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艾青的文人心态
艾青诗选《野火》写作背景

艾青诗选《野火》写作背景摘要:一、艾青诗选《野火》简介1.作品背景2.作品主题3.作品影响二、艾青生平简介1.艾青的生平经历2.艾青的文学成就三、《野火》创作背景1.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2.艾青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心境四、《野火》诗歌内容分析1.对黑暗现实的控诉2.对光明的向往与信念3.深刻的人性挖掘五、《野火》的艺术特色1.独特的诗歌形式2.强烈的感情表达3.鲜活的意象与比喻六、《野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1.对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影响2.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正文:一、艾青诗选《野火》简介《野火》是著名诗人艾青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部诗选,其中收录了艾青在战争期间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丰富的感情、独特的艺术形式,强烈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对光明的向往与信念以及深刻的人性挖掘,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艾青生平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浙江金华人。
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艾青经历了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些时期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野火》创作背景《野火》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我国正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艾青身处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
这些现实情境为《野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感悟。
四、《野火》诗歌内容分析《野火》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有对光明的向往与信念,如《太阳》;同时还有深刻的人性挖掘,如《手推车》。
在这些诗歌中,艾青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
五、《野火》的艺术特色《野火》中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艾青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采用自由诗体、短句、破句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在诗歌感情表达上,艾青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民族、生活等方面的感悟。
第0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浙江金华人。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5 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 年诗人加入“”,同年被捕入狱,《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在狱中。
其诗发表后引起轰动,艾青一举成名。
抗日战争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
代表作有《》《向太阳》《火把》等。
1941 年到延安,创作了《毛泽东》《黎明的通知》等名篇。
1957 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后,沉默了 21 年。
1978 年重返诗坛,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
其中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艾青在诗歌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年,为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聂鲁达誉为“”。
他的诗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 年,艾青荣获法国艺术最高励章。
艾青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戛然( ) 瓦菲( ) 贝壳( ) 火钵( ) 忸怩( ) 团箕( )青苔( ) 悉索( ) 荆棘( ) 凌侮( ) 叱骂( ) 飘泊( )典押( ) 冰屑( )3.辨析形近词并组词。
堰( ) 揠( ) 掐( ) 陷( ) 侧( ) 恻( )檐( ) 赡( ) 菲( ) 扉( ) 苔( ) 怠(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屋 yán__________ shàn__________养zhān__________仰 dàn__________泊②瓦 fēi__________ 文采 fěi__________然fěi__________翠流言 fēi__________语③niǎn__________子 zhǎn__________转zhǎn__________抹 chán__________弱④青 tái__________ 懈 dài__________鞭 chī__________ 春风 dài__________荡⑤niǔ__________怩 枢 niǔ__________niǔ__________捏按 niǔ__________⑥麦 zāo__________ cáo__________运水 cáo__________ cáo__________杂1.蒋海澄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诗坛泰斗2.jiá fēi ké bō ní jī tái xī jí wǔ chì bó yā xiè 3.大堰河/揠苗助长 掐死/陷阱 旁侧/恻隐 檐头/赡养 瓦菲/门扉 青苔/懈怠 4.①檐/赡/瞻/澹(淡)②菲/斐/翡/蜚(飞)③碾/辗/搌/孱④苔/怠/笞/骀⑤忸/纽/扭/钮⑥糟/漕/槽/嘈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大堰河怎样的形象?主要形象举例说明勤劳纯朴、品德 ①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广场上崇高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
