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起源

合集下载

2024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评课课件

2024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评课课件

01课程背景与目标Chapter冷战时期背景介绍冷战的起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双方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冷战的表现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如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太空竞赛、文化输出等。

冷战的影响冷战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的两极分化,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课程目标及要求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重点难点02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Chapter冷战起源及双方阵营形成冷战起源双方阵营形成典型事件剖析: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全球分裂冷战导致全球分裂为两大阵营,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军备竞赛美苏双方为争夺军事优势,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局部热战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代理人在世界各地发动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导致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不信任和误解加深。

03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Chapter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导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冷战的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合作探究成果展示01020304利用多媒体资源互动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及时反馈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04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Chapter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会场景01020304角色分配场景设置辩论议题辩论流程分组讨论,探讨冷战时期各国策略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一个国家或阵营。

探讨各国在冷战时期的策略选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

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

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

#外论之窗#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陶文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对冷战史的重新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国际冷战史项目,邀请美国、原苏联、欧洲、中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前往研究,并分别在美国、俄国、意大利、香港、北京举行了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部分档案开放了,这对搞清许多重要历史问题提供了方便。

但档案的解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根据这些解密的档案,历史学家们仍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美国学者以往对冷战起源大体有这样三种解释:传统的说法是,冷战之所以不可避免,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扩张与专制制度、斯大林的革命狂热和领土欲望结合在一起,使西方震惊,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

¹修正学派的解释是,冷战的爆发该由美国负责。

美国决策者担心,苏联与共产党国家会使它们的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隔绝,冷战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发生的。

º后修正学派综合考察了战后国际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专制主义的庞然大物,要求美国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苏联是/独裁与恐怖的帝国0,而美国是/被邀请的帝国0。

»¹º»斯帕尼尔和加迪斯是这一派的代表,如见约翰#斯帕尼尔: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外交政策6(John Spani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Ò,7th ed.),纽约1977年版;诺曼#格里勃讷:5冷战外交:美国外交政策,1945)19756(Norman Graebner,Cold War Diplomacy: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45-1975),纽约1977年版;约翰#加迪斯:5遏制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评析6(John Gaddis,Strategy of Containment:A Cri tical Ap 2prai 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纽约1982年版;加迪斯:5后修正学派对冷战的论述6,5外交史6(Gaddis,/The Emerging Post-Revi sioinist Thesi s on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0,Diplomatic History),1983年第7期,第171_190页。

冷战史研究

冷战史研究

一、“冷战”爆发的背景
“冷战”的定义:“冷战”与热战相对应。它指 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 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采取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争斗 和较量。冷战是二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期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背景。 “冷战”的具体表现形式: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文化渗透等。 冷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二战结束 之后形成的新的力量布局重新洗牌的结果,具体 表现是:
本课教学活动
讨论题: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 作用? 参考资料: 1、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2、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8年。 3、 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 对冷战史的研究》,《世界历史》1999 年第2期。
五、冷战研究状况
1、冷战的起源
2、冷战的性性质
1、冷战起源
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可以有两种划 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谁对冷战的 起源负责”来划分,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不 同时代的学者所采取的立场划分。 根据“谁对冷战的起源负责”可以划分为 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 英国责任论、体系综合作用论等。 根据研究时间和学者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 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后后修正派。
3、欧洲力量衰落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欧洲的社会生 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世界重心开始向非 欧洲的侧翼地区转移,美国和苏联取代了 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具体表现如下: (1)德国的分裂与衰弱。 (2)英国赢得了战争,但失去了帝国。 (3)法国元气大伤,国际影响力下降。
二、冷战的开端
冷战是一个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最终结 果。冷战的形成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 演说一般被认为是冷战的前奏,是英美两国向世 界发出的一种暗示。 一年之后,杜鲁门总统要求援助希腊、土耳其抗 击国内共产主义的影响,这在历史上被称作杜鲁 门主义,杜鲁门主义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而随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则被认为是冷战全面扩 大的标志。

