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

报告名称: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

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

姓名:黄凯

班级:061144班

学号:20141002131

小组成员:李正来、田旭、尹航、张政、黄凯、俎强、李世鹏、张瑞泰、石子昭、陈静怡。

实验仪器:DDC-8 型电子自动补偿仪、电极、电线、电源、水槽、标尺。

DDC-8 电阻率仪操作步骤

1、连接 A、B、M 、N 接线柱,并分别与电极连接

2、按 ON 键打开仪器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10V

3、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

4、按“极距”键,设置电极极距参数,AB/2,MN /2(单位:m) 按“前进”键,直至显示“K”值,记录装置系数 K 值

5、检查线路,连接外接电源“HV”,

6、按“测量”,采集数据。

7、处理数据,绘图。

实验一:低阻脉上的联合剖面法水槽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了解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在良导体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数据采集和图件绘制。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是在水槽中用联合剖面法观测,装置的大小根据实验条件设计。注意:①AB/2 和 MN/2 的大小要选择合理。②电极入水深度约 2~3mm 较合适。③无穷远极可选在水槽边缘。

三、实验原理

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电阻率测量方法,具有分辨能力高。异常明显的优点,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无穷远极 C 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向离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倍 AO 的距离处。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前准备,打磨铜电极确保其导电性良好。

2、连接好实验装置,将电极放在标尺上并放在水槽上的横木(与低阻带垂直,作为一条测线)上,使电极尖端入水,入水深度在 2-3mm 之间

3、检查装置,打开仪器,设置参数。

4、先测量A 极记录后断开再测量 B 极并记录。

5、先后在同一点测完 A 极和 B 极后,移动标尺,步长为 5cm,如此重复上述步骤。

6、一直移动标尺测量直到将整个测线测完。测量完所有点之后,切断电源关闭仪器。7.绘制低阻脉上的联合剖面图。

五、实验记录及绘图

五.结果分析

由图可分析,当AMN向低阻脉靠近时,电流偏向A的左侧,MN之间电流密度增加,ρAS增加并形成极大值,当MN接近和越过低阻脉范围内,吸引电流最强,MN之间电流密度骤减,ρAS减小并到最小值,越过脉顶后,AMN继续往左移,吸引电流减弱,MN之间电流密度逐渐增强,ρAS增加。同理可得ρAB.至于两边的交点,主要是因为水槽墙壁是高阻体。

实验二:(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熟悉电法勘探实际操作;完成对称四极装置在背斜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曲线。

二、实验内容

此次实习内容是高阻背斜上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法勘探实习,在水槽中模拟大地均匀介质,水槽中的弯曲模版模拟高阻背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实验。

三、实验原理

对称四极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和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对称四极装置:AM=NB,取 MN 的中点 O 为测量记录点,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 A1 B1 和 A2 B2 )。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前准备工作,首先用砂纸将电极上的铁锈擦去,使电极与水良好接触;

2.按照实验的要求调整直尺上的电极间的排列距离;A1B1=0.3m MN =0.02m。然后将调整好的直尺放入水槽中,使电极刚好插入水中,大概距离水面 3mm 左右,过深不能模拟点电源,过浅会导致接触不良。

3.检查装置,打开仪器,设置参数。

4.测量,记录数据,移动标尺,步长一开始为5cm,快到背斜时缩小步长。

5.如此重复上述步骤,一直移动标尺测量直到将整个测线测完。

6.改变供电电极极距,A2B2=0.2m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测量完所有点,之后切断电源关闭仪器。

7.绘制高阻背斜上的对称四极剖面图。

五.实验数据及绘图

六、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装置在高阻背斜正上方时,测得视电阻率最大;背斜两侧相同位置处,视电阻率基本相等,ρs1整体比ρs2大是因为前者测深比后者高,深层的视电

阻率大于浅层视电阻率。至于个别点误差较大可能是因为电极没有打磨。

实验三:对称四极测深

一、实验目的

了解对称四极测深法探测的原理;学会 DDC-8 电阻率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会对称四极测深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了解对称四极测深法的原理,并进行实际的操作。主要实习内容为在水槽中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在二层水平介质上进行对称四极测深法探测。实验中,用水槽中的水模拟围岩介质,水平放置的高阻聚酯木板模拟下层介质。