艾青诗选根据写作时间分类概述每一首诗的内容 情感以及写作特色

艾青诗选根据写作时间分类概述每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以及写作特色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
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写作背景: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
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
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本书收入了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五十余首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吸收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简洁清新,深意隽永,清而不显,有时含蓄而不隐晦,实践了“简、简、浓、活”的诗歌美学。
艾青是自由式新诗的代表诗人。
去问解冻的河流——感动中国的作家艾青

去问解冻的河流——感动中国的作家艾青不是怀念你的,也不是赞颂你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艾青在延安、写诗时的情景;另一个是他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但这首诗歌真正震撼了我心灵的却是第一段的那两句话。
其中还蕴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哲理,比如,“时间没有等待它的人们”“使我在这冷寂的月夜里思念遥远的祖国”等等。
从这些语言和词汇中流露出艾青对祖国的爱。
作者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在作品里面,好像自己就是作者,作者又是好像自己就是作者。
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之深。
第二个是他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愤怒,同时也寄予了他热切期望。
表达了中国人民决心站起来的坚定信念,是一篇鼓舞人心的佳作。
从这里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必然是对祖国抱有希望的人。
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当今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他的内心始终被爱国情感占据着。
艾青说过,时间的脚步,不能阻止中国人的前进,它只能带着人们的血汗滚滚向前。
他说得非常正确,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也是曲折的,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要把握未来的方向。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在沙漠中想念绿洲,我在黑暗中想念光明”。
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用笔证明了这句话。
其实,他的许多作品都有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在里面。
正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才使他写下了这些作品。
在此,我联想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爱国,甚至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只是强大了,而忘记了怎么去爱国。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正是爱国的力量吗?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么中国不仅会越来越强大,而且还会更加的辉煌。
我们可以看到艾青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个有着美好爱国心的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有着这种思想,有着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才能使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艾青诗歌评析

艾青诗歌评析作者:安春华关键词:艾青现实主义历史感集大成者摘要: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把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性融合为一,把热切的拥抱现实与超现实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结合起来,从而把现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中最有力的、以现代目光重新感受和想象了中国大地的苦难与希望的诗人。
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诗歌理论上看,艾青无疑都是20世纪现实主义诗歌大潮中堪称标志性的诗人。
从在丁玲主编的《北斗》(1933年第2卷3、4合刊)上发表第一首新诗《会合》至1941年3月从重庆奔赴延安,是艾青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
就像许多伟大的诗人一样,艾青初涉诗坛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早期的诗歌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尤其是他早期作品的深沉而忧郁的现实主义抒情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是中国新诗中最早形成的一股诗潮。
胡适、刘半农等先行者在试验新诗时,就已显示出关注社会民生、忠于现实的特色。
20年代的文学研究会更是高擎“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大力提倡写实主义,并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等刊物为阵地,推出了徐玉诺、朱自清、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等诗人,形成了早期“实诗派”。
