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郑州文物保护研究

型。
未建州统(下)黄河黄土黄种人15谋划华夏历史文明传承重地保护展示组团工程,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郑州文物保护的实践探索近年来,郑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探索考古前置改革、创新实施生态保遗工程、高质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推进百家博物馆建设、大力支持文物博物馆数字化,体现了文物考古服务支持城市发展建设,文物保护成果促进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市民活动空间拓展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作用,切实推动了郑州文物保护事业实现新发展。
积极探索考古前置改革为从源头上破解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9月,郑州市政府谋划启动了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前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前置改革。
自2018年1月1日起,在郑州市范围内施行,标志着“先考古,后出让”的“净地”出让模式在郑州开始正式推行。
2019年7月,郑州市政府将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纳入考古前置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改革范围。
郑州市考古前置改革实施后,《中国文物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更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措施。
2020年8月,郑州市考古前置改革被河南省自贸办、河南省深改办评为“河南省自贸区2020年最佳实践案例”。
考古前置改革实施以来,从源头上确保了文物安全,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快了建设速度,切实优化了营商环境。
创新实施生态保遗工程为全面改变当前土遗址保护现状,落实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加快文物保护,更好服务民生,2017年,郑州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方式,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具体化的“生态保遗”基本理念,利用3到5年时间连片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毗邻区、城郊地区3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带。
目前,谋划的100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已建成53个,绿化面积约5万亩,形成点多、面广、线长的分布格局,成为郑州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集中展示体系的重要基础。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12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的一部分,略有改动。
主持人:张珂。
参与人员:张东月、程杰晟、曹园园、吴萍、闫花帅、刘依依。
收稿日期:2012-10-16作者简介:张珂(1982~),女,河南安阳人,职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旅游资源研究。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张 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渐增多。
为达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笔者对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旨在为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中图分类号: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3)01-0029-03古都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在繁荣昌盛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和和而不同的个性,不仅创造了持续繁华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丰富璀璨的城市文化。
郑州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及其项目保护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才创建出来,是跨世纪的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可以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对各群体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状态或习性的一种大致描述,涉及的是围绕生活方方面面所遗留的具有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的内容,能够体现各群体的传统特性。
文旅融合下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

文旅融合下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作者:马微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5期摘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将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郑州特有的资源,对于郑州旅游开发及提升中原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文旅融合角度背景下整理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及现状,适度开发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其活化路径,对于郑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詞:文旅融合;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产业间的边界渐渐被打破,已经展现出融合发展的势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例子。
两者融合发展的方式既为各自发展拓宽空间,又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业互相渗透,使得文化和旅游业共同进步。
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当地历史的见证以及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的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
郑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功夫、苌家拳、超化吹歌、小相狮舞、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新密麻纸制作技艺、布艺堆画、嵩山木雕、面塑、麦秆画、朱仙镇木板年画、布老虎、菩提叶画等。
本文以文旅融合为导向,充分考量多场景和多维度因素,探索当下郑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让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深刻和广泛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简单、深刻、多途径地认识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提升获得感和认同感,本文在促进旅游业健康、高质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从活化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以“文旅融合”为基本遵循,充分考量国内和国际竞争因素,探索如何布局多种生活场景,“以文带旅,由旅入文,相互促进”,结合“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非遗”的多种活化路径模式,以期提高“人”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的“人、生活、文化、旅游生态体系”,为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更多的传播者与传承人。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时间:2009-11-18 11:23:21 Tag:核心提示: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辖6区5市1县和郑东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2.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724.3万,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8位和第10位。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
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了摸清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状况,我们在全市开展了文化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现状,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增长的需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郑州古镇调研报告

郑州古镇调研报告郑州古镇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郑州地区的古镇文化传承情况,探寻古镇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我们选择了郑州市西南部的龙湖镇、梨河镇和大黄村作为调研对象,了解当地古镇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发展问题。
2. 网上调查:通过网络问卷,收集古镇居民和游客对古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1. 古镇文化传承不完整: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古镇的文化传承存在着断层现象。
一方面,许多传统制作工艺和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古镇的文化认同感不强。
另一方面,部分古镇正将自己定位为旅游景区,商业化程度过高,导致文化元素被淡化。
2. 古镇旅游资源丰富:郑州的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如古建筑群、传统街巷、古老桥梁等。
尤其是龙湖镇的乌山古城、梨河古镇的龙河景区以及大黄村的泳月湖,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古镇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游客投诉较多。
同时,游客在古镇内的行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文明现象,对古镇的环境造成破坏。
另外,商业化导致古镇文化受到冲击,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
4. 公众需求和期望:通过网上调查,我们了解到公众对古镇发展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古镇的保护与管理水平、加强对古镇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四、建议和措施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古镇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街巷等文化遗产,确保古镇的历史风貌不受破坏。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古镇的辐射和吸引力。
3. 加强古镇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古镇的商业运作,遏制商业化趋势,保持古镇的传统韵味。
4.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培训更多的导游和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5. 加强古镇文化传承和挖掘,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激发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河南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研究

