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三基题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三基题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三基题

林业生态工程学三基题

第一部分笔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林业生态工程是设计与调控以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

术。

A农作物B草本C木本D水生

2.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是设计、建造与调控某一区域的()

A森林生态系统B人工复合生态系统C社会经济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

3.被称为是形象工程的是()

A天保工程B环京津防沙治沙工程

C退耕还林工程D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规划期限是()

A30多年B50多年C70多年D100多年

5.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干扰B维护C发展D稳定

6.同一立地类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方案可适用于该立地类型中所有的()

A林地B林种C小班D林班

7.封山育林基本上是模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A种群B人工群落C自然群落D生态系统

8.最适合在黄土地区地形破碎的坡面整地的方式是()

A水平沟B水平阶C反坡梯田D鱼鳞坑

9.移动最快的沙丘类型是()

A沙垄B新月形沙丘C沙山D格状沙丘

10.营造坡面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A生产木材B生产薪材C生产果品D拦蓄径流

二、多项选择题

11.以下属林业生态工程内容的是()

A 信息工程

B 食物链工程

C 系统工程

D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E 环境改良工程

12.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包括()

A 防治荒漠化

B 防治土壤侵蚀

C 保持水土

D 减轻温室效应

E 涵养水源

13.以下属生态环境界面“脆弱”的基本特征的是()

A 可被代替的概率大

B 竞争的程度低

C 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大

D 界面变化速度快

E 空间移动能力强

14.景观格局的类型有()

A 点格局

B 线格局

C 网格局

D 平面格局

E 立体格局

15.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有()

A 资源的承载力

B 区域的生产力

C 环境的缓冲力

D 进程的稳定力

E 管理的调解力

16.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可能有的结果为()

A 恢复

B 重建

C 重组D改建 E 恶化

17.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有()

A 全局性

B 长远性

C 群众性

D 实践性

E 稳定性

18.侵蚀沟道防护林的造林目的是()

A 控制沟头前进

B 保护沟谷

C 降低侵蚀基准

D 防止沟岸扩张

E 促进水土

淤积

19.沙丘运动的形式有()

A 前进时

B 后退式C往复式 D 往复前进式E混合式

20.以下能影响林带防风效应的因子有()

A 疏透度B林带的高度C林带的宽度 D 林带的断面形式E风向

三、判断正误题

21.林业生态工程作用的实质是森林对环境的作用()

22.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

23.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阶段。()

24.疏透度反映的是林带的透风状况。()

25.在沙地造林时苗木必须深栽在稳定湿沙层()

四、填空题

26.林业生态工程的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工程和工程。

27.河岸防护林由和两部分组成。

28.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的整地方式有、、和

等。

29.农田防护林林带结构有、和三种类型。

30.农田防护林林带的更新方式有、、和四种

形式。

五、名词解释

31.林业生态工程:

32.生态环境问题:

33.透风系数:

34.农田防护林:

35.生态重建:

六、简答题

36.简述受害生态系统恢复遵循的两个模式途径。

37.简述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8.简述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步骤。

39.什么是防护林体系?

40.什么是撵沙腾地造林法?

七、论述题

41.试论述林业生态工程与造林和森林经营的区别。

42.试论述选择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的原则和依据。

43.举例说明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

44.试论述水库防护林的建设目的及主要配置技术。

45.试论述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建立。

第二部分口试题

46.我国目前开展的林业六大工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47.我国著名的12片沙漠、沙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哪几片在我省境内有分布?

