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4论述题

1.区分如下概念并说明它们的关系:(1)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2)GDP ,GNP ,NNP ,DPI (或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武大2004研)

答:(1)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①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而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由此产生经济成本的概念,即厂商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机会成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一般首先分别研究厂商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然后再根据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计算产品的经济成本。设e C 为经济成本,i X 为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ij P 为第i 种投入要素的第j 种市场价格,则i n

i ij e X P C )max (1∑==。

②会计成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成本大多是指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和使用的且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其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中会直接反映出来。会计成本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惟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又因为会计成本是为了获得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而发生的现金支出,如使用工人的工资和薪金,使用自然资源、或租用机器厂房、设备的费用,借款利息,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以及税收支付等,因此它也被称为取得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因为它不反映机会成本和增量成本以及资产的真正经济价值,但它却是决策所需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

③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佣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性成本包括:第一,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第二,厂商自己投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西方经济分析中,把正常利润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内。正常利润之所以作为产品的一项成本,是因为从长期来看,这笔报酬是使得企业主继续留在该行业(从而该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的必要条件。否则,假如厂商

产品的售价仅能补偿工资、原料和固定资本的折旧费,企业主将会把它的资金转移到别的行业,该产品将不会再被提供给市场。所以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具有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含义。总之,所谓的隐性成本,就是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我们称之为正常利润的总和。

④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那种已经花费出去而又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决策行为只应受未来的成本和效益影响。沉没成本对企业当前的投资决策不产生任何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是当前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过去花掉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的定义是无法收复的成本。任何考虑沉没成本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⑤关系

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各种利润的计算而表现出来。经济利润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该与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2)GDP,GNP,NNP,DPI(或DI,个人可支配收入)

①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②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③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④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NI=GDP-折旧-间接税。

⑤DI(Disposable Income),即可支配收入。N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但总收入并不等于可支配收入。某人一个月的总收入中要扣除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个人所得税;此外,他也会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比如国家发给的住房和国家的特殊津贴等,进行了这些加减之后的钱才是这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我们计算全社会可支配收入就是从NI 中扣除相应的项目,即DI=NI-社会保险费-经营性利润-企业留利-个人所得税+国家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他。

⑥NT(Net Taxes),即净税收的简称,是指政府的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部分。它与GDP的关系为:NT=GDP-DI。

2.在四部门经济中,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都增加,真实国民收入是否必然增加?为什么?(重庆大学2003研)

答:在四部门经济中,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都增加,意味着总需求增加,但真实国民收入并不一定增加,可能只是提高了物价水平。

在四部门经济中,有Y=C+I+G+X-M,即意愿的需求总量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在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都增加的情况下,意愿的需求总量增加,但实际上的国民收入能否增加,还要取决于总供给的情况。

在充分就业状态时,市场完全出清,总供给曲线完全无弹性,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能导致真实国民收入增加。因为充分就业状态时,市场没有空闲的资源以满足增加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需求。

下面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说明,如图1.1。AS为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从AD0移至AD1时,均衡收入还是Y0,但物价水平从P0上升到P1,即真实国民收入没有改变。

P

P

Y

图1.1 收入和价格变动

3.回答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并作图说明。(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答:(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其中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这里只考虑经常项目,一般用净出口表示,净出口为一国出口与进口之差,即:

NX=X-M

式中,NX为净出口。X为出口,取决于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和国外的收入水平,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外生变量。M为进口,主要受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及本国国民收入的影响,为简化起见,假定产品的国内外价格比及汇率保持不变,进口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则进口函数可表示为:

M=M0+mY (M0>0 0

其中,M0是与收入无关的进口额,称为自发进口,mY是与收入相关的进口额,称为引致进口,参数m为边际进口倾向,它表示收入中将转化为对国外产品购买的份量。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收入不变,仍由家庭收入和政府净税收构成,但总支出除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外,还包括净出口,即:

AE=C+I+G+(X-M)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可以得到下列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Y=C+I+G+X-M

C=C0+bY d

Y d=Y-T N

T N=T-R

T=T0+tY

R=R0

I=I0

G=G0

X=X0

M=M 0+MY

联立方程可解得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为:

)()1(110000000M X cR bT G I C m

t b Y e -++-+++--= (2)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如图1.2所示。

图1.2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怎么理解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有什么局限性?

答:(1)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如个人、厂商、行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进而能够比较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水平。可以说,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就无法用于经济现实。

(2)国民收入核算的局限性

①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缺陷。国民收入核算将所有的劳务活动,如政府官员、警察、法官的活动,都归结为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并将一切收入都作为生产要素自身创造的价值,这是不科学的。

②国民收入核算的结果如GDP 与GNP ,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其局限性主要有:

第一,GDP 、GNP 都不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和真实生活水平。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的生产活动等没有反映出来。

第二,GDP 、GNP 都不能反映产品与劳务的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状况。在社会经济中生产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与劳务市场价格,在GDP 与GNP 中则体现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社会上人们往往只注重GDP 和人均GDP 的增长率,而忽视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还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GDP 与GNP 是反映经济增长已发展结果的总量,而没有反映一个社会为此付出的所有代价与经济效率。

1.画出并说明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包括二、三、四部门)。

答:两部门经济假设在社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如图1-1所示,箭头表示收入流向,模型由二主体三市场组成。在上方生产要素市场,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厂商那里获得收入。在下方商品市场上,家庭购买商品与劳务消费支出构成厂商的销售收入。在中间金融市场中,家庭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即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如果投资和储蓄相等,循环模型中的收入流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模型中的社会总需求用Y表示,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Y=C+I;社会总供给也用Y表示,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加总,Y=C+S。均衡是I=S。