中心 , 是华 夏文 明重要 的发 祥地 之一 , 文化 资源 非 常
丰富 。在我 国著 名 的“ 八 大古 都 ” 中, 河 南 就 占据 了 其 中的四个 , 即洛 阳、 开封、 安阳、 郑州 。古都 文 化是 中国历 史文化 在 特殊 时空 发 展 阶段 的产 物 , 是 中 国 文 化 的瑰宝 , 具有 稀缺性 和不 可再 生性 , 是高 品质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2— 0 8
成汤 灭夏 而立 商 , 定 都 于南 毫 ( 商 丘南 ) , 西周成 王封
基金项 目: 河 南 省 政府 决 策 研 究课 题 ( 2 O 1 2 B 7 2 9 )
作者简介 : 李长秋 ( 1 9 6 8 -) , 女, 黑 龙 江双 城 人 , 教授 , 硕士, 主要 从 事 旅 游 规 划 、 旅 游 者 行 为 及 旅 游 教 育研 究 。
州 和开 封旅游 资 源 的整 合 ; 程 遂 营 提 出 了在 郑 汴 一 体 化 的背景下 , 明确 开 封城 市 定 位 , 重 塑 开 封形 象 ;
厚 的历 史文 化 积淀 , 极具 特 色 的民俗 风情 , 灿若 繁 星 的古建 筑 以及 秀丽 的北 方水 城风 景而 闻名 。安 阳是 国家级 历史 文 化名 城 , 公 元前 1 3 0 0年 盘庚 迁殷 在此
、
河 南 古 都 旅 游 资源 优 势 分 析
旅游 资 源 。河 南 的古 都 旅游 资源 非 常 丰 厚 , 而 河 南 旅游 却没 能充 分发 挥这一 优势 。
关 于河 南 的古 都 旅 游研 究 , 许 多 学者 从 不 同 的 角度 进行 了论 述 。沈 祖祥 、 林弈 言 对 八 大 古都 的文 化旅游 提 出 了发 展 战略 , 其 中谈 到 了河 南 的郑州 、 洛 阳、 开 封 和安 阳 ; 尹 得举 、 叶苹 提 出 了洛 阳建 设 历 史 文 化名 城 的发展 策略 [ 1 ; 孙刘 伟从 旅 游 线路 、 旅 游 产 品 的转型 、 旅游 营 销及 行 业 管 理 等方 面探 讨 了郑
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研究