48.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49.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表达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笔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C5.A 6.C7.C 8.D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E

3.ADE

4.ABCDE

5.ABCDE

6.ABDE

7.ABCD

8.ABDE

9.ACD 10.ABCDE

三、判断正误题

1.√

2.√

3.√

4.×

5.√

四、填空题

1.温饱致富

2.河川护滩林护岸林

3.水平阶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

4.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

5.全带更新半带更新带内更新带外更新

五、名词解释

1.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2.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3.透风系数: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

4.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是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状或网状配置在田块四周,以抵御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作物高产稳产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5.生态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

六、简答题

1.简述受害生态系统恢复遵循的两个模式途径。

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遵循两个模式途径:当生态系统受害是不超过负荷并是不可逆的情况下,压力和干扰被移去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发生。如对退化草场进行围栏保护,几年之后草场即可得到恢复。另一种是生态系统的受害是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只依靠自然过程并不能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依靠人的帮助,必要时,还需用非常特殊的方法,至少要使受害状态得到控制。

2.简述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即通常所指的生态破坏问题,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在有的地区,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都是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3.简述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步骤。

(1)规划设计区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规划与林种安排;

(4)造林设计;

(5)成本及效益估算;

(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4.什么是防护林体系?

防护林体系指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一个行政单元)或一个流域、水系、山脉范围内,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山、水、田、林、路、渠以及牧场等基本建设固定设施,根据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灾害特点,所规划营造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和与其他林种相结合的总体。5.什么是撵沙腾地造林法?

撵沙腾地造林可以概括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具体办法是:在一排排的流动沙丘中,把前后两排沙丘固定,中间的沙丘采取人为的措施如清除天然植物或大风时人工扬沙,使其迅速移动堆积在前一个固定沙丘上,中间的沙丘便变成宽阔平坦沙地,然后造林。

七、论述题

1.试论述林业生态工程与造林和森林经营的区别。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是,它又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

(1)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是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或流域)为对象。造林与森林经营的目的在于设计、建造与调控人工的或天然的森林生态系统,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是设计、建造与调控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例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牧复合生态系统。

(2)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

(3)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4)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就是这种意思。

2.试论述选择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的原则和依据。

选择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不同林种目的要求,结合立地条件,设计适宜的树种。不同的林种对树种有不同的要求,防护林要求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寿命长、树冠枝叶茂盛、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或防风固沙的乔木和灌木树种;经济林要求生长迅速、结实性能好、丰产、稳产、寿命长、经济价值高的各种经济树木;薪炭林要选用适应性和萌芽力强、速生、丰产、热值高的乔木和灌木树种;风景林选用树姿优美的常绿或落叶乔木和花色鲜艳的灌木等。

(2)掌握适地适树原则,即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设计当地能很好生长的造林目的树种。一般要注重选用乡土优良树种,也可采用引种后表现良好树种。

(3)在适应立地条件和符合造林目的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经济价值和生态、社会效益较高,又容易营造的树种。同时,注意选用种苗来源充足、抗病虫害性能强的树种。

(4)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设计针阔叶树混交林,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林地肥力、防止病虫害和山火蔓延,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为便于施工,相邻小班可设计不同树种,形成自然块状混交或带状混交。如有成功经验,也可设计行间混交,主要是乔灌木混交。

3.举例说明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

所谓“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对具体的中、小流域应以其山系、水系、主要道路网的分布,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根据当地发展林业产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的特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灾和改善各种生产用地水土条件的需要,进行各个水土保持林种合理布局和配置,在规划中要贯彻“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林种配置的形式上,在与农田、牧场及其他水土保持设计的结合上,兼顾流域水系上、中、下游,流域山系的坡、沟、川,左、右岸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考虑林种占地面积在流域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达到一定林地覆盖率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山区、丘陵区土地利用中林业用地面积大致要占到流域总面积的30%--70%,因此,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林地覆盖率可在30%~50%。

所谓林种的“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合形成。根据林种的经营目的,要确定林种内树种、其他植物种及其混交搭配,形成林分合理结构,以加强林分生物学稳定性和形成开发利用其短、中、长期经济效益的条件。根据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产条件以及经济开发需要和土地质量、植物特性等,林种内植物种立体结构可考虑引入乔木、灌木、草类、药用植物、其他经济植物等,其中,要注意当地适生的植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经济开发的价值。“立体配置”除了上述林种内的植物选择、立体配置之外,还应注意在水土保持与农牧用地,河川、道路、四旁、庭园、水利设施等结合中的植物种的立体配置。