图1-1 两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政府一方面向厂商和家庭征税,构成政府收入,另一方面购买厂商的商品与家庭的生产要素,构成政府支出。引入政府部门的模型如图1-2,社会总需求Y =C+I+G,社会总供给为Y=C+S+T,均衡是I+G=S+T。

图1-2 三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图1-3 四部门收入循环流动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社会经济是开放经济,对外经济关系处于越来越重要地位,引进国外部门,它包括本国以外的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如图1-3,国外部门购买厂商和家庭的商品与劳务,向政府纳关税,构成总需求中的出口,政府、厂商和家庭购买国外部门的商品与劳务,构成总供给中的进口。于是社会总需求Y=C+I+G+X,社会总供给为Y=C+S+T+M,均衡为I+G+X=S+T+M。

2.计算GDP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内所生产的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在本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不论由谁生产、归谁所有,都要计入。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一年总产出(即一年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减去中间投入(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即为国内生产总值。计算GDP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支出法:是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和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计算中只能统计最终产品,不能统计中间产品。可以用增值法,指计算生产各阶段上新增的价值总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包括下列四项,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

(2)收入法:又叫所得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大致包括下列项目:工资与薪金、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和非公司利润)、企业税(即企业支付的税金,包括公司企业与非公司企业支付的税金)、资本折旧(为维持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误差调整(包括减去政府给企业的补助津贴加上政府企业的盈余、企业的转移支付)、存货价值的变化等。

(3)生产法: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3.怎么理解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有什么欠缺和局限?

答:(1)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库兹涅茨致力于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时,凯恩斯正在从事总量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同属宏观经济范畴,是彼此相互联系的。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如果说凯恩斯进行的是生理学方面研究的话,库兹涅茨所从事的是解剖学方面的探索。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就无法用于经济现实。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层建筑各个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因而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进而能够比较综合的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水平。

(2)缺陷和局限

①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缺陷:将所有的劳务活动,如政府官员、警察、法官的活动,都归结为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并将一切收入都作为生产要素自身创造的价值,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②国民收入核算的结果如GDP与GN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其缺陷和局限有:

第一,GDP、GNP都不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和真实生活水平。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的生产活动等没有反映出来。

第二,GDP、GNP都不能反映产品与劳务的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状况。在社会经济中生产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与劳务市场价格,在GDP与CNP中则体现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社会上人们往往只注重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浩劫等等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环境空间的严重影响,还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GDP与GNP是反映经济增长已发展结果的总量,而没有反应一个社会为此付出的所有代价与经济效率。

5.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答:四部门经济模型是指整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组成。

国外部门经济活动是通过进出口来进行的。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有三个漏出量:储蓄、税收和进口,国民收入分为四个部分:消费、储蓄、净税和进口。消费用来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劳务;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没有用于购买产品和劳务及其纳税的那一部分;税收是政府从家庭所得到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进口是国民收入中用于购买国外产品和劳务的部分。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有三个注入量: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总支出分为四个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在国民收入核算时,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1)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 r,这里,C+S+T 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 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2)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Y=C +S+T+K 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I+G+(X-M)=S+T+K r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X+K r)。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 r)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 r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K r)>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K 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3)在分析时是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先撇开的,实际上,即使把它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如果上述Y指GDP,则上述所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 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IN,则C、I、G是按出厂价计量的,等式两边减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可见,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6.如何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的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区分,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即本期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是否被进一步加工。如果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就是最终产品,否则就是中间产品。所以,一种产品虽然在本企业或本地区不再加工,但在其他企业或地区还要加工,就算中间产品,但如果出口到国外,无论在国外是否进一步加工,都算最终产品。

第二,按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确定。本期生产本期被生产耗用的是中间产品,未被加工耗用的是最终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去向不同,就被划归不同种类。比如本期生产的煤,被居民用作燃料,是最终产品,被发电厂耗用,是中间产品,如果被电厂买去,尚未用于发电,而是作为电厂的储备,就算本期的最终产品。要注意,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不是按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来区分,而是按它在再生产的循环流转功能来区分。也不是按照产品的完成

程度(成品和半成品)区分的,成品和非成品是以企业来划分的,有些产品即使是成品,如果被稍加改装和再出售,就算中间产品;有些产品即使还是半成品甚至是原材料,如果用于出口或在期末积存下来形成储备和库存的增加,就算本期的最终产品。

1. 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GDP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标准,GDP有以下几个缺点: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D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DP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

(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D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无法对两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D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

(4)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

2. 试评述国民收入核算理沦,为什么要用绿色GDP替代GDP?(北师大2006研)

答:(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由于GDP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单位(包括住户)的生产成果为对象进行核算的,它的核算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并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GDP具有局限性。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GDP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和社会公平度,因

此GDP不是万能的。

(2)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准确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用绿色GDP替代传统的GDP可以较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程度,弥补传统GDP的不足。

10.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可以利用均衡条件I=S判断总产出的变化趋势。若考虑一个包括政府部门和外国部门的经济,应怎样判断总产出的变化趋势?