三、实验原理

对称四极测深法,是用来探明水平层状(或近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法。电测深法的装置特点是保持测量电极 MN 的位置固定,在不断增大供电电极距AB的同时,逐次进行观测。之后将每个测点的电测深观测结果,绘制成一条视电阻率ρs 随极距 AB/2 变化的电测深曲线。通常将电测深曲线绘制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其横坐标表示供电极距 AB/2,纵坐标表示相应的视电阻率值。电测深曲线反映了测点下方垂直方向上电性层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步骤

1、打磨铜电极确保其导电性良好。

2、连接好实验装置,将电极放在标尺上并放在水槽上的横木上,使电极尖端入水,入水深度在 2-3mm 之间。

3、检查装置,打开仪器,设置参数。

4、先设置 MN/2 为 0.01m,AB/2 为 0.04m,测量

记录视电阻率5.扩大供电电极极距,如此重复测量。6、直到测量完所有点后,检查数据,关闭仪器。7、在测量完成后,绘制对称四极测深曲面图。

五、实验数据及绘图

六、实验结果分析

由绘图结果可知,该曲线为二层结构的G型曲线,这与实际测量时的情况较为符合。且因为ρ2为高聚酯材料制成的高阻物质,可认为ρ2 趋近于无穷大,此时电测深曲线尾支出现与横轴成45度上升的渐近线。

六.实习总结及感想

通过一下午的老师的指导与实际操作实习,我们初步了解DDC-8 型电子自动补偿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进行了简单的低阻脉上的联合剖面法、(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对称四极测深三个水槽模拟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快速准确的理解完成仪器测量操作并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并由老师指导纠正并作出相应的手绘曲线图,课后我们小组一起了解Grapher软件的基本操作、分析数据、画曲线图,此次实习受益颇深,对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学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考试试卷 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10分) 1、接地电阻 2、电磁波波数 3、正交点 4、视极化率 5、静态位移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总20分) 1、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 A 地形 B 装置 C 测点位置 2、利用自然电位法勘探某金属矿,在其上方中心处通常能观测到( ) A 明显的正异常 B 明显的负异常 C 正负异常伴生 3、激发极化法可解决下列地质问题( ) A 寻找浸染矿体 B 寻找水 C 寻找碳质、石墨化岩层 4 、电磁偶极剖面法中,哪些装置能观测纯异常(二次场)( ) A (X ,X ) B (X ,Z ) C (Z ,Z ) 5、下列方法中受地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 A 电阻率法 B 激发极化法 C 电磁感应法 得分 得分

6、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阻率测深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电源电瓶最高供电压档位为() A 63伏 B 90伏 C 120伏 7、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电偶极子场特征认识”过程中,实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完成的图件有() A 电位图 B 电阻率图 C 电场强度图 8、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测深正演模拟”实习过程中, 给出地电模型是() A 二层模型 B 三层模型 C 四层模型 9、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过程中,学习了绘制二维电阻率异常剖面图的软件是() A SURFER软件 B GRAPHER 软件 C GEOPRO 软件 10、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的装置有() A 中间梯度装置 B 对称四极装置 C 偶极装置 11、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陡立低阻矿体 B 陡立高阻矿体 C 水平的高阻矿体 12、联合剖面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直立的低阻矿体 B 直立的高阻矿体 C 水平的低阻矿体 13、下列方法能有效勘探产状较陡的良导矿体的有() A中梯法 B联剖法 C 回线法 14、用联合剖面法工作时电阻率异常曲线能看到高阻正交点的有()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习题与答案

