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心态 以耶律楚才为例
提倡“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耶律楚材

提倡“以儒治国,以佛治⼼”的耶律楚材提倡“以儒治国,以佛治⼼”的耶律楚材⽂/戒毓图/吕晨原载于117期《佛教⽂化》关于出世和⼊世,古代曾有这样的说法:出世向往禅宗六祖慧能;⼊世向往在辽⾦宋元之交,对中国⽂化发展、民族融合做出巨⼤贡献的耶律楚材。
元朝政权虽然短命,但影响⼒不可忽视。
⼀个游牧民族能迅速地统治中原各族,甚⾄奠定中国今天的版图,期间关键的⼈物,就是耶律楚材。
他曾提出“以佛治⼼、以儒治国”的主张,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亦有着启迪。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 年)⼜名刘楚材。
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
辽朝东丹王突欲⼋世孙。
世居燕京,精通汉族语⾔⽂化,博览群书,通晓天⽂、地理、历法、医术。
原仕⾦,为开州同知、燕京左右司员外郎。
成吉思汗(元太祖)⼗年(公元1215 年),蒙古取燕后,被召⽤,备受信任。
⼗四年随⼤汗西征,常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与成吉思汗探讨。
(有《西游录》⼀卷,记载西征的经历。
)窝阔台汗(元太宗)即位后,耶律楚材升任中书令,更受器重。
国家的军事政治,⼤⼩事务,窝阔台汗都要先向他请教咨询,然后才去发号施令。
耶律楚材经历成吉思汗、窝阔台、乃马真三朝,均受重⽤,多有建树。
当时的⼈们把他与汉萧何、唐房⽞龄相媲美:“公以命世之才,值兴王之运,本以廊庙之器,辅之以天⼈之学,缠绵⼆纪,开济两朝,赍经纶于草昧之初,⼀制度于安宁之后,⾃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能道济⽣灵,视千古为⽆愧者也。
”古今史家多将其誉为蒙古汗国中原政治、经济、⽂化制度蓝图的构画⼈。
由此可见耶律楚材在蒙古统治集团中影响深远。
耶律楚材出⾝于汉⽂化程度较⾼的契丹贵族家庭,他所接受的系统教育源于儒家思想⽂化,因⽽在他⼀⽣的政治活动中,其⾔⾏始终⽆法超越儒家思想⽂化的藩篱。
对于⾃⼰被委以重任,辅佐蒙古新主,耶律楚材以“治天下匠”⾃诩,以“安得夔龙⽴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勉,试图以⾃⼰的价值观影响蒙古君主,建⽴⼀个符合儒家思想的理想政体。
读书笔记之 耶律楚材

读《耶律楚材》有感历代兴亡数张纸,千年胜负一盘棋,因而识破人间梦,始信空门一著奇。
--示忘忧好久没有自己亲手写过东西了,正好今天读完《耶律楚材》,遂决定写点写点东西了。
整本书中,耶律楚材展示给我的一个形象是:忠臣。
历史上的他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符合这个形象,但书中的他着实是一个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中书令。
从开始在燕京为民除去“剧贼”,到帮助合罕窝阔台坐稳皇位;从辅佐窝阔台平定内乱,到帮助窝阔台治理江山,无时无刻不是在彰显他的赤胆忠心。
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蒙古汗国的人,最后也只能在被贬之后郁郁而终。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有以下两点是最为主要的:首先,他太有才了,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翻开书就会发现他每天都是在为江山社稷的操劳中,总是在为蒙古大汗提夺取天下和坐稳江山提供谋略,甚至连成吉思汗都说他是上天赐给蒙古汗国的。
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人都是有嫉妒心理的。
他才华横溢,致使一些蒙古汉子产生自卑心理,但当他们不愿意承认这种心理之后就会有扳倒他的想法。
所以每当提出一些好的建议的时候总是有人百般阻拦,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吧。
其次,就要说到他的招惹是非程度了。
他确实为官清廉,也确实处处都是为蒙古汗国的将来着想,但在实施上总会侵犯一些贵族的利益。
这样一来,事情便自然而然的找上他了。
当时在燕京的时候,他由于在处理剧贼的案件中不受石抹咸得卜的贿赂,致使府邸被烧;在向合罕窝阔台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的过程中侵犯了贵族的利益,致使其子耶律铉被杀··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他招惹是非的程度不是一般的强啊。
以上两点,其实只是佐证一个事实——他的人缘不怎么好啊,以致最后郁郁而终。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才华,看到了忠心,同时我也明白了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要学会圆滑处世。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以古人为镜,我们该明白的又是多少呢?其中道理,只有置身书中才能真正体悟,真正明白··。
“治天下匠”——耶律楚材

“治天下匠”——耶律楚材在出身于少数民族的政治家中,耶律楚材是一位享有美誉,倍受世人缅怀和景仰的人。
多年以后,当我们巡礼史册,打开那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隧道,走近这位旷世奇才,治世能臣,他的广闻博识,才华横溢,让我们赞叹向往,他的足智多谋,雄才伟略让我们扼腕折服,他那为民谋命,仁爱之心更让我们叩首感动。
刻苦求学,少年早慧耶律楚材,复姓耶律,名楚材。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六月二十日,耶律楚材诞生在燕京西山一个契丹贵族家庭。
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9世孙。
诞生之时,其父耶律履已年近花甲,老来得子,使他非常高兴。
他感慨地对人说:“我六十岁得到这个孩子,他是我家的千里驹,日后必定会成为雄才伟器,且为别国所用。
”于是,他就借用《左传》中“楚材晋用”典故寓意,为儿子取名:楚材,字晋卿。
