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明朝的民间社会与民间艺术

明朝的民间社会与民间艺术
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民间社会与民间艺术的互 动关系,在历史长河中不 断演变,相互影响和促进。
《清明上河图》:描 绘了明朝城市生活的 繁华景象,是明朝风 俗画的代表作。
《庐山高图》:以 山水画为主,展现 了明朝画家对自然 的敬畏和向往。
《百骏图》:以百 匹骏马为主题,展 现了明朝画家对动 物画的精湛技艺。
《汉宫春晓图》:以 春日早晨的汉宫为背 景,描绘了宫女们的 日常生活和宫廷的繁 华。
《牡丹亭》 《汉宫秋》 《琵琶记》 《西厢记》
《渔樵问答》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踏歌》
《采茶舞》
《花鼓灯》
《龙舞》
明朝民间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明朝民间艺术的历史价值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世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朝民间艺术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明朝民间艺术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发 对世界艺术史的贡献 对现代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为 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了
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民俗气息:明朝的民间艺术 充满了民俗气息,与人们的 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
自然的敬畏之情。
技艺精湛:明朝的民间艺术 家们技艺精湛,作品工艺细 腻、构思巧妙,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家族传承:明朝 时期,许多民间 艺术都是通过家 族传承的方式得
以延续的。
添加标题
师徒传承:师父 将自己的技艺传 授给徒弟,徒弟 经过长期的实践 和学习,最终掌

第六章明朝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6.5 -6.6-6.7.ppt

第六章明朝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6.5 -6.6-6.7.ppt

第六章明朝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20
2020/12/12
利玛窦(1552--1610),是天主教在 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 一,也是第一位研究 中国文学典籍的西方 学者。他在中国颇受 士大夫的敬重,神尊 称为“泰西儒士”。
6.7 西学东渐
21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 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 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 建士大夫的好感。后来,他向明朝皇帝 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 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2020/12/12
6.7 西学东渐
22
随后,又有一些传教士来华,他们和利玛窦一 道,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 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 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岀突 岀贡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 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一上合译一些西方 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生机。
6.6 科学技术的进步
16
2020/12/12
6.6 科学技术的进步
17
2020/12/12
6.6 科学技术的进步
18
姓名 李时珍
徐光启 徐霞客 宋应星
2020/12/12
时间
著作
主要内容
价值
明朝 明朝 明朝 明末
《本草纲目书》 记载药物一千
八百多种,方
剂一万多个。
全面总结了16 世纪前的中国 医药学,被誉 为“东方医学 巨典”。
空形象的塑造,反 息的长篇
映了人民蔑视封建 神话小说。
统治和敢于斗争的
精神。
6.5 文学和艺术新成就
6
2、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到了明后期进入兴盛阶段,“三言 “两拍”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三言”是指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 短篇小说集,由冯梦龙编著。“两拍” 是指初 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短篇小 说集,作者凌濛初。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

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

同时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

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方面。

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明代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

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

明代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

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于紫禁城,大量江南官员入京,分属南北方官员同朝为官,加之同期漕运的通航,尤其中后期全国商品经济流通的加快,这种地域文化间的互动也愈来愈快,这时候江南的文化与燕赵的文化在有更多融汇。

《明代文化史》(总论二)——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④

《明代文化史》(总论二)——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④

《明代文化史》(总论二)——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④下层文化永远比上层文化更具活力,因此当上层文化去改造下层文化的同时,它也就必然要被下层文化所改造。

所谓的下层文化,更准确地来说就是民间文化。

明代民间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市镇民间文化的兴起,这是与明代市镇商业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的。

这也就使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体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新兴的生产关系萌芽的内容。

明代的民间文化也有着前后时期的发展变化,它的前期由于受到专制政治的种种限制,也曾一度处于低落时期。

可以试想一下,当民间的正月节庆活动都如同永乐间那样由官方组织倾城观看所谓的鳌山灯火,真正民间活动的余地恐怕也就很小了。

所幸的是,这种情形到后来逐渐得到了改变,明中叶以后,随着专制政治的削弱,民间文化迅速发展了起来。

▲张岱过去我们在谈到民间文化的时候,往往会立刻与那些最传统的民间活动联系起来,这些当然属于民间文化的范围,但是明代的民间文化却超出了我们的这种习惯认识。

因为明代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是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

所谓“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张岱:《嫏嬛文集》卷一《夜航船序》),“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读之声”(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寿序》)。

这些民间文化人不仅充当了上下层文化的中间人,而且对于民间文化的总结与推动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是上层文化的不断向通俗化发展,一方面是民间文化的不断提炼与提高,因此明中叶以后的民间文化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笼统地称之为下层文化了。

例如在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中,当董其昌父子欺辱乡里生员陆兆芳,以致合郡不满时,董氏姻亲生员范氏便作词曲《黑白传》授予说书人钱二,于郡中说唱。

