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分析与研究
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6 7 1 0 0 0
【 摘要】 目的 研 究分析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 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 并为今后 的护理制定 更好 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 2 5 2例抑郁症 患者进行护理 的回顾性分析 , 将患者分为两组 , 对 照组 1 2 6例 , 提供 常规的护理措施 , 干预组 1 2 6例 , 进行健康教育 、 心理护理 、 舒适护理等干预 , 运用抑郁 自评量表进行两组患者 的心理状 况调 查 , 探讨 护理 干预对患者康复的
满希望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 2 . 3 舒适护理 良好的治疗 环境 对患者的心情 和面对治疗 的态
序 随机 、 平均分为两组 , 对照组 1 2 6例 。 干预组 1 2 6 例。 见表 1 。
表1 观察 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抑郁 程度比较 ( %) 】
度具有重大影 响 , 为保证患者 能够在 良好 的环 境 中调整情绪 , 安 心治疗 , 护理人 员应重视对患者 的舒适护理。首先要 保证 医院病 房 的环 境质量 , 做 好每 日的清洁和 消毒 , 保 持病 房空气流通 , 床 铺整洁 。 其次 , 保证医院公共环境 的安全卫生 , 消除卫生死角 。 另 外, 建立 好医院的人文环境 , 为患者提供 良好 的人文帮助。
心 中的苦 闷 , 并适 时适度 的予 以排解 , 理解 患者 的心理 . 对患者
该组 研究所 涉 及 的患者 是在该 院住 院 的 2 5 2例抑 郁 症 患 者, 其中, 男性患者 1 5 0例 , 女性患者 1 0 2例 ; 最 大年 龄 6 4岁 , 最 小 年龄 3 1 岁, 平均 年龄 4 2岁 ; 2 5 2例患者均符合 I C D 一 1 0的抑郁
用药 能够达 到最好 的疗 效 , 防止 患者服假药 、 藏药 。 避免患者一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效果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患者,应 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策
略。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更有效地 改善产后抑郁症,有助于提高母
婴生活质量。
对实践的建议和应用价值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心理护理干预 方法,以便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产后抑郁症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 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
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01
02
03
干预效果因人而异
心理护理干预对每个人的 效果可能不同,部分产妇 的抑郁症状可能无法得到 显著改善。
时间和精力投入
心理护理干预需要投入一 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忙 碌的产妇和家庭来说,可 能难以坚持。
依从性问题
部分产妇可能对心理护理 干预的依从性不佳,需要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她们的 参与度。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产后抑郁症的筛查和诊断,及时识 别患者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干预方面的专 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THANKS.
排除有精神疾病史、严重躯体疾病以及药物滥用等问题的产妇。
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
健康教育:向产妇普及产后抑郁 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自身情绪 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产妇识别和 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其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
实验组的产妇接受心理护理干预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支持: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感受,提供支持和安慰,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 尊心。
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心 理护理干预,提供亲子教育、夫 妻关系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以改 善家庭氛围和支持系统。
研究结果
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s tt inf a c ( 00 ) w i h crso DS ad S ftepyh lgcl us ggo p S 11 t i i s icn eP> .5 , hl tesoe fS n ASo h sc oo i ri ru (DS l 4±37 S 04 a sc g i e an n .9,AS 1.6±3 1 r b iul we a h t ftecnrl ru ( DS2 .4± 57 S S 1 .7±45 ) adtedf rn ewa e e igt opt eo vo s l rt n ta o t o p S 38 a h a we yo h o h og .6. A 86 .6 .n h i eec s f
心 理 护理 对 抑 郁 症 患者 康 复 的影 响
杨 宁 宁 张 琳 ( 南 军 区 烟 台疗 养 院 ,6 0 3 济 24 0 )
【 要 1 目的 摘 研 究 一 理 护 理 对 抑 郁 症 患 者康 复 的 影 响 。方 法 , 2 2 将 12 抑 郁症 患者 随机 分 为心 理 护 理 组(4 ,和 对 照 组 ( f例 1 5 g) ] 4 8
国 羞医堂 笙箜 鲞笠 Q
C i JCna s n M d M r 02 V1 1 N . h ov e et e , a. 1 ,0. . 03 n lc 2 2
・
21l ・
文 章 编 y :0 5 6 9 2 1 )3 0 1 - 2 - 10 — 1X(0 20 — 2 0 1
.