答:在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Y=C+I+G+(X-M)

K,这里,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

r

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其中,T指政府的净收入,即政府全部税收与转移支

K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付的差额,

r

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Y=C+S+T+

K,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r

K

I+G+(X-M)=S+T+

r

K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 I+G+(X-M)=S+T+

r

K)。这里,S代表居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X+

r

K)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

r

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

K也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

r

K)>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到收入,可见,当(M+

r

K)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

r

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K)这一公式来判断总因此,在四部门经济中,可以根据I=S+(T-G)+(M-X+

r

产出的变化趋势。

11.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答:(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

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Y=C+I+G+(X-M)

(2)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 r,这里,C+S+T 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 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3)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Y=C +S+T+K 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I+G+(X-M)=S+T+K r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X+K r)。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 r)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 r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K r)>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K 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4)在分析时是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先撇开的,实际上,即使把它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如果上述Y指GDP,则上述所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 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I,则C、I、G是按出厂价计量的,等式两边减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可见,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12.试述GDP中的五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答: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GDP进行统计时,常用以下五个总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当年的市场价格所计算出来的总和。

(2)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写为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从逻辑上讲,NDP的概念比GDP更好,但由于GDP和NDP相比,较容易统计,而且折旧费的计算方法不一,政府的折旧政策也会变动,因此各国还是常用GDP而不常用NDP。

(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写为NI)

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

(4)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写成PI)

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和利息收入、政府给予的救济金和各种福利补助等)。

(5)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写为DI)

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全部实际收入中扣除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收后所剩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收入个人可作任意支配,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储蓄,或其他用途。

注:在有的教材,个人可支配收入用DPI来表示,如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DP中上述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折旧);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助)+净要素收入-统计误差;同时,国民收入=工资+净利息+租金+公司纳税前利润(包括股息、公司所得税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三部分)+非公司企业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消费者所付利息(即分期付款及抵押利息)+政府债券利息+转移支付;

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纳税;同时,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

以上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1表示。

图1.1 GDP中的五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对图1.1作以下简要说明:

(1)GDP-折旧=NDP。NDP-企业间接税=NI。此处略去政府对企业的补助和统计误差,同时也不考虑净要素收入。

(2)从NI到PI,其中需减去三项,加上三项。减去第一项社会保险税,因为它包括在工资和薪金中,减去后则为个人真正所得。减去第二项公司所得税和第三项公司未分配利润,因为公司纳税前利润是由这两项和股息组成,减去这两项则剩下股息,为个人所得。加上第四、五、六项使个人收入更准确。

(3)最后一项DI=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这里消费者所付利息是指个人为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所作的利息支出,自然应从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开支。关于消费者所付利息是否应计入可支配收入(DI),或计入消费(C)和GDP,在美国曾存在不同的做法。在1965年以前,官方的统计曾经把消费者所付利息计入C和GDP。但是,在1965年以后,美国商业部在取得联合国统计局的同意以后,决定不把它当作一个反映目前的(相对于过去而言)生产的项目。从此以后,消费者所付利息便不再被计入C和GDP中。但是,消费者利息仍然被计入官方商业部的可支配收入(DI)之中。

从以上五个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得知GDP的构成。这样统计出来的GDP数字和用支出法统计出的GDP在结果上是完全相同的。

13.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将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在四部门经济中,支出主要有四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1)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例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的支出,例如食品、衣服等;服务支出,例如理发、医疗和教育等。这里以C表示消费支出。

(2)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这里以I表示投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装备和支付警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这里以G表示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

(4)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部分加总,根据支出法,有: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即:GDP=C+I+G+NX

利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宏观经济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此外,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因为领取者并未向政府或社会提供任何相应的产品和劳务。

②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显区分,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那么用该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有在扣除中间产品的价值后,方可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14.GNP是一个正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吗?

答: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GNP数量,尤其是人均GNP数量(即把一个国家的GNP总量除以人口数量,就获得人均GNP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富裕程度的指标,同时也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但是GNP并不是惟一的百分之百准确的指标,有时甚至是不怎么准确的指标。因为有些经济活动是难以用GNP指标统计进去的,而有些被GNP 指标统计进去的经济活动在另一方面可能会带来对人类经济福利的负面影响,对此GNP可能并没有考虑。具体说来,GNP指标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GNP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的产出时,统计进去的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标价的产出(也

就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但是一个国家中有许多经济活动并不是用来交换的,因此它没有市场价格。例如,家务劳动,中国传统式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与照顾,都是不计价的,因此这些活动就不可能被计入GNP。但是,这一类活动,如家务劳动,子女对父母的照顾等等,对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来说,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日常生活中所经常发生的物物交易活动,是在货币经济之外进行的,没有以货币为等价物的市场价格,因此也不被计入GNP之中。还有如地下经济,黑市交易等,也是逃避了官方统计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GNP往往低估了一个国家的实际收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GNP又高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实际社会价值。例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新投资了一座发电厂,新建的发电厂被计入GNP。但是,发电厂同时带来环境污染等后果,使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发电厂的这一负面效应却没有被GNP计算进去,因此,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GNP高估了某一项经济活动。

(2)由人均GNP表示的经济福利是用产出的市场价格来表示的,因此两个国家同样的人均GNP水平,却可能由于两个国家产品的价格水平的不同,实际经济福利水平也不同。举例来说,在美国和中国,月收入同样为1 000美元的两个家庭,由于美国的物价普遍高于中国,在中国的收入为1 000美元的家庭比美国的收入为1 000美元的家庭要生活得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均GNP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差异。

(3)人均GNP是一个平均数,它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如果一个国家是十分富有的,人均GNP很高,但是这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极不平均,即少数人拥有这个国家的大部分财富和收入,贫富差距很大,那么这个国家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是比较低的。

(4)GNP并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拥有情况以及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对于一个国家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GDP或GN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完全反映一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的惟一指标和完全准确的指标。在比较两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时,我们还必须同时考虑其他的因素。

15.如何理解GDP的含义?GDP和GN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有何缺点和不足之处?