耶律楚材3岁时,不幸死了父亲,母亲杨氏是当时名士杨昙之女,出身于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被封为漆水国夫人。
她谨遵丈夫希望楚材学有所成,光宗耀祖的遗愿,带着他从上都(今北京)回到老家东丹(今辽宁北镇一带)。
在医巫闾山的桃花洞南部的悬崖上修了两间小屋,教儿子刻苦读书。
医巫闾山是一个风景秀丽,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那里,耶律楚材“继夜诵诗书,废时毋博奕”,而杨夫人“挑灯教子哦新句,冷淡生涯乐有余”母子俩虽穷苦但也其乐融融。
短短几年,他学到了不少知识,凡史籍、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无所不通。
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道、医卜之书也都有涉猎。
而且才思敏捷,下笔成文,一挥而就,很少改动,好象头一天就作好了似的。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耶律楚材十七岁,根据他学习的情况可以出仕了。
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宰相之子享有赐补政府机关佐武官的特权,可是耶律楚材宁可不要这个特权,希望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
章宗认为旧的制度不应轻易更改,特别下了一道敕令要当面对他考试,亲自询问了几件疑难案件的处理,同时参加考试的十七个人中,耶律楚材回答得最好,便正式任命他为某个政府部门的掾官,协助长官,掌管文书,办理日常行政事务。
元代一代名臣耶律楚材

元代一代名臣耶律楚材1190年,金国宰相耶律履抱着刚刚出生的楚材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
”“楚材晋用”,是耶律家族的宿命。
他们本辽太祖的嫡系子孙。
十七岁时,楚材科举中魁。
大金帝国早日薄西山了。
1215年,中都被蒙古大军攻陷。
“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
”国破家散,耶律楚材万念俱灰,拜一代禅僧万松行秀为师,祁寒大暑,废寝忘餐,苦参三年,大彻大悟。
走出禅关,已是“湛然居士”—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成吉思汗久闻其名,千里召见:“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楚材说:“臣父祖都是金臣,我岂敢仇君耶!”成吉思汗大为赞赏,留在左右。
“车帐如云,将士如雨。
马车被野,兵甲赫天。
烟火相望,连营万里。
千古之盛,未尝有也!”目睹如此气象,楚材豪情万丈,追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视之为超越汉唐、天下归一的伟大壮举。
“金鼓銮舆出垄秦,驱驰八骏又西巡。
千年际会风云异,一代规模宇宙新。
”“他们来了。
破坏,烧,杀,抢。
然后离开了。
”在游牧民的军事铁则之下,耶律楚材痛感无能为力。
此时,年近八旬的丘处机不顾安危,翻雪山,穿沙漠,迢迢而来。
楚材前往迎接,丘真人读了自己的诗:“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兴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处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楚材答曰:“干戈未敛我伤神,自恨虚名误此身。
否德讵能师百辟,微才安可步三辰。
箕裘谩叹青毡旧,勋业空惊白发新。
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
”一佛一道,二人“春游邃圃,夜话寒斋”,相约以道家的清净、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政,化解蒙古人的暴戾之气。
成吉思汗征询不老之方。
真人答道:“欲长生,须清心寡欲”;“欲获天下,必须持有不宜杀生之心”。
大军一路杀到东印度国铁门关。
侍卫见一兽,鹿形马尾,绿色而独角。
成吉思汗惊异不已。
耶律楚材说,此兽名“麟”,有角而不触人,圣兽也!王者至仁乃出,盖上天遣之以告陛下。
金元之际契丹文士的焦虑意识及文学表达--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中心

金元之际契丹文士的焦虑意识及文学表达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中心和谈摘要:金元易代之际,契丹文士表现出身份与文化的双重焦虑,在诗文中则表达仕与隐的徘徊与矛盾。
耶律楚材家族在金元之际,有多人位居高官,表面看似荣耀,实则在政治的夹缝中处处受到排挤,面临痛苦而艰难的文化适应问题。
这些情况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他们的诗文作品中。
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铸分别代表金朝,金元易代之际和蒙元三个时期的契丹文士,他们在诗文中或表达进退失据的惆怅与失意,或言说仕与隐的矛盾,或抒发借酒浇愁、超然物外的情怀,反映了金元时期契丹文士的生存处境。
关键词:契丹文学;家族文学;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铸作者简介:和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4-0161-07正面人物的史传大多充满了辉煌,治史者也往往据以阐发论证。
但事实却未必如传记和碑志所载,在文字的风光与荣耀背后,或许充满了凄婉的隐曲与不为人所知的屈辱。
尤其在易代之际,王朝更迭,仕与隐的矛盾更是十分尖锐地摆在文人面前。
如遇到不同民族的政权更替,还将涉及民族身份地位的变化,由国族变为奴隶,心态变化是极大的。
辽金元三代政权更替过程中,契丹人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身份焦虑与文化焦虑。
关于契丹人在金元之际的去留和取舍态度,都兴智在《试论金蒙鼎革之际的契丹人》一文中说:“金朝统治者在其统治的119年中对契丹人采取了很多绥靖措施,但契丹人与女真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彻底化解,许多契丹人一直怀有故国之情,对女真人灭亡辽朝耿耿于怀。
