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合集下载

太湖流域防洪减灾

太湖流域防洪减灾

太湖流域防洪减灾太湖流域防洪分为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

流域防洪主要防御长时间、影响范围广的流域性洪水,保障流域整体防洪安全,流域防洪体系是城市和区域防洪的基础。

城市防洪主要保护城市的防洪安全,根据城市的重要性和防洪要求,在流域和区域防洪体系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的自保措施,逐步形成与城市规模、功能、地位相适应的防洪除涝体系。

区域防洪主要防御地区性局部暴雨,在流域性防洪工程基础上补充必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区域性骨干排水河道疏浚和圩区堤防建设等。

一、流域防洪(一)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按照流域防御100 年一遇标准洪水、遇1999 年洪水能保证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的要求,以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为主,坚持“蓄泄兼筹、洪涝兼治”,以一期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太湖调蓄作用,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流域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工程布局。

(二)洪水安排1954 年、1991 年、1999 年洪水造成了全流域严重洪涝灾害,暴雨时空分布各具特点,基本反映流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规划》采用上述三个洪水年份作为设计典型年,确定了“91 上游”、“91 北部”、“99 南部”4 种雨型的50 年一遇和100 年一遇设计暴雨。

再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得出流域50 年一遇和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的设计洪水。

《规划》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对流域100 年一遇设计洪水进行了安排,太湖防洪设计水位为4.80m,流域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洪量安排及骨干河道排水量详见表3-1、3-2。

表3-1遇100 年一遇设计洪水流域外排及河湖调蓄水量统计表单位:亿m3表3-2遇100 年一遇设计洪水流域骨干河道排水量表单位:亿m3二、主要城市防洪至2010 年,按照批准的防洪规划,流域内7 座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基本达到了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

但仍需根据城市化进程、水情及工情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合理安排与城市规模、功能、地位相适应的防洪措施,合理控制城市防洪工程启用条件,适度发挥城市内河调蓄作用,通过河道整治、建设人工湖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建设区域蓄水能力。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基本情况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三面临江滨海,一面环山,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

太湖流域总面积36895km2,行政区划分属江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别占52.6%、32.8%、14.0%、0.6%。

太湖流域地形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

其西部为山区,属天目山山区及茅山山区的一部分,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周边受长江和杭州湾泥沙堆积影响,地势高亢,形成碟边。

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km2,约占总面积的20%;中东部广大平原区面积29556km2,约占总面积的80%,地面高程往往低于洪水位。

太湖流域水面积为5551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5%,其中,湖泊面积3159km2,河道面积2392km2。

太湖湖区水面积2338 km2。

太湖流域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道密度达3.25km/km2,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全国河道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流域内除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和湖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

2005年年末全流域人口为4533.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

流域工农业总产值达37999.4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8.6%;农业总产值为846.6亿元,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5%。

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221.0亿元,约占全国的11.6%,人均GDP为46800元,其中,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太仓和张家港等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太湖流域防洪形势及对策分析

太湖流域防洪形势及对策分析
由于 地 形 条 件 不 同 ,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 , 年 际变 化 较 大。 其中, 每 年 6~7 月 为梅 雨期 , 降 雨历 时 长、 总量 大 、 范
1 太 湖 流 域 概 况
太 湖 流 域 面积 3 6 8 9 5 k m。 , 地 跨江苏、 浙江、 上 海 和
安徽 3 省 l 直辖市, 流 域 内有 上 海 、 杭州、 嘉兴 、 湖州 、 苏
和 台风 暴雨 同 时发生 , 流域 洪涝 灾 害将更 难 防御 。 第二 , 太 湖洪 水 位 呈 现上 涨 快 、 持续时间长、 退 水 过
平原是流域的主体 , 约 占流 域 面 积 的 8 0 %, 分 布 在 流 域
北部、 东部 和 南部 , 高程为2 . 5~3 . 5 m…, 地 势低 洼 。
州、 无锡 、 常州 和 镇 江 等 一 批特 大 、 大、 中型 城 市及 众 多
发展迅速的城镇 , 城镇 化 率超 过 7 0 %。 太 湖 流 域 地 势 呈
西部高、 东部低 , 周边高、 中间 低 的态 势 , 其 地 貌 特 征 为 山地 丘 陵 、 平 原 与 河 网纵 横 交 错 。 山 丘 区 位 于 流 域 西
化进 程 加快 、 地 面 沉降 、 海平 面上升 等 流域 内外 条件 的变 化, 太 湖流 域 的洪 涝 形势 更 为严 峻 。 因此 , 分 析 新 形 势下
太 湖流域 防洪 存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相应 的对 策措 施 , 对 流
流 域 内 湖 泊 均 为 浅 水 型 湖泊 , 平均水深 不足 2 . 0 m, 最
威胁 , 有 针 对 性地 提 出 了太 湖 流域 防 洪 的对 策措 施 。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 害防 御 ; 工 程体 系 ; 太 湖 流 域 中图 法分 类 号 : T V 8 7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4) 0 2 — 3 5 — 0 4