答:(1)对GDP含义的理解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它衡量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都是用货币量加以衡量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出量得出的。

第二,GDP表示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GDP,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而使GDP的衡量发生错误。

第三,GDP是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价值。比如,某企业上一年生产了价值100万美元的产品,但是只卖掉80万美元的产品,所剩下的价值20万美元的产品可以被看作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因此,这20万美元未售出产品同样应该计入GDP。相反,如果企业当年生产了价值100万美元的产品,却售出了价值120万美元的产品,那么,计入GDP的仍然应该是100万美元,只是上一年的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

第四,由于GDP是在计算期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因而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比如,某人花2万美元买了一辆二手汽车,那么,这2万美元就不能计入GDP,因为这辆二手汽车的价值在它被生产出来的那个年份就已经计算进当年的GDP了。不过,买卖这辆二手汽车所花费的经纪人费用却可以计入计算期的GDP当中,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在买卖二手汽车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

第五,GDP是一国(一个地区)地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是个地域范围的概念。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商人的收入应当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能计入美国的GDP,而要被计入中国的GDP中。反之,一个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所取得的利润,则是中国当年GNP的一部分,而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但它却可以计入美国的GDP。所以,如果某国的GNP超过GDP,就说明该国国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国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GNP时,说明的情况就正好相反。

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此后改用了GDP 指标,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的GDP指标。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NP不好衡量,而GDP则较容易衡量,再加上GDP是比GNP更好的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指标,而且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也比较小,二者在使用时差别并不大。

第六,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产品等不经过市场的些经济活动则无法被计入GDP之中。

(2)GDP和GN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GDP和GNP并不能反映社会上大量的非市场化经济活动。比如,一些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等,就无法反映到GDP和GNP之中。

②GDP和GNP并不能说明商品和服务在其中的比例和结构,从而无法反映社会产出的性质。这也就是说,仅仅依靠GDP和GNP,是无法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性质究竟是以物质生产为主,还是以服务业为主,也看不出这方面的相应变化。

③GDP和GNP无法反映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福利状况。

④GDP和GNP也无法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方面的问题。

⑤GDP和GNP也无法反映社会产品的品质和种类,比如,它们无法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是否包含了一些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和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在内。

⑥GDP和GNP也无法在世界各国之间对经济活动和水平做出真正准确的比较。因为在按照统一的美元计价标准去衡量和比较各国的GDP和GNP时,要涉及该体系所无法包括的汇率换算问题。

16.试述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答:(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理论观点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有两本划时代的名著。一本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另一本是凯恩斯的《通论》。l776年《国富论》的出版,宣告了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而160年后,即1936年《通论》的问世,则标志着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西方经济学流派中的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不仅研究微观经济问题,而且还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如亚当·斯密既研究商品的价格与分配问题,也研究国民收入与国民财富问题。在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发表之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已日臻成熟,而宏观经济学则相当薄弱,与微观经济学不相适应。尽管如此,当时的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如马歇尔、庇古等人对宏观经济运行毕竟还有他们的一套理论观点,人称宏观经济理论的“古典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①价格与工资具有灵活性,当供求失衡时,价格与工资会迅速调整,使供求趋于平衡。因而,总供给曲线大体上是一条垂直线。②既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总需求的变动就不会影响实际国民产出水平,只会影响价格总水平。③调控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影响实际国民总产出水平和失业率,而只能影响通货膨胀率。

(2)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1929~1933年,西方各国爆发了最广泛、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整个西方世界的失业

人数超过4千万。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对此茫然无知,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难免陷于破产的结局。凯恩斯潜心研究萧条经济学,突破前人的旧框框,创造性地建立了国民收入决定和就业理论,从宏观经济方面解释了失业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1936年《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理论的“凯恩斯模式”的基本观点是:①价格和工资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在经济不景气,实际国民产出水平较低时,总供给曲线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②在此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影响价格总水平,只会影响实际国民产出。③调控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实际国民产出和失业率。这样,凯恩斯理论也就为政府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理论风靡西方世界,不仅为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所信奉,而且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也把它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南。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一直维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从战后的繁荣阶段步入“滞胀”阶段,经济不景气与通货膨胀两种病症同时进发,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不能对此做出解释,当然也开不出对症的药方。为研究解决滞胀问题,西方不少经济学派应运而生,纷纷著书立说,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种种修改和补充。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这些学派的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

相关重要概念回顾:

(1)《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简称,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其主要理论如下:①劳动分工理论。斯密特别强调分工的作用,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首先要靠分工。他指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并提出了分工受市场范围、规模和发展程度限制的著名论断。②价值学说。斯密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前者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后者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他还把商品的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认为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的原因在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是混乱和矛盾的。他先提出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后又认为是由购买劳动决定,最后又变成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这成为后来的学者各取所需的源泉。③要素报酬说。斯密以经济关系为标准,明确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分别是其基本收入,其他一切收入都是从这里派生的。他还对工资的变动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认为工资的变动取决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他明确指出利润是随着成本的出现而出现的,并把它只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来研究。同时他把地租和利润区别开来,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这些都是斯密的功绩。但是由于他价值理论的混乱,导致了他的工资理论、利润理论的二重性,而关于地租来源的问题甚至有多达4种不同的观点。这些理论与观点,正确的与错误的同时交错在一起。④宏观经济模型。他研究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虽然其分析仍具有二重性,但结论是一致的,即要增加国民财富必须增加生产性劳动,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劳动。同时,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把资本看作是获取利润的工具,并通过划分总收入和纯收入阐述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从动态上进行了“循环流动”的周期分析。⑤经济政策。斯密主张自由放任、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极力主张按公平、确定、便利和经

