、渗液消失,疮面可见新生肉芽组织生长。

嘱患者家属加强护理,停用口服药,继以五黄汤外洗后再用三黄散外涂患处。

如此治疗三月,患者疮面恢复正常,末见新的压疮生长。

【中医评析】褥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为截瘫或严重外伤的伤员,或老年人长期卧床、护理不当,骨突等处长期受压,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多见于皮肤摩擦部位、两肩胛、尾骶、两髋及侧膝部,皮肤先起红斑,继而糜烂、坏死,溃疡或者化脓感染,肉芽不生,久治难愈,自觉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长期卧床,局部气血瘀滞,肌肤失养所为。

当以益气养血,活血生肌为治。

本病例方用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口服以益气养血,配以丹参、银花、陈皮、连翘、花粉、红花活血解毒。

血丰气旺,血活毒清,则肌肤得养。

压疮为中医(精选5篇)

压疮为中医(精选5篇)

压疮为中医(精选5篇)第一篇:压疮为中医压疮为中医“席疮”,因久着席褥生疱而得名。

祖国医学认为:压疮是由于久病或瘫痪,长期卧床,肢体废用不遂,气血流行不畅所致局部受压后,经络不通、气滞血淤、肌肤皮肉筋脉失于温照濡养而成。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住院病人的发生率为5.1%~32.1%[1]。

压疮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恶化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压疮组织坏死的深度可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直达骨骼,大面积严重压疮每日可消耗大量的蛋白质、热量和水分。

老年人皮下脂肪和水分较少,再生修复能力低下,并且病程长,多伴有内科疾病,全身情况差,病情复杂。

大而深的重度压疮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脓毒血症、恶液质,可成为致死原因。

现将目前常用的压疮治疗情况汇总如下。

压疮的治疗理念近年来对压疮治疗的观念已经起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提出湿润疗法[2]。

据报道,压疮创面持续湿敷,能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3,4]。

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5]。

湿性治疗更换敷料时可整块揭除,不会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可减少常规换药带来的痛苦。

此敷料弹性好,适合于身体各部位,使用方便,且粘贴牢固,具有防水性,特别是对大小便失禁患者。

用传统方法换药,每次大小便后就需要更换敷料,而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则不必更换。

湿性愈合治疗方法可减轻痛苦,减少换药次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而且减轻护士的工作量[6]。

目前压疮的西药治疗现状目前国内有用土霉素及复合维生素B 粉剂[7]、碘酊混合液[8]、马应龙痔疮膏[9]、百多邦软膏以及普通胰岛素[10]治疗压疮的报道。

美国的压疮护理提出尽可能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11,12]。

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

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

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压疮是指由于长时间、长期的压力作用于皮肤和组织,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减慢,细胞坏死,从而形成的一种常见的皮肤溃疡性病变。

压疮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压和刺激皮肤和组织新陈代谢来促进伤口愈合。

而辨证循经取穴则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压疮护理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辨证循经取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疾病的表现等,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并进行辨证施治。

循经是指遵循中医经典的经络学说,找到相应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

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按摩和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伤口的愈合。

在压疮护理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大椎、大杼、承山、内庭等。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和第二椎骨棘突之间,是治疗上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大杼穴位于胸椎第一和第二椎骨棘突之间,对于胸腰椎疼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承山穴位于胸部,对于胸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内庭穴位于腹股沟下凹陷处,是治疗腹痛、腹胀等疾病的重要穴位。

辨证循经取穴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按压、揉捏、推拿等手法。

按压是指用指尖或指腹轻轻按压穴位,揉捏是指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轻轻揉捏穴位,推拿是指用手掌沿经络方向轻轻推拿穴位。

按摩穴位时,要力度适中,不宜过于用力,以避免损伤皮肤和组织。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天多次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直至病情好转。

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显著。

通过按摩和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活血化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加快伤口的愈合。

辨证循经取穴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如疼痛、瘙痒等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辨证循经取穴在压疮护理中的运用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