江阴防洪排涝规划方案

江阴防洪排涝规划方案

江阴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前言江阴市地处太湖流域南京大江段上游,自然条件湖区较大,江阴市面积大部分为平原地形,河流众多,这为江阴市的农业发展、水运和旅游业等带来了便利。

但也因自然环境的特点,江阴市容易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巨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严密的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对江阴市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目的1.指导江阴市防洪排涝工作,加强对江阴市汛期防御的指导。

2.规划江阴市防洪排涝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防洪排涝综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3.通过规范防洪排涝工作的流程,确保江阴市各个角落的防洪排涝同步响应,做到统一协调、互通有无,提高协同性。

汛情预测江阴市汛期一般在6月到8月份,以及9月到10月份。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太湖水位较高,对江阴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根据以往汛情的走势以及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江阴市汛期降雨量将有所增加,水位也有可能会超过历史同期的水位。

因此,针对今年的汛期,制定完善的防洪排涝规划,显得格外重要。

防洪排涝措施防洪1.独立泵站配套运行,确保排水畅通。

为了应对降雨情况的变化,江阴市应在一些重要地区建立独立的泵站,确保排水畅通。

2.气象信息实时监测。

针对豪雨、暴雨等突发天气情况,需要实时的气象预报数据支持。

江阴市应当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对汛情进行有效预测,及时做出响应。

3.疏浚河道,加强堤防巡查。

加强对江阴市各个河道进行日常清理和疏浚,及时处理臭味和垃圾等问题。

严格排查堤防问题,加强堤防巡查,防止因堤防问题导致的水患。

排涝1.配备及时处理洪水原因的设施。

针对江阴市管网排水不畅的问题,应该加强雨水的处理能力,建立快速积水处理设施,及时清理、排放积涝地区的水。

2.对旧城改造现状进行重新认识与深化改良。

综合治理旧城区的排水、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基建工程应加强优化,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高旧城区的水功能和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建立多种形式的紧急应急处理机制。

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叶寿仁;朱威【摘要】《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查清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紧紧围绕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本地水资源不足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核心问题,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布局及方案,促进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23【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作者】叶寿仁;朱威【作者单位】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34,上海;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34,上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4一、太湖流域水资源形势太湖流域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但水污染严重、本地水资源不足、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流域河湖水污染严重,常年水质型缺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突出流域现状COD、NH3-N入河量分别为 84.85万 t、6.31万 t,远超过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水功能区整体达标率仅为23.1%,太湖等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合格。

2007年5月,因太湖西北部湖湾蓝藻暴发,南泉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恶化,引发无锡市供水危机,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2.流域本地水资源不足,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干旱年季节性工程型缺水严重2010年流域用水量304.1亿m3,远大于多年平均本地年水资源量176亿m3,缺水主要靠从长江引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

现状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流域遇枯水年和特枯水年,缺水量分别达30.6亿m3、42.3亿m3。

3.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流域水污染严重,干旱期河网水位偏低,换水周期长,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发展规划司教学提纲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发展规划司教学提纲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发展规划司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范围(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示意图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堂”。

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自然概况(一)地形地貌和气象太湖流域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平方公里,中部平原区面积19350平方公里,沿江滨海平原区面积7015平方公里,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部分湖滨陆地)。

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流速缓慢。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1870~2225小时。

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米。

(二)水资源概况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

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2005年沿长江口门引水量81亿立方米。

(三)湖泊与河流水系太湖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面总面积约5551平方公里,水面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湖泊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6个。

主要湖泊特征见表1.1-1。

表1.1-1 太湖流域大中型湖泊形态特征流域内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3公里。

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一)基本情况2005年,太湖流域人口453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流域内分布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8个大城市,城镇化率达73%。

精编太湖流域上海地区防洪工程规划资料

精编太湖流域上海地区防洪工程规划资料

1前言1.1 规划背景上海市地处长江出海口、太湖流域下游,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海濒江临海,全境陆地主要是长江泥沙在江海作用下冲积而成的水网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4米(上海佘山吴淞基面,下同)左右,西部青松地区平均仅为3.20米,洪、涝、潮、旱灾害频繁,因此防洪工程建设是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上海的水利建设,投入巨资筑海塘、修河堤、浚江河、建闸泵,以御水旱灾害。