4.试论述水库防护林的建设目的及主要配置技术。

建设目的:在水库沿岸周围营造防护林是为了固定库岸、防止波浪冲淘破坏、拦截并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使防护林起到过滤作用,减少水面蒸发,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人们可利用水库防护林作为夏季游憩场所。在水库周围营造的多树种多层次的防护林,还有美化景观的作用。

配置:水库防护林的配置包括两部分:水库沿岸防护林、坝体下游以高的地下水位为特征的低湿地段的造林。

水库沿岸防护林带的起点可以由正常水位线或略低于此线的地方开始。水库沿岸防护林带的宽度应根据水库的大小,土壤侵蚀状况,沿岸受冲淘的程度而定。当沿岸为缓坡且侵蚀作用不甚激烈时,林带宽度可为30-~40m;而当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时,其宽度应不小于50~60m,有时可达l00m以上。配置在正常水位线或其略低地段的防浪灌木要由灌木柳及其他耐湿的灌木组成。在正常水位与高水位之间,采取乔灌木混交型。一般乔木采用耐水湿的树种,灌木则采用灌木柳,使其形成良好的结构。在高水位以上,常常立地条件变得干燥,应采用较耐干旱的树种,特别是为了防止库岸周围泥沙直接入库,并防止牲畜进入,可在林缘配置若干行灌木,形成紧密结构。

坝体下游低湿地,宜用作培育速生丰产林,选择一些耐水湿和耐盐渍化土壤的造林树种,如旱柳、垂柳、杨树类、丝棉木、三角枫、桑树、乌桕、池杉、枫杨等,林分结构主要决定于生产目的和立地条件。造林时需注意应离开坝脚8~l0m,以避免树木根系横穿坝基造成隐患。

5.试论述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建立。

绿洲防护林体系,主要是在紧邻农业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建立绿洲外围的灌草固沙带、沙漠边缘阻沙林带和绿洲内部的护田林网等3大部分构成。

(1)绿洲外围的成片固沙林,是使绿洲和绿洲周围的防护林带免遭沙压沙埋的保障,是保卫绿洲的第一道屏障。固沙林可以通过营造沙拐枣、梭梭等灌木来形成,也可以采用引水灌沙、封沙育草等办法来形成。固沙林应当是越宽越好,其最小宽度应不低于200m。

(2)防风阻沙林带,在绿洲周围,农田与沙漠、戈壁的交界处营造,这是保卫绿洲的第二道屏障。林带的宽度可因地制宜,视农田与沙漠之间的空地宽度和水源条件而定。如果某一段有宽的空地,而且水源充足,就可宽些,可以营造中间有间距的多带式防沙林带,间距50~l00m,总带宽500~1 000m;若空地较少,就可窄些,但最窄不应小于10行树。

另外由于沙丘前移,靠沙丘背风坡造林时为避免幼树被埋死应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

阻沙林带的树种,要选择枝叶稠密、生长高大、抗风力强的树种。如沙枣、新疆杨、银白杨、箭杆

杨、白榆等。

(3)护田林网,沿灌溉渠道和田间道路营造。这是绿洲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在减免风沙及干热风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中,起着直接的作用。

口试题

1.我国目前开展的林业六大工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我国目前开展的林业六大工程的名称分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工业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我国著名的12片沙漠、沙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哪几片在我省境内有分布?

我国著名的12片沙漠、沙地的名称分别是: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

在我省境内有分布的是: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

3.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有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工程建设并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进度不快,法律保障难落实,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全民的共识和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时有发生。

(2)林业生态工程不仅是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建设区多是

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工程需要不相适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增加,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3)一些地区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工程未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当地环境和相关产业综合规划,因而使之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没能做到因地制宜以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4)树种比例失调,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危害,防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5)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强度樵采和乱砍滥伐现象。

(6)一些地方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偏少。尚有部分乡(镇)没有林业站,或虽有林业站,但没有专业技术员与可靠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

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荒漠化扩大、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和森林资源破坏等。

5.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表达有哪些?

