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DOC)
浅析魏晋士风与《世说新语》

参考文献:
[1]刘庆华.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三
《世说新语》作为六朝逸事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前21门属褒奖一类,后15门属贬斥类。全书主要记录士族阶层的清淡、品德、交游、为政、栖逸等种种活动及他们的潇洒、任诞、简傲、放旷等种种性格和人生追求,是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而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代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世说新语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里程碑它集魏晋以来逸事小说之大世说新语作为六朝逸事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浅析魏晋士风与《世说新语》
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民在思想言论上也就有更大的自由,从而使这一时期成为了我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解放时期。魏晋士人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人们在精神上超越了儒教传统的束缚,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
二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乃宋武帝刘裕之侄,封为临川王。刘宋宗室起于寒门庶组,宗室子弟中人才俊杰极少,而刘义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艺,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召集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宋书·刘道规传》)。世人之所重,虽帝王亦不能免于俗。但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绝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残丛小语,而具为人间谚语,遂脱志怪之牢笼”。此类逸事小说在当时颇受社会重视,一些世族子弟想要取得名声仕进,必须学习名士言谈风度,而《世说新语》之类的书籍则成了最好的“教科书”。《世说新语》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里程碑,它集魏晋以来逸事小说之大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走在马路上,一边的车流日趋拥挤,一边的高楼日趋耸入云天,世人仿佛打破尘世的宁静还不够,还要竭力去侵扰缥缈的白衣苍穹。
哪里可以诗意的栖居,哪里可以诗意的休憩,猛然觉得现实世界仿佛变得不再可以,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过去,欲在历史的尘封里寄托枯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躯。
思绪流淌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华亭鹤唳,新亭洒泪,高卧东山,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得澄澈纯净。
我尝试着感受悠悠名士的情感世界,谛听他们的心灵跳动,渴求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
怀着这种心情,翻开了《世说新语》。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一统不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西晋灭亡晋室东迁。
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独立独行的境界。
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该书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是刘义庆审视人物的三十六个视点。
信手沾来一则,都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时而欣赏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潇洒飘逸,时而倾听到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悲痛。
出自孔融之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言语》)不仅使太中大夫陈韪局促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巧言善辩。
阮籍就座时“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简傲》)让我们目睹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拘,“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简傲》)“目送归鸿,受挥五弦”的嵇康和“洒脱不羁,心胸过人”的吕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与那个时代独有的,令人神往的无羁无绊。
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改朝换代的压力下,诗人们淡泊功名怀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信念在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中,探求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世说新语的背景和意义2.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案例3.魏晋风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正文【世说新语的背景和意义】《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言行的故事集,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
该书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堪称魏晋风度的缩影。
世说新语的诞生,既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世说新语中体现魏晋风度的故事案例】在《世说新语》中,有许多故事都生动地体现了魏晋风度。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案例:1.谢安围棋赌别墅: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才情横溢,善于交际。