特别是1991年以后,太湖流域按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组织开展了十一项治太骨干工程建设(上海市涉及太浦河、红旗塘、拦路港~泖河~斜塘、黄浦江上游干流段防洪工程等四项),上海市按水利部审查通过、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开展了黄浦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汛墙、一线海塘大堤和城市除涝排水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了以一线海塘、市区防汛墙以及江泖圩堤为主的防洪挡潮工程体系,以骨干河道和水闸泵站为主的分片治理工程体系,以乡村河道沟渠和泵站相配套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并通过加大全市河道整治建设力度,有效地改善了本市的水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太湖流域连续发生了1991年大洪水、1999年特大洪水和1997年、2000年台风高潮袭击,流域防洪、区域防洪和城市防洪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流域的雨情、水情、工情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防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流域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防洪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2001年10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随后下发了“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提出2001~2010年流域防洪目标是能防御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重点工程建设应与防御流域100年一遇洪水的目标相衔接,初步实现流域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的目标,建成流域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并按照“若干意见”抓紧开展流域防洪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多次就流域防洪规划及初拟工程方案进行了讨论,同时要求流域内的江、浙、沪两省一市抓紧编制区域防洪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尽快拟订各分区骨干工程方案,并与流域防洪规划相协调。

太湖防洪标准

太湖防洪标准

太湖防洪标准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根据相关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域防洪:在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目标基础上,太湖流域致力于总结近年防御流域洪水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通过补充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来巩固和完善流域防洪体系。

力争到2015年,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能够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而重点工程建设则应该与防御流域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相衔接。

到2025年,太湖流域的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

2.城市防洪:对于太湖流域内的特大型城市上海以及重要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其防洪标准均有所规定。

例如,上海市的黄浦江干流城区段及主要支流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而海堤城区段则按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

杭州市的钱塘江北岸海堤按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而老城区段的堤防则按5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

对于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等城市,其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位,其中苏州和无锡的中心城区更是按2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至于其他县级城市,则是按50年一遇洪水位进行设防。

3.区域防洪:太湖流域的区域防洪标准也有所提升,从原先的10-2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以确保铁路和公路干线的安全。

在实施这些防洪标准的过程中,太湖流域还坚持“蓄泄兼筹、洪涝兼治”和“引排结合、量质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力求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的防洪总体布局。

这包括以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建设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的防洪工程体系,并辅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以构建一个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控为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域基本情况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三面临江滨海,一面环山,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

太湖流域总面积36895km2,行政区划分属江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别占52.6%、32.8%、14.0%、0.6%。

太湖流域地形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

其西部为山区,属天目山山区及茅山山区的一部分,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周边受长江和杭州湾泥沙堆积影响,地势高亢,形成碟边。

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km2,约占总面积的20%;中东部广大平原区面积29556km2,约占总面积的80%,地面高程往往低于洪水位。

太湖流域水面积为5551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5%,其中,湖泊面积3159km2,河道面积2392km2。

太湖湖区水面积2338 km2。

太湖流域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道密度达3.25km/km2,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全国河道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流域内除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和湖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

2005年年末全流域人口为4533.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

流域工农业总产值达37999.4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8.6%;农业总产值为846.6亿元,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5%。

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221.0亿元,约占全国的11.6%,人均GDP为46800元,其中,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太仓和张家港等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全流域财政收入6609.1亿元,约占全国的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的57倍。

二、洪水特点太湖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mm,年际变化明显,年内雨量分配不均。

6~7月为梅雨期,降雨历时长、总量大、范围广,易造成流域性洪涝。

8~10月为台风多发期,台风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易造成区域性洪涝。

风暴潮增水引起沿海沿江高潮位,易导致濒江临海地区受灾。

太湖流域平原地势低洼、平坦,地面坡降在1/10万~1/20万,河道水面比降小,排水速度慢,容易形成范围广、历时长的洪涝灾害;洪水外排受东海半日潮汐顶托,排水时间短、难度大,洪涝滞蓄时间长,易加重洪涝灾害。

20世纪以来,流域性的大洪水主要有1931年、1954年、1991年和1999年。

1999年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发生的最大洪水,最大90日洪量为267.2亿m3,其中最大30日洪量为179.9亿m3,均超过100年一遇。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稠密,科技水平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域一旦发生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巨大,城市水灾突出。

仅1991年和1999年的两次洪涝灾害,造成的当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50亿元。

三、防洪形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太湖流域治理,特别是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后,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总体方案》确定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

综合治理以防洪除涝为主,统筹考虑航运、供水、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等方面需求。

防洪以1954年降雨洪水为设计标准,其全流域平均最大90天降雨量约相当于50年一遇。

目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已基本实施完成,初步形成了以治太骨干工程为主体,联同上游水库、区域河道、平原圩区和江堤海塘等工程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高了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也为流域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基础条件。

但流域防洪形势不容乐观,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防洪能力。

太湖流域集苏、浙、沪两省一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之精华,其单位面积经济收益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今后,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长。