面向生活,反映现实;讴歌进步力量,反抗黑暗统治;语言朴素、通俗、口语化等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诗歌理念。
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诗在继承“现实的、战斗的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新诗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但对诗艺的忽视,又往往使其流于“幼稚的叫喊”。
现实与艺术的矛盾使这个时期的新诗陷入了短暂的困顿。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知识点归纳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生于浙江省金华市,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美术家联盟。
艾青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二、主要作品及特征1.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写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作品风格: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2.20世纪4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诗人关注民族命运、人民解放,以及生活和希望。
这一时期的诗歌展现了光明、希望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作品风格:以《光的赞歌》为例,诗人热情歌颂光明、希望,表达对人民的力量和未来的信心。
在形式上,诗歌更加自由、奔放,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主题与思想内容1. 对土地的忧郁:艾青的诗歌创作始终关注土地,忧郁的土地成为他诗歌的主题。
诗人对土地的忧郁,既体现了对土地的眷恋,也表达了对土地上人民苦难命运的关切。
2.民族命运与生活希望:艾青的诗歌反映了民族命运的变迁,关注人民生活,表达对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抒发对民族危亡的忧虑,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在战争胜利后,他热情歌颂光明、希望,表达对人民的力量和未来的信心。
四、艺术特点1.形式自由:艾青的诗歌形式自由,不受拘束。
他善于捕捉印象和感觉,通过具象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2.语言质朴:艾青的诗歌语言质朴,以白描手法描绘生活,使诗歌更接近人民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3.象征手法:艾青的诗歌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如太阳、火把、黎明等,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艾青诗歌及核心思想

艾青诗歌及核心思想
艾青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着深刻的核心思想。
艾青的艺术风格
艾青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和雄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艾青的诗歌常常展现出对生命、自然和人道主义的热爱与关怀。
他的诗句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艾青的核心思想
艾青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由和人性的思考与追求。
他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到愤懑,同时也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艾青常常通过诗歌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对自然界的
景仰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的诗句中常常融入了对大自然的形象描绘
和对自然界力量的赞美,使人们对自然的美丽和荣耀有更深刻的体验。
此外,艾青的诗歌还关注了个体的自由和人道主义。
他反对压
制和剥夺人的自由权利,呼吁人们对他人的关心与帮助。
他的诗歌
中反映出了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肯定,强
调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真实和自由。
结论
艾青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和人性的追求与思考。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诗句简洁有力,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艾
青的核心思想关注个体自由和人道主义,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和
对他人的关怀。
他的诗歌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和人性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
艾青诗歌及主旨思想

艾青诗歌及主旨思想
艾青(1910-1996),原名曹聪,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他的诗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艾青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主旨思想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
艾青的诗歌作品以抒发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为特点,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真实感。
他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工人的辛劳,以及社会不公和压迫等问题。
通过他的诗歌,艾青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公平正义的意愿。
