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声声慢》这首词中,李清照 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满含凄苦情堪称千古绝唱。今天,小编跟 大家分享声声慢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通过教学实录情景 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 益处,声声慢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 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 七十年短暂的生命, 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 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放幻灯片:李清照的图片。板书:读)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指名同学读),初味词情。(放幻灯片: 一、初读:初味词情) 生读。 师:好,请坐。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很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放幻灯片:愁)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准。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生:很好。 师: 读的可以?这位同学的评价是不错的。 还有一点大家注意, 在下片, “独 自怎生得黑”,大家齐读一下,一二! 生齐读。 师:这个“得”是轻读呢,还是重读? (生小声讨论) 师:这个“得”不是助词“得”,我们看一下注释是什么,“得”可以解释 为什么? 生齐说。 师:嗯,“独自怎生得黑”,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感觉一下。 生齐读这一句。 师读“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好,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 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师: 好。 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感受。 (指名同学)你听我们刚才齐读得怎么样? 生:比刚才要好。 师:嗯,好一点,那么还有要改进的地方。那么如果要一首诗词 的情感读准读透,还应该怎样? 生: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师: 嗯, 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我们还需要去沉入词的中间, (放幻灯片: 二、研读:品味词语 )去研究它,去品味词的意象,去感悟词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词富有表现 意义。好,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来,大家转过身来,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 词语,说给你的小组听,然后我们请个同学起来说。 生分组讨论。 师:来,哪一位同学能起来说说,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生 1:我想说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话词人选取 了几个景物,有“梧桐”“细雨”和“黄昏”。 师:好,是三个意象,“梧桐”“细雨”和“黄昏”。 生 1:三个意象都可以表现出词人当时愁苦的心情,然后这里也运用了借景 抒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 可以说更贴切, 传神的表现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愁苦的心 情,也使我们仿佛融进了那种情景之中。 师:说得好!不过能不能再具体分析一下,“细雨”是怎么表现愁的? 生 1:“细雨”是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中的细细密密的愁丝的。 师:很好。能够表现词人心中细细密密的愁丝,“细雨”的特点就是细细密 密。好的,那么“黄昏”呢? 生 1:“黄昏”是指一天中最后的时光,也是…… 师:也是最让人愁苦的、昏暗的时候。好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 2:我们认为“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酒”,“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 “淡”,这个“淡”字我觉得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 师:很好很好。(鼓掌)很不错!是借酒消愁,但酒力压不住,所以她感觉到 酒太淡。真好。还有没有? 生 2: 还有“雁过也, 正伤心”, 这个“雁”, 联系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 当时是北宋灭亡, 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刚刚去世, 这个“雁”我们都知道它是要南 飞的,这个“雁”正好使诗人想起了她的故国。 师:哦,因为“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所以她想起了自己的故国。好。那么 这个地方, 请坐!我还要问一句, 这句话说是“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是不是?那么她正在伤心的时候后面用了一个“却”,“却是旧时相识”,请问 为什么?我偷偷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赏李清 照, 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 他说这首词非常好, 可是就有两个词写得不太好, 不太好理解, 其中有一个, 他提出来就是这个“却”字。 他说这个“却”字要改, 改成“因”, 改成“因为”的“因”就好理解了。 那么我们看看, 这个“雁过也”, 刚刚分析了这个“雁”从北方来,从故国来,她伤心,我觉得用“因”效果还是 比较好吧。来,谁来说说? 生 3:我觉得“却”比“因”好。 师:你却认为“却”比“因”好,为什么? 生 3:如果是“因”的话,她看见了旧时相识的大雁,所以她才伤心;而如 果用“却”的话,她已经很伤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 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 师:哦这样有一个契机,有一个层次感。本来“雁过”就已经伤心了,但是 却有一个转折,那应该把“却”改成“更”,“雁过也,更伤心”,“更”怎么 样? 师:好的,我觉得这个同学已经说得不错了,是不是呀?“却”为什么转折 呢?转折是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话“旧时相识”。 古代有四大喜事人们说, 哪四 大喜事? 师生同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师:那现在李清照漂泊在南方吧,忽然遇到一个旧相识的大雁,她心情怎么 样?心情会一惊吧?很高兴?是真的高兴吗?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这只燕子过去 怎么样?你知道吗? 生 4:大雁它从北方飞到南方,它还会再回去,而她现在只能寄居于江南, 而回不去了。 师:哦,对了,老朋友来了,还可以回去,而自己是回不去了。还有,还有 一点,还有什么?这只大雁曾经干过什么事呀? 生 5:为她和她丈夫传过书信。 师:鸿雁传书,而现在呢? 生 5:而现在她丈夫死了。 师: 来了也无法传了。 很好, 所以“却”字之后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愁,更深的愁,但是“旧时相识”后面说了没有?没有,“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后面戛然而止呀,是不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自己再思索。 好的,这个“雁”意象说完了,好的,还有没有?谁来再说?我们已经很好了,表 现很不错,来,除了意象之外,还有一些词语也很好,来…… 生 6: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叠词的话就是 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讲的是诗人的动作, “冷冷清清”讲的是诗人的环境, “凄凄惨惨”讲的是词人内心的感受, 这样层 层递进,而且运用叠词,让我们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了解词人的心境,也能更准确