”①但这些契丹人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并无多少史料可用。
对于这一问题,采用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庶几得之。
本文拟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例,从其诗文作品入手,对此问题加以阐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契丹文学史”(项目编号:14BZW161)O①参见孙建华:《辽金史论集》(第十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东南学术》2019年第4期关于金元时期的耶律楚材家族,史传记载:耶律楚材之父耶律履在金朝先后官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耶律楚材本人仕蒙元为中书令,其子耶律铸在元世祖时曾三任中书左丞相,其孙耶律希亮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耶律希亮之弟耶律希逸官至参知政事、征东行省左丞,官秩均在正三品以上,其余家族成员,亦得品官,封妻荫子,不可谓不荣耀。
刚正不阿的耶律楚材

刚正不阿的耶律楚材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第25期关键词:赤胆忠心在举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
它是为纪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的一代名臣。
他字晋卿,契丹族,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
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夺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
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即位,耶律楚材越来越受重用。
他曾提出设置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区为牧场的错误主张,建立赋税制度。
蒙古军队攻陷金国汴京时,耶律楚材力谏废除野蛮的屠城旧制,召用儒者设置经籍所、编修所,自此以后,国家的文教事业逐步兴起。
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至窝阔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书令,国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制定的。
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宴请群臣。
他亲自端着酒杯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说:“我之所以诚心诚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遗命。
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定局面。
我能够高枕无忧,全靠你的努力。
”窝阔台去世后,皇后乃马真氏执掌政权。
她宠信奸臣,扰乱朝政。
有一个叫奥都剌合蛮的人,他用重金贿赂皇后乃马真氏,得到官位,满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与他当面争执。
有一次,皇后乃马真氏将起草诏书使用的印玺和白纸,都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办事自己填写用印就行了,不必启奏她。
耶律楚材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立刻上奏皇后乃马真氏,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
朝廷有宪章规矩,现在您要破坏它,老臣不敢接受这个指示。
”皇后乃马真氏自知理亏,只得将交给奥都剌合蛮的印玺和白纸收了回去。
过了不久,皇后乃马真氏又降旨,说:“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想要办的事情,各部门的官吏们都要按照他的意见起草命令,不照办者,就把他的手剁下来。
”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争。
他对皇后乃马真氏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给老臣我负责,与各部门的官吏们没关系。
从先驱者到孤独者_耶律楚材心态剖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从先驱者到孤独者——耶律楚材心态剖析 徐子方摘要 在详细分析元前期北方诗文作家耶律楚材的生平经历后,不难看出耶律楚材作为汉法和文治先驱者的同时,也是一位屡遭排挤的孤独者,雄心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心灰意冷的抑郁情结成了耶律楚材心态历程的独有特色。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心态 先驱者 孤独者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耶律楚材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愈为论者所重视,人们公认他是继鲜卑诗人元好问之后另一位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诗人,而另一方面,耶律楚材还是人们公认的元代汉法和文治的先驱者,他最早倡导变革漠北陋俗,实行“汉法”,受到元太宗窝阔台的器重,颇见政绩,同时也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挤和打击。
正因为如此,在耶律楚材的身上,存在着前后递进的二重性,雄心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心灰意冷的抑郁成了他心态历程的独有特色。