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现状防洪能力达不到防御流域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1991、1999年洪水,降雨时空分布更为集中,流域成灾暴雨的天数由1954年的90日缩短为30~60日,出现了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的成灾降雨典型,太湖及局部地区水位,一再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原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洪标准已达不到防御流域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标准,流域、部分城市及区域防洪能力明显偏低。

三是流域下垫面变化加大了防洪减灾难度。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严重,使得现有水利工程防洪能力降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水域面积减少,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洪水峰量加大;平原圩区排涝能力提高,加大了流域防洪压力等。

四是防洪非工程措施尚未健全。

流域骨干工程调度运行现代化程度不高,流域水管理体制不完善,防洪安全管理薄弱等。

总之,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流域内下垫面、水情、工情等变化,原有防洪减灾体系不能满足流域防洪需要。

采取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巩固和完善现有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兼顾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水环境,已成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四、指导思想及防洪目标1、指导思想《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和《防洪法》为依据,按照"疏控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方针,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全面提高全流域的防洪标准,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涝风险;结合太湖流域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改善,合理调蓄雨洪和控制河网水位,实现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加强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处理好湖网地区省际间水事矛盾,团结治水,强化管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太湖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推进太湖流域水利现代化。

2、防洪目标规划提出了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的防洪目标。

流域防洪目标:近期到201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年的5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防洪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

远期到202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年的100年一遇洪水标准,遇1999年实况洪水,能确保流域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

城市防洪目标: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城区段海堤按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杭州市钱塘江北岸海堤按100年一遇洪潮高水位加12级风设防,老城区段堤防按5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按1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中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它县级城市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区域防洪目标:近期到2015年,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远期到2025年,除山丘区等部分区域外,有条件的区域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

五、流域防洪工程太湖流域防洪工程总体布局是:以一期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充分利用太湖调蓄,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同时实施城市防洪工程、疏浚整治区域骨干排水河道、加固病险水库,建设上游水库,实施水土保持,形成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相协调的防洪格局,健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流域防洪布局以保证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为主,兼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航运以及城市供排水等方面效益,按照"蓄泄兼筹、洪涝兼治"和"引排结合、量质并重、综合治理"的流域治理原则,构筑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实现"排得出、引得进、蓄得住、可调控"。

流域重点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利用太湖调蓄工程:实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巩固、提高环湖大堤安全度和防洪标准,提高流域洪水蓄滞能力和水资源调蓄能力,遇1999年实况洪水能保障环湖大堤安全。

北排长江工程:实施望虞河后续工程,扩大望虞河行洪和引水能力,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统筹安排西岸地区排水出路;实施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增加流域和区域北向长江泄洪和引江能力。

东出黄浦江工程:实施太浦河后续工程,扩大太浦河行洪能力,实施两岸有效控制,完善相应地区防洪安全措施;实施东太湖疏浚整治及吴淞江行洪工程,提高流域洪水东排能力,并改善下游地区排水条件和水环境。

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是解决上海城市防洪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流域防洪,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研究论证。

南排杭州湾工程: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拓浚平湖塘,新辟出杭州湾的排洪口门,增建南排杭州湾排洪排涝泵站,延伸扩大长山河等骨干排洪河道。

实施大泖港、金汇港河道治理工程,扩大浦东区南排杭州湾能力。

六、城市防洪流域内有特大型城市上海及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等7座重要城市。

随着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和大量交通设施的建设,全流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05年城市化率已达7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大中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流域乃至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流域最重要的防洪保护对象。

流域内城市大多地处平原低洼地区,与流域河网相通,易受洪涝威胁;同时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削弱了防洪除涝标准。

针对城市防洪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流域和区域防洪体系的基础上,太湖流域主要城市防洪建设以重点提高城市的自保能力为主,形成与城市规模、功能、地位相适应的防洪除涝体系。

目前,除杭州市因辖区调整外,太湖流域主要城市防洪规划已通过审查,部分城市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

上海市:以黄浦江防汛墙及外围海堤为防洪屏障,分片控制,挡潮除涝。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海塘防洪(潮)工程,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以及市区防汛墙除险加固工程等,并结合流域防洪进一步研究论证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

杭州市:以钱塘江及支流堤塘和东苕溪西险大塘为防洪屏障,分区设防,筑堤、疏河、建泵站。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钱塘江及其支流防洪堤及排水口门整治工程,西湖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低洼圩区电排工程等。

苏州市:采用分片设防,城市中心区建设大包围,新区局部洼地修建圩区,工业园区南部、吴中区、相城区设大包围、浒关区采用包围格局。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控制建筑物,新建排涝泵站,拓浚整治河道,加高加固护岸等。

无锡市:采用分片设防,运东片在现有小包围基础上实现大包围,按两级控制设防,运西片加高加固圩区自保。

主要防洪工程建设包括运东片大包围、运西片防洪工程,山洪防治工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