冷战的起源

冷战的起源

中国学术界的观点
中国改革开放前,中苏两国 由于两党关系恶化而长期对 立,但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 阵营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却 保持了大致相似的立场。在 冷战起源问题上,中国历史 学界基本沿用了苏联的观点。
80年代以后,观念松动 90年代 新冷战史研究 国际体系 国家 个人
三、如何理解冷战?
第一、国际体系
Thank You !
代表人物:威廉·阿普曼·威廉斯
(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沃尔 特·拉弗贝(Walter Lafebex)、劳合·格 德纳(Lloyd Gardner)、加布里尔·科尔 科(Gabri1 Kolko)
两件大事影响了修正学派 的兴起:
麦卡锡主义的衰落
越南战争
修正学派的观点
第三阶段:70年代中后期以后
限性。
不过,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元和多线性的,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在其中所 起到的作用也往往是非常微妙的。因此,我们在 回望、探索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他归 结为某一因素、某一国家,而应该具有更加全面、 客观的态度。无论国际体系也好,意识形态也罢, 他只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视角。
1946年初 巴鲁克
丘吉尔 “和平砥柱”演说
1947年 杜鲁门 国情咨文
1947年9月 李普曼 《冷战》
沃尔特·李普曼
二、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观点
自从冷战开始起,美国学 术界就对冷战问题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学者们也围 绕着冷战起源问题展开了 热烈讨论。 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学 者们对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 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 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时期:
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 安全困境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博弈悄然展开,那就是著名的冷战。

冷战并非一场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主要由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主导。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又是怎样的力量使得美苏两国在世界舞台上展开长达数十年的对抗呢?
背景与起源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随着盟军和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世界分为了两个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价值观,而苏联则代表社会主义制度。

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体制差异、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地缘政治利益的角逐,成为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美苏对抗的表现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政治上,两国相互拉拢盟友,发动意识形态宣传战;军事上,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生产;经济上,进行了长期的技术、经济和贸易竞争。

双方在世界各地的代理战争更是频繁,如韩战、越战等,成为冷战的一大特点。

结局与启示
冷战终结于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但其影响却长久延续。

冷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巨大,强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需要理性思考与务实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才能避免类似冷战的悲剧再次上演。

冷战的起源与美苏对抗,不仅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下以及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冷战的发生源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巨大冲突,美苏对抗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鉴,致力于构建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格局。

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

1、冷战的起源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战略目标上,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领导世界的意识膨胀,从十月革命以后,也有了反共意识,认为苏联是他成为世界霸主的重要障碍。

而二战后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恢复经济,所以加强了对西部地带的控制。

美国认为苏联有无限向外扩张的趋势,从而发生了极大的矛盾。

地理位置上,战后,苏联一方面想要控制波兰来巩固自己的防御,一方面又想通过波兰施加对西欧的影响,美国同样也想对西欧扩大影响,同时,对于伊朗和土耳其的石油的争夺让美苏关系紧张。

意识形态上,由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北约”和“华约”。

军事上,二战后两国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军事和经济实力不相上下,美苏两国均拥有大量核武器,迫于和平的舆论压力,两国只好在非军事方面进行对抗。

2、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打败德、日法西斯,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③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④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进步性:主要是由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超级大国——资本主义的美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共同达成的,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它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并第一次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局限性:首先,作为大同盟“三巨头”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技巧]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技巧]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苏由热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冷战时的对手,这一转变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造成的。

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冷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以美苏对抗为核心。

开始于1947年3月,一直到雅尔塔体系的终结才告一段落。

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给美苏两国及其他许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局势带来重大影响,它阻止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往来与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冷战的起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

苏联、美国等对冷战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冷战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

罗斯福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突出反映在对东欧的政策上。

表面上他主张在东欧实行民族自决,让当地人民选择自己的政府,实际上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使该地区非共产主义化,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