的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愁苦。 师:嗯,这位同学非常有层次的分析了这十四个叠字,好的,请坐。这位同 学慧眼识珠呀!这首词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叠词的运用。在百度上一查,就能查到 三十六条古人的评论,这位同学的评论可以算是第三十七条了。那么我还要问, 她刚才说的是词人的动作、环境和情感,我就搞不清,她为什么要寻呢?她在寻 什么?是不是?她寻到了吗?来,谁再来补充说说? 生 7: 作者此时心里非常的不安, 然后她试图寻找一些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 师:哦,是因为不安。 生 7:但是貌似在寻找…… 师:她在寻找,找什么东西? 生 7:让她内心平静的东西。 师:哦,能让她内心平静的感情寄托,找到了吗? 生 7:没有。 师:哦,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她没有找到呢? 生 7:她的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 师:哦,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她找的结果是前面的哪一个? 生 7:“冷冷清清”。 师: 好的, 她找到的只是外面的冷冷风和室内清冷的自己, 所以后面有了“凄 凄惨惨戚戚”。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在寻找感情寄托。著名的作家梁衡说过: “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挽回 大宋江山的策略, 但是一切都没找到。 ”这位同学能够看出叠词的妙处, 很不错。 这就是李清照的专利呀!(板书:易安的词)李清照在词坛写传意的词很多,有人 说这个传意是无人能比的,而且后面是一片深情愈唱愈妙,好,除此之外还有, 来…… 生 8:在下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独自 一人的情景。“怎生得黑”写出了长夜的漫长,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感,更加写出 了李清照的愁。 师:你在这里说写出了什么的漫长? 生 8:长夜的漫长。 师:哦,长夜的漫长。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 9:我觉得应该没有到黑夜。 师:没有到黑夜,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 9:“独自怎生得黑”。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 9:是熬到天黑。 师:是熬到天黑,还没有到天黑。这样的日子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就是漫漫 长夜。好,她为什么感到难熬? 生 9:因为她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凄凉的景物,触动了她内心的愁绪。

师: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 9:看到了满地的黄花。 师:满地的黄花。你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 生 9:因为黄花它是秋天的花。 师:秋天是黄花盛开。 生 9:带给人凄凉的感觉。 师:秋天的黄花有凄凉,因为秋天来了,所以有悲秋的感觉。这个地方的黄 花为什么又凄凉的感觉呢? 生 9:“堆积”。 师:哦,“堆积”,除了“堆积”之外还有什么? 生 9:“憔悴损”。 师:“憔悴损”,是黄花盛开,但是已经落下了,看到这落下的黄花,所以 她内心凄惨,还有没有? 生 9:还有她说“如今有谁堪摘”。 师:你说…… 生 9:说明她在回忆。 师:她在回忆什么呢? 生 9: 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 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到了“如今”这个词,很好,请坐!是如今与过去形 成鲜明的对比, 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 我们大家可能还有很多内心的感 触,对一些见解,我们课后再交流。总之,我们这首词选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 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传情达意,使我们这首《声声慢》整首词细腻柔 婉,含蓄蕴藉,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板书:婉约的词)可以 看出它的高度。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可能 就对应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而这一幅幅图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首词它的意境。 下面我们请大家听读。(放幻灯片:三、听读:体味词境)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个最 能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师范读。 师: 我们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你刚刚想象的是哪一个打动你的画面, 谁来描 述一下?要敢于表现自己。 生 10:日已西斜,天近黄昏,可是屋里却没有人烛,也许她也不愿意这样 做吧,她只是依靠在窗前,独自一人,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景物,眼前的迷茫和 愁苦,使她不忍再看,她的眼中没有泪水,因为她的泪水已经干了。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描绘的词人形象是一个欲哭无泪的形象,很好!还 有吗?哪一位? 生 11: 寒风相送, 一个离愁当头的女子在屋前独酌, 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 留下一个小小的缩影,雁过尚且留声,人去了,只能在回忆中独自落泪。

