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一、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复杂多样,变化剧烈

(1)政权性质:

(2)政权组织形式:有君主制:晚清政府(君主专制,清末新政时期试图向君主立宪过渡),太平天国政权;有共和制: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北洋政府(内阁制),国民党政府;还有特殊的军政府(西南护法军政府)。

(3)政权管辖区域;全国性政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局部政权(太平天国、西南护法军政府,中共苏维埃)。

2、深受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各种类型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引进的政治制度大都经过了有选择的改造。

3制度的实际运行仍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突出的如专制集权与分权制衡)

二、总理衙门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或译署。1861年初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外交)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恭亲王奕 主持,1884年后由奕劻接任,1901年7月24日改组为外务部。官员分为大臣和章京两级。职权范围:办理外交,同时经管通商、海防、关税等事务,实际总揽整个洋务事宜。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机构性质:皇帝直接指挥的中枢机构,不能独立行使职权,在规章制度上始终没有授予其直接处置事务的权力,实际上是辅助皇帝政务的一个办事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置对清政府的影响:原有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完整性被打破,政权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从地方扩展到中央,从个别职官的设置扩展到政府机关的设立,从通商扩展到外交。

三、总税务司署的殖民性

1、根据不平等条约成立,主要中高级官员均为外国人以英国人为主

2、名义上接受总理衙门和外务部的领导,实际上完全独立行事。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实际上无权过问其内部事务,各海关制度上的负责人是海关监督,但通过另设税务司署,把海关的主要职能—征税和行政管理纳入其中,实际上架空了海关监督。

3、广泛干预中国内部事务

财政和税收权:海关关税;甲午战后三次大借款,盐厘、货厘的征收权;各口岸50里内的常关关税。海关成为代表列强管理债、赔款的机关。

内政:干涉清政府人事任命;广泛参与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海防,邮政。

外交:蒲安臣使团,马嘉理案交涉,中法战争中的交涉。

其他:刺探中国政治、经济等情报。《海关十年报告》

四、督抚专政局面产生的背景、表现、特点、评价

清朝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但在近代接连不断的内忧外患冲击下,原有的体制逐渐被打破,形成了督抚专政、内轻外重的局面。

(一)、督抚参与对外交涉

近代之前,除两广总督外,地方督抚均无对外交涉权。

鸦片战争后,地方督抚开始参与对外交涉。

总理衙门成立前,对外交涉大多由地方督抚办理,成立后许多地方性交涉仍由地方督抚处理,重大事件由总理衙门会同地方督抚协商解决。地方督抚中,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分兼南北洋大臣,特别是直隶总督,分担了大部分外交事务,可以代表中央政府与外国谈判、立约,办理有关通商、划界、教案等事宜。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几乎所有的督抚都负办理对外交涉的责任。

(二)、督抚握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

近代之前,军权高度集中,凡遇重大军事行动,由皇帝简派重臣前往办理。

近代内忧外患丛生,中央直接控制的八旗和绿营腐败不堪,清政府一般不再委派朝廷重臣和亲贵为钦差大臣统帅军事,而直接授权地方督抚,命令他们组织地方武装,督办军务。

(三)、督抚通过兴办洋务扩张权力。

在洋务运动中,地方督抚权力进一步膨胀,逐渐将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诸权集于一身(四)、汉族官僚在督抚中占绝对比重。

督抚专政造成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带来地方独立的趋势,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五、湘军(背景特点评价)

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下令各地在籍大臣督办团练。1853年,曾国藩仿照戚继光的建军成法,建立湘军。湘军并非团练,亦非国家经制军队,属于勇营。湘军的特点:1)以募兵制取代士兵制募山农为兵,召书生为将。

2)将必亲选,兵必自招。自上而下建立严格的个人隶属关系,同时利用亲属、同乡、师生等关系加强内部联系。

3)厚饷养兵,就地筹饷。将帅自筹饷银:厘金、杂捐等。4)兵种齐全。编制有陆军和水师。以营为单位。湘军建立的影响:军事上兵为将有代替了兵归国有,募兵制代替了世兵制,军队的实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影响日渐加强。政治上促成了督抚专政局面的形成。

六、早期维新派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具有一定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专制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积弱不振的根源。他们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最适合于中国。