电法勘探作业题 1.简述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 2.根据电阻率串并联的关系,推导层状岩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公式ρn 和ρt。 3.地面上两个异性电流源A(+I)和B(-I)供电,在地下均匀半空间建立稳定电流场,试回答 下列问题: (1)求A、B连线中垂线上深度为h处的电流密度J n的表达式。 (2)计算并绘图说明深度为h处的电流密度随AB的变化规律。 (3)确定电流密度为最大时,供电极距AB与h的关系。 4.画图说明地下半空间水平、垂直和倾斜电偶极子所产生的电位和场强的基本规律。 5.画图说明电阻率剖面法的几种类型。 6.推导全空间均匀电流场中球体外一点的电位表达式。 7.用“镜像法”推导点电源垂直接触面两侧的电位公式p71。 8.用视电阻率的微分形式分析三极剖面法ρ1A曲线特点,其中ρ1=50Ω.m, ρ2=10Ω.m。 9.在水平层状介质的地表上,由点电源的电位通解形式出发,推导出两层介质时地表的转 换函数表达式。 10.画图说明三层介质时对称四极测深的视电阻率曲线类型。 11.激发极化效应定义及影响因素。 12.解释名称,并说明三者的异同点。 (1)面极化和体极化。 (2)极化率和频散率。 (3)电阻率与等效电阻率。 13.写出下列参数的表达式及相互关系。 (1)视极化率。 (2)视频散率。 (3)等效电阻率。 14.在均匀大地表面,当采用AB=1000m,MN=40m的激电中梯测量时,为保证?U2不小于 3mv,需要多大的供电电流? 15.为什么岩石极化率均匀时,地形不会产生极化率异常? 16.翻译专业术语: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发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 及缩写。 17.写出柯尔-柯尔模型,说明各参量的含义: 1 ()[1(1)] 1() s c i m i ρωρ ωτ =-- + 18.简述瞬变电磁法(TEM)的工作原理 19.简述频率域测深法(FEM)的工作原理 20.写出趋肤深度定义以及表达式 21.视电阻率的定义? 22.岩矿石有哪些电磁学性质? 23. 趋肤深度、有效深度及波束的关系: 1 )(1) () () k i i m Z m δ δ ==-=- =≈ =≈ 有效 MN S MN j j ρρ =?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二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中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能以此方式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二.实验要求: 1.已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理解数据整理中的统计计算问题;已阅读本次实验导引,了解Excel中相关的计算工具。 2.准备好一个统计分组问题及相应数据(可用本实验导引所提供问题和数据)。三.实验内容: 1.熟练运用进行统计分组。 2.了解Excel的图表功能:创建图表、增强图表; 四. 实验步骤 1. 按照题目把数据输入excel中,如下图所示。 2.制作频数(率)分布表,如下面两个图所示。

3.根据频数(率)分布表在分别制作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如下三个图所示。

实验五用EXCEL进行假设检验 一.实验目的: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二.实验步骤: 在EXCEL中,进行参数估计只能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而假设检验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假设检验工具。 1、假设检验公式 ⑴构造工作表。如图所示,首先在各个单元格输入以下内容,其中左边是变量名,右边是相应的计算公式。

数据可使用实验三的样本数据 ⑵将A列的名称定义成为B列各个公式计算结果的变量名。选定A3:B4,A6:B8, A10:B11,A13:B15和A17:B19单元格,选择“公式”菜单的“定义的名称”子菜单的“根据所选内容创建”选项,用鼠标点击“最左列”,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如下图所示: ⑶输入样本数据,以及总体标准差、总体均值假设、置信水平数据。 ⑷为样本数据指定名称。选定C1:C11单元格,选择“公式”菜单的“定义的名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11/5

一、实验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 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 (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 (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 (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 (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 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统计学实验报告【最新】

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主题:大学生专业与实习工作的关系 二、实验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群体,高校毕业人数日益增加,社会、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日益紧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与自己在校所学专业根本“无关”或相去甚远,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是个广义的概念,就是说你所学的专业与你所作的工作相关,比如你专业是会计,工作后你到了一个企业做会计,或者到银行做柜员,这都是与经济相关的,这就是对口。如果你学机械设计,但工作后却做了统计员,业务员等于你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就叫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导致毕业生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实验目的: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此问题有这几点目的:①了解当代大学生实习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情况,当代大学生对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态度。②分析大学生就业结构和