范氏为董氏姻亲,却并没有站到董氏立场之上,而是帮助了与自己同属一个阶层的生员陆氏。

其后董氏追查《黑白传》之事,范被逼与钱二同跪赌誓,而范氏不旬日而死,范妻向董氏哭诉,再受其辱,由此而引发民抄董氏的事件。

民众这时候又站到了生员范氏一边。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文化趋势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文化趋势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文化趋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明朝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反映在文化方面也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会从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其文化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明朝初期,朝廷对于中央集权的力度非常强,这使得明代社会形态在初期呈现出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由于地方豪族、士族等势力的存在,社会制度的过度集中化反而导致了地方基层社会的混乱。

因此,明代后期逐渐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同时,明代时期的经济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经济转型从农业经济向商业和手工业转变。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逐渐流入城市,这引起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居民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也出现了流寇、黑社会等不良组织,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成为和朝廷相互对峙的力量。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分不开。

在科技、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都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反映在社会制度上,也是必然的。

明代文化趋势明代文化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的分裂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人们对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时期文化上涌现了新的学派和流派,如东林学派和中国画派等,能够反映出这种情况。

同时,与社会形态的发展相呼应的是,文化中也出现了一些对正统文化的挑战和对朝廷的质疑。

东林学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倡导“文化人”应该远离官场,更多地倾向于发表个人意见和注重个人品格塑造。

他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与传统的士子思想一次相反,而这也代表了一种颠覆性的思潮,激发了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的创新。

中国画派则更多地强调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通过艺术表现来传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种艺术表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也代表着明代文化趋势的变化。

总体而言,明代文化趋势的变化可能是相对缓慢的,但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和方向。

明朝的文化繁荣

明朝的文化繁荣

明朝的文化繁荣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文化繁荣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明代,以“文人”为代表的士人群体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地位,文化领域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明朝的文化繁荣,包括文人的地位、文化产物的多样性和书院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人的地位在明代,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与之前的朝代不同,明朝皇帝对文人的重视超过了武人。

文人成为了官方的代表,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任务。

皇帝下江南巡游时,常邀请文人参与,与他们交流文化思想,更加彰显了文人的重要地位。

明代各级政府中众多官员也都以文人出身居多,他们不仅在政务之余参与文艺创作,还努力推广文化和教育。

二、文化产物的多样性明朝不仅让文人的地位获得了提升,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物。

文学方面,小说、诗词、戏剧等作品层出不穷。

在小说方面,明代诸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诗词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明代的文人往往能够写出华美的古体诗和文人世界的豪迈感。

戏曲方面,明代京剧的前身“皮黄”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产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遗产。

三、书院教育的重要性明朝时期,书院成为了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机构。

作为一种基于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书院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政治家。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密切,师者引导学生探索“大道”,学生则通过向师者请教和交流来寻求学问上的进步。

此外,书院也重视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儿童教育在书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书院教育的兴盛为明代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明朝的文化繁荣是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特征之一。

文人地位的提高、文化产物的多样性以及书院教育的重要性都为明代文化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的文化繁荣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发扬传统文化,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明清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明清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今 朕 特 将 此 事 , 亲 写 密 封 , 藏 于 匣 内 , 置 之
慎 , 此 事 虽 不 可 举 行 , 然 不 得 不 预 为 之 计 。
今 朕 诸 子 尚 幼 , 建 储 一 事 , 必 须 详 加 审
二、从内阁制到军机处的设立
• 1、内阁
内三院 范文程 内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
平定准噶尔部上层的叛乱
• 1、蒙古三部
承 德 漠南蒙古 避 暑 漠北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 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山 庄 普 陀 2、噶尔丹(1644—1697)叛乱及康熙帝三次亲征 宗 乘 3、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 1720年 之 4、平定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的管理。 庙
原因: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加 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
• (1)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诏告天下, 以使海外各邦臣服于新王朝。
• (2)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因而也带 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但这种经济上动因 和目的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 。 (开诏 、颁赏 、做买卖)
大起义的爆发 1627年陕北王二 澄县饥民 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肤施人张献忠 荥阳大会 十三家七十二营 李自成“分兵定所向”
(2)、均田免赋口号和明王朝的灭亡
1640年 均田免赋 1641年正月,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1642年4月,三围开封城。 1642年7月 朱仙镇打败明军十余万 1642年10月初,汝宁战役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
三、满族的兴起及其与明朝的战争
• 1、满族的兴起 女真三部:淮西、建州、野 • 2、女真的统一和后金建国