19世纪70年代初的《易言》中,郑观应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开设议院的主张,他成熟的议院思想,主要体现在《盛世危言》。

1890年代初,何启、胡礼垣、陈炽等人也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

他们设想的议院,不是真正的立法机构,带有较多的议事、咨询色彩。

早期维新派的这些要求和主张,反映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予政权的愿望。但其思想还未成体系,较为零散。

七、维新派关于政治体制变革的设想

(一)、变官制是维新派的主要政治纲领

(二)、从设议院到开制度局、懋勤殿。开制度局、懋勤殿是维新派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维新派还对一些不适应现实的规章制度等提出改革意见:废除回避制度、去书吏之弊、建立官吏薪俸制度、废八股等。

(三)、变革的具体设想

1、三权分立:中国官制三权不分,弊端丛生,应该三权分离,并进一步设议会为立法构

2、立法机关:先仿效日本等国起议政作用的一些机构,

3、行政机关:制度局之下立十二局以行新法。

4、司法机关:宜采西法,重定施行。司法机关应独立于立法与行政机关之外。

5、地方机构改革:地方上每道设一新政局,每县设一民政局推行新法,改道为省,设巡抚,下置参议、参军、判支;县设知县一人,下置参曹、刑曹、金曹,综理养民、教民之事;县以下公举乡官。每省设立法会议,专为推行中央十二部命令,设主席一人,由皇帝任命。

6、安置守旧大臣:做出必要让步,对机构增新不裁旧;对人员选通才以任新政,存冗官以容旧人;以尊位厚禄安置守旧大臣。

八、清末新政时期新官制(背景内容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派载泽、端方等5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同年十月,成立以宝熙、刘若曾为提调的考察政治馆,负责对“中外政治,悉心考核”,选择其要者,编订成书,以作为推行“预备立宪”的参

考。1906年9月1日下诏宣布“预备立宪”,规定“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实行立宪的期限,容后“妥议”。改革师法日本,先从官制入手。

1906年9月2日,正式宣布进行官制改革,派载泽、袁世凯等为官制编纂大臣,奕劻、孙家鼐、瞿鸿禨为总司核定大臣。设官制编制馆。袁世凯是官制编订事务的真正主持者。

官制的积弊有三:权限不分,职责不明,名实不符。

编纂官制的基本原则:制定官制,编纂大臣拟定了五条基本原则,核心是仿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11月2日,奕劻等将草案上奏。11月6日,正式公布新中央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保留旧的内阁和军机处,各部院的设置基本采用奕劻等人的奏折。1906年11月,实行新官制。

1、行政机构各部基本按西方近代行政机构模式划定权限,并反映了精简、效率的原则

(1)机构设置不变的机构: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部等。

改变的机构: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太常、鸿胪、光禄三寺并入礼部;工部并入商部,改名农工商部;增设邮传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都察院调整职掌。

拟设机构:准备设立资政院、审计院。海军部和军咨府,未成立前归陆军部办理

改革后,除军机处外,有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11部。(2)各部组织

机构设置统一设置承政厅,职掌机密、档册、印信、经费收支等;参议厅,负责草拟、审订本部的章程法令。各部设司、局、科办事。

各部官制每部官缺不分满汉。设尚书一名,总理本部事务,为一部之长;左右侍郎各一名,协助尚书处理部务,监督属员。(外务部体制仍旧)下设左右丞,左右参议,参事,郎中等官。

2、司法改革废除三法司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

新官制模仿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内阁为行政机关,大理院负责司法审判,预备设立的资政院为立法机构,新设十一部的名称和职掌较为明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的机构臃肿、职权重叠、官吏多重兼职的积弊,为责任内阁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只以行政执行机构为重点,而对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中枢决策机构等不予更改,仍以军机处为行政总汇;官缺不分满汉,但改革后权力集中于满族亲贵,满人多为重要职位,难以调和满汉矛盾。

地方官制改革1907年7月,奕劻等上奏方案。

地方机构改革着重于增改司道各员:改学政为提学使;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专管司法行政,监督各级审判;部分省份设交涉使,办理外交事务;增设巡警道,专管警政事务;增设劝业道,专管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边远地区由督抚酌情请旨设置兵备道。东三省于1907年设民政使和度支使,分别管理民籍和财政事务。

