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师说课件9
【高中语文】师说ppt精品课件135

爱其子,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讽刺)
19
第三、四段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全文的论点。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 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 礼于老聃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 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证明了 圣人无常师。圣人尚且无常师,何况众人呢?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 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第四段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 点,即凡学者,欲出人,必从师。
15
二读 晓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 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 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 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 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读书(dú )
聃(dān) 冉(rǎn)
不能(b ù)
传道(chuá n )从容(có ng)
贻(yí )
蟠(pá n) 苌弘(chá ng) 近谀(yú )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 怡(yí ) 通假异读 “受”通“授”,传授。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的华而不实的文风。
6
今日积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师说》。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介绍、背景解析、文言文词句解读、文章结构分析、主旨探讨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说》的作者、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3. 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领会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文言文词句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师生关系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师”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作者介绍与背景解析: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解析文章的创作背景。
3. 文章内容解读:引导学生逐步解读文章,讲解重点文言文词句,分析文章结构。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论证方法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类似的文言文阅读题目。
6.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作者:韩愈2. 背景:唐代古文运动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主题:尊师重道5. 重点词语:传、授、业、解、惑、师、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尊师重道”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马说》、《原道》等,进一步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思考如何传承“尊师重道”的美德。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词语。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解答疑惑。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翻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学者,所以求善其身也。
翻译: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
2.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师说》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方法,先总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论述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以及师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等方面,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以下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古代圣贤与今人的师生关系,突出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3)比喻论证:将师生关系比作“水与舟”,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文言文时,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通过对韩愈及其作品的学习,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重点:学习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故事,引发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故事导入课程,引发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2.通过讲述韩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教学内容丰富,涵盖文言文词汇、句式、文章主旨等多方面。
高中语文 第9课 师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 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 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3.文体常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 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 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 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
)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省略句,“下”后省略“于” )
(5)不拘于时( 被动句,“于”表被动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之”表示宾语前置 )
(7)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
)
7.名句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__以__传__道__受__业__解__惑__也 _______。 (2)是故无贵之贱,_无__长__无__少_____,道之所存,师__之__所__存__也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__其__智__乃__反__不__能__及__,其可 怪也欤! (4)句读之不知,__惑__之__不__解________,或师焉, __或__不__焉______,___小__学__而__大__遗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__不__必__贤__于___弟__子_____。闻道有先 后,_术__业__有__专__攻_____,如是而已。
哲思短章 一头为自由而死的驴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布利丹的驴 子”。故事说一位名叫布利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驴,这头驴和别 的驴不同,它喜欢思考,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师说》课件

《师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师说》这篇文章。
该文章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文言文阅读”。
具体内容包括对“师”的定义、师的种类、师生关系、择师标准以及从师之道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知识,如句子结构、词义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树立尊敬师长、谦虚好学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评价和阐述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如倒装句、省略句等;作者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重点:对“师”的定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师说》原文、注释、译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故事,引发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师说》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结构,讲解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师说》观点分析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评价作者观点。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师说》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并互相讨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观点:“师”的定义:传道、受业、解惑者师生关系:尊师重道,相互尊重择师标准:有道德、有学问、有耐心3. 重点词语解释:师、传道、受业、解惑、尊师、重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有关师生关系的其他文章,如《论语》中关于“师”的论述,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拓展知识面。
10.2《师说》课件50张高中语文【03】

合作探究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作者认谢为从师的谢标准是聆什么?听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谢 第谢二段聆 听
文本研讨:第二段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⑧ ,愚⑨益愚⑩ 。圣人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赞许。
古道:古今异义,古人从师的风尚。
贻:赠送谢。 谢
聆
听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 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 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 (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谢谢聆听
提出中心论
中 心 论
(一段) 点,阐述师 的作用和择 师的标准
1、中心论点
阐
2、师的作用
述 道
3、择师的标准 理
点 : 古 之 学
1、古今对比(纵比) 反
(二谢段)批的判坏当 风时 气谢
聆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自听比)
面 、 对 比
3、巫医、乐
论
者 必
师等与士大 (横比) 证 夫对比
有
师
(三段)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正面、事例论证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动 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 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 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 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 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 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 不被重视谢。当时仍谢沿袭着聆一种封建听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 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