故事中,谢安和友人下围棋,以别墅为赌注。
赢了之后,他并没有要别墅,而是将别墅送给了友人,这种潇洒豁达的行为,正是魏晋风度的表现。
2.王羲之爱鹅: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故事中,他因为喜爱鹅,竟然不顾身份地去买鹅。
这种率真、自然的行为,也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3.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经常在竹林中畅谈文艺、人生,不拘泥于世俗。
这种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精神,也是魏晋风度的一部分。
【魏晋风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魏晋风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崇尚自然:魏晋名士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反对矫揉造作,这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
2.豁达潇洒:魏晋名士的人生态度十分潇洒,他们不拘泥于世俗,豁达大度,对待人生和世事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3.重视个人修养:魏晋名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他们追求才情横溢、学识渊博,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4.崇尚清谈:魏晋名士喜欢清谈,即以文学、哲学、艺术等为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这种清谈之风,对后世文学、哲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世说新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
通过《世说新语》中饮酒篇章看魏晋时期的士人-2019年文档资料

通过《世说新语》中饮酒篇章看魏晋时期的士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鲁迅先生认为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然而它不仅在记言和记事方面对其后的文学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寥寥几万字能向读者展开一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士人们的思想倾向、生活状况、语言习惯等等特点的画卷,正如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世说新语》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
”而刘义庆所分得门类有36 种,所描述的人物也包括从平民到达官贵族诸多层次。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从饮酒的这一生活习惯,来讨论当时人们的品性。
一、略述背景在魏晋时期,中国处于一个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时代,随着政治的更迭,朝廷的颠覆,人们在心里很难找到一个归属感。
人们在压抑中想要追寻自己内心的解放,喝酒似乎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解脱方式,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 “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
此未必意真在于酒。
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唯托于醉,可粗远世故。
”方时人们释放自己情怀的方法有很多,有人会选择“吟啸”,而更多的人会选择饮酒。
把内心的苦闷寄托在精神恍惚的、醉生梦死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改变国家政治的动荡更迭,只能靠饮酒来消遣。
饮酒的风气也与当时的思想环境有关。
与汉代倡导的儒家思想不同,当时的名士崇尚老庄,喜欢谈论“玄学”,钱钟书先生指出“盖晋人之于老庄二子,亦犹天经注我,名曰师法,实取利便……长恶转而逢恶,饰非进而煽非。
晋人习尚未始萌于老庄,而老庄却曾滋成其习尚。
”老庄哲学倡导的自然思想影响下,加之魏晋名士“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晋书・儒林传》),他们本来就不注重礼节的束缚,他们终日饮酒,无拘无束。
通过饮酒,魏晋士人更能表现出他们的率真的一面,因此有人说“酒是魏晋风度的核心”,不足为过。
《世说新语》仅仅任诞一篇54 则中关于饮酒的内容就多达30 则,而零星散落在其他篇目下的关于饮酒的故事也有很多。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对待以山水为依托的生存方式的情感与态度,作为魏晋士人山水情怀的重要元素之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世情怀”;相对于此的,即是一种“入世情怀”。
魏晋风度绽放着清峻淡远之美,看似放达、通脱的士人行为也确实会叫人联想到世外的高士;那便不妨立下这“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名目,依寻着士人们解放、自由、旷达的行为之“迹”,探究一下此“迹”背后的“质”。
入世情怀动荡的时代,士人的选择多半只有两条。
要么隐世避居,要么各侍其主。
从事实看来,曹魏、西晋时代的士人们,多半选择的是后者。
建安之风,在乱世之秋一定程度上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魏武的理想,是齐桓公的霸业,选才与能讲的是为才是用,他为当时注进的是慷慨悲凉的士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徒叹乱世生命的悲忧,不如慷慨振作,一同去建立万世的基业。
不是被曹孟德杀掉的士人孔融还曾经被曹魏风气所吸引,进入其政权内部,并还企图劝王朗北来投奔曹操吗?如果说曹操的时代,是因一种新的风气吸引士人竞相入世,那么到了曹丕魏文的时代,因为道玄思想已在整个社会结根滋长,作为政权核心的主导者,曹丕走的是一条与士风同流之路。
政治上他提倡轻法息兵的道家精神,并为了表明此意,还曾向孙权寄去自己的《典论》与诗赋,他那些早已受道玄思想影响的臣子们,看见自己的皇帝尚且爱好文学,尊奉黄老,自然更是大畅玄学、旷达之风气,上者倡之,下者和之。
司马氏的王朝不是象曹氏父子吸引士人入世,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很残酷;对依附曹魏的士人,采用了残酷的杀戮手段;对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士人,也多半加以杀害。
名士们除了进入司马氏的政权外,几乎毫无别的选择。
被迫入晋的士人们是带着一种苍凉之情入晋的,他们眼中的山水,是宣泄悲凉情感的“道具”。
而主动采取一种与政权合作的态度的士人们,则日子过的大多轻松愉快,山水在他们的眼中也是“道具”,却成了关乎自身得失、置名置利的道具。