研究这一点,对于正确把握他一生的诗文创作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特殊身世和心理抉择 在历代文人士大夫中,耶律楚材应被视作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
揆诸史实,他是辽朝皇族后裔,八世祖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图欲。
图欲是中原文明的向往者,辽太祖死后,由于积极主张汉法,与力图保持契丹旧制的辽朝最高当局发生矛盾,被迫“载书浮海”逃到了中原,官至后唐怀化、义成节度使。
楚材的伯祖是辽兴平军节度使德元,辽亡后归顺了金朝。
从此,他们家庭又成了金朝的臣民。
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是耶律履六十岁时生下的少子。
两年后,耶律履即亡故,由母亲“杨氏教之学”¹,学习汉文儒家经籍,长大后“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º由此可见,耶律楚材自小即在有着浓厚中原文明传统的家庭中成长,接受汉族正统文化的熏陶,并在儒学经籍中汲取知识得以成人,与中原汉族儒士并无本质之区别。
公元1214年夏,耶律楚材二十六岁时,蒙古军队攻占了中都(今北京),在此前一年,金宣宗已南逃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则一直作为金留守尚书省左右员外郎呆在中都,“京城不守,遂属国朝(蒙古)。
耶律楚材如诗的人生

耶律楚材如诗的人生作者:张杨子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9期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13世纪出身于契丹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
他生活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金元鼎革之际,先后服务于金政权和蒙古政权。
在奉事蒙古汗的30余年间,耶律楚材施展经邦济世之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了显赫事功。
耶律楚材文学成就很高,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传世,其中最突出的当属诗歌,有600多首,内容丰富。
通过诗歌,书写了他大济苍生的远大政治抱负,抒发了他对民族融合、天下一统的向往以及对不施仁政的忧虑。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体察到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勃勃雄心却不得志、不被重用的复杂的心路历程。
耶律楚材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华夷一统”的大中华民族的概念,这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本东丹八叶花耶律楚材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是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耶律楚材的九世祖为辽朝的创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
耶律阿保机雄才大略,是当时契丹族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会说汉语,重用汉文人,他从建立辽朝开始就不断地吸取汉文化。
耶律楚材的八世祖为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909~946)。
耶律倍很有军事才能,而且野心勃勃,对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也有着很强烈的认可。
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耶律楚材非常自豪,在为儿子耶律铸所作的长诗中,耶律楚材骄傲地述说家史:“皇祖辽太祖,奕世功德积。
弯弓三百钧,天威威万国。
一旦义旗举,中原如卷席。
东鄙收句丽,西南穷九译。
古器获轩鼎,神宝得和璧。
南陬称子孙,皇业几三百。
”成吉思汗十年(1215),燕京被攻陷,耶律楚材看到时局已定,金朝已元气全无,于是便拜师万松老人学习佛理。
后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受成吉思汗召见并跟随于他,效力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几十年。
天皇有意用吾儒耶律楚材是一位饱读儒家经典、汉文化程度高的文人,他崇尚“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域河中十咏》尤为人称道,如:“寂寞河中府,连甍 及万家。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 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 《阴山》:“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 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罗深处 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和移刺继先韵》:“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 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渐惊白发宁辞老,未 济苍生曷敢归。去国迟迟情几许,倚楼空望白云飞。”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字晋卿,辽东丹王 突欲八世孙。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父履,以学行事 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 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 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价值观念与政治理想