分设高等、地方、初等审判厅,作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专门司法机构,以为司法独立的基础。各省府州厅县筹备组织议事会和董事会,作为地方自治机构。

地方官制改革试图建立较为近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督抚多有保留,改革进展缓慢,改革也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督抚的矛盾。

九、《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8月清政府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的威胁,同时为了敷衍立宪派关于召开国会的请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分正文分“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并且行政外交大权由皇帝独掌。另外,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它首先皇权要受宪法的约束;其次,确定了国家政体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君主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受议院、政府和法院的制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具有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宪法的性质。充分肯定君主权力,具有浓厚的保守性;同时它通过宪法性文件的制度化形式,对皇帝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肯定和保障民众的权利。

十、谘议局

制订宪法和召开国会是立宪的两个中心问题。清廷先后建立了地方的谘议局和中央的资政院作为“预立议会的基础”。1907年9月,清廷决定设立资政院,派溥伦和孙家鼐为总裁。10月,谕令各省设立谘议局。1908年7月,清廷批准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拟订的《各省谘议局章程》、《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谕令各省一年内办齐。

(1)谘议局的组织。

选举年限,三年一次,

谘议局设议长一人,副议长二人,设常驻议员,以议员额数十分之二为额,均互选产生。

(2)职权

职责和权限共有十二项: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件;议决财政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本省担任义务之增加;议决本省单行章程规则之增删修改和本省权利之存废;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和督抚咨询;公断和解本省自治会的争议;收受自治会和人民的陈请建议。

(3)谘议局的设立

1909年10月14日,21个行省正式成立谘议局,召开第一届谘议局会议。共选出议员1643

(4)谘议局的性质

拥有某些议政、监督、立法职能,具有一定的地方议会性质,但权限受到严重限制。

从咨议局章程来看,咨议局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并不具备立法权,其议决的方案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强制地方执行。它的设立为资产阶级立宪派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发表政见的场所。

十一、资政院

1907年,清政府宣布筹备资政院,1908年以后陆续完成《资政院院章》,1910年,正式成立。设总裁、副总裁各2人,其议员分钦选和民选,各一百人,另设钦选总裁两人。1909年11月,除新疆外,各省选出98名民选议员,1910年5月,钦定98人,9月23日,第一次召集议员会议,宣告成立,10月3日,召开第一届常会资政院的主要职责是:议决国家财政预、决算;议决税法及公债;议决法典(宪法除外)以及特旨交议事件和人民陈请事件等,其议决的法案,需要“请旨裁定”。立宪派实际上控制了资政院,成为其参政、议政的全国性合法机构。资政院具有某些国家议会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全国性民意机构,其活动也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政治精神,但其权限受到了重大限制。

十二、清末修律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特点:1、打破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中华法系解体,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开始形成。2、更新法律制度与原则。3、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第一次对私有权做了全面规定,承认并保护民营工商业。4、确认和维护列强在华权益,同时又保留了部分封建法律传统。

实质:修订后的法律,采用了资本主义法律的形式,开法律近代化的先河,同时保留了不少封建性条款和维护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条款,表明了其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

影响: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修订法律的成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即使已颁行的部分,也很少发挥过实际作用,同时由于大多照搬大陆法系日德等国的法理和具体条文,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共识,导致其多停留在纸面上,难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需要。但它的历史影响巨大,此后中华民国时期的立法基本上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

十三、会审公廨

清朝地方政府设在租界内审理华洋混合案件的审判机关,但实际上由外国人控制,是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大和延伸。1868年,上海道与英美领事订立《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据此正式成立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会审公廨从此制度化。会审公廨从形式上看是中国政府设在租界里的一个司法机关,实际控制在外国领事之手。会审公廨使清朝的司法权在租界内完全丧失。中国司法审判权受到剥夺,中国人民在涉外纠纷争议的审理中处于受侮辱和被歧视的地位。会审公廨也受到西方较为进步的司法制度的影响,对后来清政府改革刑律、废除刑讯、实行律师制度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26年收回上海会审公廨,1943年废除领事裁判权。

十四、废除科举的影响

积极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士人的转型。

消极影响:士绅阶层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失去了对政府的向心力;摧毁了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实际上又使得社会上层与下层、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界限更加固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造成了长期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失其合理性,骤然取消带来了不良后果。