师:这位同学描写得是雁过的景象,很好。雁过留声,而现在她只有一人, 独自在这儿。还有没有? 生 12: 虽然拿着一个酒杯, 然后倚在门廊的柱子上, 一只手紧紧抓住衣角, 然后晚来的风把门帘吹起, 传来尖啸的风声, 词人通过门帘吹起透过的光看外面 被风吹乱的景。 师:这是写风吹动门帘的景,很好!她用了细节的描写,风吹动门帘,她透 过门帘看窗外的景,很好!还有没有?刚才都是女同学,男同学有没有?当然女同 学也可以,描述一下就行,来,这位同学在看我,你来。 生 13:词人打开窗子,入映的是满地的黄花,堆积在地上的黄花枯萎、凋 谢,谁能想象它盛开时的艳丽?词人不仅仅想起了以往与丈夫共同赏花的情景。 师: 好的, 请坐。 这位同学描写的是此人看到满地黄花的情景。 冷冷的眼神, 想到了她和她丈夫共同赏花时的情景。 刚刚我们同学都用丰富的想象去沉入了意 境之中,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也很受感动。我在听大家描述的时候,我 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好像李清照在向我提意见,提什么意见呢?好 像她不同意我们刚刚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为什么?因为李清照在 词的最后,面对着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叶和惨淡的黄昏,她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是什么? 生齐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一个“愁”字是无法概括的了得。(放 幻灯片:四、悟读:玩味词心)那么此时,激励着李清照去写作这首词,她的心 境是什么样子?她写作这首词的时候, 她有着怎样的复杂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 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当然要了解这个我们还要怎样?对还要了解背景。大 家再翻过来看一下我给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迹,浏览一下,然后我们再翻过来, 再默读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仅仅是愁吗?还有哪 些复杂的情感?……好,抬起头来,谁来说还有什么情感? 生 14:还有怨。 师:还有怨,她怨什么呢? 生 14:怨她的丈夫过早地抛弃她而去。 师:怨她的丈夫。 生 14:怨国家不再。 师:好的,好的,请坐。还有怨,怨她和她的丈夫美满的婚姻难全,怨她的 丈夫过早的离开,现在是天上人间各半。还怨大宋江山沦陷,很好!还有吗? 生 15: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师: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生 15:她的丈夫已经早去了,她不知道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她陷入了愁 苦。 师:很好,请坐。她迷茫,她不知道她的余生应该怎样煎熬过去。还有没有 要补充的?