wa ve n i e r s a t a c n e to a u sn wh l h s c o o i a n ri g g o p s gi n a td p e s n nd o v n i n l n r i g, ie t e p y h l g c l u sn r u wa g v n p y h l g c lnu i g i t r n i n b — s i e s c o o i a r n n e ve t e s o sd s t e te t e t f r t o to o p. e te t n fe t f t e t o p r s e s d b S n S i e h r am n o he c n r l g u Th r a me t e c s o h wo g u s we e a s s e y DS a d AS Re ul Th i e e c r r s t s e df rn e
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乔霞;钱志梅;李谦【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non-convulsivel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o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atientˊs compli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 Methods:50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non-convulsivel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epression status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fter 4 weeks of intervention,the score of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 HAMD),the reduction rate of HAMD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were superio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the control group(P<0. 05). Conclusion: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non-convulsivel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真倾 听患 者的需求 , 取得患 者的信任。②脑卒 中起病急 , 致残 率高 , 对患者造成 巨大的心理创伤 , 护理人员应 给予充分 的理
解 和同情 , 掌握患者 的心理变 化 , 采 取针对性 的护理措施 , 引
便 通 畅 。⑥ 因人 而 异 , 分型施 护 , 针 对患 者不 同背景 、 不 同 性 格 特 点进 行解 释疏 导 , 因人而异 , 有 的放 矢 , 多 与患 者 沟 通 , 及
卒中后抑 郁症 ( P o s t ~s t r o k e d e p r e s s i o n , P S I ) ) 是 指发 生 于卒中后 经量 表测 定证实 有抑郁 情绪或 处于抑 郁状 态 , 是 脑
神经功能恢复, 提 高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 关键 词 : 卒 中; 抑郁症 ; 心 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7 4 9 .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 0 7 —2 3 4 9 ( 2 0 1 3 ) O 4 一O O 7 4 一O 2
功能锻炼 , 增强康复 的信 心。④向家属 介绍患 者病情及 目前
施。2组 患 者 在 治 疗 前 后 分 别 进 行 汉 密 尔顿 抑 郁 量 表 ( HA MD) 、 神 经缺损功能评分 ( NI HS S ) 及B a r t h e 1 日常 生活能
力( AD I ) 指 数 。结 果 : 治 疗 4周 后 , 经统计 学分析 , 心 理 护 理 组 与 一般 护理 HAMD评 分 、 N I HS S评 分及 A DL指 数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结论 : 卒 中后 抑 郁 症 患者 接 受 心理 护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临床护理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住院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行系统心理护理干预治疗。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入院时住院一个月各评定一次。
结果:干预组住院一个月hamd、hama 、nosie总分降低明显大于对照组,三种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见表1、表2、表3。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由医务人员采用hamd评定患者心理抑郁程度, hama评定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nosie来观察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社会交往能力等行为,将三个量表所测的分值作为患者的第一次评分。
对照组为用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参与心理护理干预工作的人员是由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承担,在心理护理干预开始前一个月进行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心理护理干预组,干预前先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心理护理干预的目的、方法、内容,获得理解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形式及内容:1.2.1 健康宣教:可以采取集体个别相结合的特点,集体宣教每周1次,个别宣教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随时进行。
①讲解产后抑郁症的概念、发病诱因、病程、临床表现(心理损害、躯体损害、家庭社会功能损害)。
使患者了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担心自己疾病会转变成精神病的恐惧心理。
②鼓励患者回忆或描述抑郁时的感觉,根据患者的感受,与患者讨论处理的方式,谈话态度和蔼,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并给予简洁明确的指导,表明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
用支持性语言帮助患者度过危机,指导患者有效的适应和面对困难。
③鼓励患者按可控制和可接受的方式表达焦虑,激动和愤怒。
指导一些实用的应对抑郁心境的行为方法:如放松疗法、森田疗法、肌肉放松技巧、深呼吸运动等。
研究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研究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摘要:心理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康复过程中,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康复训练等方面。
此外,护理干预还强调了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参与,以提供全面的康复环境。
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团队的合理设计与实施是关键。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以便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理疾病;康复效果引言心理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康复关注日益增加。
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方法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综述了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文献检索包括: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等。
关键词包括:护理干预、心理疾病、康复效果。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我们还筛选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访谈和讨论。
结果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首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精神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其次,护理干预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此外,护理干预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参与,提供全面的康复环境。
讨论护理干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是多方面的。
在护理干预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旨在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改善心理状况。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旨在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和压力,调整不正常的思维方式。
社会支持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和社区等。