十五、《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特点及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摇摇欲坠。1911年10月30日,发生滦州兵变,提出政纲十二条。在压力之下,清政府于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特点

(1)对皇帝的权力作了较大的限制。

(2)大大提高了国会的权力。宪法改正提案权、选举总理、批准预决算、议决国际条约等

(3)对人民权利没有做出规定。

历史地位:否定了君主专制,是一部虚君制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

十六、清末政治体制变革的启示

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通过传统的官僚政治手段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有限变革。

1、政治制度变革是在内忧外患的危局推动下进行的,带有被动的性质。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变革维护和加强皇权统治,维持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失败;另一方面,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建立民主政体,在社会基础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成功。变革的失败反而导致了社会的无序化。

2 、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统筹,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但清政府由于权威的丧失,无法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清政府没有能吸纳新的社会力量,反而促使他们转变为现政权的发对力量。(主观;客观:转型期的政府难以满足新的社会力量的诉求)

清政府没有把握历史机遇,没有妥善处理新旧矛盾,变革大多停留在形式上,最终失败。

十七、临时参议院的历史意义:

(1)参议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意机构,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创立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法统。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立法机构。

(3)局限性:对袁世凯的妥协让步,逐渐蜕化变质。

从西方移植的政治制度必须适应中国国情。

十八、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典。1912年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施行。

1、内容(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的统治权由国民全体行使,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2)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统一国家。

(3)三权分立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

参议院立法机关。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议决预决算、税法、公债等,承诺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大赦等,弹劾总统和国务员。总统否认议决事件,如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仍执前议时,仍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职权: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帅军队;经参议院同意,行使人事、外交、大赦等职权。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国务员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辅佐总统,担负政治责任,于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法院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法官组成。独立审判。

2、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根本大法。

缺陷(1)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因人设法的人治主义色彩很浓。

(3)分权和制衡原则遭到破坏,内阁制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总统制特点,使得体制本身存在缺陷。

十九、《临时约法》规定的内阁制的特点:

一:总统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规定国务员的副署权,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总统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的含义模糊。

二、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议会有对内阁的弹劾权,内阁无相应的解散议会权。

三、总统与国会的关系:总统有内阁制政体中总统所没有的否决权。

总之,总统并非真正的虚位元首,而内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议会,因此,临时约法设计的政治框架是失衡的。

二十、袁记约法

即《中华民国约法》。它是由袁世凯非法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的,于1914年5月1日公布实施,共十章六十八条。袁记约法内容(1)形式上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实际上限制这些权利的实行。(2)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总统只对国民全体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为行政首长,设国务卿协助;总统有权召集立法院,并经参政院同意,解散立法院,可以不经立法院同意,制订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缔结条约,宣战媾和,宣布戒严,发布紧急命令及紧急财政处分等。(3)立法院由各省选举议员组成,名额为275人,职权为议决法律及预算,答复总统咨询,收受人民请愿等,但议决的法律须受参政院的再审议,总统可以不公布,所以其权限实际极为有限。但实际上并未成立,其职权由参政院代行。袁记约法以中央集权为主旨,限制普遍民权,扩大行政权,压抑立法权,总统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使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获得了法理认可,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几乎破坏无遗。

二十一、军阀政治的特点

由于社会原有统治势力的崩解,新的秩序未能及时形成,掌握武力的军阀登上了历史舞台。

特点1、借助传统伦理和私人关系结合成团体,国家军队几乎称为个人的私军。

2、派系林立,政令不统一。

3、打着民主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统治。

4、军权和政权不分。武力创置政权、夺取政权、干预政权。

5、军阀带有很多传统的痕迹,也具有时代的印记:大多接受过新式教育;军队的近代化;为扩充实力而重视发展经济。

二十二、第一届国会(产生背景及演进)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代议机构

1、议员的产生临时参议院议决《国会组织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和《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于1912年8月10日公布,随即进行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均有较严格的年龄、性别、财产、文化程度等限制。(1)众议员任期3年,名额596人,按人口比例产生名额暂按前清谘议局议员名额分配。选举权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众议院采用间接选举制,先选出“初选当选人”,再从中选出正式议员。