艾青的主旨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解放的呼吁。
在他的诗歌中,艾青以鲜明的语言和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他呼吁人民觉醒、反抗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追求自由与解放。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于人民幸福和社会正义的向往,以及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艾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他通过抒写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的困境,表达了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呼吁。
他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用诗歌的形式传递着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总之,艾青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主旨思想强调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解放的呼唤,凸显了对于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艾青的诗歌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望延安时期艾青的文人心态□ 张立群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生活的时期。
四年的延安生活,不仅使艾青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诗人多年之后回忆时的一段话,无意中为我们了解艾青初到延安的生活留下了一个侧影。
“初到延安时,我的思想认识并不明确,带着许多小资产阶级的观念。
我在延安只管写文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是被尊重的……”[1]艾青到延安第二天,时任总书记的洛甫和中宣部长凯丰就找他谈话,这次谈话的主要目的是征询艾青对以后工作和生活的意见。
当时,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两个地方,可以由艾青挑选。
艾青最终选择了丁玲领导的“文抗”,至于为何没有选择去“鲁艺”教书,“是否跟何其芳在那里有关,亦未可知。
”[2]艾青来时,正值延安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
尽管如此,抱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艾青日子仍过得悠闲自在。
在到延安不久后创作的《古松》一诗中,艾青写道——你和这山岩一同呼吸一同生存你比生你的土地显得更老比山崖下的河流显得更老你的身体又弯曲,又倾斜好像载负过无数的通路你的裂皱是那么深,那么宽而又那么繁复交错这里的“古松”当然源于某个具体所指,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诗人的“触景生情”——在经历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终于安定之后,艾青在回首往事时不禁感慨万千,这种以第二人称“你”为主人公的叙述显然是属于艾青自己的。
初到延安不久,艾青便感到在“鲁艺”和“文抗”之间存在的隔阂。
按照周扬在1978年4月接受美籍华裔赵浩生采访的记录,“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是以‘鲁艺’为代表,包括何其芳,当然是以我为首。
一派是以‘文抗’为代表,以丁玲为首。
这两派本来在上海就有点闹宗派主义。
大体上是这样:我们‘鲁艺’这一派的人主张歌颂光明,虽然不能和工农兵结合,和他们打成一片,但还是主张歌颂光明。
而‘文抗’这一派主张要暴露黑暗……我为回答他们写了一篇文章……那是在整风以前。
我的思想也没有改造。
当然那篇文章不会很有力量,但是我是反对他们的。
后来就是因为我写了这篇文章,延安有五个作家联名写了一篇文章反对我。
有萧军、艾青。
还有白朗、舒群。
”[3]显然,在周扬心中,艾青是被划分到“文抗”的阵营中去了。
周扬的这种“态度”与艾青卷入到一场与他直接冲突的笔战有关。
1941年6月17、18、19日,《解放日报》连载了周扬的长篇理论批评文章《文学与生活漫谈》。
文章除了使用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以带有所指的“笔法”涉及在延安的某些作家“写不出东西”的事实。
周扬的文章导致了萧军、白朗、舒群、罗烽、艾青五人参加、联名签发的《〈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的文章[4]。
依据《艾青传》中的推论,“更不懂政治”的艾青之所以同意在文章上签名,大概有两个理由:“一、他虽与周扬无直接恩怨,关系算得上‘可以’,但对他在此文中盛气凌人的口气,应该说是不满的。
二、在文章中,既然‘作家’是周扬的主要批评对象,那么,这自然也包括自己在内。
周扬打击‘一大片’的做法,无疑伤害了艾青的自尊心。
”[5]然而,问题却并非如此简单。
就在五人联名的文章发表次日,萧军就收到了毛泽东的书信,信中除诚恳爱护之意外亦略含批评[6]。
显然,问题是有所指的,关于“漫谈”一事已有人抢先呈交上去,并引起了注意。
萧军接信后马上致信毛泽东,要求见上一面,并将双方的“漫谈”文章一起附上。
8月6日,毛泽东回信,言及“过几天再奉约晤叙”。
[7]艾青得知这两封信后,刹那间“恍然大悟”。
[8]11日傍晚,毛泽东由一位警卫员陪同,亲自到“文抗”作家的宿舍里看望大家。
这是艾青第一次和毛泽东面谈,在艾青的印象中,毛泽东留下了“永远不会消失”、“既魁梧又和蔼的身影与笑容”[9],他“态度沉稳,气质儒雅,读书极多,很随意地引经据典,像朋友之间谈心般自然、周到”。
[10]艾青渐渐地对毛泽东产生出难以言状的信赖感,“这种特异的感觉,成为他日后与毛泽东频繁交往的基础。
”[11]“漫谈”的风波击碎了艾青对延安文人圈子的幻想。
恰逢此时,艾青又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对于父亲,艾青始终怀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
这一倾向,反映在当时创作的长诗《我的父亲》中,则呈现出某种强烈的内心冲突:一面是作为地主的父亲“过着平凡而又庸碌的生活”,一面是他接受维新派的思想,剪掉辫子,成为《东方杂志》和《申报》的读者;一面是“家庭里的暴君”,一面是对子女的督促……回忆使艾青不禁无限感慨,对于父亲的死,他的诗既充满“可怜”,又隐隐含有某种庆幸。
在诗的结尾,艾青以开脱的口吻写道:我正带着嘶哑的歌声,奔走在解放战争的烟火里……母亲来信嘱咐我回去,要我为家庭处理善后,我不愿意埋葬我自己,残忍地违背了她的愿望,感激战争给我的鼓舞,我走上和家乡相反的方向——因为我,自从我知道了在这世界上有更好的理想,我要效忠的不是我自己的家,而是那属于万人的一个神圣的信仰。