在实施治疗前,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找出患者的病因和病机,确定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压疮的护理体会

中医治疗压疮的护理体会
3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情志护理、饮食调理、中药护理、穴位按摩、活动锻炼等中中医综合护理方式可有效缓解压疮临床症状,促进压疮愈合,充分发挥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减少感染、溃疡、皮肤破损等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中医护理中将患者视为统一整体,护理内容丰富、科学,为压疮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护理指导,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根据中药治疗内容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定时帮助患者翻转以调节体位,定期更换床褥,保持病房内通风干燥的环境,详细记录护理日志。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开展情志护理、饮食调理、中药护理、穴位按摩和活动锻炼。(1)情志护理,压疮多发生在长期卧床患者,长期住院治疗患者的情绪状态十分复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交谈疏导、精神慰藉等方式帮助患者宣泄情绪,使患者消除内心戒备,尽快适应院内的治疗环境,调节情志以提高舒适感,对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遵医行为。(2)饮食调理,为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满足原发病康复及压疮恢复期间的营养所需,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的饮食中加入大枣、黄芪、三七、人参等药物,起到补血益气、活血化瘀、补虚的作用。通过药膳滋补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促进压疮受损皮肤的修复和愈合。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剂、或肠外营养素支持,以及时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白蛋白等。(3)中药护理,中医护理以中药外敷为主,将云南白药、龙血竭、三七等中药制剂进行加工制成糊状辅料,敷于患者患侧皮肤,或将上述中药进行煎煮,用纱布浸湿汤剂后覆盖患侧皮肤,根据创面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饮片制剂含量,每日换药。同时,我院选择绿茶、野菊花、薄荷、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功效的中药饮片制成复方软垫,置于患者患侧皮肤下方,透气性和散热性良好,可有效为压疮皮肤进行散热降温,缓解临床症状。(4)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在患者压疮炎症控制后进行,选择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促进患者周身血液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压疮创面皮肤不可直接按摩,避免按摩中的摩擦对创面皮肤造成皮肤进一步损伤。在患者的护理早期可辅助以艾灸护理,在患侧皮肤涂抹中药敷料后可进行艾灸,在距离皮肤2 -4cm左右点燃艾条反复熏灼,使得敷料中的药物可尽快渗入皮肤发挥药效,同时,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不适感。(5)活动锻炼,在患者治疗早期可开展早期锻炼,其中勤翻身是解除压力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护理人员要求患者每隔0.5-lh就需更换一次体位,对于无法翻身患者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以缓解受压组织的压力。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腿部伸缩及手臂抬高预定,适当进行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压疮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疮为中医“席疮”,因久着席褥生疱而得名。

祖国医学认为:压疮是由于久病或瘫痪,长期卧床,肢体废用不遂,气血流行不畅所致局部受压后,经络不通、气滞血淤、肌肤皮肉筋脉失于温照濡养而成。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住院病人的发生率为5.1%~32.1%[1]。

压疮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恶化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压疮组织坏死的深度可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直达骨骼,大面积严重压疮每日可消耗大量的蛋白质、热量和水分。

老年人皮下脂肪和水分较少,再生修复能力低下,并且病程长,多伴有内科疾病,全身情况差,病情复杂。

大而深的重度压疮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脓毒血症、恶液质,可成为致死原因。

现将目前常用的压疮治疗情况汇总如下。

1 压疮的治疗理念近年来对压疮治疗的观念已经起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提出湿润疗法[2]。

据报道,压疮创面持续湿敷,能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3,4]。

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5]。

湿性治疗更换敷料时可整块揭除,不会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可减少常规换药带来的痛苦。

此敷料弹性好,适合于身体各部位,使用方便,且粘贴牢固,具有防水性,特别是对大小便失禁患者。

用传统方法换药,每次大小便后就需要更换敷料,而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则不必更换。

湿性愈合治疗方法可减轻痛苦,减少换药次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而且减轻护士的工作量[6]。