专业对口问题,了解当今大学生专业对口情况,为以后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借鉴。③寻找导致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以减少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实验要求:就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用EXCEL进行如下 分析:1进行数据筛选、排序、分组;2、制作饼图并进行简要解释;3、制作频数分布图,直方图等并进行简要解释。 五、实验设备及材料:计算机,手机,EXCEL软件,WORD软件。 六、实验过程: (一)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 (二)收回并统计原始数据:收回了102名大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三)筛选与实验相关问题: 1.您的性别( ): A. 男B.女

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全解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折射波勘探》实验成绩评定表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名称:浅层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 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三、实验原理 1、折射波法基本原理 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h ,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R ,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且V 2>V 1。 如图1所示。从激发点O 至地面某一接收点D 的距离为X ,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OK 、KE 、ED 之和,则它的旅行时t 为: 图1 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1 21V ED V KE V OK t ++= 式1 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O ,D 两点分别作界面R 的垂线,则OA =DG =h ,再自A 、G 分别作OK ,ED 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BAK =∠EGF =i ,因

已知2 1 sin V V i = ,所以: 2 1 V V EG EF AK BK == 式2 即 21V AK V BK = 和 2 1V EG V EF = 式3 上式说明,波以速度V 1旅行BK (或EF )路程与以速度V 2旅行AK (或EC )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3的关系和式1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 2 121222122cos 2V V V V h V x V i h V x t -+=+= 式4 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x =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 0(时距曲线延长与t 轴相交处的时间值) 2 12122102cos 2V V V V h V i h t -== 式5 式5表示出界面深度h 和截距时间t0之间的关系,当已知V 1和V 2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h 。 2、折射波分层解释的t 0法 折射波t 0解释法是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 t 0法解释的主要原理与方法如下: t 0法又称为t 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解释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很多的情况下,t 0法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如图2所示,设有折射波相遇的时距曲线S 1和S 2,两者的激发点分别是O 1 和O 2,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 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 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 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利用记录

统计学实验报告讲解

《统计学》实验报告 关于大学生见义勇为方面的调查 班级: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姓名:XXX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社会有很多人见义勇为却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无故敲诈,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不恰当的见义勇为方式而丧失了生命,因此,我特别对快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进行了见义勇为方面的调查,希望得出大学生面对困难人士时的态度,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见义勇为,在未来,他们走进社会时就会更好的保护自己,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数据分析 (一)研究样本概况 1、性别 其中,男为42%,女为58%。 2、年龄

由频数分布图可以得到本次年龄多数分布在20~~22之间。 3、年级 其中可以看出,被调查人员大多在二、三年级,二年级最多。 4、学院 由图知,除人文学院人数过多外,其他学院人数分布都在15个以下,其中,材料最少。 5、专业类别 各个类别分布均匀,工科较少。 (二)数据分析 1.分析所用数据 (1).第六题、您是否支持见义勇为的行为?(多选)