入世的大前提下,士人们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士不遇情怀”、“怀故情怀”、“沽名钓誉之道具”。
从《世说新语》看论魏晋人士深情的几点成因

从《世说新语》看论魏晋人士深情的几点成因摘要:《世说新语》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此研究颇多。
然而,透过它来看待魏晋人深情美及其成因的探讨却不多。
深情美是魏晋士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世说新语》中着力突出的部分,对它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深情率性任情魏晋士人世说新语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汉魏六朝是易个社会极为动荡黑暗的时代,然而也是思想解放、人性觉醒,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宗先生的观点在魏晋六朝的许多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但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应该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他记载了许多名士“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差不多可以是一部名士的人教科书”。
后人所追慕的魏晋风度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本文就试图从魏晋士人深情的成因角度对本书进行一番探讨。
1 时代的造就后人往往折服于魏晋士人的深情,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一种深情之美到后世竟成为了绝响呢,再没有那个朝代的士人文人像魏晋时期那样率性任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之所以如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知其人就必须论其世,魏晋士人生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们可以从那时诗人的诗歌中找到答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这是何等惨烈的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乱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战乱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大量的生命非自然死亡。
许多文人因政治惨遭杀戮,《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许多名士都死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
名士们的活动区域被大大缩减,除依附司马氏政权外,别无选择。
政权的暴力导致了凝聚力的丧失殆尽,自欺欺人的统治思想导致了士人们原有价值体系,信仰情操,行为准则的坍塌,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既然无法将感情寄托于统治者,那么士人们该寄情于何处呢?政治环境的险恶让他们的自我价值体系退缩到了个人和小群体的狭窄天地中,如“竹林七贤”,他们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情感寄托的地方,即钟情于自己,钟情于友人,亲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2 6
一
版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录 引言........................................................................................................5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5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6 三、魏晋文人的政事观........................................................................7 (一)入仕者的为政观........................................................................7 (二)出仕者的为政观........................................................................8 四、魏晋文人的学术观........................................................................9 五、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11
(一)至情的宣言................................................................................11 (二)人格的张扬.................................................................................12 (三)容止的属意.................................................................................13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浅析《世说新语》对魏晋文人心态描写 摘要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世说新语》描写的大多数是名士的逸闻趣事,不仅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情况,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居于上层文人层次的风气和心态。本文旨在通过品读《世说新语》三十六门中各类人物间的逸闻趣事,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世说新语》 文人心态 孔门四科 魏晋审美情趣 精神品性 2
Briefly described the west-wing of weijin literati mentality Abstract Lu xun said on its “Chinese fiction” is one of "the west-wing" for "a textbook to celebrities. The west-wing description is the most funny anecdotes from elites of, not only from the side to show us the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more can dig up from the deep in the upper levels of literati culture and mental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by reading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in the west-wing 36 door funny anecdotes, analyses the west-wing, wei-jin intellectuals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the west-wing literati mentality Hole door four families Wei jin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The spirit of nature 3
