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合集下载

怎样看待中医古方辨治痤疮的方法

怎样看待中医古方辨治痤疮的方法

140李 谋痤疮是目前皮肤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患者的面部、背部、胸部等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的部位,一般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结节、囊肿等现象。

由于该病的发病率极高,特别容易反复,因此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中医博大精深,在很早就有治疗痤疮的方法,那么在现代医学中,如何通过中医古方辨证治疗痤疮呢?一、辩证分型(一)肺经风热肺热痤疮患者多半是由肺部有宿热并且感染风邪而至,也可因为风热直接侵袭肺经,使其发生炎症。

人的面部居于高位,而肺部趋于人体上焦,主管人体皮毛,该器官较为娇弱,特别不耐受寒热,因此肺经一旦瘀结发热不能够泄出,就会引起局部皮肤气血瘀滞,久而久之则会形成痤疮。

这种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有密集的红色或淡红色的丘疹,并且感觉到口鼻干燥,有舌苔发黄、舌头发红等症状。

常使用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或银翘散。

一般在临床中可使用的药物较多,比如桑白皮、金银花、菊花、牛蒡子、鱼腥草等。

如果面部油脂分泌过多者可加入生侧柏叶、荷叶等。

(二)心火上炎由于社会压力过大、思绪过多,人们有时会心火过旺,而心火不能够及时发泄出来,则会使面部出现痤疮。

心火上炎是导致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火热难除又导致气血瘀滞,进而使痤疮难以治愈。

该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粉刺以额前眉间两颊为主,并且有瘙痒、疼痛的感觉,觉少梦多、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

在临床中可使用的方剂有散合黄连解毒汤,常用的中药如生甘草、淡竹叶、栀子、牡丹皮等。

若心烦心热可加入莲子心,口舌生疮则可加入天花粉、生石膏等。

(三)血热瘀滞热气和风热侵袭到人体内,导致人体的血液瘀结于局部就会发生痤疮,这种类型一般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而内因如患者身体本身阳热较高,气血瘀滞,并且血热不可散发,最终导致皮肤发生病变,形成痤疮。

患者常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也会使肺部、胃部积热,导致血热瘀结。

该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丘疹,多发于口鼻和两眉之间,面部潮红,女性经期来后,皮肤的状况会更加严重,而经期结束后则又会缓解。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有一患者,女,高中生,诉最近情绪不好,容易激动,脸长痘痘、出手汗,考试心跳快,平时手干且发凉
辩证观察:脸长痘痘,腮部多,色偏红,患者语速较快,舌边红、舌尖红,有明显的肝胆、心肺有热
病机分析:
手凉、紧张心跳快出手汗——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要补气血
舌边红、容易激动——肝胆有热,应疏肝利胆
腮部长痘多——考虑为阳明胃经阻滞,上热不能下行,要消食导滞
面部有内热、表有内寒,有血热、瘀滞,要发散表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滞
因为患者需在校,不方便复诊调方,考虑再三,集方用方:
黄芪、党参、桂枝、桃仁、丹参、川芎、炙甘草、丹皮、炒栀子、柴胡、黄芩、当归、白芍、茯苓、法半夏、香橼、陈皮、焦三仙、山药、炒白术、炒杏仁、薏苡仁、生姜、地骨皮、生甘草、黄连、生石膏、芦根
一周后舌苔正常、情绪平和、痘痘减少,病去八九,嘱咐剩下的药停掉,日常多吃蔬菜,少碰辛辣。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苓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 ;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苓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阴阳辨治痤疮临床心得