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表达有: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联结带和板块接触带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点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 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 一、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主要解决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丘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多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失去了天然蓄水和保持水土能力,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洪灾愈来愈频繁。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形起伏、森林破坏,我国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形成重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荒漠化面积扩大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4、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我国属中高度缺水国之列,但在低限边缘,我国供水能力为5200亿m3,占总径流量的20%,既属于缺水国,水资源利用潜力又很大。 5、森林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增加到%,但这远远不够(覆盖率低,林分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西部地区,这是水旱灾害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占世界第8位。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7、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二、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含义、内容、类型。 含义: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内容: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林业生态工程篇教案

第一章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一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年级: 指导老师: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一、实习目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通过实习有利于我们更充分更系统的、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相关课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林业生态工程,就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的某一区域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此次林业生态工程实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山区林业生态工程营建技术及管理的基本技能,实习内容包括防护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困难立地条件下防护林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整地、栽植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通过所学理论知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是团队合作,也锻炼了我们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 福建省平潭县等地 三、实习时间 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9日 四、实习内容 对平潭防护林的现状、布局、建设、发展方向进行调查 对平潭防护林的规划进行评价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平潭防护林现状 从20 世纪70 ~80 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海岛各种地段营造起防风固沙林,通过防护屏障的作用,有力减轻了风沙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海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由于自然衰老和常年风沙袭击,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处于退化状态,生态防护作用日趋减弱,风沙对海岛的影响逐渐恢复,为构建生态良好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必须加快海岛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201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院:水利学院 学号: 学生成绩:

目录 1引言‥‥‥‥‥‥‥‥‥‥‥‥‥‥‥‥‥‥‥‥‥‥‥‥‥‥‥‥‥‥‥‥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项目区自然状况‥‥‥‥‥‥‥‥‥‥‥‥‥‥‥‥‥‥‥‥‥‥‥‥‥ 2.2.1植物 2.2.2土壤 2.2.3气候 2.2.4地貌 2.2.5地质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2.3.2工业生产情况 2.4土地利用状况‥‥‥‥‥‥‥‥‥‥‥‥‥‥‥‥‥‥‥‥‥‥‥‥‥‥‥‥‥2.5水土流失状况‥‥‥‥‥‥‥‥‥‥‥‥‥‥‥‥‥‥‥‥‥‥‥‥‥‥‥‥‥3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腰堡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4.1立地类型划分‥‥‥‥‥‥‥‥‥‥‥‥‥‥‥‥‥‥‥‥‥‥‥‥‥ 4.2林业生态工程布局‥‥‥‥‥‥‥‥‥‥‥‥‥‥‥‥‥‥‥‥‥‥‥‥‥‥5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5.1坡面水土保持林‥‥‥‥‥‥‥‥‥‥‥‥‥‥‥‥‥‥‥‥‥‥‥‥‥‥‥5.2沟道水土保持林‥‥‥‥‥‥‥‥‥‥‥‥‥‥‥‥‥‥‥‥‥‥‥‥‥‥‥

6管理措施 6.1人工林抚育管理6.2工程管理 6.3 资金管理 6.4 信息管理 6.5 物资管理 7 效益分析 8进度安排

林业生态工程学知识讲解

林业生态工程学

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等几个方面: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特点、内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防护林学理论。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 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林业生态工程评价的基本原则;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制定与评价方法。 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分析与生态系统诊断方法;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步骤;规划设计报告编写及注意事项。 教学特点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pdf