显然,艾青将“更好的理想”作为拒绝回去的理由。
从“典型”和“真实”的角度,艾青期待给父亲作一番理性的梳理[12],然而,“理想”与“家庭”的背离却使诗人的情感和理智之间产生了矛盾式的纠缠,这无疑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必然经历的心理挣扎过程。
但即便如此,艾青还是清醒地意识到诗作本身与当时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性。
在多年之后一篇回忆文章中,艾青曾反思:“《我的父亲》是在延安写的,那时实际上已开始‘整风’,需要写工农兵的、大众化的作品,写那个东西,当时在延安似乎不大适合。
”[13]艾青当时的两难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二对于1941年的艾青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写作达到与当前生存环境之间的“一致关系”。
《我的父亲》之后,艾青一直试图通过《古石器吟》、《雪里钻》等创作完成自身的“转变”,正如在年底艾青给一位投稿者回信中提到“一切东西,在诗人以为好是不够的,诗人必须把那他所认为好的东西更本质地去理解它。
光写着‘我歌唱’‘我歌唱’而事实上什么也没有歌唱出来,那是一种廉价的感情的抒发。
”[14]“更本质地去理解”,意味着艾青重新思考写作问题时带有的某种焦虑,这当然也构成了艾青生活道路上新的逻辑起点。
如果说《古石器吟》更多是通过延河水畔一块钝锉石片的检视,发现、礼赞祖先的原始精神,那么,通过听取记者罗丹讲述“战地轶事”而完成的长诗《雪里钻》,则体现了艾青对战争中命运主题认识的深化:战马“雪里钻”和“我”因为偶然的战争联系在一起,一次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奔袭,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和传奇色彩,其浪漫、抒情以及象征的手法,无疑是艾青努力调整自己创作的生动写照。
然而,在多年之后重新思考这首诗时,艾青却提到“我发现自己的诗里凡是按照事实叙述的,往往写失败了”,“总之,有时候根据人家讲的,可以写出好诗;有时候据人家讲的记录下来,不一定是好诗”[15],看来,如何思考生活、想象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困扰诗歌艺术和诗人的重要命题。
但在当时,对某种创作焦虑的释放,却构成了作品本身的内在动力。
“《雪里钻》是艾青延安时期创作中的代表性诗篇。
它似乎宣告着:艾青已在向表现新世界的人间性和明朗性作转变——而这也正是艾青想反映新人新世界必须跨出的一步。
”[16]上述的另一种“解读”,或许正是当时艾青心态的有效注脚之一。
但无论如何,以“他者”为主人公或者听从“他者”讲述而完成的写作,似乎都无法满足此时艾青的写作。
为此,我们有必要注意艾青在稍后《秋天的早晨》(1941年10月4日)一诗中对乡村题材的“回归”,以及《强盗与诗人》(1941年10月30日)最终转向内心的关注。
在后者弥漫游侠与革命者气息的描写中,“我”年轻时因“人间的混乱和不平”而幻想“到群山里做一个强盗”,与“什么时候起/我被叫做‘诗人’的?/想起来真要哭泣!”之间的矛盾,似乎只有通过——但愿“诗人”和“强盗”是朋友当我已遗失了竹叶刀的时候我要用这脱落了毛羽的鹅毛管刺向旧世界丑恶的一切。
才能得到解决。
这种关于“强盗与诗人”同时又是“诗人与战士”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此时的艾青已经开始触及“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由此联系艾青在不久前为《古元木刻集》作序时所言的“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和旧艺术之间的基本对立的精神,是前者始终是依附于人间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而后者却依附于空想的,伪饰的,浪漫的,非人间的基础上的”[17],诗人正以更为明确的态度表明艺术上应有的取舍关系。
在写于50年代的《谈大众化和旧形式》一文中,艾青曾回忆延安整风前对诗歌艺术的认识:“和我年龄相仿佛的文艺青年,都有相似的经历。
在革命的文艺运动上,占压倒的优势的,是‘五四’的新文艺和外国文艺”,“在我编的《诗刊》里,第一期第一篇就介绍了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面分期地介绍了雪莱、拜伦、丁尼生、海涅、惠特曼、马雅科夫斯基等诗人的作品。
”[18]《诗刊》创刊于1941年11月,当时作为主编的艾青在《祝——写给〈诗刊〉》中曾指出——诗是民主精神的焕发,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
诗的发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达的必然结果。
中国新诗已经历了二十年的战斗的过程,它的发展正是和中国社会的革命相同:是非常的艰苦的,韧性的,不屈不挠的,再接再厉的。
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需要着诗,新中国的创造需要着诗——需要高度的表现力现实的,表现力战斗的英勇与坚强的,深刻的,感人的诗。
[19]据现有材料记录,至1942年5月5日终刊,《诗刊》共出版六期。
其创刊时确定的宗旨是“努力提高中国新诗之艺术,克服新诗之标语口号的倾向”。
后来又将多翻译介绍外国诗歌作品和理论,作为它的编辑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延安和边区诗作者,开阔眼界,有所借鉴。
“这个宗旨,从各期刊物中体现了出来”,“在二十多页的刊物,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很难得到”,“《诗刊》在当时发生了很大影响,它上面的作品有些被《文艺阵地》和《七月》转载,向国统区读者作了介绍。
”[20]结合主编的“寄语”与刊物的“实绩”,《诗刊》虽涉及“革命事业”、“民主精神”,但显然,其诗学追求体现了主编艾青的审美趣味:既然诗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那么,一切媚俗、口号式的写作就成为需要克服的对象。
这一反映艾青延安时期诗歌道路的“事件”,其实质是指向了诗人转变上的“彻底性”与时间上的“契机”。
如果不是1941年11月初被志丹县推选为参议员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获得“政治荣誉”,艾青或许还无法迅速以诗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建立起“个人与时代”之间的联系。
除在会场写作歌颂领袖的《毛泽东》一诗外,1941年12月16日创作的《时代》一诗构成了艾青对时代命题的集中思考。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迹,/我看见一个闪光点东西/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怀着这样久违的冲动,艾青体验到作为诗人的自己所承担的“痛苦”与“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