生 16:我觉得她还有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己未来的漂泊的担忧。 师:还有担忧,担忧自己国家的未来,是不是?请坐。现在的国家南宋苟且 偏安,江山一天天沦陷,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 漂泊到何地,漂泊到什么时候。很好!我们经过这样的深入的玩味此时李清照的 心境,我们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进一层。好,下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词, 我们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齐读,散读,自己大声的读, 读出这些情感,开始。 生读。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我们请哪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读试试?敢于去展示 自己吧,谁来?哪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好,请坐。读的声调已经有愁味了,但是我们还要怎么样?能不能再读 得慢一点,去表达情感?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好的,读得很好,请坐。尤其前面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后的“戚戚” 让我们听到好像在哽咽, 是不是?我们再把这十四个字读一遍, 慢一点, 来, “一 二”…… 师生齐读。 师:这首词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其中有 一位法国的诗人就深受感动, 于是就把这首词进行了改编, 改写成了另外一首诗, 题目叫《绝望》。大家想不想看看?(幻灯片展示诗歌 )好,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好,我们比较一下这首《绝望》,跟我们的《声声慢》相比,它表达感 情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谁来说? 生 1:意象不同。 师:这首诗没有任何景与意象。 生 1:只用了一些动词来抒发感情。 师:非常直白的来抒情,而《声声慢》呢? 生 1:很含蓄。 师:比较含蓄。相比较我们的《声声慢》用了许多我们中国比较传统的意象 来表达感情,细腻柔婉。而这首词呢,写的非常直白。(板书:中国的词)我们一 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诗词跟西方的诗的不同。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 2:我觉得他在学李清照的叠词,他用了这么多重复的词。 师:哦,有可能在学她,请坐。他用了反复的手法,用了叠词。我们经过比 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声声慢》,(放幻灯片:五、赏读:回味词韵) 我们再来读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再来回味 《声声慢》 的韵味。 咱们换一种方式读,

大家抬头看,我们先请女同学用柔婉细腻的声音来读,女同学读完划线的地方, 我们男同学再用雄浑深厚的语调来重读一遍, 读到划双线的地方, 我们齐读。 好, 开始。 生读。 师:很好,读出了韵味。(放幻灯片——初读:初味词情;研读:品味词语; 听读:体味词境;悟读:玩味词心;赏读:回味词韵。) 今天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我们易安词的特色, 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 体 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 课堂虽然短暂, 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 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 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下课!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 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 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 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 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 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 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 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 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 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标签:标题] 篇一: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这首《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仅仅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的雨恨云愁!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

人教版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导入1: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导入2: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2、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2、鉴赏: 请问大家在读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受?(请同学回答)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红笺一叶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的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 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 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 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

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 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 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 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 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 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

李清照词《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作者:李奕,来源:龙源期刊网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作为史学上不多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她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委婉含蓄,但仅限于写闺情相思之类;后期经过战乱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以及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一起抒发在她的作品中,词的情调显然过分低沉,而这些又在词人晚期名作《声声慢》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饱受了战争之苦与夫亡家破的背景下写成的。每每读到这首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清瘦的妇女站在家中,孤寂无依,心事重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下子浮现在眼前,使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想把它找回来似的,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冷的时候,使无家可归的她难以保养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些不堪一击似的,喝了两三杯清淡的酒,仍然抵不住寒冷,消不了心中的愁绪。此时流离江南,丈夫已死的她,不知将书信寄往何处,所以看到南来的大雁,感到伤心。周围的大地堆满了落叶与黄花,心已憔悴,如今有谁同她一同树下摘花儿呢?孤独一人倚在窗边,渐渐地天黑了下来,遥望夕阳,往事点点滴滴地浮现在脑海中,这种愁绪,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词的上片一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毫无雕凿地将自己内心凄冷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首先,在意境上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而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妇人想要寻求依托和安慰却又寻不到的极度痛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四个字,把词人那种在重重灾难打击下的若有所失,却又极力想寻求一种寄托的心态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词人不可能寻觅到一种自己想要的精神寄托,于是感到“冷冷清清”,这种“冷清”,不仅写出了当时残秋的景色和周围环境的冷落,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无助与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句紧承前两句,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和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乍暖还寒时候,最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详案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婚姻美满。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伤春惜春、闺中相思。如刚刚学习过的《醉花阴》就是她早年的代表作品,这个诗人是谁?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词背诵一遍。 李清照的晚年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重重打击,后期作品词风哀婉凄凉。《声声慢》就是她晚年代表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声声慢》。(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感知: 1.听配乐诵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找出词中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字眼。 2.诵读要求:(1)置身诗境,体现出词人的愁情;(2)可用较为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 (3)注意断句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 (请一生读上片)评论,指导读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降调)。晚来/风急旧时/相识 (请一生读下片)评论,指导读好:憔悴损(低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低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拖长) (师具体指导学生诵读的情况,可在指导后再读一次,或者另请一个读.不知道时间够吗?) 3、师范读: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就让大家听着老师的范读来感受一下。(配乐) 4.大家一起来齐读这首词,把李清照的愁苦惆怅读出来,注意读的时候语速要读慢一些。三、赏析全词: (—)分层次,找词中直接描写词人愁情的两个句子。 (学生讨论分几层?)分三层次 1.首句:14个叠词,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2.中间部分:六句,展示词人独自一人在南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3.最后一句:哀伤喷薄而出,“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意象: 1、赏析第一层 1.寻寻觅觅,词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呢? 2.她找到的结果是什么:冷冷清清 3.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表现出她什么感受?七个叠词连用,,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充分表现了词人晚年悲苦愁绝的处境。 2、第二层 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读注释:难将息何意?)秋季是女子最难太调养身体的时候,联系女词人晚年独自承受亡国之恨、丧夫之哀、独居之凄忧伤以终老的处境,就可以体会到平平常常的“最难将息”中有说不出的苦楚,有难言的哀伤。 请学生从第二层的第二大句开始,将句子里的意象找出来。(联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回忆意象是:……) 此处不记得怎么衔接了? 明确: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 (1)淡酒、秋风 词人为什么要喝酒?此处喝酒,除了浇愁,词人喝酒还有什么目的? 明确:本想借酒浇愁,抵御寒风,却秋风打败,写出了愁绪的无可解脱,不能解脱。于