1林业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则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差异,它属于经营集约,投入的劳动较对,还与一些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差异很大。而生态工程,主要实践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信息论以及系统论等现代化的生态学和基础理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它会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影响。 2生态经济的概念 它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并会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通过这种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使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都能得以体现。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生态功能的商品机制以及生态机制,这两者都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也是生产社会中的实用价值,生态机制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生态价值;而商品机制所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商品价值。人工林所产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都是在林业生态工程价值当中的,其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量都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在组建的过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机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都有所不同,在定义其价值量的时候还是要依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还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定,并不是社会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是由林业生态工程来来体现的,这不光表现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上,还会表现在自然的环境和价值中,也直接体现在生态经济系统上。其中,使用价值一般都表现在林产品和林木等一些产品上,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防风沙等实用的使用价值,是企业生态产品不能替代的。而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时候,林产品的生态能力和产出价值都是要耗费人工劳动的,这样才能形成林业生态工程特有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不光有经济效益产生,还会有一定的生态规律,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 3生态经济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其设计对象和规划对象都是人工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并促进其长期和短期效益的统一性原则。通常的情况下,生态效益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矛盾,要从各个两面入手,并考虑林地的具体情况,再重新调配投入的程度,使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使营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适应性原则 受到我国固有土地面积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生态体制比较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林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模式和类型,依据地理形貌划分主要有山区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类型;依据林种划分主要有经济林、用材林、特种林以及防护林等类型;还有很多类型,这里不一一例举。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林区的情况,看适合什么样的林种,以选取相应的种植类型,要是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护林,地域属于亚热带或者暖温带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属就应该是落叶林区,而在东北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枫树、红松、以及桦树等种类,南方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马尾松、冷杉等种类的树种。林区的条件主要是选择种植树种的因素,不光要考虑到气候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水分和肥力的情况,不能片面去选择树种种植类型。 3.3层次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可包括农户林、林场、农田林、区域以及国家各个网络层次,有小到“庭院经营型”林业生态工程,大至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纵向角度看,其层次结构是复杂的。因而应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产生各种层次水平的生态经济效益。 3.4动态性原则 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环境建设工程来保证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促使系统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林业生态工程能加速或缓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使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得到再现。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进行动态跟踪调整。 3.5最优性原则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影响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态因子和经济投入、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调控、设计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系统,从而使生物生产力最高,产生最佳生态经济效益。3.6实用性原则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具较大差异。在设计实施之前,人类就注重实用性,确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进行人工干预,使产生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法则,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实用性。林业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的一切技术方案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建设防护林工程,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集资造林方法,运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林片、网、带相配置,适地适树的多种林木相并重,防护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还表现在灵活经营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长周期长,人类对自然森林生态系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思考题(水保07)2010.12.27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思考题 (水保07级,共53题) 第一章概论(3) 1、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2、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有哪些? 3、简述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学基本理论(7) 1、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 2、简述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 3、生态经济系统的分类有哪些? 4、简述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5、系统工程的概念是什么? 6、什么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7、什么是生态工程学的系统工程学原理 第三章全国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概况(7) 1、贵州森林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生态区划的内容; 3、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是什么? 4、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 5、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 6、我国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有哪些? 7、什么是退耕还林?现在实施的内容是什么? 第四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5) 1、林业项目建设程序包括几方面? 2、简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3、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和步骤有哪些? 4、简述林业专项规划设计的步骤; 5、造林典型设计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24) 1、什么是防护林?什么是防护林体系? 2、山丘区水土保持林林种有那些?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3、简述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模式;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原则 5、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林营建技术主要有哪些技术?

