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篇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前国内外公认⾻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组织(WTO)推荐的,即根据双能X线⾻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椎和股⾻近端所得的T值,加以判定受检者是正常、低⾻量或⾻质疏松。

具体判定标准是:
T值⼤于或等于-1(T值≥-1)为正常;
T值⼩于-1并⼤于-2.5(-2.5<T值<-1)为低⾻量;
T值⼩于或等于-2.5(T-值≤-2.5)为⾻质疏松;
如患者患有⼀处或多处⾻折、其T值⼩于或等于-2.5可诊为严重⾻质疏松。

值得指出的是:DXA腰椎和股⾻近端的报告通常有3个部位(感兴趣区)的T值,分别是腰1-4、股⾻颈和全髋部位的T值,上述判断标准中的T值是⽤3个T值中选最低的T值加以判定的。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
骨质微结构破坏,容易导致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
和治疗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专业组织的指导,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据骨密度测量和临床风险因素的评估。

首先,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
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断层
扫描(QCT)。

根据WHO的定义,骨密度T值在-1.0以下为骨质疏
松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T值在-1.0到-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在-2.5及以下为骨质疏松症。

另外,骨密度测量还可以评估骨折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其次,临床风险因素的评估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内容之一。

年龄、性别、家族史、体重指数、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吸烟
和饮酒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根据临床风险
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的风险。

除了骨密度测量和临床风险因素的评估,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
对骨密度的影响。

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类固醇治疗等都可能影响骨密度的测量结果,需要在诊断过程中予以考虑。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骨密度测量和临床风险因素的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从而及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测量和临床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 文章

骨质疏松 文章

骨质疏松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质减少。

在发达国家,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骨质疏松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还有一些疾病和药物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比如慢性肾病、类固醇、抗癫痫药物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比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吸烟和酗酒等。

骨质疏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骨折的发生。

由于骨量减少和骨质减少,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尤其是髋部和脊椎骨折,会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骨质疏松也会导致患者身高缩短、驼背、骨疼痛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骨质疏松预防的重要手段。

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比如奶制品、豆类、鱼类等,可以帮助骨骼保持健康。

2. 合理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和重力负荷运动对骨骼有益。

比如散步、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骨密度。

做一些力量训练也可以帮助增强骨骼。

3.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减肥等不良习惯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4. 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做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应该定期关注自己的骨密度,积极预防骨质疏松。

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及时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骨化抑制剂、生长激素等新型药物。

骨质疏松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骨骼疾病。

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我们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保持骨骼健康。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及时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骨质疏松诊断和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诊断和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及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
0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02 骨质疏松症的骨代谢指标和实验室检查 03 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流程
其他原因或体检
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
符合脆性骨折评估指证 胸腰椎X线侧卧影像
IOF一分钟 测试阳性
OSTA指数 <-1
DXA骨密度测量
其他OP的 危险因素
5.社区与基层医生骨质疏松防治培训教材.李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9月第1次印刷.p42
高钙血症的临床意义
• 血清钙(总钙)正常参考值2.2-2.7mmol/L(8.810.9mg.dl),血清游离钙(或称离子钙)正常参考值 (1.18±0.05mmol/L)
• 危害:影响胃肠道、肾脏、心血管、骨骼肌肉系统及 神经精神等多个器官系统。如果高钙血症较轻和/或呈 慢性,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诉非特异性症状;高钙血症 较严重和/或呈急性时患者可以有明显的症状,甚至出 现高钙危象[血清总钙浓度>3.5mmol/L(14mg/d)]
T-值≤
-2.
• 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 ( - 2. 5 <T-值< - 1. 0) +肱骨近端、 • 骨盆或前臂远端脆性骨折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7;10(5):413-43.
主要内容
0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02 骨质疏松症的骨代谢指标和实验室检查 03 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密度测量的临床指征
骨密度测量的临床指征1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 建议行骨密度测定 女性 65 岁以上和男性 70 岁以上者 女性 65 岁以下和男性 70 岁以下, 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X 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 IOF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 OSTA 结果 ≤-1 者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ppt课件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如钙剂 、维生素D、双膦酸 盐等,以减缓骨质流 失、提高骨密度。
运动康复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 复计划,通过适量运 动提高骨骼强度和肌 肉力量。
生活方式调整
进一步改善生活方式 ,如保持均衡饮食、 减少跌倒风险等,以 降低骨质疏松并发症 的发生率。
定期随访与监测
患者需定期随访,监 测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预防措 施。
三级预防和管理
疼痛管理
针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采用药物、物理疗法 等综合措施进行疼痛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长期康复与护理
制定长期康复计划,包括持续药物治疗、定期运 动康复、生活方式调整等,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复 发风险。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其对 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录
• 骨质疏松症概述 •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管理
01
骨质疏松症概述
定义和流行病学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 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 逐年上升。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且随着年龄增 长,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骨骼的力学性能。
康复锻炼
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 化的康复锻炼,可以提高肌肉力
量,改善骨骼的应力分布。
心理支持
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伴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提高治疗效果。
04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管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下降,易于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骨折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症状。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表现为骨折、背部疼痛、身高减少、驼背等症状。

其中,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尤其是髋部、腰椎和桡骨骨折。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骨痛、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X 线检查可以观察骨质密度和骨小梁的状况,CT和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和骨质疏松的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骨骼的状况,进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3. 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和量子计算机断层扫描(QCT)。