引言 由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和清虚玄谈的志人小说,全书一共三卷三十六门。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以上两卷均为褒扬。下卷二十三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弱、仇隙,这里情况复杂,既有褒扬也有贬斥。 本文旨在以上卷的孔门四科为统领,从德、才、政、文四个方面分析魏晋文人的心态,并简单阐述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余下的门类则集中从个人品性和鉴评他人角度具体分析魏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性,由此归纳出魏晋时期的文人心态。
一、魏晋文人的德行观 4
德行既位于《世说新语》“孔门四科”之首也位于三十六门之首。说明了此书尊儒的倾向,也意味着道德在社会上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实际上经过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禁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名教之治开始动摇,两汉时期以儒家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经学失去时代意义,反之老庄思想盛行,玄学大盛。政治的割据伴随着思想的活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正是如此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开始走向分离,三纲中“君为臣纲”的观念逐渐淡薄。《世说新语》中的德行门就反映出这种变化。 德行篇一共四十七则,褒扬“君为臣纲”中“忠”名寥寥数则。实际上魏晋时期的君臣关系近似一种平等随意的状态。从《世说新语》的其他门类可以看出君臣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甚至攻难,可以清谈郊游亲密无间。例如晋简文帝,撇下他帝王的身份,俨然就是一位风流潇洒的隐士了。这就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德行观是更注重个人道德品行的德行观。在德行一门,“至孝”故事所占的比例最多,可见魏晋人相当看重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孝悌观。例如王祥受继母百般刁难甚至遭受杀身之灾,却依然事后母甚谨,得知后母有杀己之心,跪前请死,终于感化后母,爱之如己子。刘仲雄向晋武帝品评和峤与王戎至孝,认为比起和峤的生孝,王戎的死孝更让人堪忧。还有陈遗远在外地做官,由于母亲喜爱吃铛底焦饭,每每为之准备。这样的行为却在突如其来的叛乱中意外拯救自己,因而被时人以为纯孝之报的故事。(《世说新语 德行》)书中都是用褒扬,赞许的态度肯定他们的举动。另外魏晋人还重视信誉和个人品德,既有类似前朝后代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有重性情,不慕荣华的人格魅力。如耳熟能闻的陈仲举登车揽辔之志,管宁割席断义,无不展示出魏晋文人既有继承又有特色的德行观。 二、魏晋文人的才学观
结合魏晋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上文也提到,由于东汉末期名教之治的衰落,人们普遍对儒家学说产生怀疑,并极力打破经学对思想与人身的控制。魏晋混乱多变的时代也需要寻找适应统治阶级的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魏晋文人才学观的转变正是适应着这样的时 5
代历史背景。汉末魏初,天下三分,政局动荡,东汉时期以德为教的观念逐渐淡化,统治者更重视治国将兵之才。《晋书》卷四七《傅玄传》载玄上晋武帝疏云“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都是这种才学观转变的实证。魏晋以后皇权与士族权利相互制衡,皇权的衰落和士族的兴起促成玄学的产生和兴盛,玄风的盛行使魏晋文人更加重视辩才,与辩才紧密相关的清虚玄谈不仅演变成才华高低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世说新语》言语篇同样起到统领作用,它展示了魏晋文人对辩才的重视。孔融年仅10岁就凭自己的机智妙语应对登门造访了当时的名士李膺,睿智地回击自己轻视的陈违。而其二子淡定从容随父赴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绝唱更令千古之人为之动容遗憾。(《世说新语 言语》)《世说新语》夙慧篇更是单门介绍了魏晋时期儿童机智妙语,例如明帝关于太阳远近截然相反的回答,何晏画地为庐巧妙地让曹操打消收养自己的念头等等,这里不再多述。魏晋儿童的言语都作了记录并广为流传,口才辞令在当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总之,魏晋的才学观即是对辩才的重视。 说到辩才就不得不联系到“清谈”一词,魏晋文人的辩才大多通过清谈展现。清谈似乎是魏晋时期特殊文化现象,后人的观念中清谈即为清虚之谈,谈老庄,谈玄理。其实不然,在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有所了解,“清谈”最初是由东汉月旦人物发展而来。东汉以察举制选拔人才,乡间的清议成为察举的重要手段,而品评人物的标准是儒家道德,所以清谈最初与老庄无关却与儒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前文分析,历经三国两晋的动荡,玄学适应平衡了社会环境而兴起,清谈也由品评人物发展到老庄虚玄之谈。其实清谈的转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老庄虚玄之言本身是一种政治避祸的方式。在那个政治黑暗,文人凶祸不定的时代,辩才也就有了实用的政治目的。如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阮籍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保全的自己的性命。随着司马氏政局的稳定,清谈逐渐成为名士身份的象征。清谈需要敏捷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出色的口才,只言片语间包涵深远绵长之意,通过清谈凸显辩才,通过辩才生发人格美,通过人格魅力展现那个时代的风流韵致。 由此可见,魏晋的才学观也是生新的演变的价值观,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愈来愈重视人格魅力,清谈下的辩才从实用性、功利性趋向审美性,构成魏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