2 目前压疮的西药治疗现状目前国内有用土霉素及复合维生素B 粉剂[7]、碘酊混合液[8]、马应龙痔疮膏[9]、百多邦软膏以及普通胰岛素[10]治疗压疮的报道。

美国的压疮护理提出尽可能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11,12]。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压疮的西药制剂贝复济其主要成分是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近年来在伤口湿敷理论的支持和指导下,卢秀芬[13]用贝复济湿敷治疗压疮的报道,有效率为溃疡总愈合率为62.69 %。

她认为采用清创冲洗后加用BFGF,糖尿病溃疡外用胰岛素,加用油纱敷料封闭,同时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是有助于各类溃疡愈合的最佳方法。

刘敏艳等[14]用贝复济治疗Ⅱ期以上压疮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5.46%,治愈时间为(15±10.5)天。

国内普遍认为贝复济用于治疗压疮有使用方便、经济、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

3 目前压疮的中医治疗现状近年来,国内护理学者在压疮的局部治疗中采用一些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祛腐生肌的中草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有用桂林西瓜霜喷剂[15]、紫花烧伤膏[16]、伤痛一喷灵[17]、云南白药[18]、复方七叶莲液[19]、三黄乳香油[20]、白芨胶浆膜[21]、龙血竭[22]、丝瓜叶粉[23]、芦荟[24]、滑石粉[25]、血余炭[26]、复方三黄酊和复方地榆酊[27]、复方五倍子粉[28]、甘石创愈散[29]、凤凰衣[30]、葛根粉[31]、紫草油[32]、双柏散[33]等治疗压疮的报道。

辛少芳等[34]用炎痛宁治疗Ⅰ~Ⅱ度压疮有效率达95.4%,对浅Ⅲ度压疮疗效达92.9%,无不良反应。

覃英姿[35]用紫草油治疗老年人重度压疮,治愈率83.3%,有效率100%,证明紫草有明显的抗炎、清除异物、祛腐生肌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易行,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压疮的中药制剂康复新液是根据祖国医学“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理论配制的纯中药制剂,能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创面微循环,消除炎症水肿,加速创面坏死组织脱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病损组织修复的作用。

杨冰霞[36]有用康复新滴剂外敷治疗压疮的报道。

徐蕊[37]等报道用康复新液外敷治疗压疮愈合时间为7~21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4天。

4 其他治疗压疮手段临床上常用的还有安普贴、3M透明敷料贴、康惠尔溃疡贴等防治压疮。

3M透明贴可使伤口保持湿润,它允许水蒸汽通透,可将多余的渗液透出,防止伤口浸渍,为创面愈合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给压疮面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减少了压疮面与外界物品如患者所穿的衣裤以及与之接触到的床单、褥套等的摩擦,而且给外界病原菌进入压疮部位形成了一个人为的屏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源性病原菌的感染几率,有利于压疮的痊愈。

它有很好的延展性,使患者用起来非常舒适。

梁丽华[38]除了采用定时翻身、消毒的方法外,还给压疮部位贴上3M透明敷料贴治疗Ⅱ~Ⅲ度压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范纪云等[39]用贝复舒加透明贴治疗晚期肿瘤Ⅲ期压疮19例,取得满意效果。

蔡秋妹等[40]报道用安普贴对卧床病人压疮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有显著效果。

刘西梅等[41]用康惠尔溃疡贴治疗深度压疮6例,经治疗6例全部愈合,压疮愈合时间27~76 d,平均62.8 d,平均换药40.2次,治疗中未见副作用,换药局部无皮疹、红肿、感染症状,愈合后无明显瘢痕形成。