在杜鲁门统治时期,美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表现的更加明显,反苏、反共和推进美国社会制度的思想不仅溢于言表,并在具体政策中表现出来。

一方面努力抢占地盘,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如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类似美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联合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压制和消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它左翼力量,以各种方式支持当地保守势力,比如在中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消灭共产党,在西欧努力以经济援助稳定当地政局,避免西欧共产党夺取政权。

不难看出,美国在这场冷战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因素,与苏联的争夺成了意识形态地盘的争夺。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种种纷争与对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其中,冷战的产生与全球对抗的格局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背景与起源
冷战的源起可追溯至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地缘战略的明显对立。

这一时期,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东方阵营以苏联为首,西方阵营则由美国领导,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较量。

核武竞赛与全球影响
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发展与军备竞赛成为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主要竞争点。

核武器的威胁使得世界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冷战局势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战争与冲突也常常被视为两大超级大国间的代理战争。

全球对抗的格局
冷战时期全球对抗的格局影响深远,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有所体现,同时也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

全球各国在这一时期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和联盟体系,全球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的起源与全球对抗的格局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与走势。

通过对冷战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时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致力于构建更为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

冷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唯有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的起源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

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

W。

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

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

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

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

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

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

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

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

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

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

二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

三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

但传统派一致指责苏联开始了冷战。

他们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整个欧洲。

他们断定,由于苏维埃制度和苏联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加上沙皇俄国的侵略传统,导致冷战的不可避免性。

小施莱辛格认为,俄罗斯帝国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驱使苏联谋求同西方的对抗和获取对世界的统治权。

传统派认为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扩张和进攻性,破坏了战时协议。

处理东欧问题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他们断定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明显背弃了欧洲解放宣言对自由选举的承诺。

因此美国需要作出必要的反应。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原苏联档案的解密,美国的许多报刊及学术刊物反复论证,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传统观点是正确的。

传统观点死灰复燃。

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确信,苏联决策者不知道自我约束,无节制地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需要不加考虑,他们是冷酷、野蛮与专制的。

修正派: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术界一些持修正主义观点的人对传统主义提出了挑战。

修正学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传统学派的说法。

修正派引入了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认定美国要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战后美国的独特地位必然通过军事力量来确立其统治,这是冷战的根本原因。

美国迫使苏联卷入冲突。

战后美国拥有对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明显优势,美国对苏联充满了确立的意图。

美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两极结构,苏联要比美国虚弱得多,美国因战争而得到加强,且拥有原子弹,而苏联没有。

而且,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斯大林的外交行为相当温和。

从实力角度来看,史学家们认为,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

在修正主义学者中又有温和派和激进派之分。

温和派认为冷战的产生主要是杜鲁门改变了罗斯福同苏联合作的路线。

杜鲁门振幅对苏联推行侵略性的强硬政策。

因此,杜鲁门及其周围的人要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激进派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冷战起源的根本原因。

战后美国要求建立以他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

苏联坚决拒绝这种霸权,美国则把苏联看做是自己的新的敌人。

修正派认为美国翘起了冷战,这是美国具有侵略的传统和企业资本主义,出于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杜鲁门政府改变了原有的合作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

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从政治上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

从经济制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

美国需要扩大在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美国反对任何革命变革,竭力支持各国的保守派。

威廉斯姆认为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杜鲁门政府要求全世界,包括中欧地区对美国的商品和投资开放市场,自由获取美国所需的原料,对美国的经济渗透提供方便。

另外,美国违背战时协议否定苏联在东欧的合法利益。

根据美苏战士达成的协议,苏联在东欧有特殊的利益。

当苏联在该地区履行协议,美国则试图干涉,这就必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和冲突。

另外,盖.阿尔佩罗为此在《原子外交》一书中认为冷战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推行原子外交的结果。