6、什么是封山育林?简述封山育林的类型和方式。 7、封山育林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8、试述封山育林技术措施。 9、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10、简述林分立体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1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 1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途径是哪种? 14、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5、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 16、什么是适地适树?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 17、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18、什么是造林密度、经营密度? 19、如何确定造林密度(即原则和方法)? 20、按造林材料划分,造林方法有哪些?选用条件是什么? 21、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 22、怎样检查造林成活率? 23、幼林补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4、试述水库防护林的造林关键技术。 第六章平原与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2) 1、农田防护林的概念是什么?农田防护林是配置在农田上的防护林,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害风的风速,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农作物获得丰产。 2、什么是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是林带的层次(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总和。 第七章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5) 1、简述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研究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森林的综合效益?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综合效益评价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森林的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5、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森林营造技术课后习题答案配套书籍为《森林营造技 术》(张余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此答案仅供选择此书读者参考。 目录 绪论 ............................................. 1 第1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 . (1) 第2单元造林施工技术 ............................ 4 第3单元幼林抚育管 理 ............................ 7 第5单元主要林种营造技术 ........................ 9 第6单元特殊生态环境造林技术 .................. 111 第7单元造林工程项目管理 ...................... 133 第8单元营造林工程项目监理 .. (166) 第1页,共18页 绪论 一、名词解释: 森林营造技术:研究人工林营造和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填空 1.《森林营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它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肩负着林产品物质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 3.《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故学习方法上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简答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在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现在,我国林业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实施,把植树造林放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我国建立的六大生态工程建设都与森林营造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大力开展营造林事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森林营造技术》有何特点它与本专业其它学科有何联系 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属于栽培学范畴。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专业性强的特点;以有关部门植物、土壤、气象、树木、生态、植物生理、林木病理、昆虫、森林计测、林木遗传育种及林木种苗方面知识等为其基础。 3.谈谈如何才能学好《森林营造技术》 《森林营造技术》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区性。故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善于将有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之中,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与提高,虚心请教,多观察,多分析,勤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达到融会贯通。 4.简述森林营造应注意那些问题 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森林的自然化培育和集约化培育的关系问题;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的配合关系问题。 第1单元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人工造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人工更新: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适地适树:是指将树木栽在它生长最适宜的地方,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人工林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点(穴)数。 第2页,共18页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气候-地生产力:指在一定气候和立地(地质、水文、土壤等综合)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点

林业生态工程学考试重 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 一、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主要解决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起防护作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丘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多是高原山地,地形复杂,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失去了天然蓄水和保持水土能力,致使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洪灾愈来愈频繁。 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形起伏、森林破坏,我国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形成重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荒漠化面积扩大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4、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按联合国有关规定,我国属中高度缺水国之列,但在低限边缘,我国供水能力为5200亿m3,占总径流量的20%,既属于缺水国,水资源利用潜力又很大。 5、森林破坏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增加到%,但这远远不够(覆盖率低,林分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西部地区,这是水旱灾害不断加剧的重要根源。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度占世界第8位。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7、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优选稿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 要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9.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与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_复习资料

前面的红色字体为最近几年的真题 1、植被保护 2、质侵蚀沟道特点和防护要求及其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 3、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更新复壮法 4、沙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5、小老树林带特点及改造技术 6、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7、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 8、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任务 9、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两层含义分析该地区植被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 1、盐碱地主要特点是______、含氧量高、ph值高 2、影响林带防风效应主要因子是_____、林带特征、地面特征 3、风沙防治措施有_____、化学固沙、风力固沙和生物固沙 4、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和______ 2、可持续发展 3、流域改良 4、水土保持林体系 5、植物篱 6、林带透风系数1、生态工程理论上包括的三个面的技术2、天然林保护的的战略措施 3、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 4、干瘠质山地造林技术 5、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的总原则 6、放牧饲料林树种选择要点 8、煤矿废弃物的特点 9、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措施 1、流线 2、保护及管理工程 1、径流林业的主要特点和核心技术2,如确定不同结构护田林带的混交类型和混交法3、盐质海岸的特点及防护林带的配置4、风力治沙的基本原理 5、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合理性体现 6、植被恢复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 第一章绪论 1.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