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了解自身发展的重要线索和物证,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的记忆、可以交流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巨大财富。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起源地,郑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郑州城市记忆的延续,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利用好这些遗产是郑州市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做好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工作,真正发挥独有的资源优势,使其在郑州都市区乃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得以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从郑州市文化遗产概况、特点、保护利用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传承创新的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
一郑州市文化遗产资源概述(一)优势突出的文化遗产资源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处“天地之中”。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郑州地区成为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成为国家文明诞生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释、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郑州地区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郑州各类文物古迹达1031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无论是文物古迹的总量,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不仅在河南远远排在第一,而且在全国也位居前列,与西安比肩。
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项目中,郑州占了5个;全国“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中,郑州占了6处,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全国六大片区之一。
中国最早的新石器遗址在此,中国最早的城池在此,中国最早的都城在此,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在此。
因此,郑州被确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
(二)特点突出的文化遗产资源郑州地处中原腹地,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得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集中在今郑州区域内,因此郑州市文物资源所呈现的自身特点,也恰恰能够反映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困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商业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
加强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探索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有助于加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推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和重视,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度,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1.3 研究意义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表演等多种形式。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12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的一部分,略有改动。
主持人:张珂。
参与人员:张东月、程杰晟、曹园园、吴萍、闫花帅、刘依依。
收稿日期:2012-10-16作者简介:张珂(1982~),女,河南安阳人,职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旅游资源研究。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张 珂(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渐增多。
为达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笔者对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旨在为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中图分类号:F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3)01-0029-03古都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在繁荣昌盛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和和而不同的个性,不仅创造了持续繁华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丰富璀璨的城市文化。
郑州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及其项目保护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才创建出来,是跨世纪的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可以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对各群体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状态或习性的一种大致描述,涉及的是围绕生活方方面面所遗留的具有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的内容,能够体现各群体的传统特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界定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
有些旅游资源是有形的客观实体,也有一些旅游资源是无形的、非物质的。
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的旅游资源,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而存在的。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旅游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可产生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3、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千百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墨相承、口耳相传,是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本质上呈现了中原大地历经千年沉淀而成的华夏文化内涵,其珍贵和价值不言而喻。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本着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方针,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定,并建立了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为弘扬郑州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郑州确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18项,其中荥阳苌家拳、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少林功夫、新密超化吹歌和巩义小相狮舞五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这些活动,郑州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利用和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1、按级别划分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1,2013(Total No.133)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总第133期)科研项目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自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大类,1530项,其中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少林功夫、荥阳苌家拳、新密超化吹歌和巩义小相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自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423项,其中郑州市惠济区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登封市许由的传说、新密溱洧婚俗、新郑上巳节、荥阳市黄河豫门号子和中牟县潘安的传说等37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为了更好的保护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8年起至今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8项。
这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既有大家熟悉的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有人们可能陌生的曲艺、杂技与竞技及民间美术等,还有与人们生产切实相关的民俗。
2、按表现形式划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5大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结合对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可以看出,项目可细致分为17类,主要有:民间文学28项,以火烧秦桧传说、登封大禹的传说、法云寺的传说、白居易传说等为代表;民间音乐8项,以超化吹歌、狮子鼓、中牟黄河号子、玉门号子等为代表;民间舞蹈9项,以小相狮舞、新密挑经担、荥阳狮舞、猩猩怪等为代表;戏曲1项,即常香玉豫剧唱腔艺术;曲艺3项,以河南坠子为代表;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5项,以苌家拳、少林功夫等为代表;民间杂技1项,即巩义东庄秋千;民俗6项,以新密溱洧婚俗、嵩山婚俗、中原古荥葬俗等为代表;民间信仰5项,以郭氏家祠祭祖、新密天爷洞拜祖庙会、中岳庙会等为代表;文化空间1项,即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民间知识2项,即鸭李正骨、张杨贵皮肤科;传统医药1项,即郑氏膏药;民间美术18项,以炭精画艺术、巩义潜彩画、巩义石刻、嵩山木板年画等为代表;民间手工技艺10项,以新郑八千刘家钢勺、登封凌霄种植技艺、古字画揭裱与修复等为代表;传统技艺7项,以登封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泥绣球制作技艺、登封芥丝(片)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生产商贸习俗7项,以巩义小相野菊花生产技艺、荥阳石榴栽培技艺、霜糖生产技艺等为代表;消费习俗6项,以合记烩面、郑州蔡记蒸饺(京都老蔡记)、郑州海记清真牛肉制作技艺等为代表。
三、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析古都郑州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无论在主类还是亚类上,资源类型都是非常丰富的,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可以说郑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郑州的历史辉煌和古代文明,体现了世世代代郑州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面对如此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准确地把握其特点,深入挖掘其价值,是使之获得恒久生命力的前提。
1、涵盖种类齐全,表现样式多样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众多,资源丰富。
如前文中所示,无论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方法,还是按我国现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方法,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每一项中都有分布,且数量相对较多,可见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2、植根当地,乡土风情浓郁郑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累积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传统技艺中有很多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密切关系,如荥阳石榴栽培技艺、霜糖生产技艺。
也有一些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如玉门号子、黄河号子。
还有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由老百姓制造并长期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如新密溱洧婚俗、嵩山婚俗等。
3、知名度较高,有较大影响力郑州市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深厚丰富,经过长期发展和传承,郑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内容丰富,并且知名度较高:少林功夫不仅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享誉世界,成为中华武术的象征;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都吸引来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新郑寻根祭祖;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是诸多唱腔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深受群众喜爱的。
4、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地方戏剧、歌舞、民俗节庆、民间工艺等,从物质到意识,涵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市民,还是游客,能够观赏到原汁原味、独具个性的文化是一种享受,如民间艺人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令人流连忘返,但若能亲自参与,体验那些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活动,更是一种美的体验。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动态特征,适合广大游客的参与;传统制作工艺如木雕、根雕和剪纸等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极具体验价值。
总体来讲,郑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数度繁华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文化价值巨大,还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美学特征,具有较高艺术观赏价值,老百姓以及广大旅游者可以从中得到享受,陶冶情操。
此外,从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表可以看出,其科学研究价值涉及诸多领域,可作为文学类、民俗类、文化类及历史类(下转第37页)科研项目研究张 珂 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为使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进一步健康发展,我们在做大做强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移风易俗、防止迷信。
一方面我们要多投入、多宣传,进一步挖掘庙会的传统文化,积极为其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好老百姓的思想引领工作,加强尊重科学的宣讲力度,领导率先垂范,地方政府利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老百姓在庙会祭祀中陷入迷信的泥潭。
2、搞活经济与重视文化并重我们应该改变现今庙会活动文化为体、经济为用的局面,实现经济、文化两手抓。
只有这样做,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庙会的经济效益,其实这已经走入误区。
宏扬庙会文化与搞活地方经济两者并不矛盾,相反重视文化能帮助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挖掘经济深层次潜力提供契机。
同时地方政府对正在萎缩、消失的古老庙会乡土文化应积极保护,必要的话提供资金支持,以增强曹娥江流域庙会的文化韵味。
3、规范庙会活动使之更安全、有序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曹娥江流域的庙会活动,使之更安全、有序,杜绝庙会中的各种安全事故隐患。
庙会活动由于参加人数较多而且各阶层人员混杂,其间难免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往往趁此机会浑水摸鱼,大行其道,给老百姓的精神和财产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应该说对于庙会活动的有力整治已经成了当前迫切而紧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