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数值,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4. 临床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雌激素、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判断骨质疏松的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5.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和世界骨质疏松症研究基金会(ISCD)的共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1)骨折史;2)骨密度测定T值≤-2.5;3)骨密度测定T值介于-1和-2.5之间,且存在骨折危险因素。

符合以上任一条件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总结。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和临床实验室检查。

综合运用各项检查手段,可以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症,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糖尿病性骨病.ppt

糖尿病性骨病.ppt
糖尿病性骨病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学习目录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好发于足,局部关节无
痛性肿胀,无触痛
局部皮肤出现溃疡或坏

关节挛缩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增高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江 浩 上海科技出版社
• 《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影像学鉴别诊断》
徐爱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Thank you
本单元课件制作:樊冰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病理改变: 糖尿病→机体内蛋白被氧 化供做热能→蛋白消耗 ↑→造骨原料↓ → 糖 尿病性成长停顿。
糖尿病性骨病
影像学表现
X线与CT表现:
萎缩型 增生型 软组织改变
MRI表现:
骨骼改变多不选用。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影像学表现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糖尿病性骨病
参考指南
• 《骨与关节影像诊断必读》陈晓光 人民军医出版社
• 《骨关节影像学》
王云钊 科学出版社
• 《骨关节X线诊断学》 李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 尹志伟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骨肿瘤诊断图谱》
李瑞学 天津科技出版社
• 《骨与关节MRI》
诊断要点
糖尿病症状,足底表面软组织出现溃疡或坏疽;关节挛缩。 空腹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研究进展刘帼静;呼晓雷;何发忠;张伟【摘要】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体内血糖升高。

糖尿病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的糖尿病并发症,一般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激素失衡、钙磷代谢紊乱而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及骨微观结构改变。

由于现代人摄入营养物质过剩、运动量下降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

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占糖尿病总数的90%左右,且2型糖尿病的患者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该文就2型糖尿病对骨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Diabetes is a kind of metabolic syndrome, always hap-pening in the case of insufficient secretion of insulin 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ucing the increase of blood glucose. While, dia-betic osteoporosis is a kind of chronic diabetic complications, which happens when insulin secretion is absolutely or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nd then the insufficiency induces imbalance of hor-mone, calcium phosphorus metabolic disorders, thus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change of bone micro-structure. The overnutrition, less exercise and the environment change lead to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diabetes. For all the diabetes, type 2 diabetes accounts for about 9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how the increasing risk of fractur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type 2 diabe-tes on bones.【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6(032)010【总页数】4页(P1333-1336)【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高糖;胰岛素;药物;炎症因子【作者】刘帼静;呼晓雷;何发忠;张伟【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遗传药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遗传药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8;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遗传药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8;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遗传药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36;R587.1;R68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出现发病人群年轻化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篇
骨质疏松症在医学上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的发生不知不觉,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早期病人常无症状,等感到腰酸背疼、腰弯驼背、身高变矮、稍遇外力即易发生骨折时,方回过神,却又常常被误认为是人老骨脆使然,因而不像那些立即危害生命的疾病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糖尿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 亿,约1/2-1/3 糖尿病患者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近1/3 确诊为「骨质疏松」。

但临床上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重视与认知均不够。

为此,专题文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治疗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告别误区篇」应需出炉。

骨质疏松:被忽视的糖尿病继发疾病
糖尿病患者往往不知自己已合并骨质疏松,多是出现骨折了才来医院就诊。

如笔者曾接诊一位患者,50 岁出头,有10 多年糖尿病病史。

患者由于平时工作较忙,饮食及用药都不规律,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太理想。

一次不慎被鱼刺卡喉,一阵剧咳之后,突感腰背疼痛,并不以为然,然而一周过去,腰背疼痛非但不见好转, 似乎还有加重的趋势,于是才到医院检查。

X 光片显示患者右侧第9 肋骨裂纹骨折,骨密度检测显示「重度骨质疏松症」。

话一话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就是容易发生骨折。

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视力下降、低血糖风险、肌力及机体平衡能力减弱等因素,使其发生骨折的风险比同龄非糖尿病人高2-6 倍。

糖尿病患者骨折后需要卧床,因而容易出现血栓、感染及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导致再次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

如果糖尿病人发生骨折接受手术治疗后伤口不愈,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据统计,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约有15%-20% 在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存活者中仍有50% 以上留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骨折可导致病人残疾,生活质量恶化,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增加。

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危害性比非糖尿病人更严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及早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将骨质疏松的危害降至最低。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要点
1. 从临床表现入手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尿钙升高(大于200 mg/24 h)时,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2. 骨密度仪检查确诊
经过骨密度仪检查发现骨量减少则可确诊。

国际公认的测量方法以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为参考点来进行比较与诊断。

现在多采用双能X 线吸收法(DXA)测量,用T-Score(T 值)表示,T 值=(实际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健康成年人平均骨峰值)∕ 标准差(SD)。

具体判定标准:T 值≥-1.0 为正常,-2.5 < T 值< -1.0 为骨量减少,T 值≤ -2.5 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3. 诊断骨质疏松症需注意几点
(1)低血钙≠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水平通常并不低。

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

(2)X 光片结果正常不能排除骨质疏松。

因为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 以上时,X 线才能有阳性所见。

所以,即便患者X 线片正常,也不能排除骨质疏松。

(3)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其水平反映的是骨形成和骨重建的状况。

虽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吸收指标可升高,但这些骨代谢指标的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极差,所以,骨代谢指标(如骨吸收标志物)临床多用于对药物疗效的观察,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