(2)参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选举采用团体选举制。

2、国会的组织

参众两院均设有正副议长各1人,议员互选产生

3、国会职权两院地位平等。职权分为共同行使和各自行使两种。共同行使:议决法律、预决算等;弹劾大总统、内阁和国务员;同意大总统提出的人事任免、宣战媾和、缔约、大赦等事项;制宪,选举大总统、副总统。

议决法律、财政及重大议案,须经三读。

参、众两院的职权平等,各种重大议案的通过,必须经过两院分别议决才能成立。参、众两院的关系,体

现了立法上的权力互相制衡,主要表现在议案的议决和对不同意见的协议两方面。

在协议方面:当对同一问题两院有分歧时,组成两院协议会协商。

4、国会的解散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共得392席众议院269席,参议院123席,后来合并为进步党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共有223席,国民党在参议院占有优势,但不能控制众议院。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解散国会,这一时期的国会被称为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

5、国会重开和再次解散

1916年8月1日,国会恢复,史称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

在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争中,被第二次解散。部分议员南下参加护法运动,组成国会非常会议。

1918年8月,第二届国会即新国会,又称安福国会开幕,成为皖系操纵政局的工具。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1920年8月,安福俱乐部被解散,随后新国会闭会。10月,徐世昌宣布众参两院应按民国元年的选举法重新选举,1921年有12个省区举办了选举,但议员未及集会,这个未及集会的国会被称为新新国会。国会的消亡1922年直系控制北京中央政府,提出“恢复法统”,于8月1日重新恢复国会,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当年底正式解散沦为军阀统治工具的第一届国会。1926年8月,议员被遣散,国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

二十三、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一)确立“以党治国”的政治模式:

1、健全党的组织,各级组织之间遵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

2、建立党军。军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

(二)广泛的政治动员

辛亥革命主要依靠会党、新军、华侨,主要通过“排满”口号动员;国民革命的参加者则广泛得多,最大的区别是通过“扶助农工”的口号把农民和工人等民众动员起来。(普遍组织农民协会、工会;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毛泽东;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二十四《训政纲领》确立的体制

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和《国民政府组织法》。

《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将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享有的四种政权,由国民党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五项治权付托于国民政府,国民党中政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政务的施行,并修正解释国民政府组织法。

确立国民党、国民政府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国民党有权;国民政府有责:人民既无权又无责,只有服从国民党的义务。

党政关系:在中央通过中政会:训政期间的最高指导机关,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委员包括中执委,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会议讨论决定重大政务;但是不直接发布命令及处理政务,而是通过决议后交国民政府执行。但是实际上难以发挥这一作用。

地方:各级党部认为同级政府的举措不当时,应报告上级党部转咨其上级政府处理。实际上地方党部难以监督同级政府,以党治国在地方层级难以落实

二十五、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和职权的变化

1928年2月,国民党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实行集体领导制,主席只是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之一。谭延闿担任

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主席对外代表国民政府,兼海陆空军总司令,任国务会议主席,权力有所扩大。蒋介石担任

1930年11月,再次修改。国民政府由形式上的合议制改为行政院长总揽行政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兼任行政院长

1931年6月修改,五院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直接提请国民政府依法任免,各部部长等由主管院院长提出人选,呈有主席,提请国民政府任免;公布法律和发布命令,无须由国民政府会议议决,直接由主席署名公布。由合议制变为主席集权制。蒋介石

1931年12月,规定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五院院长对中执会负责,恢复副署制。林森连任11年。

1943年9月修改,主席任期三年,可连任;主席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五院正副院长由主席于国民政府委员中提请中执会选任,主席对中执会负责,五院正副院长对主席负责;国民政府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由主席署名,关系院院长副署。恢复了主席独裁制。蒋介石担任。

二十六、《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5月5日,国民会议召开。代表从国民党及合法的职业团体中选出。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形式上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人身、迁徙、通信、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在完全自治的县还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但是都附有“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字样,为国民党停止或限制人民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2)肯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规定:训政期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其职权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仍是人民无权,国民党专权。

(3)扩大了政府的权力和独立性。约法由国民会议制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训导之”,“五种治权,由国民政府行使之”,取消了中政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条款。

《训政时期约法》自1931年6月公布,于1947年12月《中华民国宪法》生效时止,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根本法。它以法律形式把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体质确定下来,标志着国民党政府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十七、《五五宪草》

1936年5月5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习称五五宪草。内容:

1、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共和国,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各民族一律平等。

2、享有较为广泛的人民自由民主权利,同时规定“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为限制人民权利提供法律依据。

3、国民大会代表按比例选举产生,职权为选举总统、副总统,立法院和监察院正副院长,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创制法律;复决法律;修改宪法等。

4、政府架构: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统率陆海军,有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宣战媾和、宣布戒严等权,总统对国民大会负责。设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分别为中央政府行使五权的最高机关。总统有权任免行政院正副院长,行政院长对总统负责。司法院长、考试院长由总统任命,但对国民大会负责。立法院长、监察院长由选举产生,并对国民大会负责。

5、地方政制:省设省政府,省长由中央政府任免。省设参议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长由县民大会选举。特点:1、权能分治。2、以国民大会执掌中央政权,以总统及五院执掌治权。行政院对总统负责,总统对国民大会负责。3、实行总统制,而且总统的权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民主国家总统制的权力。

二十八、抗战时期蒋介石个人独裁的确立

1、军事委员会的强化

军事委员会是实际上的战时大本营,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际凌驾其上,由委员长负国防全责。

2、国民党总裁制的建立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实行领袖制。党员必须服从总理指导。总理对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有交复议之权,对中执会的决议有最后决定权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不再设总理,在制度上实行委员合议制。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修改党章,设立总裁,代行总理职权。

1941年12月,国民党又授予蒋介石全权处理国事大权。

3、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

1937年2月设立国防委员会,作为全国国防最高决策机关。8月,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中政会主席为副主席。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战时党政军一元化,决策和执行统一的最高领导机关。委员长“对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从法制上确立保证了中央党政军大权高度集中和统一,蒋介石的个人独裁达到了最高峰。

4、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扩大

1943年9月,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主席变为负实际政治责任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至此,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形成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独裁制。

演变为个人独裁制的原因:1、抗战的特殊背景。2、国民党加强统治的需要3、蒋个人因素。

二十九、国民参政会的性质职权及作用

国民参政会职权

(一)、决议权,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方针,于实施前提交参政会决议,但遇有紧急特殊情况可例外。

(二)、建议权,有权向政府提出建议案。

(三)、听取报告及询问权,听取施政报告和提出询问案。

(四)、调查权,组织调查委员会,得提请政府调查政府某种施政真象的内容和调查政府委托考察的事项。(五)、国家预算案初审权。

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和作用

首先,从组织来看,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国内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称为容纳各党派共商国是的一种形式。但是它还不是一个完全的民意机关:非直接民选产生,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府不对其负责。

从职权看,国民参政会有具体的权力,具备一定的民主形式,打破了国民党专擅政权的局面,为其他各党派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政治舞台,但是国民参政会的议案对国民政府没有实际约束力。

从作用看,国民参政会设立之初,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民主,推动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到后期,随着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沦为国民党专政的工具。

三十、保甲制

保甲制度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施行的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实际放弃地方自治,推行保甲制。县以下初设区,后改为区以下设乡(镇)。10户为邻,10邻为闾,10闾以上为乡镇,后蒋介石在江西围剿红军时,废除闾邻制,改为保甲制。1934年,由中政会决议,行政院通令各省推行,抗战时期进一步强化。保甲制的大体内容是,户设户长,10户为一甲,设甲户,10甲为1保,设保长,相邻各保组成保长联合办公处,称联保。保甲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管、教、养、卫。管:清查户口,发放门牌,登记表册,制订规约,推行联保连坐。教:进行党化教育。养:由保甲居民负担保甲经费。卫:18岁以上、45岁以下男子编者按成壮丁队或民团,镇压人民革命斗争。1949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而被废止。

三十一、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1946年1月,政协在重庆开幕。国、共、民盟、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共38人出席。

1、关于改组政府问题:改组国民政府和行政院;在实行宪政前,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40人,其中国民党20人,其他方面20人;议案涉及施政纲领之变更者,须有出席委员2/3赞成;国民政府主席提交的复议案,委员3/5维持原议,主席应执行;取消主席的紧急处置权。这实际上是一个国民党占主导,中共和其他党派参加,没有使用联合政府名义的联合政府。

