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引言 (5)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 (5)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 (6)

三、魏晋文人的政事观 (7)

(一)入仕者的为政观 (7)

(二)出仕者的为政观 (8)

四、魏晋文人的学术观 (9)

五、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 (11)

(一)至情的宣言 (11)

(二)人格的张扬 (12)

(三)容止的属意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

摘要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世说新语》描写的大多数是名士的逸闻趣事,不仅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情况,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居于上层文人层次的风气和心态。本文旨在通过品读《世说新语》三十六门中各类人物间的逸闻趣事,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人心态孔门四科魏晋审美情趣精神品性

Briefly described the west-wing of weijin literati mentality

Abstract

Lu xun said on its “Chinese fiction” is one of "the west-wing" for "a textbook to celebrities. The west-wing description is the most funny anecdotes from elites of, not only from the side to show us the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more can dig up from the deep in the upper levels of literati culture and mental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by reading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in the west-wing 36 door funny anecdotes, analyses the west-wing, wei-jin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the west-wing literati mentality Hole door four families Wei jin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The spirit of nature

引言

由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和清虚玄谈的志人小说,全书一共三卷三十六门。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以上两卷均为褒扬。下卷二十三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弱、仇隙,这里情况复杂,既有褒扬也有贬斥。

本文旨在以上卷的孔门四科为统领,从德、才、政、文四个方面分析魏晋文人的心态,并简单阐述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余下的门类则集中从个人品性和鉴评他人角度具体分析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性,由此归纳出魏晋时期的文人心态。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

德行既位于《世说新语》“孔门四科”之首也位于三十六门之首。说明了此书尊儒的倾向,也意味着道德在社会上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实际上经过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禁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名教之治开始动摇,两汉时期以儒家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经学失去时代意义,反之老庄思想盛行,玄学大盛。政治的割据伴随着思想的活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正是如此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开始走向分离,三纲中“君为臣纲”的观念逐渐淡薄。《世说新语》中的德行门就反映出这种变化。

德行篇一共四十七则,褒扬“君为臣纲”中“忠”名寥寥数则。实际上魏晋时期的君臣关系近似一种平等随意的状态。从《世说新语》的其他门类可以看出君臣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甚至攻难,可以清谈郊游亲密无间。例如晋简文帝,撇下他帝王的身份,俨然就是一位风流潇洒的隐士了。这就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德行观是更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的德行观。在德行一门,“至孝”故事所占的比例最多,可见魏晋人相当看重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孝悌观。例如王祥受继母百般刁难甚至遭受杀身之灾,却依然事后母甚谨,得知后母有杀己之心,跪前请死,终于感化后母,爱之如己子。刘仲雄向晋武帝品评和峤与王戎至孝,认为比起和峤的生孝,王戎的死孝更让人堪忧。还有陈遗远在外地做官,由于母亲喜爱吃铛底焦饭,每每为之准备。这样的行为却在突如其来的叛乱中意外拯救自己,因而被时人以为纯孝之报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书中都是用褒扬,赞许的态度肯定他们的举动。另外魏晋人还重视信誉和个人品德,既有类似前朝后代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有重性情,不慕荣华的人格魅力。如耳熟能闻的陈仲举登车揽辔之志,管宁割席断义,无不展示出魏晋文人既有继承又有特色的德行观。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

结合魏晋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上文也提到,由于东汉末期名教之治的衰落,人们普遍对儒家学说产生怀疑,并极力打破经学对思想与人身的控制。魏晋混乱多变的时代也需要寻找适应统治阶级的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正是适应着这样的时

代历史背景。汉末魏初,天下三分,政局动荡,东汉时期以德为教的观念逐渐淡化,统治者更重视治国将兵之才。《晋书》卷四七《傅玄传》载玄上晋武帝疏云“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都是这种才学观转变的实证。魏晋以后皇权与士族权利相互制衡,皇权的衰落和士族的兴起促成玄学的产生和兴盛,玄风的盛行使魏晋文人更加重视辩才,与辩才紧密相关的清虚玄谈不仅演变成才华高低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世说新语》言语篇同样起到统领作用,它展示了魏晋文人对辩才的重视。孔融年仅10岁就凭自己的机智妙语应对登门造访了当时的名士李膺,睿智地回击自己轻视的陈违。而其二子淡定从容随父赴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绝唱更令千古之人为之动容遗憾。(《世说新语言语》)《世说新语》夙慧篇更是单门介绍了魏晋时期儿童机智妙语,例如明帝关于太阳远近截然相反的回答,何晏画地为庐巧妙地让曹操打消收养自己的念头等等,这里不再多述。魏晋儿童的言语都作了记录并广为流传,口才辞令在当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总之,魏晋的才学观即是对辩才的重视。

说到辩才就不得不联系到“清谈”一词,魏晋文人的辩才大多通过清谈展现。清谈似乎是魏晋时期特殊文化现象,后人的观念中清谈即为清虚之谈,谈老庄,谈玄理。其实不然,在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有所了解,“清谈”最初是由东汉月旦人物发展而来。东汉以察举制选拔人才,乡间的清议成为察举的重要手段,而品评人物的标准是儒家道德,所以清谈最初与老庄无关却与儒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前文分析,历经三国两晋的动荡,玄学适应平衡了社会环境而兴起,清谈也由品评人物发展到老庄虚玄之谈。其实清谈的转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老庄虚玄之言本身是一种政治避祸的方式。在那个政治黑暗,文人凶祸不定的时代,辩才也就有了实用的政治目的。如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阮籍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保全的自己的性命。随着司马氏政局的稳定,清谈逐渐成为名士身份的象征。清谈需要敏捷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出色的口才,只言片语间包涵深远绵长之意,通过清谈凸显辩才,通过辩才生发人格美,通过人格魅力展现那个时代的风流韵致。

由此可见,魏晋的才学观也是生新的演变的价值观,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愈来愈重视人格魅力,清谈下的辩才从实用性、功利性趋向审美性,构成魏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