分阴阳辨治痤疮临床心得
免表皮脱水 。此外 , 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 3 . 3 . 2 避免诱发 和加重 因素 食 物过敏多 发生 于婴 幼儿患 者, 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成人患 者也 可能发生食物过敏 。常见
的过 敏 食 物 包 括 鸡 蛋 、 鱼、 贝类 、 奶、 花生 、 大豆 、 坚 果 和 小 麦
变, 躯干、 四肢可见结节性痒疹 , 继发抓痕 , 瘙痒剧烈 , 面色苍 白, 形体偏瘦 , 眠差 , 大便 偏干 , 舌 质偏 淡 , 脉 弦细 。本 型常见 于青少年和成人期反复发作 的稳定期 。
治法 : 养血祛风 方药 : 当归 饮子加减 : 黄芪 1 0 g 、 生地 1 0 g 、 熟地 1 0 g 、 白
性开放性冷 湿敷。湿敷间隔期可外搽 5 %~ 1 0 %甘草油 、 紫草 油或青黛油 。 3 . 2 . 3 干燥 、 脱屑、 肥厚苔藓样 皮损 充分 的基础润肤 治疗 是必要的 。 使用润肤剂可改善干燥 、 瘙痒, 尤其是提高皮肤屏
草 。经常修剪指 甲, 避免抓伤皮肤 。 3 . 3 . 3 合理的生活起居 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 紧张。 避免进 医患应该进 行充分的沟通和交 流 , 建
芍1 0 g 、 当归 1 0 g 、 川芎 5 g 、 何 首乌 1 0 g 、 白蒺 藜 1 0 g 、 荆芥
1 0 g 、 防风 1 0 g 。
等。 在 日常食谱 的基础上采 用逐 步添加食 物或者逐步 限制食 物 的方法有助于发现 过敏的食物品种 。一旦发现食物 过敏 ,
2 . 4 血虚风燥 证
证候 : 皮肤 干燥 , 肘窝 、 胴 窝 常见 苔藓 样
3 . 3 . 1 合理洗浴 , 清洁皮肤 合理洗浴 , 一般用温水( 2 7 ~ 3 0  ̄ C ) 快 速 冲洗 , 约5 a r i n , 洗 澡后 2 m i n内立 即涂抹 润肤剂 , 以避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docx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docx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1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 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 治疗痤疮 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 ( 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 ,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 ) 治疗 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 痤疮部位 ) 火针配合背俞穴 ( 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刺络拔罐治疗 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 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 ) 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医案医话】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陈燕摘要: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面皰”、“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导致痰、气、瘀、湿、热郁于肌肤,而生痤疮。

具体可分为肺经风热、心火上炎、血热郁滞、湿热蕴结、肝经郁热、痰瘀交阻、脾虚痰湿、肝肾阴虚八种证型。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肺风粉刺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3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155-03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晋中030600)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青春期多发,主要在颜面、颈胸、背等皮脂溢出的部位出现白头或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因为雄性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还与遗传、免疫,使用化妆品,饮食刺激和内分泌紊乱有关。

故目前治疗多从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调节性激素水平等方面着手。

西药综合治疗也能收到一定疗效,但副作用不少,而且易复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年来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小到十来岁的学生,大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

因此,它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疗效明显,副作用小。

现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加以探讨。

1辨证论治1.1肺经风热温病学派中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之说,痤疮初起为高出皮肤的粟米粒大小的丘疹,可按手太阴肺经风热辨证治疗。

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或风寒外袭化热或风热直接外袭肺经,风热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面居人体高位,肺居上焦,主皮毛,为娇脏,不耐寒热,故风热犯肺,肺经郁热不得外泄,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邪聚日久渐成痤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常见 于 发病初 期 , 皮损 可散 在分 布于 面部 、 背部 , 多
毒 汤加减 。常用 中药 粉 如 生 地 黄 、 生甘草、 淡竹叶、 黄
可按 手 太 阴肺经 风 热 辨 证 治疗 。肺 热 痤疮 , 多 由肺有
宿热, 复感风邪 ; 或 风寒 外 袭 化 热 或 风 热 直 接 外 袭 肺
经, 风 热为 阳邪, 其 性善动 炎上 , “ 伤 于风者 , 上 先 受 之” , 面居人体高位 , 肺居上焦, 主皮 毛 , 为娇 脏 , 不 耐 寒热 , 故 风热 犯肺 , 肺 经 郁 热 不得 外 泄 , 引起 局 部皮 肤
便秘 结 , 小便 短赤 , 舌 质红 , 苔薄 黄 , 脉 浮 滑数 。治宜 疏 风宣 肺 , 清泄肺 经 风热 为主 。常用 方 剂如 泻 白散 、 枇 杷 清肺 饮 或银 翘 散 。常 用 药 物 如 桑 白皮 、 枇杷 叶、 金 银 花、 连翘 、 生 石膏 、 桑叶、 菊花 、 黄芩、 牛蒡 子 、 鱼 腥草 、 白 花 蛇舌 草 、 知母、 生 甘 草 。若 皮 损 瘙 痒 可 加 白鲜 皮 、 苦 参; 油脂 多者 可加 生侧柏 叶 、 荷叶、 泽泻 ; 便 秘者 加草 决 明、 生大 黄通 腑泻 热 。 1 . 2 心 火上炎 由 于社 会 压 力 大 , 忧思恼怒太过, 心
去脂 、 溶 解 角质 、 杀菌 消炎 、 调 节 性 激 素 水 平 等 方 面着
手 。西 药综 合治 疗也 能 收到一 定疗 效 , 但副作 用 不少 , 而且 易 复发 。 随着生 活水 平 的提高 、 生 活压力 的加大 , 环境 污染 的加剧 , 近 年来有 向低 龄 和高 龄发展 的趋势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0 1 . 0 8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1 4( 2 0 1 3) 一 0 1 — 01 5 5 - 0 3
痤疮 , 是一 种 累及 毛囊 、 皮 脂腺 的慢 性 炎症性 皮 肤 病, 以青 春 期多 发 , 主要在 颜 面 、 颈胸 、 背 等 皮脂溢 出的 部 位 出现 白头或 黑头 粉刺 、 丘疹 、 脓疱 、 结节 、 囊肿 及 瘢
小 到十来 岁 的学 生 , 大到 三 四十岁 的 中年人 , 高 龄患 者
以女性 多见 。因此 , 它 的治疗 显得 尤为 重要 , 中医学从 整 体观 念 出发 , 辨证 论 治 , 疗 效 明显 , 副作 用 小 。 现 就
主 神志 , 心属 火 , 其 华 在面 , 五志 过极 化火 , 心火 不得 发
痕 等皮损 , 具有 一定 的损 容性 。现 代 医学认 为 , 痤 疮是