2、关于国民大会问题:1946年5月5日召开国民大会,通过宪法;承认抗战前国民党一党包办产生的代表1200名有效,另增加台湾和东北代表150名,增加党派及社会贤达代表700名(国民党220,共产党190,民盟120,青年党100,社会贤达70名),国大代表共2050名;宪法须经出席代表3/4同意,才能通过。以此打破国民党对国民大会的包办

3、关于宪法草案问题:“无形国大”;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省实行地方自治,省长民选,省得制定省宪。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的宪政原则,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民主政治精神。政协决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标志着中国走上国家制度民主化的第一步。

三十二、《中华民国宪法》

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蒋介石国民政府颁布,主要内容

(1)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2)抄袭资产阶级宪法原则,以标榜所谓人民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3)打着“平均地权”的幌子,保护封建土地剥削和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4)宪法极力维护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对《中华民国宪法》的评价

1、中共、民盟等没有参加制宪国大,严重损害了宪法的权威性。

2、不少内容是不利于国民党独裁专制的,但是国民党并不准备接受宪法的约束。

3、就政权架构而言,混合了总统制和内阁制,可以说是一种半总统制或双首长制。

4、《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改变了宪法体制,使其成为总统独裁制

三十三、行宪政府与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的比较

行宪政府与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相比,形式上有较大进步:训政时期只有约法,行宪时期有了宪法;训政时期明确规定以党统政,由国民党一党专政,行宪政府则是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和社会贤达参加的多党政府;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是由国民党中央选任,宪政时期则进行了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的选举,总统也由国大选举产生;训政时期五院对国民党中央负责,宪政时期则已不对国民党中央负责。

但就实质而言,仍是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大政方针由国民党决定,政府要职由国民党把持。行宪政府的总统也不是正常民主体制之下权力受到制约的总统,而是一个独裁总统。

三十四、三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为继续扩大合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自1940年起中共在解放区政权建设上所实行的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争取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团结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的实施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它的实施调节了各个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性地实践党的施政理念和运作方式。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经》是一部以()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和()。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与()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驻(),北洋大臣由()兼任,驻()。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简称《》。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和()。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及()。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 27、()年()月()日,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28、建国初期,()是全国最高军事统率机关。 2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 30、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3、清代官缺制度 4、淮军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使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 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 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司务,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一、选择题1、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2、商朝时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3、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6、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 7、府兵制最为完备。 8、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 9、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朝廷直接统领的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10、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11、唐开元时期,节度使

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二、判断题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错) 2、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对) 3、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对) 4、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对) 5、秦朝军队中守边的称\更卒\,守京师的称\正卒\,在地方衙门听差服役的称\戍卒\。(错) 6、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错) 7、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错) 8、元朝时的新附军主要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错) 9、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错) 10、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省考课) 之一。( B) 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A)A、尚书台B、中书省C、尚书省 D、门下省 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 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 ) A、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兼任。( B) 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A)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 ()成了真宰相。(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 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B、自治会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 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B)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禹对三苗的战争D、舜对“四凶”的战争 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B、禹对三苗的战争C、舜对“四凶”的战争D、尧与三苗的战争 17、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C)。A、乡试B、会试C、廷试D、北闱 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D)。A、御史中丞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B) A、《史记》B、《汉书》C、《通典》D、《通志》 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负责。( D ) A、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 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A)A、制诰B、策书C、制书D、诏书 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A ) A、司马迁B、班固C、杜佑D、司马光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 C、禅让 D、推举 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B、后宫C、皇帝D、宰相 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A)。 A、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9、九品中正制始于()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 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C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 )年废止的。( C ) B、1805 C、1905 D、1911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A、西晋B、秦汉C、隋唐D、宋元 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为单位。 A、石 B、斗 C、斛 D、升 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A、出命B、执行C、封驳D、审核 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时期。(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 D、武宗 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 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D)。A、府兵B、八旗兵制C、绿营D、卫所 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 A.占卜 B.分封制 C.禅让 D.世袭制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 A.里甲制 B.关津制 C.土司制 D.卫所制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 2. 洪宪帝制 3. 世公世卿制 4. 三省制 5. 藩镇割据 三、简答题 1. 清末新政的内容 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 3. 两税法的内容 四论述题 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D B C A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 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 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 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 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4. 三省制:三省制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行使宰相职务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因之而成熟,元废。三省是皇帝的最高辅助机构,通常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定。三省制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并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 5.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