心理治疗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理治疗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治疗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0)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n=30)实施心理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干预前后抑郁量表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应对方式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应对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焦虑以及抑郁,提升其应对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治疗干预;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效果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也逐渐提升,在此背景下,会进一步升高患者的精神性疾病发生率,常见的疾病就是抑郁症,主要发生人群为青少年人群。
在青少年发生抑郁症之后,其临床特点包括:持续性心情低落,最常发的临床表现包括:自我否定、悲观、自卑、具有自杀倾向等,该疾病能够反复发作,若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则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杀倾向,形成自杀行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1]。
根据研究发现[2]:单纯应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无法得到良好临床效果,还需要联合有效干预措施,进而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
因为抑郁症的发生和进展均与患者的情绪具有密切联系,故我院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药物疗法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0)实施常规干预,年龄段为13-25岁,平均年龄为(18.32±1.16)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病程段为4-16月,平均病程为(10.31±1.35)月,观察组(n=30)实施心理治疗干预,年龄段为13-25岁,平均年龄为(18.16±1.12)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段为4-15月,平均病程为(10.21±1.30)月,一般资料比较(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19T13:55:05.5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阿尔孜古丽·艾麦提布威合力其·艾海提[导读]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医学一科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抑郁症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HAMD评分、服药依从性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HAMD评分、服药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抑郁症临床影响
抑郁症是一种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常见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持久的心境低落,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等现象。
临床上常见思维迟缓、焦虑、悲观厌世、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症和伴随自杀观念或行为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抑郁症患者由于心理和精神障碍自杀的患者占5.9%[1]。
患抑郁症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且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近年来,如何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成为临床护理探讨的热点。
本研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抑郁症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
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28例。
年龄18~60岁,平均(38.56±13.46)岁;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19~61岁,平均(37.89±11.68)岁。
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的抑郁症判定标准,无其他严重精神、生理疾病,病程2个月~5年。
本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下进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片50g/d(生产厂家: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0mg*14片/盒,批号:20140401),并进行常规护理,疗程3个月。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为:(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3)阻断患者负面情绪,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观;(4)寻求患者家属及社会的支持。
1.3观察指标
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服药依从性及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
服药依从性:(1)拒绝服药:患者不愿意服药;(2)被动服药:不能按时按量服药;(3)依从服药:能按时按量服药。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2周后进行HAMD和SF-36评分,根据HAMD评分减分率: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介于50%~74%),有效(减分率介于25%~49%),无效(减分率<25%)[3],SF-36评定包括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躯体不适、精力、情感职能、及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分析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与SF-36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患者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不仅与生理因素有关,还与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紧密相关[4]。
由于患者对病因、预后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及患者部分社会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
因此,为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5]。
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在临床上得到认可,尤其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更为重要。
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症状为主,心理护理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来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陌生感和不安全感,熟悉治疗环境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通过健康知识教育来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有关知识,不要讳疾忌医、夸大病情,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发现和疏理患者心理问题,阻断患者负面情绪并引导建立正确的自我观,调节患者心理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增强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勉励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交,融入集体生活,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及HAMD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更好有效率高达90.74%,结果揭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抑郁症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江婵,姚素华,谢秀东,朱政仁.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04):463-465.
[2]张佩,夏勉.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6):1009-1020.
[3]张冰,陈任,马颖,秦侠,陈若陵,王晶晶,胡志.中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03):680-683.
[4]金兰珍,童丽琴,施波.米氮平联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1):111-113.
[5]刘丽婷,赵红,张继红.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08):2308-2310.。