济的四原则来收取赋税,实行“廉价政府”的政策。

(2)《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简称,是英国经济学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代表作。凯恩斯在《通论》中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经济学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结构,一反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传统和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新的理论概念和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具体来讲,其理论特点有:①否定了萨伊定律,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代替了新古典学派的市场自动均衡假定,注重制度因素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得出了失业与危机不可避免的结论。②拒绝了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的传统观点,否定了充分就业为正常状态的假说,认为必须进行国家干预。③强调有效需求机制的决定作用,否认相对价格短期变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收入-支出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相抗衡。在方法论上,他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用宏观总量分析代替了微观个量分析,更加注重短期分析。

17.试比较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强,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体系)和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

(1)MPS体系。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需要,最早由前苏联建立,以后逐渐为前东欧各国,以及中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MPS认为,社会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物质财富,非物质生产部门尽管对物质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生产物质产品。MPS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表,由一系列平衡表组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先采用MPS体系的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纷纷由MPS体系转向SNA体系。

(2)SNA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原来的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民收入统计起源于对国民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估计,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了核算。在这以后的大约250年间,国民收入统计发展不快。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为了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国民收入统计理论迅速发展起来。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为SNA体系的创立作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准备。1939年,经济学家米德和斯通在凯恩斯指导下,进行国民收入账户的编制。以后国民收入统计体系逐步完善。1953年,联合国统计局组织以斯通教授为首的专家小组制定出版了被称为旧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案。此后,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于1968年由联合国颁布了被称为新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案。1993年,再次进行修订。目前新的SNA体系已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新的核算体系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使用过程,并注重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它运用复式计账原理,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账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3)两者的比较

第一,在核算范围上,MPS仅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而把非物质生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SNA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因而能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二,在核算内容上,MPS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SNA除

了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第三,在核算方法上,MPS主要采用平衡表法,侧重每个平衡表内部的平衡,但平衡表之间的联系不够严谨;SNA主要采取复式记账法,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水平。

18.试述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的共同方法。

答: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主义和新旧古典主义的争论中求得发展。但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它们两者在争论中不断修正自己不合时宜的成分,吸取对方合理的成分。例如,遵循古典主义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家改进了他们对商业周期和失业现象的解释。遵循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家努力建立其微观经济学基础,有效地解释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且不能出清市场的情况,尽量使其宏观经济理论与“滞胀”现象相一致,等等。不仅如此,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在争论和研究中发展了一些被大家所共同采用的方法,这些共同的方法主要有:(1)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劳动市场。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都在此进行交换。商品和服务市场也称货物市场,所有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在这个市场上发生。在劳动市场上,家庭和企业发生劳动力的供求交易行为。同时,宏观经济学把经济行为主体综合成三类:家庭、企业和政府,研究三类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在上述三类市场中发生行为并相互作用。

(2)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宏观变量的基础是家庭和单个企业在市场中相互作用的行为。因此,如果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不与微观经济个体理性行为相一致,那么它就缺乏其微观经济学基础。为了理解个体行为者和企业的行为,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假定经济行为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即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效用,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效用和利润被称为经济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个人和企业在一系列约束条件(如预算约束、生产的技术约束等)下使目标函数为最大。在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中,一个行为者的目标被表达为一些他所能控制的变量的函数,个人或企业的理性行为就是如何改变他所控制的变量以求解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大化。最大化假定虽然未必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行为决策完全一致,但为了推论的需要,这样的假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宏观经济学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建立理论模型是为了尽可能以简略的形式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描述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

图1.2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假定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只有两个部分:家庭和厂商。家庭向厂商提供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进行),然后在厂商那里获得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用获得的收入在货物市场上向厂商购买商品。这样分别完成了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流动,商品的流动以及货币的流动。这个模型虽然建立在一些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的假设之上,例如政府、银行、国际贸易等都被忽略了,但正是这种抽象简化才使我们有可能清楚地看到国民经济中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市场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发生作用的。

图1.2 一个宏观经济模型

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吸取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宏观经济学与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即都是经过观察、假设、分析、求证等几个步骤完成的。因此,检验一个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否是一个好的理论模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该模型的假定是否合理和具有现实性?该模型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进行检验?当模型结论与来自现实经济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时,它们能够一致吗?如果上面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4)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均衡(equilibrium)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均衡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在经济活动中,各种力量由不同的动机所驱使而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例如,消费者追求价廉物美,厂商希望价格高,利润丰厚。市场为这些不同的力量提供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场所。这些力量在市场上冲突和妥协的结果会形成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在各方力量对比和市场客观条件都给定的情况下,各方都没有打破均衡的动机。因而在给定的条件下,均衡是一种稳定的平衡。但是如果有一方的情况发生变化,或者市场本身的条件起了变化,原有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各方又开始新的冲突和妥协的过程,最后又会达成新的均衡。因而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19.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领域?

答: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1)新古典经济学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学派的普雷斯科特等人建立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认为经济波动只不过是实际产出水平自然波动的表现,而波动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但也有人认为:短期内大幅度的产出波动与技术进步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经济危机时生产力和产出的双重下滑不能用技术退步来解释;没有考虑货币政策变化对产出波动的巨大的影响。因此,多数经济学家不认为该理论能充分解释产出波动的原因。不过,这一理论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至少发现了凯恩斯理论所说的社会产出异常波动,并不全是偏离社会产出的实际水平。从技术层面上看,该理论提供了解决其他复杂经济模型中困难问题的全新工具,并被当今经济学研究广泛采用。此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身也在完善和发展,正

试图就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

(2)新凯恩斯主义。这一领域的经济学家基本认同建立在理性预期理论基础上的有关学说,但正在加强对市场缺陷的探讨。他们有的专注于研究劳动市场中工资决定的因素,例如,研究效率工资理论;有的侧重于不完全信用市场的研究,分析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贷款的原因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有人正在研究工资和价格的“名义刚性”,分析“菜单成本”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微观层次上的工资和价格制定者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因而在宏观上表现为工资和价格机制不能灵活调节总产出和总需求。