A.支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B.支持,因为我相信好人有好报 C.支持,因为见义勇为是做力所能及的事 D.不支持,因为见义勇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行为 E.不支持,因为见义勇为未必有报酬 F.不支持,见义勇为容易遭受诬陷 G.其他() 调查结果:(截图为部分数据) 表中1表示是,0表示不是。由数据可知,选择A的人数有70个,选择B 的人数有55个,选择C的人数有75个,选择D的人数有5个,选择E的人数有1个,选择F的人数有3个,选择G的人数有7个。此题是多选择题,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前三个选项:支持见义勇为的行为。 (2).第七题、当您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您是否希望获得 别人帮助?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调查结果:(截图为部分数据) 表中1表示A选项,2表示B选项,3表示D选项。由数据 可知,选择A的人数有98个,选择B的只有2个人,而C选项则 没有人选。可见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希望在自己受到威胁时有人来 帮助自己,这说明见义勇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3).第八题、您一般一天通过各种渠道听过个见义勇为的事情。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电法勘探课本重要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法勘探》知识点 电阻率法 何为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质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矿物如何按导电机理进行划分? 按导电机理将矿物分为金属导体,半导体,固体电解质 影响岩石和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1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成分和结构的关系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所含水分的关系,含盐分越多(矿化度越高)电阻率值越低,含水量大的岩石电阻率较低,而含水量小或干燥岩石的电阻率较高。 3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 三大岩类的电阻率如何变化? 火成岩与变质岩的电阻率值较高,通常在102~105 ?.m范围内变化;沉积岩电阻率值一般较低 何为非各向同性系数?如何表征这 各向同性指物体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性质不会因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特性,即某一物体在不同的方向所测得的性能数值完全相同,亦称均质性。 针状和片状结构的岩石和矿石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非各向同性。 为了表征层状岩石的非各向同性程度和平均的导电性,定义其非各向同性系数λ和平均 电阻率ρm 分别为: 岩石和矿石标本电阻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露头法、电测井、(岩芯)标本测定法 电法勘探进行正演问题数值模拟时,一般会采取哪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 是什么? 已知地电模型和场源分布,求解场的分布规律,称为电法勘探的正演问题。在学习电法勘探时,我们经常先对一些典型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从而建立地质模型与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正演问题是学习电法勘探的重要基础。 解电阻率法正演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物理模拟,即通过模型实验直接测量得到某种介质和场源条件下稳定电流场的分布情况;二是通过数学模拟途径,即寻求满足表1.1-5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考题 一.样本数据特征分析: 要求收集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进行二者的比较,然后写出有说明解释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具体要求如下: 1.报告必须包含所收集的公开数据表,至少包括总人口,流动人口,城乡、性别、年龄、民族构成,教育程度,家庭户人口八大指标; 2.报告中必须有针对某些指标的条形图,饼图,直方图,茎叶图以及累计频率条形图;(注:不同图形针对不同的指标)3.采用适当方式检验二次调查得到的人口年龄比例以及教育程度这两个指标是否有显著不同,写明检验过程及结论。 4.报告文字通顺,通过数据说明问题,重点突出。 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自选某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要求: 1.自行搜集问题所需的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2.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系数的计算和模型检验; 3.如果回归模型通过检验,对回归系数以及模型的意义进行 解释并且作出散点图

一、样本数据特征分析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分析报告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65825048人次,总人口数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平均年增长率为0.57%。

做茎叶图分析: 描述 年份统计量标准误 人口数量2000年均值40084265.35 4698126.750 均值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30489410.50 上限49679120.21 5% 修整均值39305445.50 中值35365072.00 方差 68424424372574 4.400 标准差26158062.691 极小值2616329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4) 二、实习安排 (4) 三、实习内容 (5) 3.1高密度电法 (5) 3.2对称四级电测深 (10) 3.3联合剖面法 (12) 四、实验心得体会 (12) 五、手绘附图 (14)

一、实习目的 主要目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要求能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电极距选择规则 2、掌握对称四极电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γ的野外施工方法和数据采集 3、学会对所采集数据初步整理与绘制实测曲线 4、学会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进行高密度电法项目设计和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安排 图 1 电法勘探实习安排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地空学 院 地震实 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 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 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 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测井实训报告