声声慢教案(公开课)

教师:备注教学目标:以“愁”为切入点,在品味易安的愁情中增强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 在感知体验的同时进行表达,并从词中借鉴抒情的一些技巧,能大致掌握赏析诗词的一 般角度。 教学重点:1、愁的内涵2、抒情技巧 拟定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预设:有这样一个女子,她也曾经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执笔属文,展卷吟诗, 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有这样一个女子,她曾经与自己的亲爱的丈夫共醉金石,夫唱妇随,携手出游,盛名于 世,笑靥如花; 这样的一个女子,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经历乱世,命运天翻地覆。可她依然能 独携瘦笔,以一颗万古愁心刻印了一种人生一种命运一个时代。接下来,我们将走近晚 年的易安,去读她的忧伤,读她的善感,,读她的愁情和坚韧,读她的情到深处人憔悴。 二、诵读感知,移情入词 设问(一):你从诵读中感受到词人的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淡淡的,还是很浓重的? 从哪个句子直接就能体会到呢? 学生活动预设: (1)齐读。 (2)找直接抒情句,再情读。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问(二)第一句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句最后的问号,暗示了什么含义? 三、初入文本,发现问题 围绕“愁”这一情感核心词,结合文本,我们能提出哪些关于这首词需要我们深入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三、批文入情,探讨“愁”的内涵。(6分钟左右) 方法:从“寻寻觅觅”的外延切入,合作探讨,发散学生思维。 环节目标问题设计:本词以“愁“起,词结“愁”未解,可见愁之浓重。那么,这两句 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词人的愁包含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过渡)谢冕说:我们 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 含的不尽的韵味。 过渡设问(三):文中的“寻寻觅觅“,结合下文和词作背景,你认为作者在寻觅到了吗? 你认为,词人易安在寻觅的也许是什么?请你说一两句,言之有据即可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确定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 预设:旧时光、幸福生活、温暖、故国、丈夫身影… 教师活动:1、展示作者生平资料 2、结合词句点拨 3、总结提升:以“她想寻。。。。而寻不到”的句式来总结,所以“愁”才如 此深重,这里包含有易安太多的凄凉太多的忧伤太多的惆怅,这里有她有痛于天上人间 各半,悲于美满姻缘的难舍,伤于半壁江山的沦陷,恨于偏安一隅的懦弱,苦于形影相 吊的霜娩,愁于漫漫余生的难捱,包含了她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故土之 思。这里的愁,不只在于个人的愁,更在于国家的,民族的。这里的秋愁,不仅是季节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声声慢教案