(3)新增长理论。尽管这方面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但无

法解释“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和“递增规模报酬的作用”。直到80年代中期之后,卢卡

斯和罗默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增长理论是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之一。

20.试述当代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答: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但它的许多概念、论点、观念有助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说明建立在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某些一般的共同性的特征,因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就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消耗工料数量(投入)和生产产品数量(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分析方法。这是里昂惕夫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不断研究的结果,当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里昂惕夫在创立这一分析方法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基础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和凯恩斯的总量分析。但是,作为一个利用数学建立大型联立方程,从量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既可被利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也可被利用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即作为社会主义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种工具。

(2)关于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布局,劳动管理、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成本核算、经济监督与审计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

(3)西方微观经济学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价格和售量、竞争和垄断等有关市场机制的分析。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论时所应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某一商品价格涨跌的一定比率会引起需求发生多大的变化率,然后用这个变化率之比,去测量各自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度,这对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4)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总资源供给、社会购买力、经济增长、财政与货币政策、社会消费趋势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经济调节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用“乘数论”来说明一次投资的变动会对需求、就业、收入,产生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要把“乘数论”同凯恩斯的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剥离开来,“乘数论”所反映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这种连锁效应,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关于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特别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这对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

和经济预测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方法,原来是奥地利学派和数理经济学派在创立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所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各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这对于企业进行扩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对“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必须注意把它同主观的庸俗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剥离开来。

此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揭露的西方工业化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社会危机等等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这些弊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搜集、汇编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这些实际资料对我们当然也是有用的。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 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解答】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 台机器,价值10 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 套服装,价值8 万美元,从甲国看,计

宏观经济学题库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二、判断题(T or F) 4.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产出一定等于收入,但不一定等于支出。F 5.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T ) 7.住宅建筑是消费者的耐用品,在国民收入帐户中,被作为消费者支出处理。( F 8. 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应该计入GNP。 (F 9.对一个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的国家而言,GDP应小于GNP。F 10.同样是建筑物,如被居民和企业购买属于投资。( T) 11.房主把房屋出租所获得的租金和自己居住所形成的虚拟租金均应计入GNP。(T 1.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水平。( F ) 4.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就越大,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增。(F ) 7.APC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递增。 ( F ) 8.“征富济贫”,对富人递增征税,救济穷人,提高整个国民的消费水平。( T )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将递减。(T ) 1.政府购买和税收同时增加一定数量时,国民收人会减少。( F ) 3.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呈同方向变动。( T ) 7.在三部门经济中,税收为定量税时,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1。(T ) 8.在总需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政府支出(或投资)的增加将会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 T ) 9.根据凯恩斯定律,可以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必将扩展到充分就业水平。( F)10.赤字财政将导致经济衰退。( F ) 2、哈罗德认为,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出现高涨。F 4、如果实现了哈罗德的自然增长率,社会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T 6、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投资的减少会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投资进一 步减少。T 7、乘数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加速数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因此,乘 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F 1.通货膨胀意味着高物价。( F )

2020年宏观经济学单项练习题含答案44

一、请选择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根据黏性价格模型,()。 a.所有企业提前公布价格 b.所有企业根据观察到的价格和产出来制定价格 c.一些企业根据总供给方程来制定价格 d.一些企业预先公布其价格,另一些企业根据观察到的价格和产出制定价格 Answer:一些企业预先公布其价格,另一些企业根据观察到的价格和产出制定价格 2、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a.租金收入 b.政府支付的失业救济金 c.工资 d.企业支付的利息 Answer:政府支付的失业救济金 3、假设给定的消费函数为C=150+0.85(Y-T),其中税收函数为T=t0+t1Y,如果t0增加了1单位,则消费()。 a.减少了0.85单位 b.减少了0.15单位 c.增加了0.15单位 d.增加了0.85单位 Answer:减少了0.85单位 4、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预算赤字的缩减,美国国民储蓄增加的效果要()美国投资函数的扩张性移动,导致了贸易()。 a.强于;赤字 b.强于;盈余 c.弱于;赤字 d.弱于;盈余 Answer:弱于;赤字 5、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叫作()。 a.总需求 b.总供给 c.总投资 d.总产出 Answer:总供给

6、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 350+400P,总需求函数为,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为()。 a.价格水平P=2,收入Y=2 750 b.价格水平P=1,收入Y=2 750 c.价格水平P=2,收入Y=2 050 d.价格水平P=1,收入Y=2 050 Answer:价格水平P=1,收入Y=2 750 7、GDP中政府支出部分包括以下所有项目但不含()。 a.联邦政府在产品上的支出 b.州和地方政府在产品上的支出 c.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 d.联邦政府在服务上的支出 Answer: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 8、索洛模型中的消费函数假设,()。 a.社会的储蓄率不变 b.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其储蓄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小 c.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其储蓄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d.当利率上升时,人们的储蓄率会变大 Answer:社会的储蓄率不变 9、在短期,减少货币供给()名义利率,在长期()名义利率。 a.不影响,将提高 b.将提高,不影响 c.将提高,将降低 d.将降低,将提高 Answer:将提高,将降低 10、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但增长率趋于下降,则()。 a.净投资持续增加 b.净投资持续下降 c.总投资持续增加 d.重置投资持续下降 Answer:净投资持续下降 11、皮鞋成本被用来说明()。 a.工资黏性