明清文化特点

明清文化特点

(三)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
明清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
教材)
3、明清小说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 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黄 宗 羲
而然,奉骨。然,下。天 在
已则曰我髓其,以之是下 明
矣,:一,既曰博肝以无 为此人离得:我脑其地 天我之散之我一,未而 下产淫天也固人离得得
夷 待 访 录 中
之业乐下,为之散之安 写
大之,之敲子产天也宁 道 害花视子剥孙业下,者 :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 内容
①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2)西欧宗教改革后,作为用扩:张①在当时承担起了西学东渐
天主教势力,耶酥会向的东历方史派使命,他们具有开拓性的工
出传教士
作,构建了中国近代科学基础的主
(实质:中西方文化碰要撞方)面。传教士们还把中国的儒学
和道家学说介绍到了西方,为中西
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利玛窦(左)和徐光启
二、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请思考:时代特征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 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思想统治)
经济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但却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
从类书、丛书的编纂中你能找到其特点
五、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渐渐向东方传播)
代表人物:利玛窦、南怀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影响
王学的本意不仅不反朱熹,反而希望把“天理” 转变为内心自然天成的“良知”,达到“此心纯是
天理 的境界,而“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王
文 由于王氏心学打破了成程公朱全理书学》的卷僵一化《统传治习,录冲》击上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人们开始关 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在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明初的政治思想观 念,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锋。
17
*商业贸易繁荣: 官方长期奉行的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
的松动。 当时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
业 中心。东南的苏州、芜湖、湖州、松江、 杭州、漳州,逐渐成为繁华的都市。 *手工业更加发达: 纺织、冶铁、采矿、制盐、造船等行业发展较快。 江南一带“机户”竞相崛起,如嘉靖年间的苏州,“比户皆 工 织作,转贸四方”。而织工已达近万名(嘉靖《吴邑志》卷四一 《土产》)。
13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
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
领袖的荼陵派兴起。他们提倡“轶宋窥唐”,推 崇
李杜,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
字。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
荼陵诗派成一代之盛,是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
运动之间的过渡。 茶陵派遂取代台阁体而位居诗坛主流。但因李东阳生活圈
中国
古代文学
上海大学中文系
1
课 程 要求
◆ 通过学习原始作品,加强作品的研读。培养对中华古籍的感性 认识,提高自学能力。
◆ 通过分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研读,创造性地将文学史和作 品
选的探究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认识中国
古代文学形式特点和文体演进规律。
2
明 代 文 学
3
明代社会 文化特点
*对于商业:
降低商业税率,规定“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
论”(《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
10
在强化君权的同时,明朝政府还实行高度 的文化专制,以严密控制士大夫文人的思 想。
*八股取士制度:“专取四子书及《易》、
《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试士” (《明史·选举志》),八股取士制度一方面牢牢 笼 络住文人的心,一方面严重束缚了文人的思想。
子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 容
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
新年”之类,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14
政治:危机加剧
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儒学变异
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弘治、正
德时期的儒学大师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 “心
年。
明代中叶——从弘治到嘉靖(1488—1566年)近八十年。
明代后期——从隆庆直到明亡(1567—1644年)约七十多年。ຫໍສະໝຸດ 7政治:强化君权专制
经济:休养生息
文化:实行专制
在这些措施之下,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加 强,国民经济也逐步复苏,思想文化界却更加沉闷。
8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以后, 和大将军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废经过胡 惟庸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直接将军 政大权集于一身。
5
明代社会的分期 明代前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中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后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6
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开国,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朱 由检自缢身亡,明代前后共计二百七十七年。
明代前期——从洪武到成化(1368—1487年)共一百二十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 18
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字伯 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 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心学”也称 “王学”。
19
此心纯是天理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文录·书朱守乾卷》
明中叶前后七子与唐宋派就是在王氏心学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流派。
21
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 “前七 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先后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 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后七 子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同情王学, 文学上反对台阁体。具体在响应王学的 表现上,前七子重视批判现实,后七子 更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4
明 代 社 会 思 潮、党 社 与 文 学流派
明代社会思潮变化非常显著,它对明代 文学的影响颇巨,应该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
明代社会思潮、党社与文学流派变化的特点
*明代社会思潮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学发展的中介。
*一方面,社会思潮与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 方面,党团文社与文学流派又随着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压制异端和持不同政见者: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可
“诛 其身而没其家”(嵇璜等《续通典》卷一百二十),限制了文人
的 人身自由。
11
台阁体 荼陵派
12
永乐诗坛出现的以杨士奇、杨荣、杨溥 等“台阁重臣”为代表的“台阁体”就是明前期
文的 代表。该派也流行了上百年的时间。
他们要求文学要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 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为 杨荣《文敏集》所作《序》)。所谓“适性情之正”,就是要抒 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艺 术上崇尚 “雅正平和”,带有浓厚的道学气。
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迁都北京以后, 明成祖朱棣又通过重用宦官和特务来制衡内阁 的权力。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9
*对于农业:
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 将开垦的土地归个人私有。
免除三年徭役或赋税。 推行屯田,兴修水利。
*对于手工业:
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为国家服役外,其余时间都 以“可自由趁作”。
学”。
15
*正德帝荒淫无道,宠幸宦官刘 瑾,打压忠臣
*嘉靖帝多年不朝,闭门修道
*实行特务统治,官员和士大夫 普遍流露出消极避祸的情绪
16
*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
矛盾激化,农民的土地被侵占,手 工业工人受到残酷剥削。
*在统治集团内部,皇帝和
宗室之间的矛盾,皇帝和大臣之间 的矛盾,宦官和朝臣之间的矛盾也 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