课题进课堂优质课活动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 课题与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累的优 秀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更关注的是“渗透”二字,不露痕迹地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女词人那种不输于男子的胸襟和抱负,从而使学生受到一种民族精神和博大胸襟的影响,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 地鉴赏诗歌。 2、在情景的自然结合中感受凄苦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深入文本,揣摩语言,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共同鉴赏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①情与景的自然结合,②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悲情”于一身。说她豪情,因为她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说她才情,因她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绝唱,说她悲情,因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这非常人遭遇的不幸。这位女词人是谁呢?(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后期代表作品《声声慢》。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北宋末期的李清照曾拥有过令人艳羡的生活,她出生在名门望族,父母知书能文,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秀外慧中。她和夫婿赵明诚是文学知己,两人情投意合,共同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可是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却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的灭亡,而被彻底毁灭。他们夫妇被迫逃难到江南,不久相濡以沫的夫君染病身亡。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三)感知质疑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句说的是谁伤心?为什么伤心?-----词人、旧时相识。 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真可谓是“同是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

“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一般的通行本作“晚”。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理解。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

声声慢教案1

声声慢教案1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象与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一、以学生初中学过的两首李清照词《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词是被称为正宗一派的,她反对柳永的粗俗尘下,她非难苏轼的诗化的词,她的词富于性情与生命的表现,她的词具有空灵高尚的艺术品质,她就是——李清照。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的她有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是开朗活泼的性格;有的是闲适的心情。 我们也读过她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我们读到了“物是人非”,读到了伤离感乱,读到了凄楚哀苦。 同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两首词的心境与情调却如此不同呢? 二、走近作者李清照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1084—1155)人生的分水岭。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1125(41岁)年金兵入侵,两年后(1127年)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 导语:讲课前准备教案能够更好的把握授课节奏,也能使教师更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文学网的《声声慢》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声声慢 教学设计 (公开课参赛一等奖)

断肠一曲愁千缕 ——《声声慢》教学设计 新郑二中语文组王春辉 2015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能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 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工具:教学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初品诗情 (一)1、学生齐读词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一位女生朗诵。 (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四、细品词境 (一)、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二)、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叠词作用: (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鉴赏主要意象(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找出词中的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指定的一个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含义:“雁”有离愁的象征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含义::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1)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2)含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含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五、拓展提升 1、比较《醉花阴》和《声声慢》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愁”;不同点:愁的内涵、程度不同。 六、小结: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七、布置作业 愁是东去的流水,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愁是,,。 愁是,,。 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 愁 间接抒情(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课外阅读】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课外阅读】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

声声慢教案(详细)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和意象,品味婉约词的意境美,了解古典诗词意象的特定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能够用细腻的心感知他人的情感,能够用悲悯的情怀关怀他人的悲伤。 【教学重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婉约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如梦令》 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是2009年济南全运会开幕式上,蔡琴演唱《如梦令》。由此可见,济南人民多么怀念这位大名湖畔的才女李清照。李清照不仅是济南的骄傲,她也是中国的骄傲。谁能谈谈对如梦令这首词的看法? 生:这首词描写了清新的画面,表现了非常快乐的生活。 师:好,李清照的一生只留下了70几篇作品,却奠定她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另一首传世之作《声声慢》。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词。(放幻灯片:一、初读:初味词情) 二、初读:初味词情。 生读。师:好,请坐。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很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种情感。(放幻灯片:愁)(教师点评读的不准的词)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同样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表达的感情和如梦令截然不同呢? 生:李清照的如梦令是10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她家境优越,生活美满幸福,所以写的词也快乐。写声声慢的时候她已经是老年了,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所以写的词也比较愁苦。 师:(打出ppt)李清照的一生可是大起大落,她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生活无忧无虑,后来又嫁给了门当户对,学识渊博的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生活非常幸福,但是在她40几岁的时候,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随着皇帝南渡,丈夫又在途中去世。李清照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作品就以南渡为界,前期多闺怨闲愁,后期多愁苦哀怨。大家了解了作者的身世,相信大家对作品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公开课教案】《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作品的别样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的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这首词作于作者的晚年,此时国破家亡,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 三、朗读《声声慢》 四、鉴赏《声声慢》 (一)、整体把握,抓住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赏析上片: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点拨: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本来心情就很坏,天气却又忽暖忽冷,身体也难以适应。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5、上片小结: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三)赏析下片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问: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