他认为罗斯福向斯大林隐瞒了原子弹的实情,美国却和英国共享有关原子弹的情报。

这样加深了斯大林对美英联合起来对付苏联的怀疑与担忧。

而杜鲁门的上台是冷战起因中的一个极大事件。

杜鲁门政府误解了苏联的政策,否定了苏联的合法利益,拒绝了苏联的合理要求,对苏联采取了极为粗暴的态度。

杜鲁门政府的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对苏联明显的威胁:突然取消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拒绝苏联根据已达成的谅解从美英法的占领区获取赔偿,不理睬苏联的贷款要求。

美国援助和支持土耳其的右翼,在伊朗问题上对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在苏联周围建立反共反苏政权,千方百计阻止苏联建立缓冲地带确保国家安全的努力。

所有这一切为苏联对抗西方建立了合法基础。

后修正学派: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后修正学派对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的观点进行整合,提出问题不在于追究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分析导致冷战的真正原因。

后修正学派认为不能凭感情用事或带着偏见来研究冷战的起因。

他们吸收了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有用的论点,采取自认为公正的态度来阐释冷战。

按他们的说法,东西方紧张、美苏冷战是各自行为方式和国内政治、领导人的品行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欧的政治真空和大量军事力量的存在使之成为战后外交关注的中心和超级大国冲突的焦点。

战后初期美苏领导人都推行教条主义政策,对冷战的成因要从双方寻找。

概括后修正学派的看法,冷战是由于:第一,苏联战后的行动破坏了战时同盟所达成的谅解;斯大林的扩张主义,特别是加速建立东欧势力范围以及在南部的推进是美苏对立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国决策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采取了不当的措施。

但大多数后修正派人士认为,美国对苏政策不完全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苏联扩张意图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美国利用经济达到政治和安全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介入欧洲和中东固然带有帝国扩张的目的,但这些都是应该地区有关国家的请求采取的行动,具有明显的防御性。

还有一些后修正学者认为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都是错误的,因为冷战是不可避免的,是两极权力平衡的必然结果,没有人应该对冷战的起源负责。

再加上战后欧洲国家的脆弱所形成的权力真空,美国和苏联都争相进人这一权力真空,结果必然导致冲突。

闭后修正学派综合考察了战后国际体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认为西欧国家担心新的专制主义的庞然大物,要求美国把它们从东方的掠夺者手中解救出来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苏联是“独裁与恐怖的帝国”,而美国是“被邀请的帝国”。

川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

该学派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其中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苏联时期,关于冷战及其起源由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作了统一的解释。

苏联认为,对待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

美国进行冷战的目的在于断送大战的积极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

冷战的主要特征是:加紧军备竞赛,建立包围苏联的军事基地,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进步力量进行破坏活动,进行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准备战争和加剧战争气氛。

冷战的实质是试图阻止世界的革命进程,反应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苏联一直把美国的外交、特别是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称为冷战。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苏联学术界开始比较认真思考冷战及其起源问题。

苏联对冷战的起源有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看法,认为冷战之所以产生是苏美关系互动的结果。

因此,美国和苏联对冷战的产生和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甚至认为苏联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苏联科学院院士康斯坦丁。

普列沙科夫称“布尔什维克主义天生具有对抗和扩张的特性,这也是冷战的实质,更何况战争改变了斯大林,使他的思想偏离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倾向于帝国主义。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学术界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冷战及其起源。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史所的纳林斯基认为,随着轴心国的失败和国通目标的消失,大国同盟的崩溃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因战后国际舞台上大国所发挥的作用的深远变化而导致的力量重新组合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分歧,在盟国分裂和产生东西方对抗时代起了主要作用。

前苏联驻美大使啊。

多勃雷宁则强调美国长期以来轻视和否定苏联的地缘政治利益特别是苏联基于地理安全的长期国家利益。

中国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研究冷战起源问题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

尽管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存在失误,但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