林业生态工程复习

1、生态: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2、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相应的将森林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3、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 4、商品林:是指以提供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5、生态脆弱性: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改变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程度。 6、生态重要性:是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以及需要提供森林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 7、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控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艺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8、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9、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10、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区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11、受害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 12、恢复:是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主要是再建立一个完全由本地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13、恶化:干扰持续进行,使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破坏。 14、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 15、改建: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新特性的状态。 16、防护林体系: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发展生产的特点,以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得到最有成效地发挥其最大的防护作用,促进被防护的对象(农林牧作物)高产稳产,并进一步改善防护地区的自然面貌,这样一种各防护林种有机结合的总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17、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透风系数:即背风林缘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与旷野相同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0之比。 19、疏透度:也称透光度,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林带纵断面的总面积之比。 20、沙漠:即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起伏的流动沙丘为其显著的景观标志,风沙活动是其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 2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1.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1954年提出“生态工程” 一词。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于1962年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王如松)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持续 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 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 是,它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⑴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是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为对象。⑵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⑶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⑷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符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 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 6.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7.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⑴自然环境先天脆弱;⑵水 土流失严重;⑶荒漠化扩大⑷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⑸森林覆盖率低;⑹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⑺气温呈上升趋势。 8.西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日益 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减少,森林多样性受威胁;地质灾害严重。 9.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速度、规模和效果位于世界各向生态工程之首,被称为“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受到联合国组织的表彰并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2 hm,加上原有林地23142 hm,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为14.95%。 10.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 治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 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联系。 1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 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4.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 产生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15.绿色植物的生产量叫第一性或初级生产量,这种生 产速率叫第一性生产力。 16.总第一性生产量:地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 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数量。 17.净第一性生产量:呼吸之后余下的有机物质的数 量。 18.次级生产量:除了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 生产。 1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分为以下几种:营养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0.反馈:该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 入。 21.反馈可以分为正、负反馈两种。正反馈能使偏离加 剧,系统不可能保持稳定。负反馈也叫反偏离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22.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23.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去研究 景观,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生态的属性:⑴景观异质性. ①空间组成②空 间的构型③空间相关⑵景观格局⑶干扰⑷尺度①空间尺度②时间尺度 25.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 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在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26.干扰体系是所有干扰类型、干扰频率和干扰强度在 某一段时间过程中的总和。 27.受害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 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了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28.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 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正负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9.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可能有以下4 种结果:①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

林业生态工程思考题

绪论 1、解释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2、林业生态工程的特征。 第1章思考题 1、基本概念:截留作用、截留量(林冠截留量)、林冠饱和截留量(林冠水容量)、入渗、稳渗率、超渗产流、蓄满产流、吸持贮水、滞留贮水、水源涵养作用 2、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林冠截留量? 3、影响枯枝落叶层截留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林冠截留量? 4、试说明森林是怎样实现对降雨的三次再分配的? 5、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土壤入渗过程? 6、林地土壤入渗特点? 7、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8、森林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 第2章思考题 1、森林的林冠层对降雨动能的影响如何?对溅蚀的影响如何? 2、枯枝落叶层对降雨动能的影响如何?对溅蚀的影响如何? 3、森林如何实现对水蚀的控制作用? 4、林木根系对坡体稳定性的作用如何?是否存在副作用,试分析? 5、影响林木根系固土作用的因子有哪些?这些因子如何影响根系的固土作用? 第3章思考题 1、森林养分生物小循环的概念与过程。 2、森林改良土壤养分的效应。 3、森林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 第4章思考题 1、解释森林的调节小气候的概念 2、试分析森林如何实现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3、试分析森林如何实现对湿度的调节作用? 第5章思考题

1、基本概念:造林地、立地条件、立地类型、适地适树、乡土树种、林种、混交林、主要树种(伴生树种)、造林密度 2、立地组成因子有哪些?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4、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材木不同部位的生长规律? 6、五大林种对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要求? 7、混交林中,树种种间关系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8、混交林的使用条件? 9、混交方法? 10、常见的种植点配置方式? 第6章思考题 1、基本概念:造林整地、造林地清理、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封山育林 2、造林整地的作用 3、造林地清理的方法 4、全面整地的适用条件 5、局部整地的类型与各类型的适用条件 6、试比较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的优缺点 7、播种造林的方法 8、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的季节有何异同 9、试说明苗木体内水分平衡对造林成活的重要性 10、幼林抚育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11、成林管理具体指哪些内容 12、封禁方式及适用条件 第7章思考题 1、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2、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指什么? 3、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内容 4、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