无旧国(辽)之恋,无亡国(金)之恨,无敌国(蒙古) 之厌 良臣择贤主 识时务者为俊杰 注重未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毕 矣。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 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 儒臣;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 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 教,整理儒家经典。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 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 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 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郁郁而终,文人悲剧
1241年12月窝阔台逝世,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 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 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官场失意,政治理想受阻,于公元1244年的5月14日,悲 愤而死。
文人的心态
期待—希望—失望—冷淡—渴望
文人不可回避的四个问题:
1、动乱时期,“士志于道”问题
2、文人的儒学观念和伦理道德与蒙古族重物质,不受拘 束的游牧民族文化的冲突。 3、文人地位的下降
4、宗教观念问题。中国人重实利,避灾难。耶律楚材 【西游录】:“今之出家人率多避役苟食者,若削发难于 归俗,故为僧者少入道者多。”
耶律楚材身世背景:
元代文人的心态
——以耶律楚材为例
张永兴 201361010259 2013历史2班
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境
时代背景
文人心理倾向
耶律楚材
身世背景
价值观与政治理想
地位崇高而郁郁不得志 文人治国,兼济天下 抑郁而终,文人悲剧
文人的政治信条
理想道路
心理矛盾
文人不可回避的四个问题
时代背景 1、宋金元易代之际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从另为一 个角度影响了文人的社会心理。
3、战乱使人产生了不同于太平时期的生命体验。因而导 致了对于功名利禄的新的认识,对于亦隐亦俗生活方式的 普遍认同,甚至对于耳目声色和口腹之乐的狂热追求
文人的政治信条: 任重道远;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文人的理想道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著书立说,名流千古。 文人的心理矛盾: 人对于生命的留恋和趋利避害的本性与伦理道德的矛盾。 为自己的选择寻找辩护。(例如不侍二主与顺乎天命,立身 行道与孝之终也……)
地位崇高而郁郁不得志
太祖定燕(1215),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 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 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 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
己卯夏六月,帝西讨回回国。祃旗之日,雨雪三尺,帝疑之,楚 材曰:“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庚辰冬,大雷, 复问之,对曰:“回回国主当死于野。”后皆验。
2、胡汉之间实力的消长,是民族自信心的决定因素。
3、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文人心理倾向: 1、宋和金豆失去权威和号召力。对这两个政权失去信心, 愿意相信气数已尽的舆论。或许都在关注王气现于何方?谁 将是奉承天运的新的天下之主? 2、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君临中原以后,事实上在汉族人中 (特别是由金入元的士人中)民族情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激 烈和普遍,或许与久经战乱之后滋生的对于太平盛世、大一 统的急切的、强烈的向往和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的 可能带有若干盲目性的信任有关。
文人治国,兼济天下
窝阔台汗1229年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 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 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
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 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 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
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 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 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 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 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