一课程设计目的 1我们通过对一口实例测井资料的人工解释,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系统化。 ⑴巩固九种测井曲线: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自然电位测井曲线sp,井径测井曲线cal, 深感应测井曲线ild,中感应测井曲线ilm, 八侧向测井曲线ll8,声波测井曲线ac,补偿中 子测井曲线cnl,密度测井曲线den的原理。 ⑵掌握九种种测井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定性划分砂泥岩剖面储集层的基本方法 ⑶掌握应用九种测井曲线值计算储层物性参数:泥质含量vsh ,孔隙度∮,地层含水 饱和度sw ,地层冲洗带含水饱和度swxo的方法。 ⑷掌握应用储层物性参数结果识别油层、气层和水层的方法。 2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⑴识别岩性和划分渗透层定性划分岩性和渗透层主要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 sp:在淡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井中,以大段泥岩层部分的自然电位曲线为基线,此时sp 曲线出现负异常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纯砂岩井段出现最大的负异常;异常的方 向和幅度取决于rmf/rw大于还是小于1. 如果rmf> rw,则为负异常,否则为正异常。泥 质的砂岩负异常幅度变低,而且随泥质含量的增多而异常幅度下降。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渗透 层的sp曲线值较小,非渗透层的sp曲线值较大。地层中心为对称曲线的半幅点对于岩层的 界面。 gr: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划分岩性,主要是根据岩层中泥质含量的不同进行的,在砂 泥岩剖面中,如果砂层中不含放射性矿物,砂岩gr低值,泥岩高值。随泥质含量增加,gr 增高。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渗透层的gr曲线值较小,非渗透层的gr曲线值较大。 cal井径:泥岩和某些松散岩层常常由于钻井时泥浆的浸泡和冲刷造成井壁坍塌,使实际 井径大于钻头直径,出现井径扩大;渗透性岩层,常常由于泥浆滤液向岩层中渗透,在井壁 上形成泥饼,使实际井径小于钻头直径,出现井径缩小;而在致密岩层处,井径一般变化不 大,实际井径接近钻头直径。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渗透层的 cali曲线值较小,而非渗透层的cali曲线值较大。 声波时差:岩石越致密,时差越小,岩石越疏松,孔隙度越大,时差就越大。 电阻率测井:一般泥岩处为低值,砂岩处为高值。渗透层处,两条微电极曲线出现幅度 差,非渗透层处,两条曲线出现很小的幅度差。 测井曲线spgrcal深中浅电阻率声波cnl 储集层-砂岩负异常(rw<rmf)正异常(rw>rmf)低缩径 高阻,幅度差<300us/m较小 非储集层-泥岩泥岩基线高扩径 低阻,无幅度差>300us/m较大 砂泥岩剖面测井曲线特征 ⑵参数计算 ⒈储层厚度 储集层总厚度为顶界面和底界面间的深度差。ht=h2-h1 ⒉泥质含量vsh 在沉积岩剖面中,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主要反映泥质含量。自然伽马计算泥质含量 公式:计算步骤: g? ①用公式计算自然伽马相对值:? gmax?gmin gr?gmin gr为自然伽马测量值; gmin为纯砂岩自然伽马极小值; gmax为泥岩

统计学实验报告模板学生版

成都工业学院 实验报告 专业国际商务 实验课程统计实务 实验项目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指导教师王晓燕 班级1403022 姓名学号赵澜豫18

一、实验目的项目一:《统计数据整理》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每个学生掌握利用Excel 对 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并编制分配数列的方法;掌握利用Excel 进行图表制作的方法。项目二:《数据分布 特征的描述及抽样推断》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Excel 在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及抽样推断中的应 用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得出明确实验结论。项目三: 《回归分析》实验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Excel 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得出明确实验结论。 分析,二、实验内容 项目一:某灯泡厂准备采用一种新工艺,为检查新工艺是否使灯泡的寿命有所延长,对采用新工艺生产的100 只灯泡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单位:小时) 716 728 719 685 709 691 684 705 718 700 715 712 722 691 708 690 692 707 701 706 729 694 681 695 685 706 661 735 665 708 710 693 697 674 658 698 666 696 698 668 692 691 747 699 682 698 700 710 722 706 690 736 689 696 651 673 749 708 727 694 689 683 685 702 741 698 713 676 702 688 671 718 707 683 717 733 712 683 692 701 697 664 681 721 720 677 697 695 691 693 699 725 726 704 729 703 696 717 688 713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1. 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 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 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范本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肖宏跃 实习地点理工大学 实习成绩 2015年 9月-2015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实习目的 (1) 1.2实习安排 (1) 1.3实习容 (2) 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 2.1方法原理 (3) 2.2仪器设备 (4) 2.3实施步骤 (4) 2.4成果解释 (4) 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 3.1方法原理 (6) 3.2仪器设备 (7) 3.3实施步骤 (7) 3.4成果解释 (8) 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1) 4.1方法原理 (11) 4.2仪器设备 (14) 4.3实施步骤 (15) 4.4成果解释 (15) 第五章实习总结 (18)

第一章绪论 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 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 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 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修订稿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XXXXXXX学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 2、使用Geogiga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 三、实验原理 地球物理条件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阻抗差,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表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表几种岩石的波阻抗

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图反射波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