宏观经济学导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题库44论述题

1.区分如下概念并说明它们的关系:(1)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2)GDP ,GNP ,NNP ,DPI (或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武大2004研) 答:(1)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①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而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由此产生经济成本的概念,即厂商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机会成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一般首先分别研究厂商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然后再根据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计算产品的经济成本。设e C 为经济成本,i X 为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ij P 为第i 种投入要素的第j 种市场价格,则i n i ij e X P C )max (1∑==。 ②会计成本 我们通常所说的成本大多是指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和使用的且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其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中会直接反映出来。会计成本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惟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又因为会计成本是为了获得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而发生的现金支出,如使用工人的工资和薪金,使用自然资源、或租用机器厂房、设备的费用,借款利息,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以及税收支付等,因此它也被称为取得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因为它不反映机会成本和增量成本以及资产的真正经济价值,但它却是决策所需成本数据的主要来源。 ③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佣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性成本包括:第一,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第二,厂商自己投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西方经济分析中,把正常利润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内。正常利润之所以作为产品的一项成本,是因为从长期来看,这笔报酬是使得企业主继续留在该行业(从而该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的必要条件。否则,假如厂商

宏观经济学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抵消300 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看作是投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国民收入核算

第九章国民收入衡量指标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 B.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C.宏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 D.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 2.下列不属于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是()。 A.消费 B. 投资 C.进口 D.净出口 3.下列不属于流量指标的是()。 A.消费 B.投资 C.GDP D.个人财富 4.下列对GDP描述正确的是()。 A.GDP是一个流量概念,只计一段时间内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B.GDP是指一国居民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C.企业当年生产了但没有卖出的产品价值是不能计入当年GDP的 D.小明自己打扫卫生与请保洁公司打扫卫生一样都能使GDP增长 5.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以下哪项不计入其中()。 A.政府修建社区卫生站的投资 B.企业设备更新的投入 C.企业缴纳的职工公积金 D.政府购买的办公用品 E.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 6.下列项目哪一项应该计入GDP?()。 A.大学生暑假期间在家给弟弟辅导功课 B.小王为了练车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 C.政府为了国防安全购买10架无人机 D.公众购买政府公债所得的利息 7.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原则,家庭用于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 A.属于消费支出 B.属于政府支出 C.属于投资支出 D.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8.假设米其林轮胎公司以400美元卖了4个轮胎给了通用汽车公司,纽曼公司以500美元的价格卖了一个汽车内置电脑给了通用汽车公司,通用公司将以上轮胎和汽车电脑都装在一辆新车里,该车卖了200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交易中计入GDP的额度是()。 A.20000美元 B.29000美元 C.20000美元再减去通用公司在该汽车上的利润 D.29000美元再减去这三家公司在他们所售产品上的利润 9.如果某国的资本存量在年初为5000亿美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耗费补偿为300亿美元,那么,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为()。

30445宏观经济学江苏自考复习简答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包括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 周期性产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又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通货膨胀: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 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的水平来表示。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二、简答题 ⑴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 ①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③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④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政策主张: 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②反对“斟酌使用”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 ③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 (2 )简述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 ①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经济预期,并应运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②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③货币的非预期变动引起了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向形成了经济周期。 ④从微观经济上彻底否定了凯恩斯理论的有效性。 ⑤利用有效预期和自然假率来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 政策主张: ①主张实行自由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 ②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等。 ③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 ①价格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 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这为价格理论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 ②劳动市场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致命的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还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③信贷配给论。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政策主张:

宏观经济学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最新题库(带答案版) ————————————————————————————————作者:————————————————————————————————日期: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二、判断题 1.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 2. 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 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5.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00543元,它是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 四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M-X+Kr)。√ 7. 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8.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 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0. 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11. 2006年,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2005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2006年的GDP中。× 12. 用收入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 13.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14. 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15.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名义GDP大于实际GDP。× 16. 国内生产总值是流量不是存量。√ 17. 收入是存量而财富为流量。√ 18. 一个企业用3台新机器替换3台报废的旧机器,机器数量未变,GDP不变。 × 19.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应按其市价计入GDP。× 20. 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也总是等于总支出。√ 21.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可以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22. 购买房产的支出是消费支出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23. GDP是一个国民概念,而GNP是一个地域概念。× 24. 个人购买债券和股票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25. 某房地产中介人员2012年获得了买卖二手房的2万元经纪费收入,该笔收入应计入2012年的GDP。√ 三、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2021最新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2021最新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2021最新题库(带答案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 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NI):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 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人 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二、判断题 1.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 2. 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 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5. 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为*****元,它是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 四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M-X+Kr)。√ 7. GDP折算指数 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8.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 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0. 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11. 2021年,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2021年的小轿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从需求和总供给角度分析四部门宏观经济均衡? 答:宏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宏微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下面逐章介绍各章的要求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其中带“*”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第一章导言本章介绍宏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章的重点包括:*(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非常重要。本章的重点包括:(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规律。*(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规律。*(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的含义。 *(6)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弹性理论的应用*(7)供求规律。(8)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9)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10)蛛网模型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需求定理。本章的重点包括:*(1) 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2)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4) 消费者均衡(数学表达及图示)。*(5) 边际替代率*(6)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7) 收入消费曲线、Engel曲线、价格-消费曲线。 *(8) 价格效应的分解图示,商品的分类第四章企业和生产理论本章是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供给定理。本章的重点包括: (1) 企业及其目标*(2) 短期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3) 长期生产函数(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试分析平衡预算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及其区别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思想.主要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政策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指政府不要考虑平衡,而且要考虑整个经济活动水平。财政政策要保证社会经济处于持续增长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功能财政的预算应是一种不平衡预算,在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方面应有更大更多的灵活性。 两者的共同点是,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区别是,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财政的目的,这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而功能财政思想则不强调这点,强调财