综上所述,不论医院大小、病人压疮条件如何、人员多少都可以选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压疮局部治疗,以达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1 Tong A(英).对压迫性溃疡预防指南的评估.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3):120.2 唐玉磊.褥疮护理新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143-144.3 郑清月,秦惠基.美国褥疮护理现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5:203.4 候春材.褥疮治疗和预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15.5 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pig.J Wound Care,1995,4(8):366-367.6 欧阳春丽.湿性愈合治疗褥疮的观察.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3:440-441.7 秦霞,秦瑞云.土霉素及复合维生素B粉剂在褥疮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1995,10(3):190.8 章泾萍,潘丽萍.自制碘酊混合液在褥疮护理中的应用.皖南医学院学报,2000,19(4):348.9 赵丽艳,王艳萍.马应龙痔疮膏在褥疮护理中的应用.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3):2.10 蒋慧蓉.浅谈骨伤患者的褥疮护理.湖南中医杂志,1997,9(9):92.11 陈玫.褥疮护理的综述.护理学杂志,1999,14(6):375.12 孟蕾蕾.康惠尔敷料在深度褥疮治疗中的作用.护理研究,2003,8(17):876.13 卢秀芬.皮肤溃疡的护理方法及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5):5-6.14 刘敏艳,麦丽霞,张莉红.贝复济治疗Ⅱ期以上褥疮22例护理观察.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2):331.15 安继奋,王春萍.桂林西瓜霜喷剂治疗溃疡期褥疮的疗效观察.护理研究,2003,17(4A):401-402.16 唐娟.紫花烧伤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护理研究,2003,17(9A):1030.17 沃慧芳,陈齐红,刘燕萍,等.伤痛一喷灵治疗褥疮的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92- 493.18 连胜利.白蛋白外涂加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47.19 万功华,陈敏,李玲,等.复方七叶莲液治疗褥疮38例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1.20 王艳青.三黄乳香油治疗褥疮效果好.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9.21 赵江,闫爱荣,杜小美.封闭式外敷白芨胶浆膜治疗褥疮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21.22 缪书贲,张艺.龙血竭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3.23 韦力瑜.丝瓜叶末治疗家庭病人Ⅲ期褥疮6例.护理研究,2003,17(3A):305.24 徐红英.中药芦荟治疗褥疮的探讨.护理研究,2004,18(1B):159.25 王青丽,夏秋江.滑石粉治疗Ⅱ期褥疮临床疗效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52.26 沈吴箴.血余炭加冰片治疗重度褥疮1例.山西护理杂志,1999,13(3):109.27 成爱莲,王玉,王洪岩,等.复方三黄酊和地榆酊的制备与临床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9):706.28 于瑞花,兰胜才,唐翠敏,等.复方五倍子粉治疗Ⅱ期以上褥疮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3.29 侯芳,吴延香,徐敏宁,等.陈旧性深度褥疮的综合治疗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53.30 刘新霞,胡燕玲.凤凰衣治疗褥疮16例.山西护理杂志,1999,13(4):149.31 谢五英.葛根粉治疗褥疮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2,8(6):40.32 盖秀云,赵新梅.紫草油在褥疮治疗中的应用.青海医药杂志,2002,32(2):24.33 吴玉玲.双柏散用于褥疮护理的效果观察.中国热带医学,2001,1(2):190.34 辛少芳,方永奇.治疗褥疮的新药-炎痛宁喷雾液.中华护理杂志,1994,32(8):475.35 覃英姿.紫草油治疗老年人重度褥疮.药物与临床,2007,4(2):84.36 杨冰霞.康复新湿敷治疗Ⅱ~Ⅲ度褥疮.实用护理杂志,1998,14(8):423.37 徐蕊,杨冰霞.康复新湿敷治疗Ⅱ、Ⅲ度褥疮的疗效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1998,16(4):349-350.38 梁丽华.3M透明敷料贴应用于褥疮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33-34.39 范纪云,徐洁,曹治青.贝复舒加透明贴治疗晚期肿瘤Ⅲ期压疮19例.中国误诊杂志,2007,7(14):3409-3410.40 蔡秋妹.安普贴薄膜用于防治褥疮的临床效果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1):148.41 刘西梅,刘鑫,刘英.康惠尔溃疡贴治疗深度褥疮6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7):15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