亦 如谷 大 , 白色者 是也 。 ”
临床表 现 : 颜 面潮 红 , 散 在 或密集 分 布红 色或淡 红 色 丘疹 , 或掀 热痒 痛 , 或有脓 疱 , 状如 粟米 , 可挤 出 白粉 色 油状物 , 头 面油 腻现 象不 显 , 可伴 口鼻 干燥 , 微咳, 大
越, 必循 经 上 燎 其 面 。《内经 》 日“ 诸痛疮 痒 , 皆 属 于
心” 。刘 完素 提 出 “ 诸痛疮痒 , 皆属 于火 ” 。 可 见 心 火 上炎 是导 致痤 疮 的 主要 病 机 , 火热郁遏 , 致 气 血瘀 滞 ,
津停 痰 阻 , 是 痤疮 形成并 难 痊愈 的一 个重要 原 因 。
种多 因素 疾病 , 主 要 因 为雄 性 激 素 和 皮 脂 腺 分 泌增
多; 痤疮 丙 酸杆 菌等 微生 物大 量繁殖 ; 毛 囊皮 脂腺 导 管 异 常角 化 ; 刺激 毛囊 引起 炎症 ; 还 与遗传 、 免疫 , 使 用 化
妆品, 饮 食刺 激 和 内分 泌 紊 乱 有 关 。故 目前 治 疗 多从
其病 因病 机 及辨 证治 疗加 以探 讨 。
1 辨 证 论 治
1 . 1 肺 经 风 热 温 病 学 派 中有 “ 斑 出阳明 , 疹 出太
阴” 之说 , 痤 疮初 起 为 高 出皮 肤 的粟 米 粒 大 小 的 丘疹 ,
临床 表 现 : 颜 面 红赤 、 烘热 , 粉 刺 以 前额 、 眉间、 两 颊 为主 , 偶有 脓头 , 可有 瘙痒 疼 痛 , 伴 心烦 生疮 , 大 便秘 结 , 小便黄, 舌 红苔 黄 , 脉 弦数 。治 宜清心 泻火 。常用方 剂如 导赤 散合 黄连 解
气血 郁 闭 , 邪 聚 日久 渐 成 痤 疮 。此 证 多 见 于 青 春期 患
连、 黄芩 、 栀子 、 生 大黄 、 牡丹 皮 、 连翘 、 川郁 金 。若心 烦 心热 加淡 豆豉 、 莲子心; 若 口干 渴 甚 , 口舌 生 疮 加 生 石
膏、 天花 粉 ; 大便秘 结加 川厚 朴 、 枳实 。 1 . 3 血 热郁滞 外 因所 致者 多 由风热 、 暑热 之邪 侵 入 体内, 累 及血分 , 以致 血 热 郁 于 局 部 , 发 为痤 疮 。 内因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1月 第 2 8卷 第 1期
C J G MC M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2 8 . 1
・1 5 5・
【 医 案 医话 】
痤 疮 的 中 医辨 治 总结
陈 燕
摘要: 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 又称“ 肺风粉刺” 、 “ 酒刺” 、 “ 风刺” 、 “ 粉刺” 、 “ 面施” 、 “ 暗疮” 、 “ 青春痘” 等, 本病与外感六淫、 饮食 不节、 七情内伤、 劳累过度等有关, 导致痰、 气、 瘀、 湿、 热郁于肌肤, 而生痤疮。具体可分为肺经风热、 心火上炎、 血热郁滞、 湿热蕴 结、 肝经郁热、 痰瘀交阻、 脾虚痰湿、 肝肾阴虚八种证型。 关键词 : 痤疮;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肺风粉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