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2、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 成因 ①供求夹杂推进说,是将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激发的。 ②需求拉动通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应所激发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③成本推进通胀,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的。 ④结构性通胀,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影响 1)通货收缩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收缩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工资收入者;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2)通货收缩的财产分配效应:财产净值的变动情况会因财产的货币价值与债务的变动情况而增加或削减。 3)通货收缩的资本配置效应:激发资本的重新配置,那些在通货收缩期间价格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将得到扩张;而价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精华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精华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同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生产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6)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 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

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2. 如何理解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又等于总支出? 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那么就可以从产品与劳务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产品与劳务的买方支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部分 IS-LM模型及政策分析与实践 第四部分总供求+失业与通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 一、判断正误并改正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错) 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中,所谓商品只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错)包括:物质产品与劳务(goods and services) 3.不论是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错)只有商品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政府的转移支付是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一部分。(错) 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5.一个国家的总产值和总收入是相等的。(对) GDP可以从三个角度看,生产角度、收入角度和支出角度。 6.净投资不可能是负数。 (错,如本年度生产1000台机器,但是报废了1200台,此时净 投资为负。) 7.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对,总投资至少为零而不会出现负数) 8.净投资与资本消耗折旧相等,意味着资本品存量保持不变。 (错) 9.存货的增加是一种净投资。(对)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 折旧。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作为固定资本的机 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 损失)、自然力的影响 (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 正常的生产水平。因此,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 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 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例如,假定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 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平均需要使用3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若 机器设备使用年限为10年,每年损耗设备1/10,则每年需重置 投资30万美元。重置投资与净投资 (或新投资)之和构成总投资 10.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 多一些。 (错) 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在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 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卖掉多少只影响存货投资的多少。 11.如果一家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了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 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的数量没变。(错) 购买新机器属于投资行为,不管这种购买是否影响到资本存量 水平,即重置投资是投资的一部分,要计入GDP。 12.政府雇用原来领取最低生活补助的下岗工人重新就业,GDP 不变。(错) GDP增加,因为原来政府的支出属于转移支付性质,不计入GDP, 而现在的支出属于政府购买支出,计入GDP。 13.间接税是厂商支出的成本之一,它将构成产品价格的一部 分。(对) 为什么间接税应计入GDP? 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 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 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商 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 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 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销售税和3美元的折1 日,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 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折旧一起加到92美元中去作为收入 计入GDP。 14.个人收入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错) 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出,才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个人支出和个人储蓄。个人支出包 括:个人消费、对厂商的利息支出和个人国外的净转移支付。 15.花4万美元建造一所房子的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错) 是投资行为 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是耐用品消费支出而看作是投资 支出的一部分? 答:住宅建筑即当年建造为私人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之所以列 为投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 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是看作是投资 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 的话所取得的房租可以计入GDP。 16.股票和债券的交易额,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错)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 上不能称为投资? 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 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 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 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 计入GD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 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 17.家庭主妇提供劳务应得的收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 第 1 页共13 页

宏观经济学题库(带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最新题库(带答案版)

————————————————————————————————作者:————————————————————————————————日期: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二、判断题 1.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 2. 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 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 5.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00543元,它是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 四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M-X+Kr)。√ 7. 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8.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 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0. 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11. 2006年,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2005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2006年的GDP中。× 12. 用收入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 13. 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第十二章 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答案)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答案) 3.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东南大学2003研;北大1999研) (答案) 4.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答案) 5.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 (武大2002研)(答案) 6.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1999研)(答案) 7.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答案) 8.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复旦大学1995研)(答案) 9.“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答案) 10.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浙大1998研)(答案) 1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答案) 12.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1998研)(答案) 1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答案)14.试述GDP、GNP、NDP、NNP、NI、DI和NT几者之间的关系。(答案)15.储蓄—投资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答案)16.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CDP?(答案)

宏观经济学作业

宏观经济学作业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 1.国民收入的含义 (1)国民收入的定义;(2)名义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1)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依据;(2)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3)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4)国民收入的其它衡量指标。 3.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1)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2)国民收入指标的重要性;(3)国民收入指标的局限性。 一、单项选择 1.国内生产总值是()的市场价值。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且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 2.()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3.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计入GDP的是()。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且被全部用掉的10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货款利息。 5.GDP不反映()。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 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6.实际GDP是通过()得到的。 A.当期GDP乘以GDP缩减指数; B.当期GDP除以GDP缩减指数; C.当期GDP乘以基期价格; D.当期GDP除以基期价格。 7.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产出为100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产出等于()。 A.2000; B.30000; C. 40000; D.15000。 8.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A、B、C。 9.如果某国的资本存量在年初为5000亿美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耗费补偿为300亿美元,那么,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为()。 A.5800和800; B.5800和200; C.500和200; D.500和300。 10.下面不属于总支出的是()。 A.政府购买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11.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A.政府购买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12.若C=4000亿美元,I=700亿美元,G=500亿美元,M=250亿美元,则GDP等于()。 A.5450亿美元; B.5200亿美元; C.4950亿美元; D.4700亿美元。 13.()不是公司间接税。 A.销售税; B.公司所得税; C.货物税; D.流转税。 14.()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取得利息。 15.若个人收入为$550,所得税为$80,消费为$430,个人储蓄为$40,那么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A. $500; B. $480; C. $470; D. $440。 二、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名义GDP; 4.实际GDP; 5.人均GDP; 6.潜在GDP; 7.GDP缩减指数; 8.最终产品; 9.中间产品;10.总投资;11.净投资;12.重置投资;13.政府购买;14.净出口;15.国内生产净值;16.狭义国民收入;17.个人收入; 18.可支配收入。 三、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